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认识边缘人格.doc
2020-10-08 | 阅:  转:  |  分享 
  




您是否曾在学校遇过有人特别会找班上某位同学成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学太好?或因吃醋而情绪失控;因多疑而检查伴侣手机内容;无法忍受孤单及被人抛弃;较严重的则是因对方表达想分手意图后,作出自残,威胁对方,甚至同归于尽等非理性行为...以上行为特质,可能为边缘性人格,根据美国精神医学手册DSM-V,边缘性人格(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的诊断标准为:

以下九项,如符合五项以上为重度,三项以上为中度,即表示具有边缘性人格.

1.无法忍受被人抛弃,一旦发生,会有激烈反应.

2.极端思考模式,黑白、对错分明,易造成人际冲突

3.自我认同障碍,自信心低,因此影响人际关系

4.情绪低落时,会有自我伤害及放纵行为,像飙车,疯狂购物

5.会藉轻生,自残威胁他人不得结束情感关系

6.不合时宜的爆发愤怒情绪,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7.情绪失控时,忧郁,焦虑情绪会持续数小时

8.害怕孤单,经常有空虚感

9.会瞬间出现与压力有关的解离(失神)或妄想现象



忧郁症跟情感困扰相关,边缘性人格更是情感脆弱,敏感,有人终其一生为情所困,其背后因素可能就是此人格作祟,你可能好奇,为何有人为了阻止分手,无所不用其极的威胁对方,媒体几乎每天都有某人因伴侣提出分手或外遇杀人的新闻,或是有人跟异性交谈,就能激起边缘性人格者醋劲大发,暴跳如雷,等到双方吵架时,他的一贯说词是"因为我深爱且在乎你,才有此举动",究其原因,其实是边缘性人格所致.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婴儿从6个月到3岁左右,需要抚育者(父母)全力照顾,否则孩子长大后会因分离焦虑,对环境,他人产生怀疑的不信任心理,导致情感出现脆弱,敏感,情绪失控等特质,尤其长大后与人建立情感连结后,会产生依附关系,一旦形成依附,在补偿婴儿期未被全力照顾心理下,会自然将伴侣视为该照顾他们的重要他人(父母),因此当伴侣(父母)企图分手或劈腿时,边缘性人格者再次感受被冷落或遗弃,会变得怒不可遏,这样的忿怒往往让伴侣无法忍受而结束关系,然而在处理分手过程中,双方都会历经煎熬与痛苦,其实俩方都没错,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事人在婴儿,童年期未受到妥善照顾.

现代人忧郁症及边缘性人格者特多的原因是,过去婴儿多半会有父母全天照护,现在父母为了家计,需请保母,阿嬷或外籍看护照顾,我所遇到的边缘性人格者,有父母为做生意,不得不将幼儿置于家中无人看护,他们以为只要喂饱,哄睡后,出去几个小时,不会有太大影响,台湾民间甚至流传着荒谬的育儿经验,让婴儿哭一阵子,不要随便抱,以免过度依赖情感,殊不知,当孩子未能受到情感支持或不断被迫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孤零零的灵魂会主观感受被弃置于阴森森林,当这样的经常被弃置经验形成劳不可破的潜意识创伤,边缘性人格于焉成形.

我的边缘性人格谘商经验是,虽然当事人无法忆起曾被暂时遗弃经验,但潜意识感受曾孤单在家的心理惧怕时,眼泪会不自觉溢出,这样的情感揭露,有助于当事人化解长久以来的情感创伤,改善对人的不信任感,甚至因心中的哀戚及愤怒得以纾解而改善边缘性人格困扰



由于边缘性人格的忧郁因子已深化至潜意识,形成不易改变的异常人格(性格),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心理谘商时程为,中度边缘性人格为4至5次、重度为5至6次,谘商过程中,我们会进行以下主要项目.

1.让个案充分了解边缘性人格

心理谘商能产生疗效的因素为,让当事人对自己有更深层的了解,以谘商边缘性人格而言,心理师应让当事人通晓自身幼时在何种被照护经验中成长,而后如何形成情感脆弱,敏感,以致在不信任伴侣(被遗弃投射),害怕孤独,分离焦虑....的心态下,一再情绪失控,做出自残,自杀的失控举动.

如果当事人了解"分离焦虑"的意涵,就不会自责且懊恼自己以情绪失控的反应处理情感问题

2.协助个案作充分的创伤后情感宣泄

我们的边缘性人格谘商经验是,虽然当事人无法忆起曾被暂时遗弃经验,但潜意识感受曾孤单在家的心理惧怕时,眼泪会不自觉溢出,这样的情感揭露,有助于当事人化解长久以来的情感创伤,改善对人的不信任感,甚至因心中的哀戚及愤怒得以纾解而改善边缘性人格困扰

3.鼓励个案渐次培养独处能力,并克服孤独感

有了对自己了解,且充分宣泄悲凄情绪后,便可开始鼓励当事人面对最脆弱的情感问题,边缘性人格者的真正罩门是害怕孤独,无法忍受独处,我们会鼓励个案尝试先从事自己喜好的娱乐,试着在没有人陪伴时,独自一人在家听音乐,看书,接着自己试着到电影院看电影,然后讨论是否真如所想象的那么难以跟自己相处?

4.培养面对被情感抛弃的现实感及当下情绪管理能力

为了加强个案每回谈恋爱时该有的现实感,我们会问:如果不希望分手,那么吃醋,多疑,查勤,威胁,甚至自残等行为,是协助或破坏你的恋情?

我们也会实际操作当下如果因不满对方,情绪即将失控时,将以何种理性态度因应(边缘性人格经常因失控,造成关系紧绷,最后导致分手)



序文



我们每天翻开报纸,阅听社群大小事物,总有些事情难以理解,例如:



为什么:

省吃俭用,却乐此不疲的养一大群宠物?

无法培养兴趣嗜好,却沉迷于菸酒,毒品?

须永远有热恋的感觉,无法忍受平淡生活?

极端思考,不容灰色地带,不是深蓝,就是深绿?

遇到情伤,女性会割腕,男性会捶墙成伤?

无法忍受女友穿着暴露?

即便体重过重,仍疯狂饮食?

一辈子为情所困,甚至成为恐怖情人?

本书将为您一一解答



每个人都难免孤独,健康者能享受孤独,一般人难耐孤独,但当您达到害怕孤独的心理反应,且强势、急躁、极端、情绪、惯于操控他人,因此常引起人际或感情困扰,这可能就是边缘性人格所引起,,举凡遇有感情不顺就情绪反应,甚至暴怒,由于感情上缺乏安全感,因此易与伴侣产生磨擦,而吃醋,疑心,过度依附伴侣后,敏感的情绪,不时出现争端,有人一生为情所困,背后所看不到的心灵原魔,可能就是边缘人性人格所致.



