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尧舜禅让和尧放逐舜野死两者并不矛盾
2020-09-06 | 阅:  转:  |  分享 
  
“尧舜禅让”和“尧幽囚舜野死”两者并不矛盾尧舜禅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也记载于《尚书》,然而在《竹书纪年》里面
,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尧幽囚舜野死”,儒家念念不忘的圣君禅位,陡然变成了权利的血腥角逐。很多人因此怀疑《史记》的记载不可靠,果真如此
吗?《史记》和《竹书纪年》都没有错,错在我们用后世的君臣关系去理解尧舜之间的关系。自从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大一统的帝国之后,君敬臣忠的
君臣关系,君位世袭和臣工选贤的更替方式便在中国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人们以这种固有思维去看待上古的君位更替方式的时候,就会产
生误解,因为尧舜当时的关系并不是后世皇帝和大臣的关系那么简单。尧舜时期,天下有诸多邦国,每个邦国都有自己世袭的君主,史书记载的轩辕
氏、夏后氏、缙云氏、燧人氏、有巢氏等,其实就是不同的邦国,这些邦国因为共同的事务需要协作,因而相互之间就结成了联盟,创造出了联盟的
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的首领便是天子。这种方式在后世的游牧民族中曾长期存在。比如契丹在建立辽国之前,便是在八个部落中推荐联盟首领,到了
耶律阿保机把推举改成了世袭,颇有点像“禹传子,家天下”的意思。蒙古在成吉思汗之前也是推举制,即使到了他的儿子孙子继承汗位,也还是要
经过推举这一程序。这种通过推举产生的天子,他的大臣便是其他邦国的首领,天子和大臣之间除了君臣关系,更是各自邦国的利益代表,如此天子
和大臣之间就会有利益冲突,并且大臣的衣食依赖于自己的邦国,这种形式一直到西周都存在。比如西周时期,郑国的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同时是
周天子的卿士,当周天子想要把权利分给虢国国君的时候,郑庄公就不惜和周天子一战,这种情况在后世大臣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故而当时的天子
并没有后世君主的绝对权威。洪水来临,尧帝在反驳了四岳推荐的鲧以后,在四岳的坚持下,不得已还是用了鲧就是一个例子。“禅让”便是在这种
这种邦国联盟内部推举产生首领的方式。“禅”是一种仪式,古有封禅,封是祭地,禅是祭天,也就是通过禅的仪式把人间更换君主的事情告诉上天
,新的君主将代理上天管理人间。“让”是让出权力,是执政权力的更替。禅让是在邦国间推举产生新的天子之后,通过祭告上天的方式实现权力更
替的一种仪式。权力的更替是在各个邦国之间进行,为了达到平衡,一个部落的首领成为天子,另外的邦国首领就会成为大臣。他们之间不只是有忠
诚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新的君主产生,不只是原来君主的推荐,更是各个部族力量角逐的结果,因此继任的君主对原来的君主不具有忠诚的义务
,他有的是对共同事务忠诚的责任。因为君位传承不取决于原来的天子,禅让并不表明原来来天子的高尚。新继位的天子因为权力不是得之于原来的
天子,也就不需要对他忠诚,如果新老天子所代表的部落之间有利害冲突,那么放逐也不是犯上。因为他的权力来自于推荐,禅让只是一个仪式,告
诉上天的仪式。后世误解的根源在于,用郡县制下的君臣关系去理解邦国间的合作关系。比如,伊尹放逐太甲,其实伊尹不只是作为太宰,更是代表
了一个部族。他放逐太甲是为了各个部族的共同利益。所以尽管他放逐了太甲,但是不是后世理解的篡位,事实上,在商代,伊尹的地位一直是很高
的,一直享受祭祀。尧舜禅让的实际情况是,尧帝年老,各个邦国共同推举了新的天子,当然尧帝也参与了推举,最后推举的是舜帝,在推举的过程
中,尧帝的儿子也参与了,但未被推举。舜帝继位以后,为了防止尧帝及其所代表的的邦国势力,对尧帝采取了限制措施,这便是所谓的“尧幽囚”
。所谓七十二的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大概就是新君即位后举行禅让,祭告上天的仪式。所以尧舜禅让不是道德高尚的体现,尧幽囚舜野死也不是谋逆篡位的证据。1
献花(0)
+1
(本文系华夏文明七...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