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思维导图
2020-09-04 | 阅:  转:  |  分享 
  
三国时期-官学教育魏晋的学校教育两晋-官学教育魏晋时期-私学宋、齐-官学南朝的学校教育梁、陈-官学南朝-私学中央官学北朝地方官学私学教育凡坚
持学习能通一经的,经过策试可量才录用,即使寒门也不见弃。讲诵经学的风气曾盛极一时经学兴盛由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从两汉师
法家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称为“魏晋经学”。实质上这已是儒、佛、道混合的经学教育制度南朝: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科并立,分科的教
授制度是后代分科大学的开端学校萌芽北魏:中央官学中设有律学和算学,医学也设有太医博士及助教在地方普遍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是北魏所首创北
魏汉化教育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名儒聚徒讲学是私学的重要方面,以潮州的严植之学馆最为有名教育旨归:顺应天性自然发展理想人格:“真性”
、“无为”魏晋玄学教育思潮魏晋南北朝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玄学清谈和私人讲学的结合特点儒学、玄学、佛学、道教的结合魏晋玄学教育的特点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书法儿子王献之,称为小圣;次子王凝之也工草隶童蒙读物范岫著《字训》,王褒《幼训》,梁武帝时周兴嗣
《千字文》集中在太始初年的上疏中和《傅子》培养能“弘道”的治国安民的人才论教育目的强调儒学,主张礼义治国人性论:扬善抑恶,教育的功
能远大于环境的影响傅玄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治国安邦:德治为主,必须弘扬德教论教育内容儒家纲常礼义论道德教育“正心”;“内省法”论学校
教育与人才九才:德才、理才、政才、学才、武才、农才、工才、商才、辩才南北朝末隋初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家庭教育家和思想家颜之推与《颜氏
家训》中国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儿童家庭和士大夫教育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论士大夫教育教育的
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颜之推中国教育史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①及早施教②威严与慈爱相结合③均爱原则论儿童教育④重视语言教育⑤重视道德教
育成人教育思想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提高孔子和儒生的地位;推崇儒学,统一经学等崇儒兴学《五经正义》(唐太宗、颜师古)、“开成
石经”(唐文宗)文教政策兼用佛道发展科学任立私学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国子监(双重性质),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
育制度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中央官学体系完备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等级性府学、州学、县学(市学和镇学)地方
官学及私学发展唐时,私学很发达,蒙养教材《急就篇》《千字文》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
士制度,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萌芽与确立一是有学校出身,叫“生徒”;二是由州县选送,叫“乡贡”。所谓常贡指生徒与乡贡而言,
我们学的科举,指的是常贡来源报考方法乡试(地方)——省试(中央尚书省礼部)——吏部试科举考试制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秀才、明经、进
士、明法、明字、明算和史科、开元礼、道举、童子科常科前六科为基本科科目制科设置尤繁,先后设有百多科隋唐时期武科选拔军事人才积极影响
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消极影响隋唐文化教育发达,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长安留学生中:日本最多,其次新罗与日本奈良时期据说先由吉备真
备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片假名。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后由空海根据汉字的草书创造了平假名与新罗(朝鲜)与天竺振兴儒学的卫道者高举儒
家道统的大旗,猛烈反对佛老,提倡古文运动,以复兴儒道为己任董仲舒、颜之推、韩愈“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焉者
可导而上下”“下焉者畏威而寡罪”韩愈认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教育的任务:为治国兴邦培育人才爱才、选材、用材韩愈关于人才培养
和选拔思想《师说》提倡尊师重道,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教师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论尊师重道求师标准:
“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献花(0)
+1
(本文系m小耳朵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