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要懂得远离三点原文标题:“又有学生跳楼了”:好的教育,都懂得远离这三点原创?蜂虻君?2020-08-1421:01:00文/雨荷 复课后,学生跳楼事件频发。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因为 手机被没收而跳楼的,有因为成绩不理想被长辈训斥后轻生的,也有长期高压没得到及时缓解而绝望自杀的……五花八门的自杀理由背后,都蕴藏着 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教育的形而上的顾此失彼的教育,是导致孩子走向毁灭的罪魁祸首。学校或家庭远离“亲为师用”“为分数论”“过高期望” 这三点,才能为教育培育优质的土壤,才能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好教育。01亲为师用,摧毁了孩子温情的后花园《庄子·杂篇》说过 ,母不为师。如今,孩子的作业都需要家长检查并签字,有些老师甚至要求家长保证孩子作业的正确率,如果不达标,孩子、家长都会被训,这就逼 迫父母不得不成为严厉的老师,使得原本应该相亲相爱的亲子关系势同水火。有一句很形象的描述:“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这是有孩子上学的家庭的常态。楼上的女邻居,平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很温和的,在外面碰到他们母子,也是一团和气,但只要是上学期间,基本上 每天晚上都能听到这位妈妈大声催促儿子做作业的声音,有时甚至是训斥中夹着孩子的哭声。还有更扎心的。2019年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空 间站》报道,5月28日晚一名十岁男童因辅导作业与父亲起争执,一气之下爬到空调外机准备跳楼。家庭,本是无条件释放爱的地方,孩子不管在 外面遇到多大的风雨,一回到家,所有的委屈与不快都能被父母的涵容所稀释。可一旦亲为师用,原有的慈爱与宽容被严格取代,宽松温暖的家庭氛 围被打破,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无处倾泄,只能压抑在内心,久了,便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02唯分数论,畸形了孩子的内心导致孩子健康成 长和发展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仅从狭义孩子成长和发展主要因素讲,既有学校教育因素,还有家长熏陶因素。学校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又要重 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会知识怎样做人。家长既要负责孩子身体营养和的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教育孩子怎样做 事;事实上,现在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分数上,考好了,品行差点也能接受,考差了,有再好的行为品质也不放在眼里 。前不久,与一不常联系的朋友偶遇,饭桌上,她一直在夸耀8岁儿子的成绩,什么班级第一啦,数学满分啦……聊的过程中,菜陆续上来了,当服 务员把一盆松仁玉米放桌上时,她儿子立马从座位上下来,径直把这盆菜端到自己面前,妈妈全程注视,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含笑说:“这孩子就是 这样,喜欢吃的恨不得一口吞下去。”成绩好,证明孩子的学习能力强,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只关注分数,忽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会扭曲孩子的认 知,使他们对错不分,是非不明。如此,成绩再好,也阻止不了人生的失败。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当老师跟朱朝阳妈妈反应孩子与同学关系不 是很好时,朱妈妈不仅不引以为戒,还反驳说,学生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不重要。儿子的内心需求在这位妈妈的眼里是不存在的,后面一系列 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正是情感得不到满足的郁结。《新三字经》开篇道:“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 ”儿时德育的缺失,使得这些孩子品行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指正,无法发现自身的问题,导致这些行为最终被合理化。小时候,生活圈子窄还没什么 ,随着年龄增长及社交的扩大,被拒绝和批判的机率越来越高,总是不被他人接受和容纳,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孤僻,严重的甚至出现抑郁等心 理疾病。即使承受能力强,反思功能好的人,想改变已经习惯的行为,也是困难重重,挫败感频生。03过高期望,导致了孩子不能承受之重人们曾 说,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但是,很多教师或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仅限于孩子是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对孩子是否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期望从不思 考,这就让孩子长期生活在教师或家长的高压下,迷失了自我。先生的同事总是告诫儿子:“爸妈都是高材生,你在学校必须名列前茅。”资质平平 的儿子,生活极其单调,除了学校便是各种补习班,即便如此,成绩仍是波澜不惊,在父母拳棒相逼下,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越来越内向。爸妈优秀 并不代表孩子的天赋就一定高,盲目地强逼孩子,只能让他们内心惶恐,无所适从。2019年7月,深圳一初三毕业生因没考上父母理想的重点高 中,被母亲辱骂后跳楼身亡。据同校的师生反映,这个女生是个非常勤劳努力的学生,连课间休息都在学习,虽说偶尔能冒尖,但多半时候成绩都在 中上水平,考上被录取的学校算是正常发挥。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优秀,但如果对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孩子全力以赴仍无法企及这个期望,就算父 母不批评,孩子内心也会因此内疚,继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父母再不调整期望值,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自己。有些父母以为 ,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逼一逼,能力就出来了,只要学习没达到预期,就一定是没有尽力。于是各种责备与辱骂接踵而来,击碎了孩子脆弱的心灵 。每个孩子都希望实现父母的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可人与人是有着天然区别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学习,即便再努力,不切实际的高要求, 只会让本就自卑的孩子雪上加霜。总之,好的教育,应当是远离三点即远离“亲为师用”“为分数论”“期望过高”的教育,只有“远离三点”教育 才能够是孩子身心都能得到滋养的教育。如果全社会特别是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方面,势必阻碍了其它方面的发展,而这,正是孩 子内心失衡的起点。亲不为师,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包容的家庭环境;不唯分数,注重关注孩子理论、实践和技能,或关注孩子思想、行为和品行的 和谐发展和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潜质,才是人生的终极需求;期望适当,认可孩子的平凡,认可“720行,行行出状元”行业规律,不盲目追高,上帝造人尚且多样化,父母们又怎么可能只期望一种孩子?孩子,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或接班人,不仅承载着社会对他的期待,更有他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尊重每一种存在,呵护每一个唯一,如此才能百花齐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