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化常识专练三.docx
2020-08-16 | 阅:  转:  |  分享 
  
文化常识专练二、姓名称谓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5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
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52.(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
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53.(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5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55.古代王侯
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56.(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
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5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58.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
改元”。()5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
称。()60.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
弟、舍妹、舍侄。()61.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
、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
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62.(2016·全国卷Ⅱ)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
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6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三、礼仪习俗(一)宗法礼仪64.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
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65.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
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66.“封禅”指在都城的城
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67.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
庙。()68.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69.古代
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70.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
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71.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
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72.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
”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73.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74.膜拜,行礼时,两手放
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75.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
,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76.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77
.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
思想集中、统一。()78.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绢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穷人一般穿不
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79.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8
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答案解析:51√、52√、53
√、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
、70√、71√、72√、73√、74√、75√、76√、77√、78√、79√、80√、51、[拓展]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
;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54、[拓展]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号、表号。57、[拓展]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58、[拓展]《汉书》记载,十月汉
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60、[拓展]“先父
”“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63、[拓展]“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
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命”指
人五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66、[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
祭祀。《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68、[拓展]各朝对
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
之礼仪为“朝仪”。70、[拓展]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71、[拓展
]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76、[拓展]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头,称为“少牢”。
献花(0)
+1
(本文系gfergf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