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4c0ed3fa9cdabd232bb2b4c84810088
2020-08-27 | 阅:  转:  |  分享 
  
嘉峪关文物景区7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将要前往游览的景点是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

大家都知道,长城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新八大建筑奇迹之一。至于说到它当年的用途,只是军事防御,是一种特殊的防御工程。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自在地形险要的地方修筑高墙。自秦统一中国之后的各朝代,大多修筑过长城,较著名的有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明王朝为了防御政权被推翻后跑到大漠以北的蒙古贵族和鞑靼、瓦刺部族而修筑了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7000多公里的明长城。

游客朋友们:长城上的关隘有千余个,其中最著名的关隘有四个,即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和我们马上就要见到的嘉峪关。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嘉峪关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长城全线中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那么它与其他关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呢?下面我就利用这一段车程先给大家讲一下嘉峪关关城的特点。

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雄险的一个。嘉峪关关城位置及其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边陲锁钥”。关城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有暗壁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有明墙接天下第一墩讨赖河墩,两边高山与峡谷对峙,关居其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全线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1372年冯胜首先筑成了土城,就是现在内城的黄土夯筑部分,直到现在都保存完好。

嘉峪关城建筑规模宏大,整个建筑时期分为四个阶段,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长220丈,高2丈许,就是现在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肃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关楼,也就是说,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又过了11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游客朋友们,过去嘉峪关关城的入关的大门是朝西开的,入关的第一道门是最西面罗城的嘉峪关城楼。而现今嘉峪关文物景区,游客是从东进入,第一道门是东外城东北角的东闸门。闸门上有一层三间式的城楼,匾上有陕甘总兵左宗棠书写“天下第一雄关”四个字。???

进入闸门就是关城的东外城广场,这里原有街道、驿站、车店、饭馆、店铺和庙宇等建筑,现在仅存关帝庙、牌楼、文昌阁、戏台和墩台。在大家的右侧建有碑廊,立着《嘉峪关记》还有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书写的“威震华夏”四个字。???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关帝庙,现在有大殿一座,配殿两座,在嘉峪关庙宇中规模最大,面积有720平方米。庙内原来有关公、关平、周仓塑像,墙壁画着三国故事。门口的这座牌楼保存得最为完好,彩绘明柱,绿色琉璃瓦铺顶,上悬“威宣中外”匾额。关帝庙、牌楼和那边的文昌阁都是同时建造的,现存的建筑是清代嘉庆十二年——即公元1807年重建的。???

我们来到文昌阁,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曲星。宋元时期道士宣称,西晋末年四川梓潼七曲山的张亚子是天上的文曲星降世,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令他掌管人间功名利禄。于是文曲星有了人的形象,成为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崇拜。这座文昌阁最初建于明代,清代道光二年,就是公元1822年,嘉峪关营游击张怀辅等重建。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屋脊上有蟠龙瓦6条,陶制小狮子39个。这座文昌阁在明代是驻守嘉峪关的文官办公场所,清代是文人读书的地方。???

各位游客,这就是戏台,坐南向北,与文昌阁相对,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重修的。戏台上部装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戏楼内装木制隔墙,隔断屏风上画着八仙图,两旁有楹联一副:“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春风怀帝力,且嘉十年帷幄重扶刀环。”戏台东西两侧墙壁上绘有《和尚窥女图》。西墙画的是: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和尚,指使小和尚手持铜镜,利用反射影像的镜面窥视对面的妇女。另有一个小和尚想看个究竟,被老和尚按住了头顶,大概是怕被揭穿秘密,暴出丑闻吧。东墙画的是:一位端坐的妇女,坦胸露乳,怀抱怪胎;有两个小孩,抬头注视着对面的和尚。整幅画面的意思好像是说,风流和尚私通妇女,天降灾难,殃及后代,生了怪胎。这种张扬性文化的壁画,为什么会公然画在戏台上呢?也许是因为戍边士卒生活枯燥,性别单一,借此调节心情,排解性压抑吧?也许是长官借此强调纪律,以免遭到报应,殃及后人。也有人认为是道教与佛教的斗争。无论如何,丝绸之路上的这两幅壁画,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性文化出示了一个证据。另外,戏台两侧砖砌屏风上还刻着一副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凝练地概括了传统戏剧舞台的文化特征,称得上是戏剧史上的佳联。东外城西面是东瓮城,东瓮城的门朝南开,叫做朝宗门,经过朝宗门,穿过东瓮城,再进光化门,就是内城。

