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五届亚太建筑与室内设计论坛主题对话之“国际化与本土化.doc
2020-08-30 | 阅:  转:  |  分享 
  
第五届亚太建筑与室内设计论坛主题对话之“国际化与本土化”



http://www.a963.com2010-12-13中华室内设计网新领域培训人气:7422

作为2010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室内设计文化节的主题论坛,第五届亚太建筑与室内设计论坛以“设计无界”为主题,意于通过多边、跨界的交流与碰撞,掀起设计界的新思潮。来自美国、意大利、瑞士、台湾、香港、深圳等全球各地的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电影评论界知名人士齐聚深圳,共话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曙旸、台湾著名设计师史迪威、意大利著名建筑室内设计师法布里奥、瑞士知名建筑师DavideMacullo,分别带来精彩演讲。

12月10日下午,第五届亚太建筑与室内设计论坛现场展开“设计与文化”、“设计与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三个环节的主题对话,跨界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为观众开启了全新的创意思维。

“国际化与本土化”主题对话嘉宾

【主持人:秦岳明】刚好我们这一组是比较特别的,前面都说大家听得懂的汉语,我们这里有说英语的,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国际化与本土化”,我自己的理解可能分为两个层面,一个首先是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在精神层面,就是人文、历史方面去寻找一种相互之间的契合。另外一种是在常见物质层面,更多的是和地理环境,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材料方面进行契合。可能不同的背景对于理解也不同的感悟,我们要请出的嘉宾他是一个建筑师还还是一个作家,在超过15本杂志上发表过一个学术的文章,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主要是调查当代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他曾经在荷兰、芬兰、以及中国开展各种的研究活动,所以我想问一下BertdeMuynck,作为一个作家或者是建筑师,你对于这种所谓的“世界国际化”以及“本土化”有什么看法,就建筑师的想法和作家的想法会有区别吗?

荷兰皇家建筑师会Nai中国负责人BertdeMuynck

【BertdeMuynck】首先我非常感谢组委会的这次邀请,基于中国建立这样国际文化的交流和国际的合作,我认为这样的一种合作系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同时我认为也是有吸引更多的关注点和讨论议题的这么一个事件,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工作方式一方面我们自己来做这种研究和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这样一种研究的项目,基于这种项目,我们建立这样外国经验和中国经验对接的平台,我们的做法把外国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师一个更加有效的合作关系,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一直以来有长期的合作,但问题是这种合作的基础是往往建立在商业的操作层面,因为外国的建筑师到中国来是为了取得项目。

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合作的时候他基于提出问题,建立荷兰建筑师跟中国的建筑界的合作为例,首先我们做的一个是把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如何搭界合作基础建立在他们首先提出几个问题,这个问题做的方式就是我采访了35位建筑师,这35位建筑师分别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他就问了这些建筑师几个问题,问了他们主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他们了解荷兰呢,了解荷兰的建筑师有那些,这些采访的人可能马上就能说出来像库哈斯这些之类的建筑事务所,可能会知道这些人的名字,再后续是什么,到底荷兰给予他们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这些是继续要探讨的问题。第二个采访的问题这些外国专家可以给他们到底带来什么,可以帮助到什么,所以基于这些的主要问题,我接下来就去做一个连接,所以经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整合,提出的几个重要的点,在这个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个研究,后来发现在中国真正触及到中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议题是关于城市住宅方面的主要议题,发现荷兰其实这在方面恰好可以给予很多的经验,因为荷兰有很好的基础在集合住宅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包括他们基于政府的这种提供给低收入者的住宅,建立在这样的议题上,我认为这种合作更加有效,更加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这个就是我所想到的主要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说去界定问题在哪里,合作的基础和主要议题是什么,这个议题相对于中国本身第二个就是说因为合作牵涉到距离上的一种差距,距离上的遥远,所以说怎样可以建立一个大家相互之间的友谊是一个很重要的,所以我刚刚说在荷兰和中国的合作当中我们在9月份的时候邀请了10个中国的建筑师到荷兰具体去看集合住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可以切身地去实验去体验。我们又把荷兰建筑师带到中国来,然后跟中国不同的社会各层去交流,所以通过这样的交流去相互之间理解。