现代人因情感冲突而失恋、分居、离婚比比皆是,如果以中度标准界定边缘性人格,应能发现以上所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充斥在我们社会各个角落,如果我们能进一层认识此人格的来龙去脉,相信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情感冲突与离异,毕竟我们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是维系和谐情感与婚姻幸福,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企图揭开此复杂难懂,长久以来被忽略的边缘性人格神秘面纱.



写书需要动能,缺乏足够动能,就很难让人下笔,这本书的动能来源是,身为心理谘商工作者,过去20年来的谘商专业聚焦于忧郁与焦虑,从2010年初始,我发现谘商中的忧郁症个案有许多人同时符合边缘人格诊断标准,为了精确掌握两症的关联度,我开始将过往谘商前所使用的忧郁,焦虑心理测验置入边缘人格测试,结果在忧郁症个案中,发现约有八成同时出现边缘人格问题,也就是两者的共病性(comorbidity)偏高,过去我们知道原生家庭,童年经验,父母照顾不周可能导致忧郁症,如果阅毕此书,经过进一步探讨与了解,您该会认为答案该更易形成边缘性人格而非忧郁症。



以前对边缘人格个案的专业印象是情绪、行为与思考模式深不可测,遇到感情刺激所引发的狂躁不安、自伤、伤人……,在谘商中是戒慎的,深怕个案在谘商过程中出事、自杀,然而当我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尤其前来谘商个案中虽为情所困,也出现忧郁、情绪、极端、恐惧寂寞等边缘人格问题,但他们不致酗酒,嗑药,自残或自杀等典型边缘人格的样态,希望本书能让所有心理工作者改变过往成见,让这群被忽略的中度边缘人格个案得到妥善治疗。



本书第一篇先让读者知道此理论的来龙去脉,从瑞士医师波耐(T.Bonet)于1684年发现部分病患出现极不稳定的情绪反应,到1994年DSM-IV完整列出边缘人格的九大标准,此人格疾患理论终于大势底定,接着讨论了此九大标准,让您通晓边缘人格的症状反应为何?我同时于第三篇加注,如遇到此困境,''''我们该怎么办''''?除此九项诊断标准外,我将这四年来近身接触谘商个案中,列出我对此症的了解,以''''认识边缘人格小常识''''为标题。



第二篇在''''为何罹患边缘人格''''的主标题下,希望能带领读者深入心理学大师们从佛洛依德发现潜意识以降,如何为这伟大理论苦心钻研,让世人认清婴幼儿在心灵需求与成长中,需要照顾者更多的了解与关怀,以免孩子长大后因被爱不足而过度投射于未来伴侣,我将此书定位为大众心理书籍,然而本篇的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论艰涩难懂,为了让读者能深入浅出理解其中奥祕,我尽量将之白话化,并加以注释,让您更能接近这大众该了解的理论。



当了解边缘人格样态与形成因素后,本书第三篇先试着从婴幼儿,童年,青少年及成人期,作各阶段的提醒,包括我们该以何种方式抚慰幼儿心灵,如何在童年阶段营造家庭气氛,如何避免青少年的边缘人格行为,如何维护成人的情感关系等,此篇还特别以''''边缘人格的自我陪伴疗法'''',指出克服边缘人格除心理谘商外,也须以运动、增加兴趣嗜好、扩展人际关系、练习独处等方式面对,当克服依附他人的习惯,边缘人格的躁动心灵会渐次平静,当能自我自然陪伴之际,就是边缘人格心理谘商发挥疗效之时。



在认识、为何罹患、如何改善边缘人格后,我们希望读者能实际看到生活周遭鲜活案例,第四篇首先提出边缘人格的核心问题:自杀,本篇介绍了这两年来受大众瞩目的自杀案件,东、西方两大演艺人员,张国荣与玛丽莲.梦露的生平与自杀案件分析,也分析了101年中,媒体所报导的情杀案件,最后邀请了曾前来罗吉斯心理谘商所的边缘人格个案,写出他们在谘商过程的感想与反馈。



天下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些不幸的孩子却是父母错误的育婴或教育观念中,懵懂的伤害了子女而不自知,这些孩子在欠缺爱的抚慰下,心灵如同失温般,终其一生需要更多陪伴与关怀,他们在寂寞恐惧中企图补充那失温的心灵,然而害怕分离或被遗弃恐慌中所出现的各式边缘人格问题却要由这些从小被害者承受,为了彻底改变充斥于世间的情感悲剧,本书是写给:



心理治疗专业人员:



边缘人格不该是过去我们所认知的重度患者,如果您的案主在处理感情过程中,易因分手、离婚、分离,出现情绪失控,极端反应,内心透露害怕分离与被遗弃而抗拒孤独的内在恐惧,这样的心理反应,虽未出现自杀,自伤等问题,仍可考虑被界定为中度边缘人格.有部分心理治疗人员受到教课书及DSM诊断标准影响,遇到边缘人格个案,可能因过度依附及严重自伤,自杀企图而抗拒或转介,本书将协助您克服障碍,让您轻松惬意的欢喜接纳此症个案.



边缘人格者的亲友:



如果我们纳入中度边缘人格诊断标准,这些过去可能被以忧郁症为治疗方向的案主,将可能经常出现我们周围,如何深入了解,并协助这些陷入感情困境的亲友,乃现代人极重要的学习课题,此书将详尽为您揭露此症的神秘面纱,找出答案后,便能助您改善边缘人格亲友的情感困境.



边缘人格的伴侣:



如果您与伴侣的关系不佳,且对方个性强势,急躁,情绪化,不时有操控,极端反应,由于害怕孤单,有过度依附现象,这都是典型边缘人格现象,如果我们不明究理,很可能会因对方的非理性而冲突不断,长久以往,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可能因抑郁而罹患忧郁症,本书将引导您面对感情苦海,改善与伴侣的互动.



边缘人格者:



边缘人格是所有心理症状中,最复杂难懂之一,它涉及婴儿期的养育、童年期的孤单,、青少年期的人际困扰,及成年期的感情问题.欲改变心理问题,如能通晓此症状的来龙去脉,将产生事半功倍的疗愈效果,这本书将带您从童年经验,父母性格,家庭气氛等因素探索此人格的样态、成因,及解决办法.



