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维新运动-清末新政 思维导图
2020-09-09 | 阅:  转:  |  分享 
  
批判清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学说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
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救国”论的批判孙中山与严复展开争论,他认为应先革命后教育开展社会教育,举办
革命学校1902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新学制的建立壬寅学制规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校系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
校系统,未能实行,但却成为“癸卯学制”的雏形1903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
施的法定学制在普通学堂之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独立系统蒙养院(4年)初等教育初等小学堂(5年)癸卯学制高等小学堂(4年)。三
段七级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3年)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
。如维新变法时下令废八股,改策论。第二步,递减科举中额。清政府采取每年递减名额的方法来逐步取消科举。第三步,科举制的完全废止。19
05年下诏各省全部取消科举考试。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的废除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
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建立行政体制专设总理学务大臣,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宗旨:忠
君(核心)、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制定教育宗旨出发点:国家本位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除科举。维新运动中的教
育改革主张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康有为1884年《大同书》,废除私有制、等级制,提出去国、
去家,实行男女平等。《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开民智为第一要义维新运动--清末新政“开民智
”、“伸民权”与教育作用认为权生于智,欲伸民权须先广民智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新国民标准:品行、智识、体力三种基
本素质梁启超论学制按人身心发展阶段建立的学制1896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师范》是中国首次专文论述师范问题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
儿童教育《变法通议》-《论女学》一文指出女子教育的必要性男女平等《变法通议》-《论幼学》“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
三育论”以德、智、体三要素设计教育目标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体用不可分,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从教育历史发
展全过程看中国旧教育真正改革阶段从戊戌变法开始从教育观念看要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替代孔孟之学为核心的儒家教育思想。要造就反对君主专制
制度,会兴办新型工业,能促进农业发展,懂得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式国民从人才培养看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要全面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改革普通教
育、发展普通中学、小学,要普及初等教育从教育制度看从改革教育内容看全面引入西学,包括西方进步的科学技术、西方政治、哲学等代表:冯桂
芬、郑观应、王韬政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早期改良派经济: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思想文化: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主张
: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1891年广州万木草堂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康有为举办学堂1897年长沙湖南
时务学堂盛宣怀:天津、上海创办的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对洋务学堂有所突破的新式学堂梁启超、经元:上海的经正女学第一所国人自办正规女子
学校维新派教育实践北京《中外纪闻》后更名《万国公报》两会两报康有为上海《强学报》举办学会、发行报刊梁启超:上海《时务报》严复:天津
《国闻报》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设立京师大学堂全国最高学,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百
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派人出国游学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献花(0)
+1
(本文系m小耳朵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