第五届亚太建筑与室内设计论坛主题对话之“国际化与本土化”(2)



http://www.a963.com2010-12-13中华室内设计网新领域培训人气:7424

“国际化与本土化”主题论坛主持人:深圳市朗联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秦岳明

【主持人:秦岳明】我想他的思考更多是在社会层面去解决,就是可能把境外先进的处理,刚才所说的几集合住他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居住环境概念这方面去着手。下面我想问一下王明川先生,他作为台湾室内设计师协会理事长,我看您的简历您一直在台湾,没有境外的教育背景。作为您在台湾获得了包括国际商业中间大赛的奖,以及担任台湾中华室内设计的理事长以及亚太室内设计理事长,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您本身一直是台湾的就业背景,而且我想可能会和大论这边本土的理解会有一些差异,包括境外对国际化的理解会有一种差异。请您这方面说一下。

台湾中华室内设计协会CSID荣誉理事长王明川发表自己的看法

【王明川】谢谢主持人,各位嘉宾,我很感谢主办单位的邀请,这几年最近在在这室内生产进进步很快,我个人的背景没有在国际进修,为什么担任亚太的主席,最重要的我们要有一个自信,第一个是我们刚刚提到如果没有本土的文化跟艺术,何谈到国际,意思就是说你要自信,我们自己有没有自己的本土的设计的风格,设计的理念,然后参与国际,因为国际本身的竞争就是你要有在地化,如果没有在地化的,大家可能是相同的,而且没有什么好坏,就是说你的本土的特色够强,尤其我们在中国的这个文化背景还有我们在整个人文都很强,所以我想这一点具体我觉得要有自信。在国际的活动里面,我们要有国际的角度去看,国际的活动毕竟是要重视他们的一些诚信礼仪,还有就是互相的体谅跟了解,我想这方面其实大家都可以学习。

台湾在跟两岸其实都是很好的互动,尤其赵会长是参加亚太空间协会的会员,这个协会也是我们来学习的对象,所以我想国际本来是一个竞合的关系,有时候在竞争,有时候在学习,有时候是在合作的方面,所以我想这方面可以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台湾明年2011年会举办一个国际的大会,一个设计大会大会,包括室内设计还有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三大领域团体,我希望各位贵宾和学者专家都能够莅临台北共襄盛举,明年的10月份我想这方面可以宽领域的,包括艺术文化还有视觉传达,还有我们的工业工业设计,还刚刚提到的一些,邀请大家来参加,谢谢大家。

【主持人:秦岳明】谢谢王明川先生对这方面的感想,包括台湾的室内设计现在大奖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了一下,我倒想问一下Nico在从荷兰走到台湾,现在我想问一下Nico,作为意大利建筑师,我觉得他是在住宅建设领域用独特创新的新建筑技术,新材料达到能量的最高水平。并从08年开始参加建筑师与能源规划的,他最大的点优点他们对于才的创新,我想问一下Nico,您作为建筑师你们对材料创新有没有考虑国际和包括以及和当地地域这种关系文化的一种切入或者是从所谓的绿色和能源环保方面有没有什么想法,所谓的国际化和地域化。谢谢!

意大利建筑设计师NicoPapalia

【NicoPapalia】我是第一次来中国,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因为我是一直在意大利工作,我的家乡在米兰的南方5、6公里的距离,在米兰从事一些住宅商业空间的一些设计,其实现在来讲,因为今天的话题是“国际化与本土化”,首先来讲一下国际化这方面我的一些想法。由于国际化全球化不断地进展,现在很多的语言于是越来越统一了,尤其是很多项目当中,我们运用越来越一样的语言去用到我们的项目当中去。

刚刚突然想到几点,现在在意大利的话,风格或者就我们的设计语言来讲有好几种设计语言,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其实设计语言这个东西来讲最重要的是能够去满足客户的需求,能够表达客户或是表达客户的一个情感,所以说在每次跟客户一个项目沟通的过程中,会让客户问他很多问题,让客户尽可能多告诉他的需求他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他以后在整个住宅空间得到什么样的感受。不管说这个项目什么样的风格,极简还是古典风格还是其他的风格,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空间里面每一件物品或者每一个区域的设计能够很完整地去表达这个用户他所需要表达的一种情感,所以这是我做设计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

由于全球化的不断进展,很多意大利设我们提我们设计师来到中国开发中国的市场,有些中国的客户,因为首先要了解客户,要知道客户所需要的什么东西,当然意大利客户跟中国客户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像这种情况下的话,如果做中国客户的项目的时候,他不可能完完全全把他之前在意大利的想法全盘搬过来,对客户所需要的东西进行改良进行本土化,这样的话才能够更加适应或者是更能够满足整个中国客户的需求,更能够更好地表达中国客户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情感。

