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2020-10-02 | 阅:  转:  |  分享 
  
1大数的认识一、计数单位与数位顺序表1.一(个)、十、百、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2.数位顺序表。数级……亿级万级个
级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3.在数位顺序表中,从个位起向左数,每四位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4.在十进制计数法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十。二、亿以内数的读法1.读数时,按照数位顺序表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2.读万级的数时,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
一个“万”字;读个级的数时,直接读即可。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者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三、亿以内
数的写法1.写数时,从最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四、亿以上数
的读法1.读数时,按照数位顺序表分级,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2.读亿级的数时,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
“亿”字;读万级的数时,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读个级的数时,直接读即可。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者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五、亿以上数的写法1.写数时,从最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即先写亿级,再写万级,
最后写个级。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六、数的改写1.改写整万的数时,先分级,然后去掉万级后面的4个0,并
在末尾写上“万”字。2.改写整亿的数时,先分级,然后去掉亿级后面的8个0,并在末尾写上“亿”字。七、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
的近似数,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5或大于5。(1)如果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
大于5或等于5,就把省略的尾数部分全部舍去,并向前一位进1。(2)如果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5,就直接把省略的尾数部分全
部舍去。八、比较大小1.比较大数的大小时,首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2.如果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
数就大。3.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下一个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4.如果最高位的下一个数位上的数也相同,
就按照上述方法依次比较下去,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九、数的产生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0表示,0也是自然数。十、认识计算工具及计算器的使用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工具越来越先进。2.算盘主要用来计算和计数。3.算
盘的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4.计算器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工具,它体积小,便于携带,计算速度快、准确,是目前人们广泛使
用的计算工具。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整数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计数单位
是指计算物体个数的单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易错点:误认为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是不对的,一定要注意“相邻”
二字。读数时,一定要写汉字,不能写阿拉伯数字。如97000000读作:九千七百万,而不是9千7百万。举例:三千万零七十写作:错解:
300070正确解答:30000070举例:707450055读作:错解:七亿七百四十五万五十五正确解答:七亿零七百四十五万零五十
五写亿以上的数时,除了亿级外,万级和个级都要保证有四个数字。“≈”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易错点:只有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
位的数时,才可以用“=”连接。当非整亿的数改写后是一个近似数时,要用“≈”连接。此易错点对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同样适用。巧记
大数比较数位数,位数相同看首位,首位相同比下位,比出大小巧解答。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用算盘计
数时,一般不用5个下珠,而用一颗上珠表示“5”;同理,一般用十位上的一颗下珠表示“10”。2公顷和平方千米一、公顷1.测量土地
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2.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3.1公顷=10000平方米二、平方千米1.计量比较大的土地
面积,常用“平方千米”(km2)作单位。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3.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
顷三、面积单位换算1.进率为100: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2.进率为10000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3.进率为1000000: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4.高级单位化成低
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公顷”→测量菜地、果园、广场等占地面积。“平方千米”→测量城市或国家等土
地面积。易错点:认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这是不对的。举例:1公顷=()平方米错解:1公顷=(100)平方米正确解答:1
公顷=(10000)平方米巧记:大化小,乘进率错不了;小化大,除以进率准不差。3角的度量一、线段、直线、射线1.线段。(
1)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线段。(2)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不可以延伸。(3)线段的记法:可以
用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线段AB。2.直线。(1)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2)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
伸,不可量出长度,是无限长的。(3)记法:直线可以用上面的两点来表示,如直线AB;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直线l。3.射线。
(1)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2)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可量出长度。(3)记法:
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点来表示,如射线AB。二、角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2.各部分的名称:这个点叫做角的
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3.角的记法: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例如:记作:∠1,读作:角1。记作:∠2,读作:角2。4.记
角时,不要把角的符号写成小于号。三、角的度量1.度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2.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圆平均分成36
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3.量角的步骤。(1)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2)(量角器的其中一条)0°刻度
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注意分清内、外圈刻度)四、角的分类1.直角:直角等
于90°。2.锐角:小于90°的角。3.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4.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
个位置所成的图形。5.平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是平角,1平角=180°。6.周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
成的角是周角,1周角=360°。7.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1)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2)1个平角=2个
直角,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五、画角1.用量角器画角。(如画65°的角)(1)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顶点和一条边。使量角器的
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与0°刻度线同圈的)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
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用端点和刚画的点来确定另外一条边的位置)(4)画小弧线,标注65
°。2.用三角尺画角。(如画75°的角)(1)用这种方法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相同,只是标注方法不同,需要标出这个角是由哪几个三
