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致大海》课件长春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3.品味形象生动的 语言。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2.问题研究法。一、导入新课。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 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学们,你们读过外国诗歌吗?(学生列举所知道的外国诗 人及其代表作。)是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 诗。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一生写了近900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 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 做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 夫斯克村最后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三、教师培训讲师范读,学生伴随着音乐(《海之诗》)自读。诵读时提示学生:全诗抒情气 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理清结构。《致大海 》是诗人在流放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 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全诗共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为 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一节,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 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2.具体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前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体会诗 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骄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 的大海……(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 的象征。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3)诗 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呢?明确:因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五、进行诵读训练。学生通过有感情 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六、课堂小结。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 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 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七、布置作业。以本课为起点,课下广泛研读普希金的诗,体会其中的种种美妙感受,为“普希金诗歌朗诵会”做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