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带枷锁的现代性》——王见2012年水墨创作摘要.doc
2020-08-30 | 阅:  转:  |  分享 
  
不断自行戴上传统的枷锁再去猛叩“现代性”的大门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时间:2012-12-09来源:广州日报



《三十六计之空城计》书法王见

《渚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王见

《翻书喝茶》书法王见

《临风》纸本水墨王见 《带枷锁的现代性》——王见2012年水墨创作摘要在岭南纪念馆举办

11月28日,《带枷锁的现代性》——王见2012年水墨创作摘要在岭南纪念馆举办,展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见近期创作的书法和水墨画作品,同时也展出他有关书法现代性问题研究的数篇研书札记,全面展现了王见书法艺术的面貌。展览引起了记者对传统书法问题、现代书法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面对等问题的思考,为此,记者与王见教授进行了交流。

本报记者:陈运成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在广东,你的书法常引起疑惑,而在北京、江浙一带则普遍叫好,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王见(以下简称王):自我检讨原因有三:一是这里没人了解我过去学书的经历和过程;二是我的书法掺入多样的书体和用笔;三是我在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形态中加入了较多的现代性表现。但在广东拍手称赞者也大有人在——如林墉对书法的理解就非常准确,对我的支持也毫无保留:关山月先生看了我的字以后就曾对时任广州美院院长张治安教授说,美院要开书法课,并为我的展览题名,鼓励有加。过去的胡一川、王肇民,以及现在的杨之光等先生对我都有不同程度的学术支持和称许。

记:您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书法的现代性探索,当时得到了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和副院长陈叔亮等人的肯定,后来为什么放弃了这种探索取向?

王:我对书法的现代性探索从没停止。回顾自己的研书经历,从三十年前的现代性追求,我一路退回到传统。但在传统的队伍中,我又显得前卫。到现在又打算抛开传统,重回现代性。我的创作中,蕴含了新精神的传统与现代性互相融合又互相搏斗的基因,成为我三十多年的艰辛与困惑,蜕变成了“带枷锁的现代性”。这段艺术探索使我大体上能把握现代性在传统书法中的基本尺度。

记:您所说的枷锁是指传统吗?

王:传统文化不是枷锁,传统文化的“表象形态”和“程式结构”对现代性的表达或表现而言才是枷锁。

记:在现代社会中,书法实用性基础已不复存在。你的一篇研书札记中也谈到书法在当代的困境与可能,如何理解?

王: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为古代文化的形态,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状态。所以,在现代社会学习古代书法已变得相当困难。如今,把书法当成艺术看待,当成艺术的学习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出路。但书法是一种有艺术样式和作用的文化修炼,不可简单地按照西式的造型艺术的方式去对待、去认识、去衡量。否则书法因深厚的文化涵养而产生的艺术价值就被取消。所以说,书法是艺术,更是文化。

记:那今天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研习书法?书法是怎样炼成的?

王:兵分二路——一方面,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形态,更多地当成文化遗产传承,继续保持书法的传统样式和一系列的用笔技巧要求。还要把过去文人士大夫对书法的学习状态,解放成当下社会普通人的一种普遍性的生活状态——一种普遍性的艺术爱好、审美态度、文化素养,由此延续和作用于现代社会;另一方面,把书法从艺术的、现代性意义上进行开放的演义,彰显书法所体现的中国艺术与文化精神,并不囿于书法本身。这种发展在现代社会应该拥有巨大的空间。

记:现实中的中国书坛现状如何?

王:中国书法界一边倒的推崇流行书风再加二王皮毛的书法样式,这是现状。二王无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丰碑,一统天下。仅在晚清至民国一段有所摆脱——因为远离二王,重新回到古代文字和书体的原点,从中体会和找寻新的符合自己个性审美的意趣,成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书家的追求,也因此书家辈出、群星灿烂。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这段历史,不要以重复二王书风为能事。

记:您长期从事书法和绘画的比较研究,传统中国画同样在现代社会遇到困境,以致吴冠中当年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论,你怎么解读他的观点?

王:吴冠中是我读书时的色彩老师,因此对他的艺术主张以及艺术实践比较清楚。“笔墨等于零”和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看似是针锋相对的两个观点,但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现代社会如何重建的问题。

王见研书札记摘录

我因写字突出,刚入学(1978年)就由学院招生老师引见至陈叔亮先生面前。从此,我可以随时到陈院长家中看他写字,一块挑认为写得好的字。当时我经常去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院长家里可以看到很多外面根本不可能见到的书法资料。

《研书札记》之一

如何处理汉文字及书法传统与现代性的问题,徐冰是先知先觉。谷文达是后知后觉。死扛枷锁而欲现代者属于知而不觉或觉而不知者。最可悲者如我,在一厢情愿中不知不觉,起了个大早——1981年就迈进了现代性的大门,赶了个晚集——不断地给自己套上传统的层层枷锁之后,再去猛叩“现代性”的大门。

《研书札记》之二

书法的真正困难,在于“写字”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通过什么去表达?表达的问题如果解决,就开始要求讲究和区别表达的文野高下,这才是最高的一点,才是书法的难度和意义。但这样的难度和意义虽具有“艺术”的作用,但不是“艺术”的意义。

《研书札记》之三

吴冠中和张仃先生的艺术思想仍然在指导我的艺术走向。如果说,前段的艺术实践使我的书法仍然保持在“中国书法”的范畴和框架之中。此后,我将用书法的元素和精神,从事更加开放意义上的实践和研究中国的“画”,开始另一段不带枷锁的现代性的艺术实践。

《研书札记》之四

王见简介:

王见,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献花(0)
+1
(本文系唐姥姥的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