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2020-09-30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③。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④。民之从事,常于几成
而败之。慎终如始⑤,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注释:持:持守,保
持。兆:苗头,征兆。泮:分散,破碎。②毫末:细小的萌芽。累:一点一点连续堆积。③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执都是之为、执现存。④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为,即为无,无执,即不执有,而执无。⑤慎终如始:慎,小心。如:《说文》:“如,从随也。”⑥是
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欲不欲:欲而不欲;学不学:学而不学。复:重复。⑦不敢为:不敢妄为。译文:局面安
定容易持守,事情还没有出现迹象是图谋的最佳时机;事物脆弱时容易破碎;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处理危机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治理祸乱要在它
尚未长成之时。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起于一点一点的泥土连续堆积;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一步开始。保守现存的安
定,从安定上继续有所作为,就会招致失败,轻视脆微,执着于“弱小”,看不到“小”会长大,就会失去现有。因此圣人为无为,即从现存的“有
”中看到“无”,在“无”上加以预防,所以不会招致失败,不执着于现有的“小”,知道“弱小”可以变化为大,所以不会遭受伤害。人们做事情
,常常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小心啊!结终随着开端而来,从开端上把守就没有失败。因此,有道的圣人欲而不欲,不以难得之货为贵,学而不学,
不重复众人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本章分三层。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第一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安:安定,安全。持:持守,保持。兆:迹象,苗头,征兆。其,这里无确指。老子在这
里表达的意思是:安定的局面看起来容易持守,可是,安中伏危,如果总是持安,在安中为,不能居安思危,就危险了;要在危险还没有迹象的时候
,就应当谋划如何防止危险,在防止危险上去为,并且有作为,这样才不会发生危险。第二句:“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治之于未乱。”脆:脆弱,
弱小。泮:分散,消解。老子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事物脆弱时容易破碎;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处理危机要在它尚未成势之前;治理祸乱要在它尚
未长成之时。等到祸乱乘势发威了,等到危机成为趋势了,再去治理就晚了,必败无疑。第三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用合抱之木的生长,九层之台的垒砌,千里之行的完成这样三个例子,来说明事情的发展变化。实际上这是从反面来说,
如果不能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危机和祸乱就像这些事物的变化一样,由微而壮,由小变大,最后形成趋势,成为不可轻易撼动的力量。
第四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这里的意思是,在现存的事物上“为”,就一定会失败;在现存的事物
上“执”就一定会失去。因此,有道之人在现存事物的反面“无”上“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在现存事物上“执”,所以就不失去。老子在《道德
经》第四十二章中说:“反者道之动”,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说:“正言若反”。这里就是“正言若反”。处太平盛世,在“安”上“为”,
就叫做“执”;在“安”的反面“危”上“为”,才是“无为”。“为无为”,就是从“无”上“为”。因为“反者道之动”,“安”向着“危”转
化,这是规律,居安思危,在“危”上谋而“为”,才能确保“安”。圣人不是“无为”,是“为无为”,也就是在事物的反面,那个看不到的“无
”上“为”,因而没有败;圣人不是执着于现存事物,而是清晰地看到了现存事物的变化及其规律,所以不在现存事物上“执”,而“执”现存事物
的反面,不可见的那一面,所以没有失去。这才是“无为”、“无执”之要义。第二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一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先指出了一个相
当普遍的现象:人们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第二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世上的创业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成功,何故
?老子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终从随着始而来,做事情自开始的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所说:“豫兮,若冬涉川”,就应
当像冬天走刚结冰不久的冰面,要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如此才无败事。老子在这里指出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根本原因。第三
层:“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关于“欲不欲”、“学不学”有很多解释,笔者在这
里不一一列出。笔者认为,“欲不欲”、“学不学”是指圣人而言,不是指众人而言,“欲不欲”即欲而不欲:圣人欲众人欲之反面,不欲众人之欲
;“学不学”,圣人学众人学之反面,不学众人之学。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里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
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
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这便是圣人与众人的不同,圣人所欲和众人之欲相反,圣人所学与众人之学完全不同。“是以圣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欲众人欲之反面,不欲众人之欲;圣人学众人学之反面,不学
众人之学,因此,不贵难得之货,不重复众人的过错。众人的过错是:“为之于已有,治之于已乱”,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圣人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结果没有失败。众人是“执”有而为,最终无所“执”;圣人是“执”无而为,只是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但是却始终“执”之。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