为人父母:



如果您问我这本书最希望让哪一族群者看?我认为此书最该看的人是为人父母者,尤其每位父母在有孩子前,心中都期许未来能孕育出健康,快乐的下一代,然而如果不先了解孩子从出生后的内心世界与基本需求,这小小的生命可能因此受到无法抹灭的伤害,这本深入浅出,适合所有教育程度阅读的书,将教导您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

第一篇认识边缘人格



边缘人格该有中,重度之分



身为心理治疗人员,如遇到忧郁症患者,他们通常有情绪低落、睡眠、饮食、悲观等明显症状,然而您是否发现有一类型患者情绪特别容易失控?害怕孤单?经常为情所困?在细问下,他们普遍有强势、急躁、操控、固执、爱面子、唠叨等特质.



如果我们发现忧郁症底下,有一项非常类似的症状,而且两症状像兄弟般相互影响,身为心理医疗人员,难道不该深入研究了解?我本身是在取得心理师执照,且从事15年以上忧郁症专业谘商下才惊然发现边缘性人格竟与忧郁症有如此大的相关,相信有太多人在治疗忧郁症时,未能察觉与边缘性人格的高度相关,这也自然导致广大患者未能掌握自我症状而延误就医,就心理治疗而言,协助患者了解自我症状是疗愈过程的最重要项目之一,因此我才在2013年写出"您也害怕孤独吗?解析边缘性人格"一书.



我同时发现,有部分边缘人格案主并没有典型患者的自残、自杀、因害怕孤独而强烈依附感情的明显症状,但他们却因恋爱过程的缺乏安全感(怕孤独引起)、怕分离、失恋、离婚,对伴侣或亲人特别强势、情绪化,反而导致情感离异,造成更大情感创伤,对这些隐性边缘人格者而言,在就医时通常会被诊断为忧郁症,然而我看到的,除轻郁外,却是因害怕孤独所引发的中度边缘人格心理问题,如果这类案主被以更精确的诊断加以治疗,将更能走出心理阴霾.



由于全世界心理医疗人员依据DSM-5(美国精神医学手册)所界订边缘人格标准未能扩及此隐性且较轻微症状,因此我订定了另一套中度标准:



一,在DSM-5的边缘人格九项标准中达三项以上.(重度为五项以上).



二,曾出现轻生意念.(重度则曾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三.有忧郁现象(未达忧郁症)及孤独困扰.(重度则有忧郁症及严重孤独困扰).

四.在强势、情绪、急躁、操控、极端、固执、爱面子、唠叨、压抑九项标准中,有五项以上.(八项以上为重度).



五.未曾(或短暂接受随即自行停用)接受精神药物或住院治疗.(重度曾寻求治疗).



六.父或母亲至少有一人为中度边缘人格者.(重度通常父母皆是).



七.不会藉酗酒、药物、或各种沉溺行为面对孤独困扰.(重度则会).



八.自我概念上,大致分爱(健康)、接受(轻度)、讨厌(中度)、痛恨(重度)自我.



依我个人观察,以台湾成人在边缘人格的分布上,能爱自己的自我概念者,通常来自健全家庭、身心健康父母、与快乐童年,约占四分之一;而轻度边缘人格者能接受自我,约有半数成人人口;至于讨厌或痛恨自己则分别为中、重度者,约占四分之一,这些案主通常来自问题家庭、父母及孤独且不快乐的童年,试想,当人的自我概念达痛恨自己地步,自残与自杀行为就极其自然.



有效的心理治疗能让案主推升一级,由重度至中度(由痛恨到讨厌自己),或由中度至轻度(由讨厌到接受自己),是否能养成运动习惯与培养更多兴趣、嗜好是其中治疗关键.



边缘性人格评量表严重(差)普通(还好)不会(佳)



1.无法忍受被人抛弃,一旦发生,会有激烈反应.

2.极端思考模式,黑白、对错分明,易造成人际冲突

3.自我认同障碍,自信心低,因此影响人际关系

4.情绪低落时,会有自我伤害及放纵行为,像飙车,疯狂购物

5.会藉轻生,自残威胁他人不得结束情感关系

6.不合时宜的爆发愤怒情绪,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7.情绪失控时,忧郁,焦虑情绪会持续数小时

8.害怕孤单,经常有空虚感

9.出现瞬变,且与压力有关的妄想或严重解离现象



忧郁症评量表严重(差)普通(还好)不会(佳)



1.几乎每天心情低落

2.对每件事或活动丧失原有兴趣

3.饮食改变,造成体重明显上升或下降

4.经常失眠或睡的太多

5.变得焦躁或迟缓

6.易感到疲累且失去活力

7.许多事变得没有信心,甚至有罪恶感

8.思考能力减退,且注意力无法集中

9有自杀倾向及企图



3.除DSM-V心理测验外,较周延判别边缘性人格重度或中度有以下四项:



A.如您性格中有以下七项以上为重度,五项以上为中度:

1.强势

2.情绪化

3.急燥

4.操控

5.极端

6.固执

7.唠叨

8.压抑

9.爱面子



B.个案是否确曾有自杀或伤人行为(包括经常出现的警告性自杀与自残行为),相对而言,中度边缘人格者可能有自杀,自伤意念,但不会出现相关行为。



C.个案是否因情感困扰,分离焦虑而不断藉酒精,药物等物质滥用,逃避空虚与孤独;中度个案可能过度饮食,购物,开快车纾压,但不会沈溺于酒精,药物或飙车置人于死或伤。



D.重度患者通常拒绝或因各种因素逃避就医,或因极度痛苦,曾至精神医疗院所服用精神药物;中度个案则多数因外遇,离婚,忧郁等,寻求医疗或心理谘商改善情感,情绪困扰。



4.边缘人格应更名为忧郁人格

虽然DSM-V的人格疾患群组内,未被正式标示的''''忧郁人格''''(DepressivePersonalityDisorder)已被提出,但其七项的诊断标准,仍倾向以忧郁情绪为主,跟边缘人格的特质仍有出入,据我近年为个案所作心理测验显示,边缘人格者的九项诊断标准,也普遍存在重郁症九项诊断标准,我同时发现,罹患忧郁症者,并不必然有边缘人格,然而具备边缘人格者,几乎都有忧郁症状,人格与症状相较下,前者相对严重,如果强迫症(OCD)可延伸为强迫人格(OCPD),忧郁症延伸为忧郁人格并不为过,除较能被一般人了解,且边缘(boderline)的负面一辞,有被污名化之嫌,如加以修改,较能为人所接受。我的部份个案初次被冠上自己的感情困扰源自边缘人格后,可能因抗拒名称而拒绝就医,另外则是因伴侣外遇前来寻求婚姻谘商,我们诊断为疑似边缘人格的因素造成夫妻感情失和,被诊断的一方也可能因此拒绝持续谘商,因此名称的修改应有其必要。我们或可保留边缘人格名称,但对中度边缘人格则称为忧郁人格较能让一般人接受。



我对边缘人格者的观察:



