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docx
2020-09-25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注释: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常:永恒的,永久的。“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没有什么事它做不到的。②守之:即守道。之,代道。③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④欲:妄为的念头。⑤无名之朴:“无名
”指“道”。“朴”形容“道”性的自然纯朴。⑥不欲:一本作“无欲”。⑦自定:一本作“自正”。译文:大道永远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却
又没有什么事是它做不到的。侯王如果能够遵循“道”的法则,无为而治,人们就会自我化育生长。自我化育生长时,倘若人们妄为的念头萌生,我
就用无名的自然真朴状态去抑制它。人们在无名的自然真朴状态下行事,就会变得没有妄想。人们没有妄想而又复归到自然真朴的状态,那么天下就
会自然安定下来。本章分两层。第一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常:永恒的;永久的。无为
:顺其自然。“道”育养万物而无心,谓之“无为”。“无为”是万化的本根。“无为”之体则是无形无象,虚静自然。无不为:化生万物而不遗,
谓之“无不为”。万物没有道不能生,没有道不能成,这便是“道”的“无不为”。“无为”是“道”之体,“为无为”是“道”之用。这一句大意
是:大道永远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是它做不到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物:这里指人们。“化”:化育,生长,变化
。“侯王守之”第一层意思是:侯王本身须“为天下式”,也就是做天下的表率。做到以清静自养,不生妄念乱其心,不妄作为乱其事,归复于朴。
“侯王守之”第二层意思是:候王治理天下,要尊道“道”而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道法自然;“无不为”,人法地,厚德载物。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以“朴”身现,以“道”治国,“万物将自化”。这是老子预见的“民”的状态。也是老子的理想。老子在这里第一次指出
“道”无为而无不为的根本特征。并且指出侯王如果能尊“道”而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人们就会自我化育生长。第二层:“化而欲作,吾将
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里的“化”显然指的是上面说
的“物”,也就是“民”。“作”这里有“萌生”的意思。“镇”:这里是抑制的意思。“无名”:这里指“道”。“朴”,原义是没有经过雕琢的
原木;这里是自然真朴的状态的意思。这一句大意是:人们在化育过程中萌生妄为的念头,我就用“道”的那种自然真朴的状态去抑制它。“镇之以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这一句大意是:(我)用“道”的那种自然真朴的状态去抑制人们妄为的念头,人们在自然真朴的状态下行事,(人们)
就不会产生妄为的念头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静”,老子说:“归根曰静”。静,就是复归到那种自然真朴的状态。“定”:稳定;安
定;安宁的意思。这一句大意是:(人们)没有妄为的念头产生,自然就复归到了自然真朴的状态;天下的人们都复归到了自然真朴的状态,天下自
然会安定。这一层老子给出了使天下安定的办法:“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从而实现“夫亦将不欲”,进而达到民“静”。“吾”,并
非指老子,而是指有道的侯王。有道的侯王看到人们有妄为的念头萌生的时候,就用“道”的那种自然真朴的状态去抑制人们妄为的念头。怎样抑制
人们妄为的念头呢?老子在第二十七和二十八章中有明白阐述:善人做不善人的老师,做到“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复归于婴儿④。知
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侯王以身
作则,以“道”治国,将天下的有道之士任命为各级官吏,各级官吏“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复归于婴儿”,与世无争;“复归于无
极”,遵守常道;“复归于朴”,坚守自然纯朴的状态,用无为之治,不言之教施以影响,上行下效,让人们复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
,用法令明确人们不能做什么。这便是老子教给侯王抑制人们妄为的念头的具体办法。老子可谓煞费苦心!老子在这一章指出“道”的根本特征:——无为而无不为。希望侯王尊“道”而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侯王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人们就会自化,天下就会自定。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