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五章 多言数穷
2020-09-19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原文: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chú)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
è)乎③?虚而不屈④,动而愈出。多言数穷⑤,不如守中⑥。注释:①仁:亲也。—《说文》。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
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百度百科)②刍(chú)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刍,野草。③橐(
tuó)龠(yuè):橐是最早的助火工具,也是风匣/风箱的前身。橐,也称橐龠。橐,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
的输风管。战国时期已有橐龠。(百度百科)④屈,这里是竭、尽的意思。⑤数:命运、气数的意思。⑥中:中正、中和的意思。译文:天地不施仁
,也不标榜自己“仁”,它生养了万物,也只把万物看作祭祀后扔掉的草扎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己自由生长);圣人不施仁,不标榜自己“仁”
,像天地一样,只把百姓看作祭祀后扔掉的草扎小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自由发展)。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天地之间空虚,像是什
么也没有,可是却如风箱一样,静止时空虚无物,动起来风力十足,越动风力越足。话说多了,话的气数就到了极限了(换言之就是,话说多了,就
容易充耳不闻,话的效用也就枯竭了),不如随时保持中正虚静的状态(恰到好处时说,说到关键处,说到点子上,不该说的时候就保持沉默,如风
箱处静时)。这一章分为两层。第一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在这里把“作而弗辞”进一步阐
释。天地不施仁,也不标榜自己“仁”。施仁必亲,有亲,相较就出现,出现比较,必产生疏,因为“长短相形。”亲疏出现,就出现了分别,所以
天地生养万物,却不亲近万物,只是把万物看作刍狗。也就是说,天地生养了万物,天地不亲近生养的这一类也不疏远生养的那一类,不厚待生养的
这一个,也不慢待生养的那一个,天地任凭万物自身自由生长。圣人把握了道的精髓,也和天地一样,把百姓也只当做刍狗看待,既不亲贤疏庸,也
不厚此薄彼,既不扬清抑浊,也不重桃轻李,任凭百姓自由发展。第二层:“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认为天地之间,那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时空虚无物,动起来风力十足,越动风力越足。橐龠,古代的一种鼓风吹
火器具,它是风箱的前身。橐龠处静时,“虚而不屈”,需要它动时“动而愈出”。常处静,适时而动,动则功用具存。老子认为,说话也应当像橐
龠一样,常处静态,适时而动。话说多了,就容易充耳不闻,话的效用也就枯竭了。恰到好处时说,说到关键处,说到点子上,不该说的时候就保持
沉默,如风箱处静时。这里深一层是指,统治者在施政上不要臆想出许多统治点子,又把这些所谓的“点子”喋喋不休加以宣传,企图以此达到社会
安定的目的,导致的结果是:“多言数穷。”对此,老子给出的药方是“不如守中”。这一章,老子希望统治者,“行不言之教”。“作而弗辞”,
像太阳那样给予,如大地那样奉献,真正普惠百姓,不亲疏有别,厚此薄彼;保持中正虚静的状态,不喋喋不休地宣扬什么,做到“好雨知时节,当
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社会自会安定,百姓自会安居乐业。国斌感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一句,无论是家长还是师长
,都应当谨记。在子女教育中,大多数人言教多,身教少,说教多,因势利导少,管教多,管用少。在学生教育上,也存在类似状况。不论是说教还
是管教,都无非是说得多,结果是“多言数穷”,说的话不管用了,变成说是说,听是听,说了也不听,只当耳旁风。“守中”,持守中和的状态,
即自然的和谐状态。教育者不在心中留一个应当如何,不应当如何的观念,内心保持虚无清净。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依据孩子的天性因人而宜,顺
势而为,因势利导。在孩子的教育上,少说,说到关键处,说到点子上。不该说的时候心中始终保持虚无清净态。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应当成为子女和学生教育的一句戒语。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