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名不副实”的强汉盛唐
2020-09-27 | 阅:  转:  |  分享 
  
名不副实的“强汉盛唐”

---何谓真正的和平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国家虽然很强大,热衷于战争必然带来灭亡;天下虽然安定繁荣,忘记战争必然带来危险。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好战比忘战更糟糕,当然好战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外族的战争,只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的事情都可以认为是好战,毕竟战胜自然也算“战争”。

“强汉盛唐”永远是国人心中的骄傲,一说其它朝代都会把这两个朝代拿来对比,然后得出结论:某某朝代好弱,对待外族不敢用兵,你看汉唐多厉害啊。可惜这些人没有看到这两个朝代前期的妥协,中期用兵带来劳民伤财,后期又用怀柔甚至依赖的态度,以致于最后外族大肆在中原大地上横行,才有所谓的“五胡乱华”和“南北十六朝”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动乱的两个时间,甚至乱到很多人都不记得这两个时期大致进程。

无法根治的民族矛盾

一开始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还是比较强硬的,然后刘邦差点被活捉,接着就变为了和亲,这一和就是几十年。“文景之治”后,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汉武帝觉得应该用强硬的手段,结果几十年的劳民伤财最后得到的仅仅是口头上的臣服,到最后他下“罪己诏”其实也算否定这种毫无意义的战争。为什么说这种战争毫无意义?因为游牧民族就像草原上的野草一样,生生不息,你灭了这民族,不知哪里又跳出另外一个民族。如果农耕文明是创造,那么游牧文明就是掠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存方式,使得一方都无法真正消灭对方,你就是把匈奴全部拔起,几十年过后又有新的民族占领这片草原,不管这片草原上的主人是谁,肯定不是中原大地上的人。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打这种战争对我们消耗太大了,古代交通不方便,搞后勤的要么找不到路,要么运到的粮食在路上都已经损耗大半,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搞到最后变成伤敌一百,自损一千的无奈做法。既然打过,打不过都没意义,那就采取另外一种方式,用匈奴人来制裁匈奴人,给予一部分好处,让他们代替我们去和那些不“听话”的匈奴人去争斗。这种政策肯定比直接用武力要省事得多,但是带来的伤害却像慢性病一样,更致命。当你汉王朝统一的时候,或者强大的时候,他们选择蛰伏,可是当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却倾巢而出。如果北匈奴只是垂涎我们的金银财宝,那南匈奴却要的是万里江山。当西晋的八王之乱,有人看到匈奴这种长期作战的强大战斗力,决定选择他们来当帮手的时候,印证了那句话“送走财狼,却迎来虎豹”,这种“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结果,使得中华大地开始了几百年的动荡,直到隋朝的统一。同样,唐朝也是走的这条老路,最后结果也是差不多,为了像回纥借兵平叛,居然提出收复洛阳过后任他们抢。更可悲的是作为天下之主,三番四次的弃都而逃,长安和洛阳也是几度易手。

无法掌控的地方势力

每个朝代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内部如何有效统一。秦朝是郡县制是很好的体系,但是却忽略了地方豪族的实力,你一个文官过去使唤不动人家,你派很多军队过去,成本又太大,同时也给了这些武将觊觎万世基业的条件。再说这群和你打下江山的人,难道不该履行当初封人家万户侯的诺言?一来二去,干脆还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套用比较好,这些王也只有等到后来在慢慢收拾,当前的首要任务肯定是稳固江山。汉朝还好一点,对于异姓王的铲除很快,对本身皇族还过了几十年才开始收拾。唐朝就不一样了,或许李世民因为自己这种“禁父弑兄”而得到的皇位使得他对本身皇族的势力更加忌惮,但是天下又需要很多人来共同治理,权利不交给自家人,那就必须得用外人。东汉末年还有刘璋、刘表这些皇族的人拥有不俗实力,反观唐朝在地上上早早就交出了权利的权杖,所以武则天才有机可乘,所以安史之乱才纷至沓来,所以黄巢才会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什么地方上的权利这么重要?答案还是国防。毗邻边境的地方,无可厚非的需要兵马,理所当然的需要粮草,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帝”。当“假皇帝”进京面见“真皇帝”,想想家里那群能征善战的子弟兵,项羽那种“彼可取而代也”的豪情必须油然而生。地方势力越做越大,中央势力也越来越小,慢慢变成用扶植这方势力去对抗那方势力。就好比当年周天子赏来赏去,这盘棋下来下去发现自己远远没有棋子厉害,最后连口头赏赐人家都不理会了。当没有东西人家需要经过你才拿的去,也就是说话没有意义的时候,“禅让”就如期而至。