内城城楼叫光化楼,光化楼高17米,三层三檐木结构阁楼。光化楼北侧与东城墙相交的城墙叫“燕鸣壁”,现在有一燕鸣石,捡起一块小石头,去敲地上的那块大石头,就可听到燕子啾啾的叫声,这就是“击石燕鸣”。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两只燕子筑巢在嘉峪关城内。一天,两燕子出关觅食,傍晚,雌燕先归,城门敞开;雄燕后归,城门已闭。回不了家的雄燕悲鸣不止,最后触墙而死。活着的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的叫声,召唤着雄燕回家,一直叫到死死。死后灵魂不灭,所以直到今天,留下了“啾啾”的燕叫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声音呢?击石燕鸣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了声学原理。原来,关城建筑精巧,砖砌实坚硬,墙体向上呈梯形倾斜,墙角处就成了上大下小、半敞开的喇叭形状。不管人们站在墙角的哪个位置,击石之声遇到墙面,都会产生连续的回声反射,发出清脆的“啾啾”声。声音由快变慢,由低处传向高处,最后消失在空中,使人听到燕子般的叫声。传说燕子是触墙而死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用石块击墙,便听到了悦耳的“瞅瞅”声,开始称做“击墙燕鸣”。现在为了保护城墙,改成了“击石燕鸣”,效果还是一样的,人们从此也不再击墙了。嘉峪关城内的几个角落,都有这种击石燕鸣现象。实际上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似呼唤又似回应,真是让人凄然泪下。

接下来就我们就可以从内城楼北面的马道上到内城墙上观看整个关城,马道是条斜坡,原本是车马的通道,一直到达城墙上方。现在有马到成功的意思。马道长22.2米,宽2.7米,外侧有护墙。原来马道上有成排的木桩,是用来拴马的,现在只留下这些桩眼了。从这里登上城墙,站在光化楼上,可以看到对面的柔远楼。三座楼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都是17米高,均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样,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一二层楼外有回廊,木格花栏杆环绕,上下三层均有漆红的明柱,使楼台越发显得挺拔高大。

内城有东西二门,西门远望边疆,称“柔远”,取“怀柔致远,以安边陲”之意;东门内向中原,称“光化”,有“紫气东升,光化万方”之意。二城门之上,各有土筑城台,就是柔远楼和光化楼。两座门外,各有方形瓮城,与内城迂回衔接。瓮城的门开在旁侧,不与内城门正对直通,使进人内城之路曲折幽深,不利于敌人进攻。一旦敌人进入瓮城,既打不进内城,又不能迅速撤退,正如“瓮中之鳖”,任人捕捉。东瓮城门称“朝宗”,意思是心向宗祖,心向朝廷。西瓮城门称“会极”,汇集四方与西极。

内城城墙周长640米,高9米,位西头大,东头小的梯形。城上外侧有1.7米高的青砖垛墙,又称女儿墙,墙上相间分布有垛口和瞭望孔。西城墙垛口之间还设有灯槽,供士卒放置灯火,以便夜间照明。灯槽下各有一个斜坡式的射击孔。西城墙还曾分布密集的火炮,组成火力网,严阵以待来犯的敌人。

嘉峪关建筑设计极为精确。据说,当年建关城时,工匠们不仅提出布局精巧、结构坚固的设计方案,还准确地算出了工程的用料数字。整个工程结束,最后只多出一块砖,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块砖。???

关于这块砖,有一个传说故事:明朝正德年间,嘉峪关附近出了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技艺超群,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楼台庙宇,各色大的工程,多由他承揽主持。他承包包嘉峪工和后,监督修城的官吏要他计算需要多少块砖。他详细计算后说:“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官吏说:“好!就按这个数烧砖,由你使用。要是剩一块或缺一块,砍掉你的脑袋,罚众工匠三年苦役!”易开占当即答应。他和工匠们精心施工,严格操作,竣工后,正好只多出一块砖,就把它放在了西瓮城会极门阁楼后檐台上,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地方。狡猾的官吏发现了这块砖,大发雷霞,要按约定处置易开占和工匠们。易开占灵机一动说:“那块砖非人间所有。昨晚完工,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神仙放了那块砖,对我说:这叫‘定城砖’,谁要挪动,全城顷刻坍塌。”愚蠢的官吏信以为真,无奈地走了。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那里。这个故事虽说离奇,但它颂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说明嘉峪关关城建筑水平之高超,也吸引着游客前来驻足和遐想。

