配色: 字号:
01隐公元年
2020-08-11 | 阅:  转:  |  分享 
  


隐公元年



【原文】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弑之,则桓恶矣。桓拭而隐让,则隐善矣。

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1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己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3之国,蹈4道则未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梁眛5。及者何?内为志焉尔。仪,字也。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于周也。不日,其盟渝6也。昧,地名也。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

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7。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礼,赗人之母则可,赗人之妾则不可。君子以其可辞受之,其志不及事也。赗者何也?乘马曰赗,衣衾曰禭8,贝玉曰含,钱财曰赙9。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及者何?内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来者,来朝也。其弗谓朝何也?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聘,弓鍭矢不出竟10塌,束修11之肉不行竟中,有至尊者不贰之也。公子益师卒。大夫日卒,正也。

不日卒恶也。

【译文】鲁隐公元年,周历正月。虽然正月没有什么事,也要举出正月,表示谨慎于开始。鲁隐公为何不说即位?是成全鲁隐公的意志。如何成就鲁隐公的意志?是说鲁隐公本身是不愿意成为鲁国统治者的。鲁隐公不愿意成为鲁国统治者是为什么呢?是打算让桓成为鲁国统治者。让桓是正确的吗?回答说是不正确的。《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因为隐公想将国家治理好后,把君位归还给桓公。为什么要将君位归还给桓公呢?因为当时桓公还年幼,然而尊贵,隐公虽然年长却卑贱。他俩这种尊卑关系是隐秘的,鲁国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隐公年长而贤能,鲁国大夫们都举荐他,并要立他为国君。在这种情况下隐公如果推辞,那么就不知道桓公将来是否一定能被立为国君;如果桓公被立为国君,隐公又担心大夫们不能很好地辅佐年幼的国君,所以隐公担任国君,是为桓公而担任的。隐公年长又贤能,为什么不适宜立为国君呢?隐公让给桓公而桓公杀了他,那么桓公就是恶名。桓公尝试而隐公退试,那么隐公善名就远扬了。

善名如果不正是为什么呢?《春秋》重视最佳行为方式而不重视恩惠,诚信道路而不信邪门歪道。孝子贤孙阐扬父母之美,不宣扬长辈的成人之恶。先君想把君位传与桓公,并不正确,是邪道。虽然如此,既然他的邪念心思被隐公知晓,隐公自己知晓先君的邪念心思,而决定以后传给桓公,那么就是成就了先君之恶。兄弟,是人的天伦。作为儿子受之父母,为诸侯接受了君位,就是废除了天伦而忘掉了君父以行小惠,这就称之为小道。像隐公这样,可以说是轻视了千乘之国的道理,遵循大道则没有做到。

三月,鲁隐公及邾仪父在眛地会盟。“及”是什么意思?是内心决定了意志。仪,是字。父,是师傅之意,是男子的美称。不说是邾娄国君主是为什么呢?邾娄国在上古时期就很微小,没有获得周国的爵命。不说日期,是因为命令有改变。昧,是地名。

夏季,五月,郑庄公在鄢地“克”了共叔段。“克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杀了他。这是什么能力?就是杀人。为什么不说是杀人,是见到共叔段有徒众。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怎么知道是他的弟弟呢?杀世子母亲要看君面,以其看君面,就知道是他的弟弟。共叔段,是弟弟,而不说是弟弟,而说是公子,就是贬损他。

共叔段失去了做弟弟的人生道路,人们于是低贱共叔段而赞扬郑庄公。为什么要赞扬郑庄公呢?赞扬郑庄公处心积虑成就了杀死共叔段的事情。至于在鄢地,那是因为远。就像是在母亲怀中抱着杀死那样,甚至比那还方便。那么,作为郑庄公应该怎么办呢?慢慢地去追捕那些逃逸的残贼,就是亲近亲人的道路。

秋季,七月,周平王派宰咺来送惠公、仲子丧葬的财物。母亲跟随儿子的姓氏,仲子是谁?是惠公的母亲,是鲁孝公的妾妃。送丧葬财物给人的母亲是可以的,送丧葬财物给人的妾妃是不可以的。君子以可以的言辞接受,而不谈及此事。赗是什么?乘坐的马叫着赗,穿着的衣物叫着襚,贝玉叫着含,钱财叫着杀赙。

