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2020-09-20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原文: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
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注释:致虚极,守静笃:致,达到
;笃,专心,一心一意。②作:生长。③复:返。④芸芸:众多貌。⑤归根:根,本源,回归到本源。⑥静曰:一本作“是谓”。⑦复
命:回归到生命的初始状态,即生命的“无”的状态,与天地之始——“无”的状态类似,但不等同,是孕育新生命的一种状态。⑧常:不变的。
⑨明:聪慧。⑩容:容纳、包容。?全:周全,普遍。?天:指自然的天,这里指自然规律。译文:达到虚无的极致,专心安守这种虚无到
极致的状态;万物一同生长,我观察它们往复。物众多,最终都是各自返回到根。返回到根,叫“静”,静叫“复命”。复命叫“常”(长久不变的
),懂得了什么是常(长久不变的),叫作“明”(聪慧)。不懂得什么是常(长久不变的),胡作乱为,就会有灾祸。懂得了什么是常(长久不变
的),就可以做到容纳和包容;做到了容纳和包容,才可以做到公正公平;做到了公正公平,才可以做到周全普遍;做到了周全普遍,才符合自然规
律;符合了自然规律,才符合“道”;才长久,终身没有危险,或者不会陷入困境。本章分两层。第一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一层交代了“吾”怎样观察万物的生长往复和观察到了什么。吾观察的
前提条件是“致虚极,守静笃”,心无旁骛,让自己内心虚无到极点,并且专心守住这种虚无,然后再去观察万物的生长往复。老子观察万物生长往
复得出的结论是“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都各自返回到它的根。接着老子对由归根而来的几个概念给出名字,但并没有给出概念的内涵。“归
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归根叫静,静叫复命。复命叫常,知常叫明。(于是后世便有了对这几个概念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
,静是一种状态,即安定不动的一种状态;复命,回归到生命的初始,实际上也是一种状态,即生命的“无”的状态;常,即长久不变的,老子在《
道德经》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常”就是“冲”的那种虚静中蕴涌动的长久不变状态;“复命曰常”,回归到生命的初始——“无”
的状态中,这种状态是事物的长久不变的状态。“知常曰明”,懂得了万物都会回归到“无”的这种状态,就叫做聪慧。万物的“无”的状态是万物
的常态,而万物的形的状态相对来说都是暂时的。所以老子在前一章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不盈,既是道的规律,也是在道的作用下事物
自身的规律,“欲盈”,就违反规律,“妄作凶”。第二层:“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层从反正两个方面阐述不知常的后果和知常后会逐渐与“道”渐行渐近,最终合于道,从而使自身长久,终身不遭祸患。“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常态后,就会使自己变得心胸广大,心胸广大就能做到容纳和包容;容纳和包
容才会使自己少私而多公,进而做到公平公正;做到了公平公正,才会逐渐做到周全普遍,像阳光普照大地,像大地孕育万物一样不分彼此,不分黑
白;做到周全普遍,才符合“天”(自然规律)。符合了自然规律,才符合“道”,符合道了,才长久,终身没有危险,没有灾祸。这一章老子通过
观察万物往复,告诉人们万物的常态是各种物各自最初始的那个“无”,而万物各自“有”的这种形态则不断变化,新的状态总是不断掩住原来的状态,“蔽而新成”。“有无相生”正是万物生生不息,新旧不断交替的原因。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