DSM-V的九大标准虽已重点描述边缘人格样貌,但仍不足以让人清楚了解此症个案所呈现的细部行为,因此我根据数年来的近身观察,列出二十项可能出现的行为模式供您参考,须特别声明,以下所叙述状况就整体比例而言较倾向于此,并非所有边缘人格者都具备,例如:此人格者较一般人更爱养宠物,并非所有边缘人格者都养宠物,或双性恋….:



初识时过度热情:由于亟需感情依偎,部分边缘人格者(男性偏多)会在认识初期就过度表露爱慕之情,即便彼此未经足够时间相互了解,遗憾的是,有些女性看到对方谈吐、学经历、身分、家世等都高人一等,可能陷入热恋,当发现对方太过依附黏人,操控欲强,不时情绪失控,甚至以自残、自杀威胁不得分手后,为时已晚。



吃醋、多疑:由于下意识潜藏被遗弃焦虑,当与伴侣建立依附关系后,就担心对方可能移情别恋,不希望女性伴侣穿着暴露,不准与异性私下交谈….,如果交往中发生劈腿行为,更会激起当事人对情感的不信任,不时偷看伴侣手机,电邮是否暗藏隐情,长久以往,当伴侣无法忍受此不被信任感受,也通常导致分手。



过度敏感:人的心理在经历人情冷暖后会开始怀疑周遭人、事、物,自信心降低下,害怕再被伤害,可能封闭、压抑自我,最后对环境产生焦虑敏感,边缘人格者在婴幼儿期所感受被照顾不周的负面情绪,就如同成人倍尝人情冷暖的痛苦,因此极易在环境中察言观色,不时因反应过度造成人际摩擦,当遭众人侧目,私下批评各种不合时宜的举措后,就可能离开团体,找寻下一个栖身之地。



工作时的情绪失控:边缘人格者平日工作的情绪是稳定的,一旦与伴侣出现情感问题,尤其发现对方外遇,就可能心神不宁,无法专注于工作,甚至歇斯底里,终日担心被''''遗弃''''的恐慌时刻中,除与伴侣激烈冲突外,工作上也易因情绪不时失控与同事产生摩擦,较明显的是如身为主管或公司负责人,则易因掌握权力,对属下颐指气使,

电影''''穿着prada的恶魔'''',主角如梅莉.史翠普般,让员工在惊恐与压力中与之共事,真实的状况是其内心潜藏着分离焦虑与情感孤寂的情绪因子,他们原本性格并不如此令人畏惧。



边缘人格者会相互吸引:此人格者都害怕孤单,盼望真心热忱者的陪伴,也都有情伤经验,因此磁场相近,一旦嗅出彼此对感情有相似反应就陷入热恋,然而在怀着破碎心灵情绪下,两人潜意识情感都嗷嗷待哺,如此不顾一切的爱,双方都无法善待对方,通常会悲剧收场。



爱憎分明,重情重义:边缘人格者对周遭给予的爱特别珍惜(并不如外界所想象,如恐怖情人般,无情失控伤人),当彼此有了依附关系后,会以身相许,以生命相交虽是边缘人格者的恋爱态度,一旦受到伤害,也可能以极端思考与行为回应,最后在激烈情绪反应中,甚至以生命相抵。



抗拒或热衷特定团体:边缘人格者亟需他人关怀,只有”人”才能关怀,团体不易感受被强烈关怀,因此他们不会主动接触群体,却会针对有缘的个体释出善意,进而发展深厚(依附)情谊。



边缘人格者虽不参加一般团体,有些人却对特定团体异常投入,尤其能带来强力情感凝聚的各式团体,例如能潜心投入的宗教团体,青少年餐风露宿追星的偶像团体,或是利用人们心灵空虚,骗财骗色的歛财团体,台湾政坛的深蓝、深绿团体,这象征此人格者在热情参与中,寻求能带来身心平衡的团体凝聚力加以依附。

2013年底,台湾中部的日月明功灵修团体内,发生大学生疑似被母亲虐死事件,就可能是家庭失和后,当事人企图寻求另一温暖家庭的惨剧.



经常出现双重关系:边缘人格者谈恋爱时,会以依附关系为本,然而狂风暴雨的热恋会不时吵架(甚至打架)、冷战、互相伤害,于此同时,部分边缘人格者似乎无法忍受短暂的孤寂,备胎式情人便可能出现,备胎者通常理性、甘愿居于附属角色,由于彼此感情磁场不同,缺乏激情火花的互动像喝白开水般,当再寻得激情对手(依附情人),便可能放弃白开水恋情。



缺乏同理能力:缺乏同理心等同于没有爱心,但缺乏同理能力则因未获足够母爱才不易具此人际互动能力,此人格者经有效治疗,是能展现爱心与同理能力,站在多元角度待人接物。



一般人的恋爱模式为个性不和,缘份不够就分手,再自然不过的恋爱观对边缘人格者而言就大异其趣,他们无法理解彼此既然相爱为何分手(想分手就是企图遗弃)?既然彼此承诺、结婚,甚至有了孩子为何想离婚(想离婚就是违背誓言)?既曾海誓山盟,为何会外遇、接纳小三(外遇就是背叛)?当这些缺乏客观判读的爱情价值与一般人严重落差后,怀疑、背叛、仇恨等情绪就在心中盘旋,接下来不断的情感撕裂与创伤就可能上演。



以分手为争吵工具:边缘人格者内心潜藏的怒气与敌意,与伴侣冲突的导火线之一是期待对方能经常陪伴,当不如预期后,就可能口角、冲突,或冷战,待冲突达无法忍受境地,就可能祭出分手绝招,其实这是个案内心害怕离异的反向诉求,如此玉石俱焚的激烈诉求,可能真的带来无可挽回的真正分手遗憾。



惯以冷战处理冲突:我有位个案在脸书中形容她自己,”我常觉得自己是流浪狗,带着满身的伤,遇到下一个可能的主人,我还是满身怒气….”,这样的怒气通常自己无法察觉,却经常在与依附对象互动时让对方像惊弓之鸟般动辄得咎,当冲突逐渐增加,伴侣可能选择忍耐,逃避,不作任何回应以避免冲突,这通常更激怒,痛恨没有回应的边缘人格者,冷战就可能在此氛围下不断上演。



严拒示好,内心却希望伴侣回头:由于情感上的缺乏安全,边缘人格者主观上经常因伴侣陪伴诚意不足,忽略内在被爱需求感受,迟到或取消既定约会最易激起此人格者的情绪失控,交往初期伴侣为维持和谐气氛,多半可能致歉以平息对方怒气,然而当事人一旦情绪上来就不易消气,出现不可理喻,严拒示好的举动,窥其内在的脆弱心灵,是万万不希望对方离去,这样的矛盾心理往往让当事人在人际及情感上遭致极大痛苦。



