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原文: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⑥,廉而不刿(guì)⑦,直而不肆,光而不耀(yào)⑧。注释 :①闷闷:昏昏昧昧,含有宽厚的意思。②淳淳:厚道、自然淳朴。③察察:苛察,烦细。④缺缺:缺陷、缺少淳朴、厚道,具小聪明貌。⑤正: 一个确定的界限。⑥割:《疏》谓以刀裂之也,引申为伤害。⑦廉:清廉。刿:划伤。⑧耀:过分明亮。译文:治理天下以宽厚为怀,百姓就会 淳朴厚道;治理天下过于苛察烦细,百姓就会缺少厚道而耍小聪明。福啊,凭借着祸来临,祸啊,潜藏在福之中。谁知道什么时候是福,什么时候是 祸?那没有一个定准的界限。常态反为变态,善良反为邪恶。。世人不明晓这个道理,迷惑的时间已经太久了。因此,圣人处事内方外圆,用己之方 导人,而不用己之方害人;圣人清廉,以己之廉化人,不以己之廉伤人;圣人正直,以己之直,导民以正,而不用己之直,任性放肆,盛气凌人;圣 人之德,通明透亮,而用之隐微不耀眼。本章分三层。第一层:“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施政。闷闷:昏暗不明,浑浊 不清,这里有宽厚,慈爱的意思。淳淳:淳朴,厚道。察察:苛察,烦细。缺缺:缺仁少义,耍小聪明,狡诈。这一层用对比的方式,说明统治者施 政的方式不同,效果迥异。治理天下尊道而为,顺势而为,为不为,即“其政闷闷”,施政上好像昏暗不明,浑浊不清,百姓却淳朴、厚道,国家却 安定;治理天下按照统治者的意志,法令苛察,烦细,什么都规定的死死的,不给百姓以自由,即“其政察察”,百姓中有些人就会失去淳朴,缺仁 少义,耍小聪明,甚至狡诈。第二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祸:灾祸。福:福泽。倚:依靠,凭借。伏:潜藏。极:界限,边际。“其无正也”中的正:确定的一个界限。“正复为奇”中的正和奇:正,本意 是古代交兵时的常法,即对阵而战;奇,本意是古代交兵时的变法,即设计袭击。这里的“正”指常态,“奇”指变态。妖:本义是弃常态,失去伦 常为妖。这里是邪恶的意思。这一层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福啊,凭借着祸来临,祸啊,潜藏在福之中。谁知道什么时候是福,什么时候是祸?那没有 一个定准的界限。常态反为变态,善良反为邪恶。世人不明晓这个道理,迷惑的时间已经太久了。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福和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福泽由成而长,由长而盛,盛极而衰,这是道之规律;灾祸由现而漫,由漫而长, 由长而盛,盛极而衰,这也是道之规律。福的反方向就是祸,祸的反方向就是福。福和祸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没有福,祸之不存,没有祸,福之不存 。福和祸在渐变中不断向相反的方向变化,福和祸渐变到极点就相互转化。第二层:由祸转化为福,或由福转化为祸,没有确定的标准,也没有确定 的界限,是不能够掌控的。不仅福祸如此,世间万事都是如此。“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福与祸,或者说一切事物,都是随 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都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福之极便生祸,祸之极便生福,其他事物也是如此。福或祸的极点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出 现,这是不确定的,也是没有办法掌控的。所以老子说“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因为“无其正”,常态反为变态,善良反为邪恶,也没有确定的 标准和界限。然而,因为“反者道之动”是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所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是一定的,只是人们不能掌控罢了。第三层:“人之 迷,其日固久。”常人不能认识“道”的规律,被这种现象迷惑得太久了。这个意思是说,常人不懂得“夫存者不以存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 以安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老子指略》)意思是:存在的不是因为它的存在而存在, 而是因为不忘记存在的是要消亡的;安全的不是因为它的安全而安全,而是因为不忘记安全中所蕴含的危险。(居安思危)因此,只保守其所存在的 就会消亡,而不忘记存在是要消亡的就能真正确保存在的存在;安心于所居现状就会有危险,不忘记安居中所蕴含危险就能真正安心于所居的现状。 尤其是那些统治者,在福泽中不知惜福,甚至争相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祸之已生还不觉,危险已至还麻木,甚至死到临头还没有醒悟。历史上这样 的例子比比皆是。第三层:“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⑥,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即尊道而为之人。方:方正,守规矩。割:伤害。廉 :清廉。刿:划伤。直:正直。肆:任性,放纵。这几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因此,圣人处事自身守规矩,用己之方导人,而不用己之方害人;圣人 清廉,以己之廉化人,不以己之廉伤人;圣人正直,以己之直,导民以正,而不用己之直,任性放纵,盛气凌人;圣人之德,通明透亮,而用之隐微 不耀眼。这一层是说,圣人懂得大道,深知“反者道之动”,为人处世尊道而为,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自己理明德耀,却光而不耀。圣人深知 :柔弱、谦卑、处下,方能长久,刚强、傲慢、居高则危之至也。本章指出,以智施政,则民不聊生,以致由正而奇,由福而祸。唯以道施政,去机 巧之心,除人欲之私,为无为,以无事而取天下。本章以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等相互转化、相反相成为例,进一步说明“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本章“光而不耀”的做人原则,对现实中人们即使微光也要耀人的自见表现,不能不说是一个警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