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心中的明朝
2020-09-27 | 阅:  转:  |  分享 
  
摘掉“眼镜”去看待历史---我心中的大明王朝一谈及历史,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真实,难辨真假,从某种意义来讲都是道听途说,特别是越细的东西越难抹
去那层厚厚的灰尘。为什么要了解历史,要去思考历史,或许是那种推敲过后的满足感,或许是传奇的故事人物让人着迷,或许是通过历史来谈论现
在以及畅想未来。用一句话来说:读史以明智。如果发生的事情都不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去去形成自己的判断,那面对现实可能就会束手无策,更遑
论预知未来。易中天老师曾经说过:”历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们总是用自己的立场,根据前人的只言片语去打扮,所以这位小姑娘变得
面目全非。个人觉得,历史不管如何打扮,永远逃不出一样东西,那就是“合理”。如果一个历史事件或者看法,在当时的时候背景下几乎不可能实
现,或者付出的代价过大,失去了意义,那可以选择不相信,当然这一切都要站在合理的立场去思考。历史不能去较真,因为没有清晰的影像资料,
如果还要涉及看法,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又不能不较真,因为一旦偏信一些不合理,会造成误解,从而迷失自己。现在很多人对
明朝的看法,我就觉得有失公允:明朝皇帝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务正业的,有炼丹的、有当将军的、有做木匠的,甚至几十年不上朝,而最后那位好皇
帝,却因为前面太多不务正业,而无力回天。历朝历代,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还有文官和武将之间的争权夺利贯穿整个长河。如何保证国家统
一,每个朝代都会根据以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整部机器不会因为某个零件出问题而导致瘫痪。不管皇帝些做了哪样副业,200多年里除了最后“
好皇帝”面临的农民起义,其余的可以说都是手到擒来。正如北京城不管面临瓦刺、鞑靼,还是后金都固若金汤,而最后却倒在闯王手里。这说明前
面的皇帝并没有多大问题,倒是最后那位勤政爱民的皇帝问题良多。哪怕就是崇祯这位毫无根基的替补皇帝,才上台不久都可以轻轻松松灭掉权倾朝
野的魏忠贤,不管即位的皇帝多小也没有人垂帘听政,这些都说明政治体制很合理,皇权没有旁落。如果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说话就不算,那这个
国家离改朝换代就不远了,而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战争,致使百姓国破家亡。其实换个角度来看,皇帝事必躬亲,晚睡早起就一定好嘛?整个国家这
么多事,都要去过问,每件事都要去研究原因,然后想办法,再派人去实施,甚至还要监督。别说一个人,就是一部超级电脑,都没办法。皇帝越不
务正业,但是国家依旧正常运转,达到“无为而治”,这才说明国家健康。因为皇帝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你不能保证每一位接班人都有能力,所以常
常斗不过那些经过层层筛选的权臣。皇帝变得可有可无,远离权利的直接斗争,但是结果却是自己说了算,这才能增加皇帝的容错率。崇祯却恰恰相
反,他的勤劳却恰恰表明没人可用,或者说不相信人。内阁和宦官的相互制衡,两者内部的自然淘汰才是关键,而他却强行过早干预导致这种自然秩
序被打破,使得整部机器问题越来越多。明朝就是一个十万宦官的朝代,武将也得不到重用,太黑暗了。其实大家对宦官和武将的认识过于定势思维
,都觉得宦官不应该参政,都是坏的;武将必须重用,得到更多权利才能保卫国家。恰恰相反,宦官正式参与朝政才是明朝能够这么多年中央集权的
聪明之处;武将权利太大面临的往往是军阀割据。为什么会有宦官?很多人会认为那是保证血统呗。其实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为伺候和皇帝有关系
的女人往往是女人,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而且门口的侍卫都是精壮小伙,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宦官存在的真实目的就是为皇帝表忠心。因为斩断了
所有联系,从生只为皇家服务,不觊觎所谓的“万世基业”,才能有和皇帝朝夕相处的资格。宦官是一个悲情的职业,几千来一直处于权利的最中心
,可是又被世人所唾弃,而且也没名没权,必须依赖某一方势力,不管输赢都要做替死鬼。凭心而论,宦官造反谁会跟着?就算是成功了,下一位继
承者是谁,难道还要再博一次?一旦大家不是为了那个“万世基业”,只有傻子才会跟着他们,所以宦官顶破天也最多贪图点权利,欺负一下孩童皇
帝,而且这群人也不希望江山易主。较高的辨识度,最轻的社会地位,使得这群人必须跟着朝代的灭亡而灭亡。明朝就把这群人名正言顺的摆上来,