情伤后有报复心理:边缘人格者的中心思想是:你给他一分,他会还你三分,但你负了他,他会加倍奉还。此人格者认为自己对恋爱态度是如此认真,对方却选择分手,欲置自己于死地,就可能展开报复,激烈报复时,通常不能同理对方的分手诉求,也无法反省此结果可能是自己过激所造成。



分手后会流连现场:任何的依附过往都会在个案心中存在着深层情感,爱恋之情无法轻易抹灭外,也象征着对母爱的依恋,这样的独特爱恋在分离过程中经常交织着爱恨血泪,悲欢离合的场景也不时在脑海中盘旋,即便结束时曾痛苦剥离,为缅怀过往曾被抚慰的恋爱现场,会在分手后,经常流连,企图嗅出曾与''''母亲''''在一起的片刻氛围。



经常消磨时间,缺乏兴趣嗜好:边缘人格者经常思绪混乱,无法专注于休闲与兴趣嗜好的培养,他们的最大快乐来源就该是与伴侣维持稳定的依附关系,然而这样的关系经常带来争执与冲突,因此在冷战与冲突中,不断杀时间以度过漫漫长夜,泡夜店、上网、看电视、打电动、逛街闲晃等消磨方式度日,殊不知,此举让人更为孤独后,将更加深对伴侣的依附,彼此嫌隙也因此逾为扩大。



被宠坏的边缘人格者:有人可能狐疑,既然此人格者的成因是缺乏母爱与家庭温暖,被宠坏者既有过多的爱,何以仍形成边缘人格?



部分边缘人格父母将孩子视为依附对象,从小宠爱的潜藏因素大致有三:



1.父母忙于工作,无暇提供关爱,于是供给精神以外的物质享乐,典型的例子是富二代纨裤子弟,经常在外闯祸滋事,开名车酒后肇事,吸毒等.

2.父母特别宠爱某位子女(通常为长、幺子),宠爱与真爱的分野在于,前者易自我中心,后者能爱人爱己.

3.父母企图操控子女以达个人虚荣目的,例如希望孩子名列前茅,考取名校,当某位子女表现优异,便宠爱有加.



此类的边缘人格者通常为外放型,经常情绪失控,稍不如意就歇斯底里,乱摔东西,不顾他人观感,恣意利用对方弱点攻击或利用,狂暴的脾气,通常缺乏伴侣,父母如果接纳在家就可能是颗不定时炸弹,最后不是家人被迫搬出,或被警方,医院强制执行,赶出家门.



宁要真相,不要真爱:与边缘人格者作伴,如未发生外遇,我们不易察觉其情绪失控或暴怒等潜在问题,然而一旦发现伴侣可能不忠,潜藏内在的原魔就被挑动,被遗弃的内在担忧发作后,初始可能暗查伴侣手机、计算机,如确有蹊翘,会疑神疑鬼注意其行踪,如果伴侣发现已明显被侵犯隐私,冲突可能因此爆发。



当冲突越演越烈,当事人的心神不宁与对伴侣的失去信任,会像着了魔似的追求真相,即便对方显已不耐,仍会紧追不舍的要求清楚交代外遇原委,仍欲保住婚姻或感情的伴侣此时可能选择回避个案的歇斯底里追击,如因不断的激烈冲突而失去耐性,离异便在所难免。



何以边缘人格者即使面临分手,仍坚持逼外遇当事人就范,否则绝不罢休,他们宁要真相,舍弃真爱的极端反映,究其内心深处,可能曾因幼儿期经历被遗弃,分离焦虑等创伤,伴侣的不忠,心里再度面临被遗弃的内在恐惧,原魔会驱使他先发制人,即便婚姻本身仍可挽回,却控制不了从幼儿期即萌生的内在愤恨,代罪羔羊往往是伴侣,受创最深的却是自己。



无法忍受情感空窗期:边缘人格者的特质之一是期待终其一生都活在热恋中,这凸显被爱不足后的补偿作用,因此他们无法忍受情感归于平静后的柴米油盐日子,这种极其正常的现象可能被解读为伴侣不再像过去一般热情,最终可能导致争端或分手之途.



一旦与伴侣分手,此人格者可能因难耐寂寞,开始流连夜店等众人聚集处,此象征与依附对象的母亲分离后,须立即寻得母爱,否则潜藏内心的原魔将因分离焦虑而痛苦难当.



养宠物作为情感寄托:也许您觉得不解,有人省吃俭用,却不惜花大钱养了大批宠物,视如己出,无微不至的照料,主因是这些宠物曾在主人孤独痛苦时,不离不弃忠心陪伴,彼此培养出革命情感所致.



我的许多边缘人格案主,除了养猫,狗外,也包括鸟及兔子等宠物,有人在宠物往生后,忧郁症发作,如丧考妣的在谘商室掩面痛哭,让我印象深刻.对边缘性人格者而言,宠物不仅是最忠实的伴侣,也可能是生命交关的守护者.



边缘人格的同性与双性恋:同性恋有两类形成因素,天生与后天,后者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即可能为边缘人格所致.



边缘人格者需要他人特别关爱,青少年期在校就可能锁定同好,以知己相交,如果对方正好为同性恋者,彼此可能发展恋情,此恋情的重点对边缘人格个案而言为寻求依附对象,当结束恋情,仍会接纳异性伴侣,形成双性恋倾向.







第二篇为何罹患边缘性人格



边缘人格的五大罹患因素



A.0-3岁的婴幼儿的照顾质量

B.3-12孤单的童年经验

C童年的分离创伤经验

D.家庭的不良气氛

E.父或母为边缘人格者

该是影响边缘人格的五大关键因素:



A.0-3岁的婴幼儿的照顾质量:



佛洛依德是最早提及婴幼儿照顾重要性的心理学大师之一,后来蓬勃发展的客体关系就以婴儿三岁前的身心发展作为理论主轴,最后形成幼儿发展理论的主轴学派,克莱茵是引领客体关系进入幼儿发展的先驱,她深入婴儿心灵,探究人类稚幼灵魂的奥祕,部分论述纵使虚玄得令人窒息,至少引领了日后客体关系大师们持续朝艰深奥祕幼儿身心发展前进。



直到马勒利用科学方法,大量实测观察研究,终于提出令人信服的分离—个体化理论,自此人们终于了解婴儿在5,6个月时就能觉知自我为独立个体,渐与母亲分离化后,那人类孤独的灵魂就需要被抚慰与依附,直到三岁后才能真正脱离依附关系,否则就可能产生分离焦虑,长大后形成边缘人格。