第五届亚太建筑与室内设计论坛主题对话之“国际化与本土化”(3)



http://www.a963.com2010-12-13中华室内设计网新领域培训人气:7424

“国际化与本土化”主题论坛现场

【主持人:秦岳明】他根据客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需求和客户进行沟通,做初步统的作品,所有的这些作品中有一点是共同的,他对整个问题的解决,在技术上的解决这一点是必须的,包括在能源、绿色、新材料的运用上。下面我想问一下陈志毅先生,您在香港作为香港的副会长,但是您在英国读的书,受的教育是西方背景,作为中国可能对于这两种环境氛围都待过,您在兰桂坊的酒店,我觉得可以看到很娴熟的西方手法,但是某些精神方面还是有一些中国人文的气质,不知道您在这方面出于什么考虑的。请介绍一下。

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CREAM设计有限公司创办人陈志毅发言

【陈志毅】我自己的背景有一些不同的,我是在海外回到香港来做的,对于我来说室内设计和生活不可以分开的,室内设计就是生活的互补,是文化的一部分,室内设计的文化到底是不是一个艺术,我想时间会给我们一个答案的。从国际化、本地化的话题来说,我想现在几个设计的视野已经是一体化了,虽资讯、旅游国际化来说,现在我们去旅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不同的文化风俗,每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国际化就是个人的体验,怎么把自己的一个设计的案例从你心里面做,你不要管他是不是国际化还是本地化,我们看到不同的地方学过来的,不管是法国的、德国的、日本的,时尚的方面我们走在街上面、坐在上面,我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已经是国际化了,已经是一体化,所以一体化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是蛮符合的,也是一个时代的答案,作为设计师是把我们的工作做好,以前国际化的机会。以前我们邀请很多从国外回来的设计师帮我们中国一起设计的机会,相信将来中国的设计师也会跑到国外跟他们设计的。谢谢!

【主持人:秦岳明】我觉得陈先生是另外一种考虑,就是坦然地面对,在国际化的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去吸收各方面的优秀的思想和技术,然后最后来形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设计。下面SW中心设计的合伙人RogerBillington,我看您的设计经验比较丰富,您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都有过工作的经历,在不同的国家你有没有考虑针对中国或者是新西兰或者是澳洲,不同的国家他对您的设计理念或者是设计手法有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或者是考虑呢?

SW设计中心合伙人、常驻首席设计师RogerBillington与其他嘉宾进行对话

【RogerBillington】大家好!其实在中国工作和在其他国家工作是有区别的,但是由于国际化,中国越来越多的走向国际化了,而且会更多地考虑国际的影响加入到中国的设计当中。如果把西方的设计跟中国的设计对比的话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就是速度,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对速度的要求会比其他西方国家对于速度的要求会更明显、更多。其实在西方国家不会有中国发展的这么迅速,对速度要求不会有这么高。我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设计中有三大主要因素,第一是质量,第二是速度,第三是价格。”但是通过我们只能拥有其中的两个方面,但中国很多的发展项目对这三点的要求通常非常之高,因为我在中国、在深圳有一家室内设计公司,通常在我们公司里,我们使用的方法就是使用本土的设计师,但是给他们赋予国际化的设计工具。

提到这一点我想到了刚刚主持人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国际化和本土化,我们如何将这两点进行结合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把国际化引入到我们公司来,并将公司的本土化更多地偏向国际化。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的做法就是引进国际的实习生,将国外的实习生和中国本土的设计师一起工作,我们所做的是尽可能地将我们的工作环境变成一个学习的场所,也就是使国外实习设计师发挥他们的教育优势,但是同时又将中国的本土设计师的优势相结合,使他们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了使这一个结合能够更大地发挥出他的优势,我们所做的就是使中国设计师能够学习西方设计师的优势,但是并不是说要把中国设计师变成西方设计师,而是能够使他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能够更多地利用国际化的工具,将自身的优势能够发挥出来。我们的设计师通过海外旅行以及通过跟我在不同项目上的工作能够学习到更多西方上的学习优势。

刚刚也有人提到要将国际的设计师跟本土的设计师结合起来,这是非常好的一点。因为我太太是中国人,而我现在也是长期居住在中国,在这样的一个中国的环境中,我的中国味是越来越浓,而对于中国设计师的国际化影响也是越来越深,相信在这样的一种结合下,我们的中国设计师会越来越多地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其实我对于我在海外的设计项目和在中国的设计项目来说,可能我们这种中西结合对于我们的业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也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为通过与我们的这种工作,他们可以更了解国际化在中国项目中的影响和国际化和中国化是如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谢谢!

【主持人:秦岳明】我们听了三位境外的设计师包括香港在境外学习成长的设计师,还有在台湾本土设计师的感悟,下面我想问一下大家都很熟悉的刘波,他算是在本土成长的一个设计师的代表,他的作品遍布全国,做了很多顶级的酒店。我想问一下刘波,你作为一个可以说作国内成长和受教育的设计师,对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你所做的酒店项目上?