九月,与宋国人在宿地结盟。及是什么意思?是内部自卑的词。宋国人对外自卑,自卑人的结盟不记载日期。宿,是一个邑名。

冬,十二月,祭伯来到鲁国。来的意思,就是来朝拜。不说朝廷派来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他是私自逃奔来的。访问,弓箭刀枪是不能带出境外的,干粮干肉是不能带在境内行走的,有至尊者是不能两面对待的。公子益师去世。大夫曰去世,是正确的。

不说去世是邪恶的。

【说明】本篇《隐公元年》,主要描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诸侯君主鲁隐公在位的一些事情。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722年,周平王49年期间。周国建国于公元前1044年,距此时已有322年,周室东迁于公元前841年,从此时起称为春秋时期。周国建国后即开始分封,鲁国因此也于公元前1048年前后建国,距此时也有320年左右。本篇主要记载鲁隐公即位之事,其主要依据是孔子所作的《春秋》,而部分内容则为左氏作传,作为说明,同时也是补充,所以称之为《春秋公羊传》。鲁隐公的前任鲁惠公在位46年,其元妃孟子生隐公,鲁隐公一开始并没有被立为鲁国君主,只是辅佐国政,直到鲁惠公改葬后,鲁隐公才正式即位。《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三传的渊源说得很详细。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

【注释】1.贵:(guì桂)《管子·牧民》:“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荀子·大略》:“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韩非子·初见秦》:“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这里用为崇尚、重视之意。

2.义:(yì艺)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3.乘:(shèng圣)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是指各诸侯国。《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诗·大雅·崧高》:“王遣申伯,路车乘马。”《诗·鲁颂·有駜》:“有駜有駜,駜彼乘黄。”《诗·商颂·玄鸟》:“龙旂十乘,大糦是承。”《管子·侈靡》:“千乘有道,不可侵也。”《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荀子·王制》:“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韩非子·爱臣》:“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

4.蹈:(dǎo导)《诗·小雅·菀柳》:“上帝甚蹈,无自暱焉。”《庄子·山木》:“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谷梁传·隐公元年》:“蹈道则未也。”汉班固《典引》:“俯蹈宗轨,躬奉天经。”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二引刘兆注《公羊传》云:“蹈,履行也。”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这里用为遵循之意。

5.眜:(miè灭)中国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公羊传·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

6.渝:(yú于)《易·豫·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毛传:“渝,变也。”《诗·大雅·板》:“敬天之渝,无敢驰驱。”《管子·侈靡》:“不称而祀谭,次祖。犯诅渝盟,伤言。”《左传·桓公元年》:“渝盟,无享国。”《老子·四十一章》:“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尔雅·释言》:“渝,变也。”《说文》:“渝,变污也。”这里用为改变变更之意。有渝,有改变也。

7.赗:(feng奉)《荀子·大略》:“货财曰赙,舆马曰賵。”《仪礼·既夕礼》:“知死者赠,知生者赙。”《公羊传·隐公元年》:“车马曰賵,货财曰赙。”《汉书·叙传》:“赙赗甚厚。”这里用为用财物帮助人办丧事之意。

8.襚:(suì岁)向死者赠衣被。《左传·文公九年》:“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礼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楚人使公亲禭,公患之。”《广雅》:“襚,送也。货财曰赙,车马曰赗,衣衾曰襚。即袭也。”《春秋传》:“楚使公亲襚。”

9.赙:(fù父)《左传·隐公三年》:“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荀子·大略》:“货财曰赙,舆马曰賵。”《礼记·曲礼上》:“吊丧弗能赙。”《仪礼·既夕礼》:“知死者赠,知生者赙。”《公羊传·隐公元年》:“车马曰賵,货财曰赙。”《玉篇》:“赙,以财助丧也。”《后汉书·杜诗传》:“赙绢千匹。”这里用为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之意。

10.竟:(jìng劲)为“境”的假借字,边境、国境。《管子·乘马》:“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管子·枢言》:“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汉书·徐乐传》:“故诸侯无竟外之助。”

11.束修:古通“脩”。干肉。《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

春秋谷梁传隐公









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





1







献花(0)
+1
(本文系解决人生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