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做一位有温度的教师
2020-09-23 | 阅:  转:  |  分享 
  
如何做一位有温度的教师

张作亮

首先借用北京市特级教师,刘畅老师撰写的《做有温度的教师》一书中的话来定义教育事业中“温度”的内涵:

教育是一门传承的艺术,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好教师成就好教育。对于学生时期心智尚处于蒙昧状态的孩子,遇到一位好老师,不仅能够开启其生命智慧的大门,更能够完善其个体价值内涵。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教师的灵魂在于师德,教师的伟大在于宽容。教师真正的力量来自关爱,好教师的真谛就是一个“爱”字,我们把它理解为教师的“温度”。好教师是有“温度”的,是带着温情育人的。这份温度是炽热的,是师者对教育事业的诚挚热爱,并为之奋斗不息的热情所在;这份温度也是温暖的,是师者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并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这份温度还是可感的,它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一代一代地传播与继承,照亮整个教育、整个国家。

这段话是我当时加入教师行业中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也试图用这里面的每个文字要求自己。但随着和学生磨合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把刘畅老师谈到的“温度”划分为第十级的话,我可能只练到了不到两级。这里非常惭愧。

做有温度的老师可以体现在班级管理的温度,课堂教学的温度,学生生活方面的“温度”等等方面。对于大部分的优等生来讲,每个老师都可以做到很有“温度”,这部分学生成绩好,情商高,犯错率几乎为零,平时和老师交流比较多的无非是两方面的问题:知识问题和学习方法提升问题。

今天我希望大家多谈谈对于后进生如何实施有“温度”的教学与管理的问题。

先举几个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的几种现象:经常迟到、睡觉、作业不交、玩手机上瘾等等(重点是屡教不改),这些几乎都集中在后进生的队伍里面。往往面对这部分群体,我们可能做得有失“温度”。班主任经常使用的管理三部曲:说教---惩罚---赶回家,不同的后进生对这三招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些在第一步说教环节会痛哭流涕,以后再也不犯,此时的我们会感觉无所不能,但也仍有部分学生会让我们感觉教育的无力感,本想着在教育行业去改变世界,没想到是后进生在慢慢的改变着我们。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聊一下我看到的一篇文章: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的事情,过程我这里就不说,我再想着,如果我们的班级里面有这样的学生,除了告知父母,父母该如何处置呢?因为涉及到学生玩手机成瘾的这一普遍现象。有专家分析:所有沉迷网游的少年,和父母关系都有问题;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个人成长中,最该得到的两个礼物: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往往沉迷网游,借此寻找“精神上的父母”,他们渴望去虚拟世界里,和某种事物建立强韧链接,感受那种被需要、被惦记、被关注、被肯定的满足感。沉迷、一直沉迷、反复沉迷,就成了他孤独的救命稻草。

控制,到底有用吗?发现孩子沉迷游戏后,100个家长,99个家长的做法是:控制。没收手机,掐断网络,实施监控,在反复说教中,不停给孩子灌输“玩游戏是罪恶的”、“羞耻感”。不少家长甚至还通过哭诉、谴责、自残的情感绑架,用自己最糟糕最崩溃的一面,恐吓孩子,远离网络和游戏。这些方法,从短期效果来看,有一些作用,从长远来看,没用。

如何去平衡,怎么才能做到?

对于玩手机上瘾,放任不管,让孩子敞开随便玩游戏,当然不是这样的,倪萍提高儿子的成长时,说到这么一个细节:

她儿子有段时间,因为痴迷游戏,不愿去上学,倪萍说,好,你不要上学了,你就在家玩游戏。孩子开心的不得了,晕天混地的玩下去,他不吃饭,不管他,他不睡觉,不管他。作为妈妈,虽然倪萍心里也有一万个想管他的念头,但他知道,自己一旦管了,就失效了。

几天之后,孩子主动把游戏机还给妈妈:“没什么意思,我还是上学去吧。”

上学后,儿子偶尔还会玩游戏,但不再痴迷。他体验了那种彻底沉迷的触底体验,也发现妈妈不管自己也没多快乐,反而在“不好”的真是感受里,调试自己,回到现实,担起责任。满足了,才不会匮乏,得到过,才不会好奇。

所以对于上述案例,其实家长的做法在改变孩子方面至关重要要,孩子能否转变成功,关键在于家长的决断和

对于上述学生,我们在班主任这个层面,如何做到有“温度”的管教,我认为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帮助他们戒掉网瘾,让家长也能感觉到老师是在协助他们在管教孩子,做到这个层面,应该就是有“温度”的管教了。



献花(0)
+1
(本文系张作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