当大家将焦点注视着分离-个体化理论时,同一时间,鲍比与安斯渥斯也正展开依附理论的研究,我认同鲍比说的那句话,''''要想了解婴幼儿的真正问题,应从他们与照顾者的真实互动作观察,而非仅探究其心理运作机制'''',当很多人也该有这样的看法后,安斯渥斯提出强而有力的实测研究,提醒天下父母,负面的照护方式会带来轻重不等的负向依附反应,甚至可能导致往后的性格偏差,终于有很多父母开始正视孩子出生后的照护问题,在这之前,大家都以为幼儿暂时离开妈妈后的焦躁,是人的过渡情绪反应,不足以大惊小怪!殊不知,如此经常且持续分离所造成的内在焦虑会导致孩子因潜入性创伤终生受害。



B.3-12岁孤单的童年经验



就马勒分离-个体化理论,三岁以上为个体恒常时期,已能充分展现独立心智,虽然已有幼儿园同学,邻居小朋友可玩耍、陪伴,很多现代都会型小朋友通常放学后会到安亲班作功课,安亲班等同于补习班性质,家长只希望孩子能将功课做好,老师负责好课业,至于亲情的陪伴,童年期的玩耍,通常被牺牲,现代孩子的快乐童年已不可能像过往,或在乡村能尽情的与邻居孩子玩乐。



仍有一群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父母忙于工作,无法提供孩子到安亲班(至少有同学,老师陪着),他们小学三年级以前,中午回到家后,家中如空无一人,像钥匙儿童般,每天孤零零的待在家中看电视,玩电玩,等待父母下班回家,这样的孩子也会因长久面临孤单生活,长大后较无法忍受孤独,边缘人格者的特质之一为希望伴侣多陪在身旁,如未如愿就引起不快,造成冲突,潜在原因之一就是童年期独来独往的经验所造成。



C.童年的分离创伤经验:



孩子十岁前,未达成熟心智能力的另一现象显示,任何形式的分离,都将烙印在心中、不易平复,小从父母以隔离手段惩罚,大至经历重要亲人的离世,都将留下轻重不等的分离焦虑创伤。



现代社会双薪家庭形成后的负面影响是孩子出生后就委由爷爷,奶奶或保母带,对孩子而言,当依附关系形成后,阿嬷或保母该是他心目中的重要亲人,然而这些心目中的至亲都会分离,其结果就是分离焦虑的创伤



D.家庭的不良气氛



有两大指标能具体呈现家庭气氛之良莠与否,一,家庭是否有足够的沟通互动时间,及有充裕的共同休闲,欢乐的时光?二,夫妻感情是否和谐,是否经常吵架或冷漠以待?良好的家庭气氛,即便经历不佳的婴幼儿或孤独的童年经验,都能补足孩子内心所受的伤害,然而现代家庭的成员因工作或未意识到正常家庭该有些基本互动,例如晚餐是家庭难得聚首互动的机会,您的家庭每周有几天在家一起吃晚餐呢?或即使在家用餐,是坐在一起说笑聊天,或大家看着电视,成员前后时间不一的用餐呢?



另一项指标是夫妻感情不睦,影响了孩子在家正向的情感互动,许多边缘人格个案告诉我,从小身处父母经常吵架,或冷漠以待的家庭气氛中,这样的孩子不易从家庭获致温暖,无法从父母恶化关系中习得人际关系的互动技巧,边缘人格的情绪极端、孤独、自伤就是类似家庭气氛所培养的温床。



E.父或母为边缘人格者:



边缘人格的最大内在特质是害怕寂寞、无法独处,因此任何能解决此心灵空虚的重要亲人都可能被锁定为依附对象,情人是被锁定的当然人选,子女也经常会被有边缘人格特质的父母锁定,一旦被锁定,会极尽所能的对依附对象付出无限的爱,但要求子女该遵照指示,并强调这一切的安排都是为他们好,然而,有些较独立子女有自己的想法,想安排自己的未来,如此独立作为,对这些父母而言,是企图展翅高飞、脱离掌控,亲子冲突就常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



从事边缘人格的专业谘商来,初始未特别注意个案父母是否也有类似边缘人格倾向,当特别注意此问题后,发现约有七成个案的父或母,甚至父母皆为边缘人格高度倾向者(诊断需当事人面谈与测验后才能成立),当这些个案谈到父母性格的强势、急躁、操控、唠叨、压抑、极端、情绪化,怕孤单等典型边缘人格父母性格后,才发现此人格也有其世代延续性的影响。



重度边缘人格者的父母通常长年激烈争吵,甚至家暴,个案在极端混乱的家庭成长,不仅无法感受家庭温暖,心理所受创伤会带来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忧郁症,边缘人格就是最可能发生的症状,而酗酒、嗑药、自杀、自残等严重性情绪失控也通常在此生长环境中孕育。



至于中度边缘人格父母的样态则通常是父母其中之一明显强势,以情绪化方式操控着子女情感,让孩子感到无比压力,孩子所感受的压力或怨气,无法因自己受害而警惕自己将来对待自己孩子应有所改变,通常会在学习与情绪递延下,持续以这样的教育态度对待子女。







第三篇如何改善边缘性人格



边缘人格的九大诊断标准代表边缘人格者的普遍心理及行为反应,除了解其内容外,也该知道如何面对周遭的边缘人格亲友,以下内容是提供您的解决之道.



1.无法忍受被人抛弃,一旦发生,会有激烈反应.



当伴侣反应激烈时,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该了解激烈反应背后的因素为分离焦虑所致,此时不该跟着对方的情绪高张而互呛,也不用担心进一步的沟通会带来更多争端而不说任何话,该清楚表达你了解他分离焦虑的感受(同理表达),下回会特别注意不致再犯,惹他生气(如果你并未犯错就不需致歉,只需表达同理感受),如果当事人因此情绪好转,不妨上前拥抱对方,激动的情绪会因你这样的贴心举动立即降温(边缘人格者幼时通常缺乏关爱,被拥抱就是被爱的典型象征意义)。



2.极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际冲突.



当伴侣极端思考,不理性沟通,我们该怎么办?



上面提到,边缘人格者的黑白(没有灰色地带),对错分明(缺乏多元思考),多半来自被遗弃经验所产生对人的不信任而投射在伴侣身上所致(潜意识担心再被遗弃),如果我们能理解他们的不讲理其实交杂着童年的被遗弃经验,就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很有耐性的沟通,像好与坏、0或100间定有中间地带,因为极端的思考会引发极端行为,过度贬低他人会有人际冲突,过度赞赏对方后的偶像崇拜也会对人产生幻灭,这都是边缘人格者在人际关系上的潜在问题,我们的耐心解释,会让他们有所收获与改善。



3.自我认同障碍:因行为、思考模式与外界出现落差,致缺乏判读客观自我.