无法避免的外戚乱政

从王莽到武则天,这两位皇帝都是以外戚的身份最后夺得帝位,使用的手段也大同小异,简单来说: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夺取帝国的实权,然后架空小皇帝,最后勉为其难接受“禅让”。抛开他们两个是不是好皇帝不说,这种外戚能够成为主人,也就说明皇权得不到保障,只有依靠这种联姻来对抗其他势力。皇帝有大又小,有强有弱,但是权臣却无一例外都是“大人物”,所以常常斗不过也实属正常。外戚就是用来解其它毒的毒药,弄到最后自己却始终要被毒死。要想自己不被毒死,首先要“百毒不侵”,避免地方做大,然后才不至于要依靠豪族来制衡,没有外戚这皇宫才会“干净”,权利的中心才不会波谲云诡,不然外戚始终有机可乘。我不是说武则天不好,相反我觉得她才是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因为从“幕后”走到“台前”这一小步却是几十个“太后”都不敢去尝试的,更别说成功。为了摆脱这种外戚带来的伤害,有的皇帝娶平民为后,可惜最后都没能摆脱外戚的控制,阻力太大了。这些豪族之间本身就存在权利相互传递,你外人始终无法去渗透,这次这家是皇后,那下次就轮到另一家。皇帝可能没办法轮流做,但是皇后可以。比如汉灵帝娶相对势力没那么强横的何皇后(一说屠夫之女,另一说也是官宦之后),他哥哥何进还不是一样向豪族靠拢。如果何进本身是豪族,又相当大的实力还好说,至少天下还是姓刘,可惜他没有实力只好引董卓来洛阳,结果汉室灭亡也就在顷刻之间。权利这个东西如果在没有能力的人手里,这将会给百姓带来巨大伤害,生灵涂炭即刻上演。

无法遏止的土地兼并

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土地绝对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任何财富离开了土地都会变得虚无缥缈,不管是金融还是网络,手里那根线依旧系在土地之上。每个朝代,开始都会把土地分给每一个百姓,因为经过长达数十甚至上百年不间断的战争,很多土地都面临无人耕种,一旦王朝开始加大马力投入生产,保证每个国民有自己的土地,才能保证有积极性,对王朝才有依赖,有归属感。为了不让大鱼过早的吃掉小鱼,政府总会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来避免土地的兼并,无奈人口在太平年间始终呈增长状态,假如一家人以3口人分得相应的土地,这点土地在正常情况下能养活5到6口,甚至更多的人口,但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当突破这个临界点,或者因为天灾人祸而导致临界点变低,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卖掉土地。万物都存在以大吃小的现象,这没办法去完全遏制,根据政策和气候的进程,土地兼并或快或慢,就像一个人必须要死一样,能做到的就是死的慢点,活的好点。比如汉末首富糜竺,他的钱财是刘备在以后能三国鼎立不可忽视的原因。再说那些郡守,那些节度使,哪一个不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土皇帝”。农民手里没有土地,就会没有余粮,面对天灾人祸也就毫无抵抗力,只要有人振臂一会,上梁山或者投奔义军也实属无奈之举。流民问题不能解决,社会治安根本无法弄好,那么把农民绑在土地之上,才会天下太平。从根本利益上来讲,皇帝内心和农民其实是一样的,但是中间的官僚和地主却包藏祸心。

以上的这几点,宋朝和明朝处理的很好,当然在最后灭亡的时候所有问题也显露出来了,就好像万物都有寿终正寝的那天,但是这两个朝代至少看到的是长时间的健康。或许我说的这些都是每一个朝代无法去完全避免,每个朝代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后来的朝代肯定会根据前面的得失采取针对措施,或许会退后一小步,但是肯定会向前一大步,也就是说后面的朝代比前面的抢,而且对手也会更强。抛开时代背景,去谈论一个朝代在历史上的地位,片面的是定论孰强孰弱是不负责任的,也许每一个朝代都一样强,一样弱。

献花(0)
+1
(本文系孤独风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