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真歇禅师.docx
2020-10-04 | 阅:  转:  |  分享 
  
庄之闲语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大师庄和刚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
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康有为《游普陀题》普陀山佛教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康有
为诗中的真歇清了禅师,乃是中国佛教曹洞宗十世法裔,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真歇(1091~1151)名清了,俗姓雍,四川绵阳安昌镇人
。据《普陀列祖录》记载,真歇“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五灯会元》传,真歇清了“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咸
异之。”真歇禅师生而有善根,11岁在四川圣果寺剃度出家。18岁试《法华经》得度,往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受戒听法,又抵汉口拜曹洞宗嫡传
丹霞子淳和尚为师。之后出外云水行脚,北游到五台、汴京(开封),南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县),在长芦山谒祖照道和禅师,“一语契,命为侍者
”。北宋宣和五年(1123),真歇继承祖照法席,住持长芦寺,时寺中从学者有一千七百多众。绍兴元年(1131),真歇禅师自长芦南游,
经明州(今宁波),浮海至普陀,筑庵于宝陀寺后山,题额“海岸孤绝处”。庚申(民国九年,1920)季夏希古居士题。(一)奏准朝
延,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十大宗派,可归纳于禅、教、律、密、净。教为佛言,律为佛行,贯通于禅、
密、净三种行法中。佛教各宗修证历程各不相同,也决不许混同。然虽有宗派分立,却在修证方法上亦可互用。佛教各宗法门,如一城有多门,人
们可就近入门,待其进入域中,则殊途同归。如在净土这一法门中,观像、观想、实相三种念佛本身就是禅。而且历代祖师有“禅是净土之禅,净土
是禅之净土”之说。据志书所载,普陀山在秦汉之间,已有安期生、梅子真等曾到此炼丹。至唐朝始传为观音现身说法之地。迨后梁贞明二年,日僧
慧锷建不肯去观音院于潮音洞之侧,是为佛教之开始。佛教圣地普陀山自开山后,或有师弘于律、或有师笃修净业、或有师教演天台。山志记载,其
中“易律为禅”便有两次,一次是宋绍兴元年(1131),真歇清了从真州长芦移锡普陀,请郡府奏准朝廷,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另一次是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定海总兵蓝理聘请天童密云四世法裔潮音主持山事,宏开法席,再次“易律为禅”。佛教中的律宗,以戒律为依,故
名。戒律乃佛教弟子所必须遵守之规制,印度律典本有5部,我国只译4部,其中以《四分律》1部最盛行。南北朝以来就有慧光、道洪等法师开始
研究,唐代终南山道宣律师集其大成,故又称律宗为南山律宗。至今我国出家僧尼受戒和日常生活实践,仍照南山律一系行事,故律宗又为汉传
佛教各宗派之通宗。禅,是梵语“禅那”音译之略称,意译为“静虑”、“思惟修”,就是用静坐思惟的方法,以期彻悟自心,故名禅宗。五世纪时
,达摩从南印度来到我国,住河南嵩山少林寺,传心法于慧可,成为中国禅宗初祖。慧可传僧璨、道信、弘忍,称为五祖。弘忍门下出神秀、慧能二
大弟子,分为南北两宗。后来慧能在广东曹溪南华寺弘扬禅法,开顿悟法门,为禅宗六祖。慧能以下,又分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一系发展为临济、
沩仰二家;青原一系发展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合为五宗,称为“一花开五叶”。北宋中叶后,唯临济、曹洞二宗盛行。自中唐以来,禅宗成为
中国汉地佛教之主流和代表。普陀山禅宗的形成是在南宋,其开山始祖便是真歇禅师。北宋未年,金兵分两路,向东京侵犯,1127年4月攻下东
京,虏走宋徽宗、宋钦二帝及太子,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王朝终告结束。北宋覆亡后,赵构匆忙登基即位,改年号建炎,建都河南(商丘)。赵
构的屁股还没在龙椅上坐热,金兵追至,赵构只得弃都往东逃奔。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赵构从宁波入海流亡的,辗转于舟山各岛及洋面,还
驶入了普陀石牛港,在大青山一侧“驻驾骥”,定海紫微、里回峰,普陀大青山及岱山皆有宋高宗传闻秩事。北方战乱,宋高宗赵构南逃。宋朝社会
各方精英人士,为避战乱,纷纷南渡,不乏落脚海岛。真歇清了禅师所处的真州长芦寺,完全沦为宋金杀伐征战之地,铁骑奔突,哀嚎遍野。长芦的
法筵讲席,已闻不得那清磬一声了。于是他选择了观音显化之地普陀山,筑庵禅修。那时,真歇的弟子曹洞宗九世法裔大休宗珏,早寓居普陀,弘扬
禅法。绍兴元年(1131),真歇清了便从真州长芦移锡普陀。大师来山,郡守便向朝廷奏请,命真歇清了禅师住持宝陀寺(今普济禅寺)。真歇