第五届亚太建筑与室内设计论坛主题对话之“国际化与本土化”(4)



http://www.a963.com2010-12-13中华室内设计网新领域培训人气:7424

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刘波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设计总监刘波谈国际化与本土化

【刘波】秦岳明一讲我大概是知道这个大会安排我作为这次嘉宾的一个主要论题跟议点,刚才有荷兰、意大利、美国、英国、香港、台湾等地的设计师,也就是说我来代表中国或者是深圳,这个选择我觉得也是我经常偶尔也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从事这个行业从90年、91年到现在差不多20年时间了,真的是有很多的感受,我们从本土的设计公司到现在,很多公司去追求让自己的公司国际化的这一个过程或者是认识是怎么样的,在这里我也简单地作一些自己的感想来让大家分享。如果国际化和本土化来说,我觉得从个人、公司或者城市乃至我们国家其实都是一个理念,一个国际化和本土化就像刚才提到的,某一个人你是在哪里成长的、哪里受教育的,基本上来说我们的历史来看以前都是西方的文化是比较强势的,影响整个全世界的一个潮流。

因为从留学生从我们使用的电器、飞机、汽车、手机等等,很多人都认为西方的东西都是比较好的或者讲设计,我们的客户选择设计公司的时候也是以国外的公司作为一个优先的考虑,然后再在国内作一些挑选。城市来说,香港、台湾,在我们亚洲或者是日本、韩国来说,大家都觉得他是国际化的都市,因为他们居住的人口和人群是多元化的,有非常多国家不同的色种的人都居中在同一个城市,所以我们定名成一个很国际化的城市。

中国的发展来说,我们的上海北京现在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国际化的都市,深圳也是在往国际化都市的进程发展当中,也是感觉到具备了国际化都市的一个基础。大到我们国家来说,我觉得举办奥运以及世博会也是以前不可以想像的一些举动在中国也实施了。作为设计师来说,我从90年代到2000年代的过程来看,我觉得我们很多设计师都想要把作品怎么样做好,我们同时也想怎么样去赢取更多客户的挑选和要求。其实很多的设计师在激励下面不断地在成长和进步,有许多的公司比如说他们去引用某一个国外的毕业生,或者说是也录取一些国外的设计师在公司工作,或者跟一些国外的机构工作,或者自己去国外学习或者是移民去国外等等。不管采用哪一种措施,我发现在近两三年在我们的设计师的圈子里面,有一些做法我感觉有些公司做得感觉挺成功的。

这些东西看上去是挺表面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和作品来说话,在作品上面来讲,我觉得近五年设计师的作品也显得有很大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很国际化。其实我本人以及我能做设计师也是在90年代开始的,因为刚才讲了我是一个本土的设计师,在中国成长起来的,我也经历一个过程在思考。在90年代我自己也在想怎么样把自己扮得很国际化,于是那个时候去移民,想移民加拿大、移民香港,最后发现自己还是很本土化,按这样的论题是很本土化的。所以我就感觉,我跟我的客户说我是在中国做起来的设计师,你们觉得怎么样,选不选用我们。所以回到一个论题,最终来说,我感觉到很多的东西由于国家发展以及信息的流通,现在信息沟通非常地快,不像90年代或者是2000年初,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让不管是设计师还其他领域方面的都很快可以有很多国际的资讯,根本就是你感觉不到你是在美国、在英国、在中国还是在什么地方,可以很快地开会沟通。

所以我觉得一切表面的东西慢慢都在流逝,所以我们自己公司、个人现在都慢慢在去更加深层地研究,我们做什么样的作品给我们的客户或者是给我们的社会、给我们的同行,去感受你的国际化是怎么样的一个事情。所以我个人觉得,因为其实以前我们也写过一些文章,当东方遇到西方,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等等,现在来说我觉得很难去讲一个东方人或者是西方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中国的东西反而很国际化,在全世界很国际化,其实可以看到在纽约纳斯达上市的公司里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只要占到“中”字头的股票都是十几倍、几倍这样的涨的,所以他们觉得中国的概念是很好的。

但是反过来我觉得在设计师的行业里面做设计,中国的东西、中式的东西也并不是说是我们中国人所擅长的东西,反而在中国、在上海、在江浙一带、在北京,反而有一些中式的酒店,反而都是西方人做的,所以我觉得现在中西文化的融汇沟通变得已经是一个地球村的概念,慢慢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概念慢慢淡化,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西方人也很了解中国,他们做很多中国的东西,或者是中国的文化他们也在了解,他们比很多中国人都懂中国的东西,反过来我们中国成长起来的设计师也有很多他们去了很多在国外留学,引进国外的设计师,把自己的公司建设得很中国化,也在不断地成长。我在此鼓励一下本土的设计师,希望大家能够把真正沉下来做一些好的设计,让中国的设计可以国际化的。谢谢!

