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原文: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 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注释 :①枉:屈、弯曲。②敝:旧。③抱一:抱,守;一,即道;抱一即守道。④式:法式,范式。⑤见:音xiàn,同现,显露,张扬。 ⑥明:分辨的意思。⑦伐:夸,自我夸耀。译文:像水流那样迂回曲折就能使自身完全,如走山路那样弯曲而行就使自己直达,若低洼那样处下 就能使自己不断得到充盈,破旧的东西就容易使它得到更新,少取就一定能真正得到,贪多就容易导致自己迷惑。因此,圣人把守道作为根本法则。 不自我显露,张扬,所以能够分辨;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显明;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成长进步。什么都不与世人相争 ,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确实是完完全全归于“道”的(即确实完完全全合乎“道”)。本 章分三层。第一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一层从自然和社会现象上阐释符合“道” 的各种情况和不符合“道”的情况。“曲则全”,这里的“曲”,是曲折,迂回,的意思,这里的“全”,是完全,完整的意思,它如水,是“上善 ”的表现。因而能够使自身完全。“枉则直”,这里“枉”是弯曲的意思,想要到达山顶,或者想要到达彼岸,不走弯路是不能到达山顶或到达彼岸 的,人生也如此。“洼则盈”,洼,是低处,指处下。自然界的低处,水流经过,可以把水留下,使它充盈一些;大风吹过,也可以把风所携带的物 质留下,使它填充一点;人在社会中,也只有处下,才可以使自己充实起来。“敝则新”,陈旧的,过时的,不能适应的,就一定会变化,以适应变 化了的环境,以新的状态出现,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少则得”,不多占,不多贪,“为腹不为目”,就可以真正得到。“多则惑”,贪多,多 占,就会使自己迷惑,以至“为目不为腹”,还可能导致“莫之能守”,甚至“自遗其咎”。接着指出“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以守“道” 作为根本法则。抱一:完整全面认识事物,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从事物的发展状态上认识事物,也要从推动事物发展变化 的原因上认识事物;既看到事物的现存状态,也要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这样就不会盲目,从而能够把握事物。这也许是我们所认识的老子所说 的道的一个侧面。第二层:“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层老子指出人 们应当怎样律己。要像圣人那样“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我显露,张扬;不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正确;不自我夸耀,自吹自擂 ;不自高自大,骄傲专横。这几方面都做到了,就能够做到头脑清晰,明辨是非;就能够显明自己,立身处世;就能够建功立业,功存身在;就能够 长久无忧,免受罹患。老子进一步指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正做到什么也不争,天下谁还与之相争了?第三层:“古之所谓“曲 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一层老子指出,古人所说的“曲则全”,不是空话,确实完全符合“道”。换句话是说,“曲则全”是“道 ”在“用”上的体现。这一章老子告诉人们,具体怎样做才可以做到无争,才符合“道”:在处事上,要“曲”,要“枉”,要“洼”;在认识上要 懂得,“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在律己上要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如此为,便可如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国斌感言:? 在处事上,要“曲”,要“枉”,要“洼”;在认识上要懂得,“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在律己上要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