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00个专业名词
2020-09-09 | 阅:  转:  |  分享 
  
1、反应:某个特定行为或行为类组的发生。(TIP:可以理解为行为的单数,即一个行为。)2、行为:人做的所有事情。具体而言,是指有机体与环境的
互动,该互动会产生可监测到的空间位移,并引起至少一个可测量的环境因素的改变。(TIP:被动的、表示状态的都不是行为。)3、关键行为
:习得该行为有助于个体习得其他没有教过的行为。4、目标行为:选择接受干预的行为,可采用行为的功能或形态来定义。(TIP:不一定是问
题行为。)5、行为改变策略:源自一个或多个行为原理,用以改变行为的策略。(TIP:所谓的”应用行为分析法”其实指的是行为改变策略。
应用行为分析不是一种方法。)6、厌恶刺激:一个刺激的改变或状态:1.会引发过去曾经终止过该刺激的某一行为;2.可作为行为出现后的惩
罚物;3.在行为出现后移除该刺激,可作为该行为的强化物。(TIP:厌恶刺激不一定是大众认为的讨厌的。)7、ABC记录:一种直接、持
续观察的形式,在行为发生的当下,观察者记录下行为事件、前事和后果。8、前事:存在或发生于行为之前的环境或刺激改变。9、刺激:会对有
机体产生影响的一种能量改变。10、后果:发生在行为之后的刺激改变。11、任务分析:将一个复杂的技能变成小的、可教学的单位,产生一系
列的步骤。12、行为链锁:一连串的行为反应,每个反应产生一个刺激改变,该刺激改变既是这个反应的强化物,又是下一个反应的区辨刺激。最
后一个反应得到的强化物,维持了之前所有反应产生的刺激改变的强化效果。(TIP:可以记忆为每个反应既是上一个反应的强化物,又是下一个
反应的sd,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反应。)13、塑造:区别性强化一系列行为反应,使行为逐渐向最终的目标行为靠拢,直到目标行为出现。(
TIP:容易跟行为链锁搞混,但行为链里有多个行为。)14、模仿: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行为-环境关系:1.有一个示范;2.行为在呈现示
范后马上出现;3.行为与示范有形式上的相似性;4.示范是行为的控制变量。15、行为链锁中断策略:当学生能独立执行行为链锁中的关键步
骤后,故意中断行为链锁,以引发另一个行为。16、连续渐进:在塑造过程中逐步改变提供强化物的标准,以连续地建立更接近目标行为的反应。
17、讲者/说者:在语言行为中,与听者产生社交互动的人,通过听者的行为来获取强化物、控制环境。18、语言行为(VB):所有具备沟通
功能、且由听者强化的行为。包括口头语言行为与非口头语言行为。(TIP:重点研究讲着的行为。)19、听者:在语言行为中,与讲者产生社
交互动的人,给讲者的行为提供强化物,或引发讲着的语言行为。20、功能行为评估(FBA):一种系统化的评估个体问题行为功能的方法,对
特定环境事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作出假设,用来指导减少问题行为,强化适当行为。包含三种类型:功能分析、描述性评估、间接评估。21、非固
定时距计划表:一种强化计划表。从上一个被强化的行为算起,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一个出现的行为反应能得到强化物。这个时间长度在某一范围内
变动。22、固定时距计划表:一种强化计划表。从上一个被强化的行为算起,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一个出现的行为反应能得到强化物。这个
时间长度是不变的。23、非固定比例计划表:一种强化计划表。出现一定数量的行为反应后能获得强化物,这个数量围绕一个数目而随机变动。
24、固定比例计划表:一种强化计划表。出现一定数量的行为反应后能获得强化物,这个数量是不变的。25、间歇强化:一种强化计划表。某
些(但不是全部)目标行为出现时会得到强化物。26、正强化:行为发生后立即呈现某个刺激,导致未来该行为在类似情景中的发生频率增加的
过程。27、负强化:行为发生后立即移除某个刺激,导致未来该行为在类似情景中的发生率增加的过程。28、强化:在行为反应后出现的刺激改
变,增加了该类行为在未来情境中发生频率的过程。29、强化物:在强化过程中,出现于行为反应后的刺激改变。30、通用制约强化物:一种制
约强化物。通过与多种强化物配对而获得强化作用,其强化作用不依赖于特定的动机操作。(例如:代币、点头、说“对的”)31、泛化场景:不
同于教学场景,而目标行为被期望发生的任何场景。32、过度泛化:在类似教学情境的场景中,或面对与控制前事刺激相似的新刺激时,个体做出
了其实与该场合不符合的目标行为。33、反应泛化: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学生表现出与目标行为有相同功能的反应。34、泛化探测:在没有直