如何协助伴侣客观判断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边缘人格者的内在情绪长久处于担心被遗弃的分离焦虑,混乱情绪会影响当事人判断外在情势,稳定的情感关系意味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然而分离焦虑的情绪不仅无法维持稳定情感关系,甚至让关系不断恶化。



身为伴侣,您对边缘人格的了解能增强同理当事人能力,不致像一般人觉得他们无理取闹,也不会轻易放弃不易建立的情感关系,因此,阅读书籍或至少从网络查阅相关资料都有助您对伴侣的理解,在维持稳定关系后,害怕分离的焦躁情绪会趋于平静,接着自然能协助他们建立群我与对环境的判断。



4.情绪低落时,会有自我伤害及放纵行为,像性放纵、乱花钱、饮食障碍、泡夜店、酗酒、嗑药、飙车等失控行为.



当事人自我伤害及做出失控行为时,我们该怎么办?



这些行为通常发生在伴侣提出分手或确定结束情感关系后,当事人的心理反应如同母亲再次遗弃般痛苦,割腕(女性)与以手重击墙致伤(男性)为典型自伤反应,我们如事前就知道其原委,便不致太过惊吓,也不需手足无措,其实许多当事人自己也处于失神、解离状态,这是他们在痛苦难当时自我宣泄的方式之一。



如身处现场,勿以任何语言、行为刺激对方,尤其当下勿提出分手、离婚等可能造成更严重结果的情绪反应,如果没有遭受立即危险的疑虑,勿轻易离开现场,因为边缘人格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感,留在现场安抚对方情绪,直到稳定是最佳处理方式,隔天该严肃,理性讨论此失控事件,甚至提醒此事不得再次发生,以避免周而复始的面对同样问题。



5.经常藉轻生、自残、威胁他人不得结束情感关系.



如遇到藉轻生、自残、威胁不得结束情感关系的恐怖情人该怎么办?



这是有些女性的困扰与恶梦,首先提醒女性朋友,交往初期,在彼此认识不清就展开热烈追求时就该小心,因为边缘人格者亟待寻求被照顾感(依附关系),交往后,开始要求你衣服不要穿着暴露,不要跟异性说话或有说有笑(多疑,吃醋),不多加陪伴、约会就情绪失控(分离焦虑),这些行为是边缘人格者交往初期的征兆,也该是考虑分手时机。



如果出现藉轻生,自残等行为后,就可考虑分手(有些夫妻终其一生打打闹闹,双方可能皆为边缘人格,无法结束依附关系),请先参考以上第一及五的现场处理原则,我需再次强调,为了避免事态扩大,甚至闹出人命,事发当时应保持冷静,对方失控时,你也跟着失控或说出欲分手等刺激性语言就可能酿成悲剧。



先找到彼此信任,且温和理性的亲友出面协调分手事宜,或寻求双方家长出面解决感情困扰也能让对方降温,如果对方放话要到公司、家中闹,可先留下录音等证据以便未来寻求司法保护,此证据也可适时出示对方以退却骚扰,时间是另一项让事件结束的重要因素,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时间会让对方卸下被遗弃与分离焦虑的痛苦,因此勿过度惊恐于此感情困境。



6.情绪失控时,忧郁焦虑情绪会持续数小时.



当伴侣情绪失控,忧郁焦虑时,我们该怎么办?



伴侣间平日就该做好避免冲突预防措施,我认为最佳方式之一是夫妻每天起床或上,下班时都该学西方式的拥抱或亲吻,这虽非东方的文化习惯,但对边缘人格者过往缺乏家庭,父母关怀而言,伴侣的拥抱对他们特别受用,我曾为一位重度边缘人格个案谘商,由于妻子太过依附,操控情感的反应已达离婚边缘,我先为先生解释妻子为何过度依附,请他每日选定适当时间拥抱太太,一个礼拜后,这位个案说,这星期与先生的互动已大为改善。



当伴侣陷入分离焦虑的忧郁、焦虑,除了勿升高对立及一走了之外,最好上前多加安抚,鼓励说出心中疑虑或不满,如果确有改善空间,可承诺下回会改善,如果当事人多虑,可加以耐心解释,边缘人格者内心藏着许多不安,您的耐心应对,能渐次降低此不安感。



7.害怕孤单,经常有空虚感.



当伴侣陷入孤单、空虚,我们该怎么办?



既然我们已知道他们害怕孤单的背后因素是来自婴幼儿期缺乏关怀所致,这代表孤独背后并非人类心灵的天生缺憾,如果当初母亲未满足此本能需求,我们自己找到孤独原委后,是否能自我补偿?当然可以!许多边缘人格者一生被分离焦虑所困,为了寻求从未满足的依附关系,寻寻觅觅、跌跌撞撞的为情所困,培养个人兴趣嗜好、学习独处、维系人际关系……,这些避免孤单的人生课题,边缘人格者通常付之阙如。



对边缘人格者而言,伴侣随侍在侧就是他们唯一嗜好,这突显与说明个体缺乏独立自主,在没有伴侣陪伴下,出现无法独处的困境,因此鼓励培养兴趣嗜好,学习独处,维系人际关系……,就该为当事人该修炼的功夫。



8.不合时宜的爆发愤怒情绪,且难以控制。



当事人爆发愤怒情绪,且难以控制,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该忍该劝,该了解,同理,协助….,所有方法都用尽,自己也因日复一日忍让,情绪已达忧郁,痛苦境地后忍无可忍,请记得不能善待自己者,也无法善待他人的原则,当忍让不能改变,甚至让对方变本加厉的予取予求后,该为自己设下界线,明白告知当事人今后什么事不能越界,如超过极限,将采取何种回应,一旦立下界线(最后通牒),就该彻底执行,否则情势将持续恶化,最后可能两败俱伤。有关如何设定界线的详细沟通原则,请参阅本篇后段。



如果设下的界线一再被破坏,最后仍有两项解决之道,请寻求心理谘商专业协助,如果谘商疗程结束,伴侣情况好转,表示情感仍能维持,反之,伴侣的状况改善不多,就该为自己的幸福作最后抉择。



9出现瞬变,且与压力有关的妄想或严重解离现象..



当事人出现自我压抑,导致压抑后的情绪更加爆发,我们该怎么办?



压抑型的边缘人格者平日不会像外放行者动辄情绪失控,但他们在长期抑郁,忍无可忍之际所爆发的情绪可能更为严重,女性会不自觉的溢泪;男性在盛怒下捶墙,都是压抑情绪后的反应.