第五届亚太建筑与室内设计论坛主题对话之“国际化与本土化”(5)



http://www.a963.com2010-12-13中华室内设计网新领域培训人气:7424

【主持人:秦岳明】谢谢刘波,刘波他作为本土的设计师我觉得他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包括他对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理解和前面几个说得完全不一样。我倒想问一下,我们张月教授,他作为清华美院的博士生导师,他一直在教育一线,可以说是偏向学术,我跟他认识这么长时间最佩服他的就是他们在学校对于学生真的是关爱,把学生当成孩子看待。我想问一下张教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您是怎么样看待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呢?

清华美院副教授张月发言

【张月】我尽量用最简短的话把我的主要想法说一下,时间比较紧张。前面有这么多的各位先生非常国际化的一个团队表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我刚才一直在担心,我在想他们会不会把我想说的都说完了,在最后一个发言的总是会有这种紧张,幸好他们讲得跟我讲得不一样。我在这个团队里面好像比较另类,他们都是设计师跟这个主题也很贴切,讨论一个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本身从自己的位置来讲绝对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且其实也没有什么国际化的一个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唯一的一次如果能够算得上国际化的工作背景的话也是出国工作过一段时间,还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去工作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个可能还不太带有代表性。我觉得可能在我讲我的观点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双向的这个观察,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我觉得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有关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我自己有自己的一个观点,我觉得这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我特别同意刚才陈志毅先生的观点,其实这个设计不用太去在意他,到底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多跟中国一样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他们非常纠结这件事情,我觉得可能是基于一种他的历史过程,中国历史上曾经有非常辉煌的时候,汉唐、明清的历史非常辉煌的时候,但是也有一个非常破落的时候,我们通俗来讲是非常破落的时候,比如说近百年的历史从整个国家来讲是状态非常不好的。

我觉得这种纠结也跟这个历史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一方面他非常在意我是不是跟如今这个非常现代的这种社会能不能跟上这个步伐,另外一方面他又不希望他曾经的辉煌被这个历史遗忘,所以他总在这两个之间找这种节奏。我觉得不光是一个设计师的问题,中国所有的行业都有这种问题,就是我怎么样去又要使我们觉得我们不至于被整个国际社会被置身于之外,而是能够让他使我的历史在整个国际社会得到一个他的承认或者是包容,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种历史造成的一种心态。我觉得这个是很不好的心态,打一个比方就像在股市里面炒股的时候,踏错了节拍,进场的揭牌不好的时候你的心态非常不好的时候非常纠结,患得患失,我要这样,我要那样,这是很不好的。其实国际化也好本土化也好,我觉得做事要由着你的本性去做就可以,你的天性该如何,你以周围的自然环境提出你的挑战你去应对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你国家开放了,你跟整个社会融合在一起,你做的东西不可能不是国际化的。

你的文化成长在中国历史5千年的历史,你在这个根基上长起来的东西不可能不是中国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太纠结我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的东西,只要是中国人做的东西,你有中国成长的背景,你现在只要开放胸怀跟整个国际社会无论是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我觉得你做的东西一定是能够融进整个国际社会同时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所以我倒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用讨论。谢谢大家!

【主持人:秦岳明】张老师给我们提的问题本身就是国际化与本土化利益的基本点在哪,反过来看我们好象也没听美国、澳洲、英国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没有讨论我们的本土和国际有什么问题。我觉得中国是一个是有很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国家,而且有很强的同化能力的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的负担包袱放下来,把自信打开建立自己的自信,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伪问题了,所有在国际共同进步的今天,总有一天可能别人会某个地方会讨论如何我防止外来文化对国际化的侵入,实际上现在所有的文化都是大家一种共同的东西,包括刘波说的很多境外的设计师不管是服装、建筑还是室内,他会从各个国家的文化里面提取他的元素,包括从中国、埃及都可以看到,还有时装、珠宝设计方面,他已经变成一种世界大同了。

但是有一点最基本的,我觉得如果在我们的国家,在中华民族像刚才张老师说的,你这5千年的包袱是摆不掉的,你再怎么想走出国际化,国际化的东西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技术、经验、先进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本土化是改变不了的。谢谢大家,谢谢各位嘉宾!



献花(0)
+1
(本文系唐姥姥的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