接训练的场景或刺激情境下,测量学生目标行为的表现。35、泛化/类化:在不同的、没有经过训练的条件下(跨个体、跨地点、跨人物、跨行为
等),相关的行为还是会发生。包含三个因素:时间、场景、行为。36、宽松教学:一种促进泛化的策略。在教学中,随机改变与功能无关的刺激
。(TIP:声调、强化物、训练时间、温度、气味、教学地点等。)37、广泛案例分析:一种促进泛化的策略。系统化地识别和选择教学范例,
所选的范例要能囊括泛化场景中所有的刺激变化和反应要求。38、多重范例训练:一种促进泛化的策略。在教学中提供各种不同的刺激情境、反应
方式和反应形态,以确保学生习得该刺激能准确控制反应的行为模式。此训练既能促进情境泛化,又能促进反应泛化。39、教导充足范例:一种促
进泛化的策略。教导学生对一部分范例做出反应,并评估学生面对其他未经训练的范例时的表现。40、刺激泛化: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和控制前
事刺激相似的新刺激能够引发同样的行为。(TIP:行为是一样的)41、反应辅助:直接作用在反应上的辅助。包括:肢体辅助、言语辅助、示
范辅助。42、刺激辅助:直接作用在前事刺激上的辅助。包括:位置提示、动作提示、重复提示。43、刺激区辨训练:一种训练方式,包含至少
两个前事刺激和一个行为反应。只强化在呈现区辨刺激后出现的行为,不强化在呈现干扰刺激后出现的行为。44、动机操作(MO):一种环境变
量,该变量可以:1.改变某个刺激作为强化物的效果(价值改变效果);2.改变已被某个刺激强化的行为在当下出现的概率(行为改变效果)。
(TIP: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说的对某个东西的欲望是否强烈,强烈到促使我们去做出行为。)45、建立性操作(EO):动机操作的价值改变
效果之一。建立/增加某刺激的强化效果。45、消除性操作(AO):动机操作的价值改变效果之一。降低/消除某刺激的强化效果。47、区辨
刺激:预示着行为会得到强化物的刺激。有该刺激时,行为反应出现后会得到强化物;没有该刺激时,行为反应出现后不会得到强化物。48、大量
练习:强迫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演示不想要的行为,有时会降低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49、高几率要求顺序:一种前事干预策略。在要求目标行为
(低几率要求)之前,快速、连续地呈现二到五个学习者以往高度顺从的简单任务。(TIP:也称为交错要求、任务前要求、行为动能。)50、
功能性沟通训练(FCT):一种前事干预策略。个体被教导适当的沟通行为以替代原有的问题行为,沟通行为出现后能获得强化(DRA)。(T
IP:沟通行为应与问题行为有相似的功能。)51、自动强化:无需其他人参与的强化过程。52、区别性强化低频行为:一种强化计划表。若在
规定时距内出现的反应数低于预定标准,则在该时距结束时给予强化物。预定标准逐渐降低。53、强化后停顿:在获得强化物之后,行为反应会停
止一段时间的现象。通常是因固定时距强化计划表或固定比例强化计划表而产生。54、连续强化:一种强化计划表。目标行为每次出现时都会得到
强化物。55、稀释:对强化计划表的改变。逐步增加要得到强化物所需的行为反应比例/时距长度,以降低强化的频率。56、比率张力:在强化
计划表被稀释时,由于对行为反应比率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而产生的逃避、攻击、在预期外的反应停止等。57、匮乏:指个体已经很久没有接触特
定强化物的状态;亦指一种提升强化效果的方法。58、区别性强化高频行为:一种强化计划表。若在规定时距内出现的反应数高于预定标准,则在
该时距结束时给予强化物。预定标准逐渐提高。59、普墨克原则/普利莫克原则:如果个体完成低几率行为后,可以获得从事高几率行为的机会,
那么个体在未来完成低几率行为发生的频率会增加。(又称“祖母的规矩”)普默克后效:确认低偏好行为或是生活中的任务,完成后可以获得特
定的增强物。60、饱足:指行为发生后,个体持续接触特定强化物,而造成该行为发生频率下降的状态;亦指一种降低强化效果的方法。61、干
扰刺激:预示着行为不会得到强化物的刺激。62、辅助的撤出:一种转移刺激控制的过程。对行为的控制由辅助逐渐转移到区辨刺激。(TIP:
逐渐减少辅助,直到不需要。)63、渐进式引导: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肢体辅助的程度。64、最多到最少的辅助:对行为的控制由反应辅
助慢慢减少,最终转到无需辅助的自然刺激。65、遮盖效应:一个具竞争性的刺激可以阻碍另一个刺激获得对某行为的控制。(TIP:行为还没
