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基本范畴与中华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2020-09-30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道德经》只有中华文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才是世界文明真正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Abstract:Cultureisthemostimportantfactorinhumanrace,justas“RuleByLaw”isthemostfundamentalelementinacountry.ChineseCulturestandssuccessfullyintheworldforTaoism,andwheretheTaoismis,whereChineseculturewithotherChinesephilosophersis.Forexample,famousasConfucism,isjustatheorywrittenbysomescholarswhomeditatingatTaoismandwriteitdowninordertotransferthespiritsofTaoism,but“TaoTeChing”,themostimportantbookofTaoism,isreadinanerrorwaybymostofpeopleintheworld,especiallyinitsFirstChapter.Taoismisawayfromemptytosuccess,awayofpractice,awayofHumanism;makingdifferentkindslivepeacefullyinthesamewordisitsgoal,andassimilatingoneselfwithotherscontinuallyisitswaytoapeacefulliving.AllofthesearetotaldifferentwithDialecticalMethod,whichisthesourceofallbiggestcatastrophesinthe20thcentury.Thehistoryofhumanwillsay:wheneverTaoismisboomingintheworld,whenevertheworldisinitsfullflourish.Letusfromnowon.Keywords:TaoTeChing?Humanism?ChineseCulture>?





人说:“文化”人之根,“法治”国之本。了解中国人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一般意义上,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诸子百家归根到底都在求道,都根源于道家。中国历史上,皇帝求道、习道的故事很多,直接为《道德经》做注解的皇帝也不乏其人,其中以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的注解最为出名。而儒家故事,除了董仲书上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再没有什么可提的东西了。因此,中华文明的代表是道家文化,儒家思想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

道家文化因《道德经》而得名,研究《道德经》的基本范畴,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内容和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在翻阅多个《道德经》的注释版本以后,我不得不提出两个问题:我们对于《道德经》第一章的断句是否正确?我们现有的断句版本是否掩盖了《道德经》的基本范畴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显然,这是两个致命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对中国文化整体把握方向的对错以及世界文明的复兴成功与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I=A+A

显然,上述东西绝对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偶然巧合,他们汇集了人类社会几千年认识世界、定位自我的全部智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其落脚点是“和”,也就是“+”,相同意思的表述还有:“和善、和睦、祥和、和平、和美”,“容、纳、宽、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通、公、神”——“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等等。

二、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与基本价值取向

从《道德经》第一章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与基本价值取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实践主义或者说反崇拜,反教条,反理论,反名学,反形式主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可以说写的,但”道”一经说写出来,便已经固定,不再是变动不居的常”道”了。名份也是可以命定的,但名份一经命定,同样也就不是变动不居的常名了。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实践的真谛,就是不要轻易相信经过前人说写出来的道理与命定的名份,因为它们已经是僵化的形式化的东西,不再是与实践同在的常”道”与常名了。常”道”与常名永恒的生命在于变化,只存在于变动不居的实践之中。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只有实践之中才有属于“常道”“常名”的真理,任何理论脱离了实践都是不真的、无用的。“实践主义”将扫除一切教条、神话与理论迷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你自己认识、感受到的东西,只有你在做、在用,且行之有效的东西才是真理。他人的东西,不管他曾经是多么伟大与辉煌,不管他是否是伟人、上帝的儿子或者就是上帝,永远都只能给你做参考,做主的只有你自己。让他人做主,不管“主”是多么仁爱与伟大,你就已经做了“奴隶”。当然,”道”是可以道的,名也是可以名的这也不是理论虚无主义。他人说出来的”道”与命定的名份虽然不是那样崇高,毕竟是他人的一种认识。参考它可以少走弯路,吹捧它便为奴隶。“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但他人为什么这样说写而不是那样说写,为什么这样命定名份而不是那样命定名份,将可能使你茅塞顿开、受益无穷。“无”“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虚无飘渺、无边无际、变动不居是天地的本来面目。握之有故、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其中的“有”是分析、认识万事万物的基础。故认识世界,常常是处在“无”之中,才可以感受其玄妙与变化,在“有”之中,则只可以感受其发展的边界,因为任何“有”都是有边界的,不可能无边无际,永远存在。无边无际,永远存在的只能是“无”啊。哲学是关于方法与世界观的学说,老子从大宇宙的基本特性是“无”出发,提出了于“无”中看“有”,于“有”中看变化与边界,最终突破边界,使认识趋于无限,“无”的基本方法。这个如果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如何看待“变化”。“变化”是宇宙的基本特征,“不变”是反宇宙的,它迎合人的惰性与愚蠢,最终是僵化与死亡。死亡是“不变”的结果,也是突破“不变”边界,否定“不变”的最好说明。“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两个东西,其实对的整体认识,只采用了不同的来命名。如将贯通便可以被称为“玄”了“同之又”,“贯通再贯通”,“肯定再肯定”,那是万事万物的奇妙门道。这是老子关于认识世界的方法的精彩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取决于其方法。世界文明史横亘几千年,说到底就是一个认识与认识方法的问题。世界文明史中,中华文明一度领先世界几千年,而后因封建对自由民主的压制而衰落近现代哲学史上有唯物、唯心之争,后现代主义哲学又提出了“消解”学说,将唯物与唯心、主观与客观的争议消解在“”世界里。。

因此,批判中国是不对的,借批判辩证法来批判中国更加错误。中国是辩证法的受害国,这种灾祸恰恰是中华文明受压制时,由国外传来的。中国哲学一直反对对立和辩证法的,别的不说,比较一下西方哲学史上与史上的几位大师康德、黑格尔、萨伊都脱不了辩证法的窠臼:“统一、对立”,“对立、统一”,“”。如此世界观与方法论,只能激起人与人之间的野性与蛮性,怎能说是世界文明苏醒的象征,怎么能促进社会的自由、民主、安定、团结稳定?只有中华文明复兴的,只有中华文明的代表“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才是世界文明真正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http://earthking.wokankan.com及相关链接,或者E-mail:jbhn@sohu.com;



参见王南湜《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献花(0)
+1
(本文系李纪兵律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