来到普陀山自然继续弘扬禅宗,于是他请郡府奏准朝廷,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真歇的身份是禅师,就如曹洞宗的传统,他善于融会诸宗,通达
华严、净土乃至道教等。他尝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真歇也善于经营,所住持的寺院,都加以扩建建筑、提升经济状
况、振兴宗风,使僧众能安心办道,而常住大增。南宋中期曹洞宗僧人,大都出自真歇一系。真歇清了禅师被尊为普陀山禅宗始祖。自此,洞宗大振
,禅流如归。至元代,普陀山在一山一宁、孚中怀信、古鼎祖铭等禅师倡导下,禅宗得持续和稳定发展。(二)山上渔民700余家受教化,皆离
去,普陀始为“佛国净土”宋朝廷重视保护佛教,度僧散牒,设僧录司统领天下寺院。普陀山也多次承蒙皇恩。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命内
侍王贵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奉,开启皇帝亲赐之事。神宗元丰三年(1080),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朝鲜、韩国),遇风涛有感,以事上奏,
诏改建“不肯去观音院”,赐额“宝陀观音寺”,许每岁度僧1人,置田积粮,安众修静。1126年前后的北宋、南宋间普陀“山下居民百许家,
以渔盐为业,亦有耕稼。有一寺,僧五六十人……海舶至此,必有所祷,寺有钟磬铜物,皆鸡林(朝鲜)商贾所施,多刻彼国年号;亦有外国人留题
,颇有文彩”(宋张邦基《墨庄漫录》)。真歇禅师来到普陀山,筑庵于宝陀寺后的山上,题匾“海岸孤绝处”。他奏准朝廷“易律为禅”后,为营
造佛国净土,动员山民搬离。碑文记载“真歇禅师驻锡此山,感渔民迁居他处,遂成为纯粹的阿兰若处”。据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民国《普陀
洛迦新志》记载:“时海山七百余家俱业渔,一闻教音,俱弃渔业。日活千万亿命。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新版山志分析有两种说法:其一,谓当时“
业渔”的“七百余家”,因受到佛教行善积德不杀生的“教育”,认为捕鱼也是杀生,都抛弃渔船走了,不再捕鱼了。“日活千万亿命”指的是鱼类
的生命。而“业渔”之家,是在“海山”,不一定全在普陀山上。其二,谓真歇动员普陀山上所住的七百余渔户,都驾着渔船,把在普陀山中的家搬
离到其他岛上,使普陀山成了没有渔户居住的清净佛地。无论那种说法,真歇清了禅师来到普陀山,改佛教律宗为禅宗,山上700余家渔民,受教
化皆离去,从此禅林英秀,纷至依附。普陀遂成清净佛国圣地。普陀山禅宗,盖自真歇禅师始称开法第一世。(三)“归根风随叶,照尽月潭空”
,谥号“悟空禅师”,衣钵塔在普陀山无畏石上真歇清了禅师甚受宋高宗赏识,五次承受紫泥之诏。自驻赐普陀山后,又迁住台州天封寺、福州雪
峰寺。绍兴六年(1136)奉敕住持明州育王寺。绍兴八年住持温州龙翔寺,绍兴十五年住持杭州径山寺,奉慈宁皇太后之命创建皋宁崇光寺,座
坛说法,得度弟子400余人,继承衣钵者30余人。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10月圆寂。寂前说偈云:“归根风随叶,照尽月潭空。”圆寂
后谥号“悟空禅师”,建灵塔于崇光寺西华桐坞。其弟子将他的遗物,在普陀山的无畏石巅建了真歇禅师衣钵塔。真歇清了禅师著有《华严无尽灯记
》,融华严宗思想入禅宗。另有《净土集》,提倡“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
归一源”,有融会“禅、教、净”各派思想倾向。其弟子辑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行世。上卷为《长芦了和尚劫外录》,又名《真歇和尚劫外
录》,主要辑录上堂语、法要、机缘、偈颂、颂古、塔铭等;下卷为《真歇和尚拈古》,辑录清了禅师据二祖僧璨《信心铭》所作之拈古。在普陀山
白华庵的大悲阁后,有一泉名为“真歇泉”,据旧志所载,系南宋宰相史浩所题。民国《普陀洛迦新志》中,“宋僧真歇驻锡是山,凿石出泉”。可
见,真歇泉系南宋初期曹洞宗十世真歇清了开凿。南宋宰相史浩游山,访真歇旧迹,觅得一泉,遂以其名命之“真歇泉”,聊作纪念。现为不受风雨
侵蚀,真歇泉的题刻现已盖上玻璃保护起来了。但透过玻璃,史浩篆文书写的三个字清晰可见。白华庵为真歇结庐故址,普济寺东的无畏石巅是真
歇禅师的衣钵塔。无畏石,位于普陀山中部炼丹峰南坡,高达五六丈,方广直削,为梅岑峰东南一巨崖。正面今存“海天春晓”,系明万历初浙江海
道副使内江刘穨书,钦差浙江总兵官都督松门李超立、宁绍参将吴凇徐正刻石。“三一岩”,系明万历大学士徐阶、礼部尚书陆树声题。“空有境”
,系明万历大学士吕本题。“寰区瞻瑞相刹海遍潮音”,系江宁县主李爵督二宫王□□题。无畏石上石刻,表面风化,有地衣、苔藓等植物覆盖,
整体字迹较清楚。无论是无畏石,还是真歇泉,都是与真歇有所关联的遗迹。南宋史浩的题刻,是现存普陀山最早的题刻。无畏石,石无畏,也无言。后人有诗赞《真歇泉》。“始倡宗风地,人名泉亦名。洪涛千万顷,何似一泓清。”(清·释通树)。“真师昔日阐宗风,凿得灵泉活水通。好把芳名传久远,洛伽地运想神工。”(祝德风)。戊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登临普陀山,留下的“第一人间清静地,欲寻真歇竟如何”诗句,传薪记筩,灯灯相映。让后代世人赞叹禅宗始祖真歇禅师对普陀山的功德“孤绝”:一者“易律为禅”,二者迁普陀山居民出山,化普陀为“佛国净土”。
献花(0)
+1
(本文系海浪zh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