西瓮城,城外西边20米处还有一道城,就是最西边的罗城,罗城就是外城。罗城正对西方,是迎敌的正墙,所以底基厚达25米,是高10.5米、上阔5.3米的砖包城墙。墙正中设正门,是古代入关的第一道门,墙上嵌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嘉峪关”三个字。楼上原来还悬挂着左宗棠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匾额,1931年西北军阀马仲英与其他军阀作战失利,途经嘉峪关,拆毁关楼,匾额无存。1986年,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响应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伟大号召,倡导各界人士捐款集资,恢复关城。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87年6月使嘉峪关城楼依照原样又屹立在雄伟的关城之上。

游客朋友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看到敌人要打入关内,至少要经过外壕墙、外壕、绊马坑、月牙城、壕墙、壕沟、嘉峪关门、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东闸门等十二大关口。为了确保万元一失,古人能想到的防御手段几乎全用上了,真可谓层层设防。如此坚固的城池,别处罕见,真不愧是“天下雄关”。

嘉峪关建筑所用的土石砖料,大多是从黑山脚下运来的。因运量过大,马牛畜力有限,于是就用山羊驮砖。石料沉重难运,冬天泼水筑成冰道,让石料顺冰道而行,方便快捷。筑城用土也是取自黑山,先将筛选好的黄黏土摊在石板上,让烈日暴晒,杀死里面的草籽,以免发芽影响墙体的坚固。土里要添加棉麻和灰浆,甚至浇上糯米汁,来提高教结强度。验收工程时,站在一定的距离,拉弓射墙,箭若射人,就要返工重筑。因为工程在质量上把关十分严格,所以尽管是土筑的城墙,它的坚固却如石筑一般。经过六百年的风雨侵蚀,今天仍旧风貌不改,也证明了嘉峪关城当年修筑的质量极高。???

嘉峪关城本身的防御价值,在今天已失去意义,我们现在游览这座气宇轩昂的关城,感受到了它在当时的雄伟气势,也深深地为祖辈们的智慧所折服。60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这座古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在阳光照耀下,更显雄伟壮丽。在感叹“天下第一雄关”险峻雄姿的同时,人们更能从这古老土地的沧桑巨变中,领略到大西北骠悍苍凉、威武雄壮的神韵。

站在城墙向南望去就是万里长城第一墩,万里长城第一墩,又名“讨赖河墩”,“头墩”,位于嘉峪关关城南7公里处,这里是明代长城西端台墩起点。第一墩由明代甘肃镇肃州兵备道李涵筑于嘉靖18年,长城自讨赖河墩起,像游龙一样在戈壁上进行,跃上嘉峪关关城,其实十分雄伟。

我们向西北眺望,悬壁长城是嘉峪关关称的北向延伸部分。作为肃州关西长城,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嘉峪关关城西北6.5公里处。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从黑山峡南侧的峭壁向下,加筑一道长城,与峡口南的“暗壁”长城配合,封锁了黑山峡口,使以关城为主体的军事防御体系更加严密。悬壁长城主体取材山体附近的砾石、黄土夯筑,共有墩台三座。现全长750米。悬壁长城屹立山脊,沿山峰陡跌直下,形成长城倒挂、铁臂悬空之势,故得其名。悬壁长城有漫道、垛墙、墩台,其形状、气势很像北京的八达岭,看上去非常雄伟壮观,所以又被誉为“西部的八达岭”。有诗赞道:“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

嘉峪关西长城上原有城台7个,作为万里长城第一墩,在古代军事报警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每墩五至七人戎守,多则三十余人。明代举放烟火同时鸣炮以执行烽燧任务,“烽主昼,燧主夜”,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以通报敌情。

不论是关城还是明长城,建筑施工管理实行了极为少见的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施工质量。

下面我们去参观长城博物馆,长城博物馆位于市新华西路南侧,是中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其中以“伟大的长城”基本陈列为主体,分“春秋、战国长城”、“秦、汉长城”、“北魏、隋、唐、辽、金长城”、“明长城”四部分。能使游客在短期时间内,对中国长城在空间、时间上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博物馆还设有“中国古代兵器装备展览”、“嘉峪关文物展览”。

半小时我们在停车场集中。



























献花(0)
+1
(本文系Aurora小燕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