角尺上的角组合(加或减)而成的。(2)用三角尺可画出所有15°倍数的角,如15°、30°、45°、60°、75°、90°、105°
、120°、135°、150°、165°。(3)用一副(两个)三角尺可拼出15°、75°、90°、105°、120°、135°、1
50°、165°的角。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线段不能无限延伸,可以量出长度
;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易错点:误认为直线和射线都可以量出长度。举例:画一条5厘米长的()。错解:直线
分析:直线没有端点,能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量出长度。正确解答:线段角的特点:①有一个共同的顶点;②有两条射线;③这两条射线都从这一
个顶点引出。用阿拉伯数字记角时,注意要用小弧线连接角的两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
越大,角越大。用量角器量角,读数时注意从0°刻度线开始,不要读错。易错点:把平角与直线混淆,把周角与射线混淆。举例:错例:平角就是
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无数条直线。因为两点可以确定
一条直线,所以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小窍门1:分清内外圈,紧跟0刻度。0刻度在外圈就看外圈的刻度,0刻度在内圈就看内圈的刻度。小
窍门2: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线;角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一副三角尺可以画出下列度数的角:15°=45°-30°;75°=30
°+45°;105°=45°+60°;120°=90°+30°;135°=45°+90°;150°=60°+90°;165°=18
0°-(45°-30°)。4三位数乘两位数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估算时,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先把两个因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
百、整十的数,再估算出结果。例如:估算145×12。估算时,把145看作150,把12看作10,因为150×10=1500,所以1
45×12≈1500。二、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1.口算。两个末尾有0的数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因数末尾
所有的0。例如:口算160×30。口算时,可以先算16×3,口算出结果为48,160的末尾有1个0,30的末尾有1个0,所以在乘得
的结果后面添上2个0为4800,即160×30=4800。2.笔算。(1)将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2)看因数末尾一
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例如:160×30=4800三、笔算乘法的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
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例如:145×12=1740
四、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两位数去乘三位数时,三位数中间的0也要乘,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例如:105×30=3150105×303
150五、积的变化规律和积不变的规律1.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2.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积不变。六、乘法估算一要注意要符合实际情况,接近准确
值。二要先将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四舍五入”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计算。七、乘法验算的方法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看乘得的
积是不是跟原来的积相同。234×16=3744234×1614042343744验算:16×2346448323744八、常见的
数量关系1.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单价单位:元/数量单位(复合单
位)例如:每件28元表示为28元/件,每本5元表示为5元/本。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
=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速度单位:路程单位/时间单位(复合单位)例如:每小时80千米表示为80千米/时,读作80千米每时。3.工
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
时间例如:小明的爸爸每分钟能打50个字(工作效率),如果打6分钟(工作时间),能打多少个字(工作总量)?列算式:50×6=300(
个)答:能打300个字。4.做应用题时应特别注意速度的单位。例如: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120千米外的王庄乡送化肥,用了2小时,那么平
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问题是“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求速度,所以要知道路程和时间。根据题意可以列式为120÷2=60(千米
/时),求的是速度,单位也要是速度单位。估算时,可根据“四舍五入”法取值。易错点:漏添0。规避策略: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
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注意:数位对齐!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乘三位数,得数表示的是有多少个十,因此一定要把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
对齐!易错点:因数中间的0易漏掉。例如:302×40=1280易混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看两个因数末尾的0的个数,忽略了因数中
间的0与两位数相乘的积。错例:判断:250×40的末尾有2个0。(√)错误分析:本题错在只看两个因数末尾的0的个数,忽略了两个因数
相乘的积中出现的0。注意:估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举例:四(1)班组织去游乐场玩,每张门票104元,有49人,应准备多少钱买门
票?估算1:49×104≈49≈50104≈100?50×100≈5000答:应该准备5000元买票。估算2:49×104≈4
9≈50104≈110??50×110≈5500答:应该准备5500元买票。此种类型的题只能估大,不能估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
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易混点:速度单位与长度单位容易混淆。举例: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可以写成60千米/时,不能写成汽车的
速度是60千米。解题时,注意题目中的单位名称是否统一。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相交和不相交。(如下图)2.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垂直:如果两条直
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如下图:图1:直线a和直线b互相
平行,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图2: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点O是垂足。4.画垂线的方法。(1)过直线上一点
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让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最后用笔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直
线即可。(如下图所示)(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与直线外
的点重合,最后用笔沿这条边画出直线即可。(如下图所示)5.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
点到直线的距离。6.平行线的画法。(1)平行线的画法。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线,再让直尺紧靠三角尺的
另一条直角边,这时沿直尺平移三角尺,再画一条直线即可。(如图)(2)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且与平行线垂直的所有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举例:怎样画出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邻边是互相垂直的。因此可以用画垂
线或平行线的方法画。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线段的一端画一条长2厘米的垂线,并过另一个端点也画一条长2厘米的垂线;连接两个端点
即可。(如图)二、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四边形的特性。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
不稳定性的特征。应用:推拉门3.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
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但是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只能画一条高。三、梯形1.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组对边
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2.梯形的底、高和腰:从梯形上底上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互相平行的一
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3.特殊的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
直角梯形。四、四边形之间的分类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图)。五、图形的拼接与分割1.图形的拼接。(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
