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为徐健先生《双沟曲》戏剧集序
2020-09-18 | 阅:  转:  |  分享 
  
为徐健先生《双沟曲》戏剧集序陈有清久闻徐健先生是个写戏高手,是位充溢着泥土芳香的高产剧作家,可惜,就在他佳作迭出又于省市频频得奖的那
几年,我因不在如东,未有机会看到他的舞台演出,一直在心中埋着一团状若麻缕的遗憾。幸好,今年春节前夕,在剧本汇集出版之前,
他捧着厚厚的一摞书稿来找我,要我看看剧本并写篇序言。这使我有机会补上一课,内里感到很开心。可是,迎新的爆竹刚欲开始燃放,举
国都进入一个抗击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那些弥天的阴霾,那些逆行的壮举,常使人心潮难平,昼夜难安,那有心绪去摸这堆故纸,再加
自己的《苇灯》一书已进入“二校”,好多问题搁在那里急待处理,序言嘛,真使人感到“压力山大”,常恨自己“弼之无毫”〔注〕,
若一夜之间能天南海北写出三五千字,那才叫好!有人说,你何必如此死板,一目十行地乜一下就行了。我听了这话情不自禁地微微点头,
可打开书稿,两个眼球却被一页一页的文字粘住了!这哪里是印象中的“剧本”,这是当今艺林中爆出的锦绣华章!那一篇篇流畅的文字,
像是汩汩的清泉;那一串串生动的故事,如同生活中闪动的人影……把戏剧写成具有如此魅力的文学作品,使我不由得想起古代那些脍炙人口的
名著。例如,元代王实甫的《西廂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它们不仅是供艺人舞台演绎的“脚本”,也
是文人雅士们欣赏的、造诣很深的文学巨著。《西廂记》中送别张生,面对淡淡云彩,隱隱青山,“行色一鞭快如箭”,真是诗意画图;汤老
先生写完《牡丹亭》中“忆女”一场戏,禁不住声泪俱下,躲进柴房伤心痛哭,连家人都难寻找;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子,他写剧本
的自我要求是如其先祖“正雅颂”,文中词曲根据人物的身份而变化,有的“激昂慷慨”,有的“秀艳温柔”,都俱做到“词意明亮”。
徐健兄写的是小型戏剧,虽然不便与古代的大师比肩,但对大师们的文墨精髓深悟于心,出笔有情,落墨有致,文虽质朴而意韵裴然,使
人目无倦态,手不释卷,为这一剧集的“安身立命”树起了擎天玉柱。一柱擎起,万笏朝天。徐健先生出自深厚的学养与农村生活的历练,
将文学的元素与群众的口头语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的文字更具个性化,更有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以浒澪花鼓戏《接丈母》来
说,丈母娘把女儿比作“水仙花”既剖解了剧中人的性格,又让观众一听就懂。“一根肠子两头挂”、“抠抠耳朵仔细听”、“拿了棒棰当了针
”之类的唱词,从生活中随手拣来,明白如话,与整体雅俗相间,犹丘陵走马,高高低低,别有情趣。说白中,半个多小时的一出小
戏,前后却插入了四个歇后语“夜半开窗子——心(星)挂外头”、“孩子吃泡泡糖——呑呑吐吐”、“虾儿掉麦田里——忙(芒)碰忙(芒)”
、“蓬花师傅收工——不弹(谈)了”生动诙谐,娱乐身心,活跃气氛。我原先想:当前,并不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个“大演大唱”的时代;
眼下,那些带着几分青年豪气的“广场大妈”们也不会热捧这些小品小戏。虽然有一些民间演艺团体比较活跃,但他们对剧本的渴求度也是有限
……这就给出版的价值打上了问号。这次,通过忙里偷闲的快读,细读,深读,终于发现了这根“擎天玉柱”,原来一部剧集,一杯香
茗,也可以使人们展卷南窗,日忘晨昏,夜伴鸡鸣,与剧中人一起锄地,一块挖沟,一同享受春天的甘醇与冬日的阳光。这是我的热望
,也是我期盼在出书后能看到的场景。是为序。二○二○年三月二十六日于双月楼3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