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2课 《孟子》三章知识梳理
2020-09-01 | 阅:  转:  |  分享 
  
22课《孟子》三章文学常识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
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将孔子和孟子并称;元、明时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
思想观念和政治活动的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古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
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
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
定会取得胜利。二、重要字词注释环(huán):包围。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池:护城河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委
:抛弃。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得道者:
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之至:到达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
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有:要么,或者。三、通假字畔(pàn),通:“叛”,背叛。四、古今异义(1)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3)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4)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5)亲戚古义:泛指内外亲属,
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6)去古义
:离开今义:往、到(7)域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8)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9)兵古义:兵器今义:
士兵(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五、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2)之三里之城:
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3)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长风破
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
,季节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4)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春和景明:和煦(5)去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去死肌
,杀三虫:除去,去掉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6)胜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予观
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7)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君子固穷:安守,坚守(8)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9)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10)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
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六、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七、课文内容分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
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
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
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第二段,论证“天
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
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
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
确性。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
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
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
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八、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章开头
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
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富贵不能淫一、古文翻译景春说:“公孙
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
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
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
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二、重要字词注释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惧:害怕。安居:安静。未学:没有学。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母
命之:母亲给予训导。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以:把。正:正理,及基本原则。道:方法。居天下之广居:第一
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大道:光明的大道。得:实
现。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三、一词多义1.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心)——《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表假设)——汉·司马迁《陈涉世家》2.焉是焉得为大
丈夫乎?(怎么,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3.冠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名词动用,行冠礼)中
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帽子,名词作动词用)——明·魏学洢《核舟记》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命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训导)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指派;发号)——《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奉命
于危难之间。(命令,政令)——诸葛亮《出师表》5.戒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第一个为“告诫”,第二个为“谨慎”)6.居居天下
之广居(第一个为“居住”,第二个为“住所”)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处在,处于)——明·魏学洢《核舟记》居五日,桓侯体痛(用在表示时
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为“过了”。)——《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7.屈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
,屈服)手指不可屈伸(弯曲)——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8.之“丈夫之冠也”及“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母命之(代词,代出嫁的女子)往送之门(动词,去,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何陋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唐·刘禹锡《陋室铭》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清·蒲松龄《狼》9.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能,
能够。得志得:实现。四、通假字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女(rǔ):通“汝”,你五、词类活用①动词用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原意为居住。文中意
思为居所、住宅。②动词的使动用法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原意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文中作动词,意思
为行冠礼,A.富贵不能淫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B.贫贱不能移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③威
武不能屈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六、文本探究1.“大丈夫”的标准。(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2)无论得志与否
,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2.本文主旨本文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
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古文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
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
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
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
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
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二、重要字词注释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举:被选拔。是:代词,这,这些。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拂乱: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所为:所行。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然后:这样以后。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
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
语愤激。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三、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所以动心忍性。忍,
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四、词类活用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五、一词多义
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发:1、发于畎亩之中(任用)2、发于声(显露)士:1、管夷吾举
于士(狱官)?2、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六、课文结构分析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
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第2
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第二部分(第3
、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第1层(人恒过……而后
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
要性。七、文本探究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
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3.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孟子》三章
习题[达标检测]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1)畎()(2)傅说()(3)胶鬲()(4)拂士()2.指出下
面通假字,并予以解释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义()②动心忍性()同()
,义()③曾益其所不能()同(),义()④衡于虑()同(),义()⑤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义()3、“入则无法家佛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
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4、解释句中加框的词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
: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
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
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二、阅读《〈孟子
〉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
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
”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1.把
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
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
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分)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
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3分)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
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2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
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3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2分)11.解释选文中加
点的词。(2分)(1)举:(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
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
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五、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
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2
分)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六、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11.选文横线上应
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
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
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答案:一、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
1分)(共2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
1分。共2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二、
8.A9.D10.C1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
,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
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三、20.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21.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2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23.AD(共3分,每项1.5分)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11.(1)被选拔(2)责任,使命12.D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14.(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五、11.C12.B13.B14.C15.D六、11.B(3分)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13.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本题2分,每空1分)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
献花(0)
+1
(本文系思雨化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