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
形。(4)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6)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
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2.图形的分割。(1)平行四边形可以被分割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2)梯形可以被分
割成两个梯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或两个三角形。易错点:忽略两直线平行的前提——在同一平面内。误区:错例:如下图,直线a∥
b分析:图中的两条直线虽然没有相交,但是把直线a和b向两端延伸之后,直线a和b会相交,因此不能说直线a∥b。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
角中,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其余三个角就都是直角。巧记:边线重合,平移到点,画线标号。特别提示:在画垂线的过程中,三角尺不能挪动!误
区:垂直线段是距离。分析:线段是几何图形,而距离是数量,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只能说垂直线段的长度是距离,两者不可混淆。应用举例:
怎样修路最近?巧记:一贴、二靠、三移、四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要点:用垂直
和平行的方法画图,注意标注:长方形要标出一组邻边的长度(长和宽),正方形要标出一条边长的长度;或者在旁边写出“长方形”或“正方形”
。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特别提示:画高要用虚线,并要作出垂直标记。注意:梯形有无数条高。但是从底的一个顶点向
另一个底只能画出一条高。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直角梯形也不可能是等腰梯形。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
行四边形。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方法提示:先确定中心点,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中心点,然后画一条通过中心点且与平行四边形任意一边平
行的虚线,这样就一定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误区: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
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因此在用两个三角形拼接四边形时,不能漏掉前提条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6除数
是两位数的除法一、口算除法1.口算方法: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也可以先去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相同个数
的0,再计算。例如:160÷20=①想:20×8=160,所以160÷20=8。②把160和20的末尾各去掉一个0,即16÷2=8
,所以160÷20=8。2.“除以”和“除”的不同:读法、意思有不同。(常作为考点)例如:120除以30,列式为120÷30=4。
20除130,列式为130÷20=6……10。3.除法估算的方法: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先把不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看作和它最接
近的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再计算。例如:÷≈5先将除数看作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60,再将被除数看作和它最接近的整百数300,最后估算
出商是5。÷≈7先将除数看作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30,再将被除数看作和它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10,最后估算出商是7。÷≈9先将
除数看成70,再将被除数看作和它最接近的70的倍数630,最后估算出商是9。二、笔算除法1.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①确定商的位置
。②确定首先商几。③把商和除数乘起来再用被除数来减乘积。④比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2.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一般按
“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用“四舍”法试商,商容易偏大,要把商调小;用“五入”法试商,商容易偏小,要把商调
大。3.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既可以按照“四舍五入”法试商,也可以采取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十五的方法。4.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
计算方法。(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
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4)最后根据竖式补充完横式,注意要写余数。5.直接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比较被除数的前两位与除数的大小。除数大,商就是一位数;除数小,商就是两位数。三、商的变化规律1.在除法算式中,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或除以几。2.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要除以或乘几
。3.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的规律或商不变的性质。4.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化简
竖式。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时,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化简竖式,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画掉相同个数的0,按照画掉0后的竖式进行计算,得
出的余数如果不是0,还要再添上0,原来各去掉了几个就添上几个。5.先将除数看作和它相近的整十数,再将被除数看成除数估成的整十数的倍
数,以此估算出商。6.笔算除法验算的方法。如果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用除数与商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
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除法中的数量关系(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验算方法)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提示:把除数和被除数看作与之最接近的整十数或几
百几十数。巧记:一看;二试;三乘减;四比。试商儿歌:一二丢,八九收;四六当五来动手;四舍商大减去一;五入商小加一好;同头无除商八九
;除数折半商四五。典型考题举例:例如:□38÷53,要使商是一(两)位数,□可以填几?简便记法: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和商是反向变化的
,其余都是同向变化的。举例:7条形统计图一、条形统计图的特点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但条形统计图比
统计表更形象直观,更能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2.条形统计图常用1格代表2个单位,有时还要用半格来代表1个单位。如果要表示的数据比较大
,那么可以用一格代表5个单位或更多的单位。1格代表几个单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样比较方便。二、由统计表画统计图的步骤和注意要
点1.观察表中项目,确定数据项(一般为数量)和类别项(小组名称、年份、时间等)2.确定横纵轴、刻度及图的类型(横向或纵向)。3.画
条形,标数据,注意条形的高度要符合刻度,纵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横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下往上。4.标上标题。5.检查要素是否齐全
。三、读图学会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进行合理地判断、预测和决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数据比较大时,要选择1格代表多个单位。注意:绘制条形图时,要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条,作为纵轴和横轴。特别提示:画直条时,条形的宽度要一致,条形之间的间隔要相等。易错点:忘记标上数据和标题。观察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什么,再看每个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根据直条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或估测。8数学广角—优化一、解决合理安排时间问题需要的步骤1.明确完成一项工作要做哪些事情。2.知道做每项事情各需要多长时间。3.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就尽量同时做,这样最省时间。二、烙饼问题的解决在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的情况下:①烙3张饼: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如下图所示:②烙多张饼: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三、田忌赛马(对策论)解决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要学会寻找最优方案。在与对方比赛时,要选择一个利多弊少的最优策略,从而获得胜利。关键: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公式:烙饼所需的最短时间=烙饼张数×烙每面饼所需的时间(烙一张除外)注意:如果算出的时间不是整数,采用“进一”法取近似数。举例:每面要烙3分钟,求烙5张饼需要的时间。列式:5×3=15(分)。每面要烙3分钟,求烙8张饼需要的时间。列式:8×3=24(分)。
献花(0)
+1
(本文系zyhzypzyb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