而且还教他们读书,这样他们有名有权有谋的代表皇帝和大臣博弈。宦官只是身体上有残缺,脑袋又没问题,系统学习治国知识,内部依旧有自己的
升迁,凭什么不能参与治国?难道假惺惺为了全家几十口姓名,不得已换身朝服的大臣才更忠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很多宦官从小和皇帝一起
长大,和外界毫无联系,不管从感情还是现实都远远比那群文臣武将对皇帝更忠心,所以皇帝信任这群人我觉得无可厚非。任何皇帝都不会真正相信
武将,成功改朝换代的几个人不是曾经手握兵权?不管是两者之间的相互猜疑,还是手握重兵自然而然的膨胀,以及其他势力的挑拨。由文官变成皇
帝的寥寥无几,可是武将黄袍加身的比比皆是,那些挑战失败的更如过江之鲫。从一方面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另一方面“身怀利器,杀心
自起”。武将都不能拥有太大权利,这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明朝禁海,自己却垄断海上贸易,变成皇帝的小金库。凡事抛开了时代背景,仅凭字眼
来判断好坏是不科学的。海上贸易的发达得从宋朝开始说起,丝绸之路被阻断,所以开始从海上来开展贸易,然后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远洋航行风险变
小,船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才有后来的七下西洋。航海的全面提高受益的不仅仅是明朝,还有世界其它角落的,所以美洲大陆被发现。一个更严
重的问题也随着到来,那就是海盗(或者叫倭寇)。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为什么以前中国大陆上解决这个问题感觉听到的都有少?首先,以前贸
易几乎不走海上,没有东西可抢啊,冒着杀头危险偶尔还要成渔夫有什么意义?其次,船小又不敢乱跑,在海上迷了路,又没补给那不是等死嘛?综
合这两点,以前要剿灭海盗找到他们在近海的藏身之所,或者就在被抢的地方沿线等他们靠岸补给,几乎都能手到擒来。可后来,一方面日本开始乱
了,大量不怕死的要来刀口舔血,另一方面海上贸易发达有钱可以抢。而且海上这么大来去自由。明朝为了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全面禁海,那
不然很难去辨别海盗还是商船,而且还要派船去保护这些商队,甚至让商队拥有私人武装,与其这样还不如由朝廷来接手。美洲大陆的发现,大量银
矿被开采,使得西方殖民者在贸易占据绝对优势,而且他们也开始打殖民的主意了。总体来说,那片海已经不安全,民间没有能力去染指海上贸易,
唯有朝廷接手。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任何朝代都逃不过灭亡的命运,到底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嘉靖帝被人诟病的党争,而万历又28年不上朝,还搞三大征,而这两样就造成最后东林党误国,还有国库空虚,天启皇帝又没事做做木活,全是
烂摊子却让崇祯来接手,积重难返,完全不赖崇祯。从嘉靖1522年登基到崇祯1628年登基,而且给了崇祯也有16年的时间。如果一个问题
累积了一百年才爆发,那是不是可以说根本不是问题,或者随便怎么说都是问题。崇祯面临的问题,历史上处境比他糟糕,比他危险的太多太多了,
为什么其他皇帝能够成功续命,而他却要自杀?这16年足够让一个上台就有权利的好皇帝,不说一定扭转乾坤,起码苟延残喘是没有问题的。亡国
的罪魁祸首不管他六下罪己诏,还是给大臣下跪,还是多么勤政爱民,都不能甩脱。崇祯有几样是作为皇帝最不能拥有的缺点:1、没有老师。每个
皇帝都会对下一位的继任者进行培养,不管是给他请最好的老师,还是给他培养亲信,甚至让他各种方式树立威信,就像每一位父亲,都会利用自己
最好的资源来教育下一代。崇祯没有人真正去教他,而且跟着真正的皇帝耳濡目染才是最好的教学。2、杀掉魏忠贤。如何玩转权术,怎么真正认识
这个朝廷,魏忠贤无疑是最好的老师,更何况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者之前,就卸磨杀驴是不对的,更何况这种立威带来那种嗜杀得感觉,不仅仅是
自己喜欢上,还是其他人觉得。3、轻信他人。用人一个基本准则应该有两点:首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其次败军之将不能轻易去杀。袁崇焕五年
平辽其实是很困难的,给了很大权利,但是实际支持又捉襟见肘,后来又不法办。给人一种好骗,自己也落得一个没信用的尴尬局面,所以后来里外不是人。4、亲力亲为。权利需要放出去,自己躲在暗处观察,不能够上场表现自己的实力,展现自己意图,不然这个最大BOSS被人猜透了,就很危险很危险。对未来未知才有期盼,这和下棋一个道理,人家知道你怎么下,不说必输无疑,想赢总是很困难。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到底真相如何,或许月亮才真正知道吧。
献花(0)
+1
(本文系孤独风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