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穴位类别概述
2020-09-03 | 阅:  转:  |  分享 
  
穴概述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定义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原穴与病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

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

胃经——冲阳;脾经——太白;

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

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

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大陵。

原理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具体如下:

1.脏腑原穴相配:

为五脏原穴与六腑原穴上下的配穴法。适用于内脏有病而症状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病变。从部位上讲,内为阴,外为阳。阴经经穴主治偏重内脏疾患,阳经经穴主治偏重于体表器官疾患,在内脏有病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情况下,取阴经原穴的同时需要配以阳经原穴以增强疗效。其配穴原则是: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取上下肢相应,是阴阳经同气相求之意。

2.原络相配

可分为表里原络相配及同经原络相配,是取同一上肢或同一下肢的原络相配的方法,表里经原络相配,适用于某些经有病,兼有表经或里经的病症;具体方法是:某经的病症,先取该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有关表里经的络穴为辅,原为主,络为客,故又称之为主客原络配穴法。如手太阴肺经发病,出现咳喘,气急,兼见腹胀,肠鸣,大便失调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可取肺经原穴太渊为主,辅以大肠经络穴偏历为客。

3.原俞相配:

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原穴与相应的背俞穴相配。这是取原穴与俞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的一种配法对阴性病证(包括里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如取肺的背俞穴与肺经的原穴太渊治疗气虚喘咳等。

4.原合相配:

可分为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等多种形式。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里)原穴配以阳经(表)的合穴或下合穴。如脾胃失和所致的恶心、呕吐、腹胀,可取脾经原穴太白,配胃经合穴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此为表里双治之法。而同经原合相配如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各配穴曲池,为双调气血,清理上焦,善治头目疼痛、牙龈肿痛。总之,原穴的配伍很灵活,其主治范围十分广泛。





十二经脉上面有十类的「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首先必须知道,原穴是阳经上才有的阴经没有阴经的原穴与其五输穴的「输穴」同实为一穴(以后再讲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原」含本原、原气的意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原穴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著名的合谷穴,就是大肠经的原穴。



原络治疗法原络治疗法是经络治疗的法则之一,就是取病经的原穴,取相表里的络穴一同治疗。例如大肠有问题,用原络治疗法即需要取合谷和相表里的肺经的络穴列缺。

我们知道了是大肠经的问题,腑的问题我们需要先辨清楚是实症还是虚症。

实症呢,就是痛虚症,就不痛,只有酸。超过一周以上,病人会实带虚,痛多酸少。再久一点变虚中带实,酸多痛少。

实症很简单,用子穴去泻它。实中带虚就先泻后补,因为痛比较多嘛,后补,后面补它。

虚中带实,先去补它,再去泻它纯虚症,用补的手法。

所以,病人是纯实症或纯虚症时,有的时候用一个穴位就好。有酸有痛时,可以扎原穴,扎病经。合谷这个原穴特别好用,虚症或实症都可以治疗。

大肠经又痛又酸,就用原穴,对原穴下针(艾灸、点按都可以),针原穴就像你跟身体讲话,我知道你的病在大肠上面,这时候扎肺经的络穴列缺。这样就是原络治疗了。



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阴经之输并于原”。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



五输穴的详解

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输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



《难经》“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等。





















献花(0)
+1
(本文系宇宙人ss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