掌握,正在学。)66、肢体引导/肢体辅助:反应辅助的一种。老师从肢体上引导学生完成目标行为。67、语言引导/言语辅助:反应辅助的一
种。使用口语或者非口语来帮助引发目标行为。68、示范:反应辅助的一种。老师先展示一遍目标行为。69、动作提示/移动提示:刺激辅助的
一种,通过指向、拍打、触摸或注视来增加刺激物的显著性。70、位置提示:刺激辅助的一种。通过凸显位置来增加刺激物的显著性。71、区别
性强化替代行为(DRA):一种降低问题行为的方法。不强化问题行为,只强化更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替代行为。(TIP:这里选择的替代行为是
有可能和问题行为同时发生的。)72、消退暴增:刚开始执行消退时,反应频率会增加的现象。(TIP:说明找对了问题行为的功能。)73、
自发性恢复:伴随消退出现的一种行为效应。发生频率已降低或完全停止的行为又突然再度出现,但通常很短暂。74、抗拒消退:在执行消退的过
程中,目标行为发生频率维持不变。(TIP:和强化历史有关。)75、行为消退/削弱:先前被强化的行为不再收到强化物,行为出现频率会下
降。(TIP:一定要有强化历史。)76、非后效强化:一种前事干预策略。以固定时间计划表或非固定时间计划表呈现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与
目标行为无关。77、逃脱消退:在曾经受到负强化的行为发生后,厌恶刺激并没有终止,即个体无法通过目标行为逃脱厌恶刺激,行为会逐渐消失
。78、区别性强化不兼容行为(DRI):一种降低问题行为的方法。不强化问题行为,只强化不能与问题行为同时出现的替代行为。79、感官
消退:通过遮蔽或移除感官后果的方式,减少靠自动强化维持的行为。(TIP:行为依旧存在,只是后果移除了。)80、区别性强化其他行为(
DRO):一种降低问题行为的方法。在特定时间点或特定时间段内没有出现目标行为,就给予强化物。81、惩罚:在行为反应后出现的刺激改变
,减少了该类行为在未来类似情境中发生频率的过程。82、惩罚后恢复:当行为不再得到惩罚物时,原先被惩罚的行为会再次出现,并恢复至之前
的水平。83、负惩罚:行为发生后立即移除某个刺激,导致未来该行为在类似情景中的发生频率减少的过程。(又称第二类惩罚)。84、正惩罚
:行为发生后立即呈现某个刺激,导致未来该行为在类似情景中的发生频率减少的过程。(又称第一类惩罚)。85、移除特定正强化物:一种非移
除式隔离。目标行为发生后,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接触某个特定的强化物。86、后效观察:一种非移除式隔离。目标行为发生后,个体被安排在
原有的场景中观察活动,但是没有得到强化物的机会。87、隔离/暂停:一种基于负惩罚的干预措施。目标行为发生后,个体被剥夺获得强化物的
机会,或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接触强化物。包含移除式隔离和非移除式隔离。88、计划性忽略:一种非移除式隔离。目标行为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
收回社会性强化物,例如注意力、肢体接触、语言互动。89、操作制约:产生操作学习的基本过程。指行为后果导致行为在类似情境中的发生频率
增加(强化)或减少(惩罚)。90、应用行为分析(ABA):一门科学,它用源自行为法则的策略来改善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行为,并通过试验找
出改变行为的自变量。91、后效关联:一个事件的发生会影响另一个事件的发生。(TIP:常与“功能关系”混用。)92、三期后效:指前事
、行为和后果间的关系。是分析操作行为的基本单位。(TIP:我们常说的ABC。)93、反应维持:当引发目标行为的干预全部/部分中止后
,目标行为持续发生。94、错误的刺激控制:目标行为只受到错误的前事刺激的控制。95、行为圈套:一套环环相扣的后效强化关联,使行为发生显著、长期的改变。四个基本特点:1.以难以抗拒的强化物诱引个体进入圈套;2.仅需在个体能力范围内的简单行为反应即可进入圈套;3.一旦进入圈套,环环相联的后效行为强化会激励个体去学习、扩展以及维持目标行为;4.行为圈套能维持长时间的效力,因为很少出现饱足。96、自我监控:个人系统化地观察他自己的行为并记录目标行为出现与否的过程。97、系统脱敏:用一种行为代替不想要的行为。98、自我管理:个体使用行为改变策略以改善自己的行为。99、代币:一种交换媒介,可用来兑换后备强化物。100、代币系统:一种行为改变系统。包含:1.一系列特定的目标行为;2.目标行为可获得的代币;3.一系列可以用代币兑换的后备强化物。
献花(0)
+1
(本文系版本已过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