让当事人说出心事是最佳的抗压抑方式,找到能关怀且能了解他们的亲朋好友聊聊,然而非专业人士通常无法引导惯于压抑者纾解,寻求心理谘商该是妥切作法;外出运动也能平衡心理压力,让负面情绪适时纾发。



给边缘人格伴侣的建议:

如果您与伴侣关系不佳,两人经常争执不休,请先自我检讨是否有改善的空间,检讨过后如问题来自对方的过度强势与情绪化,请参照第一篇的九大边缘人格诊断标准,如您发现对方确有极端思考、无法忍受分离、会多疑、吃醋、害怕孤单等,这九项有五项以上符合,可界定为重度,三项以上则可粗判为中度。重度或中度代表感情属性的重或中度缺乏安全感,身为伴侣需如母亲般时时呵护,稍有怠慢,可能引起伴侣不悦,彼此的争端经常是在一方觉得伴侣未达到如母亲般的照护标准、不够体贴、陪伴时间不够、未能了解内在情绪等,另一方则抱怨对方容易为小事而情绪失控,经常喋喋不休的抱怨大小事,强势操控周遭事务等,除非您已无法忍受,且确认此情况不会改变,打算实质或精神上离开这不堪的婚姻,否则请听我的以下建议:



战场上的知己知彼其实可用于边缘人格伴侣间的互动,如果其中一方的情绪问题来自于边缘人格,另一方就该了解此人格的样貌,成因及适切的改善之道,如清楚问题所在,您该发现许多的争执其实能加以避免,例如,如果成因来自婴幼儿期照顾不周所致,设想如果您自己因此缺乏安全感,是否也希望伴侣更温和的呵护?对方离家太久后,是否希望尽快看到才有安全感?是否能体会伴侣在童年时经常没人陪伴的孤单?是否能了解他们的原生家庭未能提供温暖环境后,自然渴望您给予更多的爱?如果您了解箇中因素,并感同身受其处境,彼此的情感是可能化干戈为玉帛的。以上为心理建设上的建议,实际且具体的建议为:



一、每日真情拥抱:边缘人格者缺乏被爱,也缺乏父母婴幼儿时的拥抱,中国文化没有西方世界的拥抱文化,然而拥抱能让心灵充满温暖,感受被爱,我经常请求边缘人格伴侣能在每天适当时间拥抱我的个案,最好是起床或上班前,短短数秒的亲密动作可能带来一整天的愉悦。我从女儿去幼儿园前,就在家门口抱她,直到小学毕业,妻子更是每日上班前必抱,东方人应多加学习西方的拥抱文化。经科学证明,拥抱会对触碰双方的身体有正向影响,让身体得到放松,提高免疫力,有助于健康。此外,心理学家指出,拥抱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可以使人産生放松、快乐和安全感,消除沮丧,给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的能量。那些经常被被拥抱的孩子,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爲的孩子健康得多。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能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减少家庭摩擦。



二、亲密语言化解冲突:边缘人格者的情绪晴雨不定,以一般沟通原则相处容易彼此伤害,其中原因是伴侣不知道对方内心世界希望什么,想要什么?他们不希望你在冲突时以理性讲大道理,不要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希望你对容易受伤的心灵加以抚慰,对脆弱且敏感的内心,以最温暖的态度对待,请试着说:



''''我知道妳受伤的感觉,我下回会多加注意,妳就别再生气了,好吗?''''

''''我知道你内心深处怕我离开,我会尽力陪在妳身旁,避免妳孤单寂寞''''

''''我知道妳过去没被照顾好,我有责任让你得到更多的温暖'''',''''妳是我的唯一,不要怀疑我对妳的爱''''

''''你的情绪通常是缺乏安全感所致,这不是你的错,我能体谅''''



这些语言都会让伴侣软化,都可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都是伴侣以智慧代替冲突的良药。以上都是极其肉麻的语言,有些人因个性保守说不出口,尤其在冲突当下更不可能,还是要提醒您,既然仍须一起生活,就要学习调整,幸福婚姻得来不易,放下您的坚持,有许多边缘人格者并非一无可取,如果他们值得付出,多说些肉麻的话取悦他们有何不可?







三、以行动避免冲突:相信每位边缘人格对良伴的最终期盼就是勿劈腿外遇,勿移情别恋,除此之外,请您在每回说完肉麻语言后,别站着不动,应上前佐以亲密动作,摸摸对方的头或肩膀,亲亲伴侣的脸颊,最好直接上前紧抱着快气疯的伴侣,他们的气会马上因您的深情而消。运动对边缘人格者有绝佳的改善奇效,请经常陪着伴侣运动,不仅能调节内在混乱情绪,也能增进彼此情感,此外也建议您能在假日陪着伴侣四处游玩,与边缘人格者相处,最忌经常在家互斗,那终会消磨原本培养的情感。



致边缘人格者的一封信



我是个轻度边缘人格者(九项诊断标准,五项以上重度,三项以上中度,一项以上轻度),父母皆为公务员,出生后由保母短暂带过,小学放学回家虽有外祖母陪伴,但多半孤单的在家中小院子玩,小学五年级就暗恋学校女生,直到五专都不敢表达对异性的爱慕之情,退伍后终于有了初恋对象,短暂的恋情因故终止后,曾有一年时间走不出情伤,曾因怕孤单,在街头与女性搭讪,无法忍受与人约好时间,对方迟到20分钟以上的等人煎熬....,这一切都是边缘人格的特质,因此能感同身受您的困惑与痛苦。我的轻度边缘人格未达中度,取决于认真经营妻子、女儿与家庭的关系,我小心翼翼的顾及家人感受,不致让关系恶化,边缘人格者的最大致命伤就是与伴侣关系逐渐恶化后,终至无法收拾,且通常会因自己的性格,导致无法与人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在此,我必须提醒您伴侣的阶段性心理反应,其实我们多加注意,能避免走向分手或离异一途。



包容疑虑错愕容忍冲突彼此在初恋时易沉浸在热恋中,都尽力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相互包容是初恋时的特质,边缘人格者感情的处理问题会在认识第二阶段后逐渐出现,初恋时彼此日夜相守,卿卿我我的日子总会在初恋后结束,有些个案似乎希望永远停留在那长相厮守的甜蜜日子中,于是开始抱怨对方为何冷却?为何不能多加陪伴?为何变得如此冷漠?



当无法适应第二阶段的恋情,就可能有情绪,由于仍处初识期,伴侣的反应通常是疑虑,疑虑并不致对彼此关系带来大碍,但对方已开始仔细观察您是否有进一步的非理性举措,如果你们的恋情持续加温,伴侣会以更多的耐性体谅您的情绪问题,然而你们的争端总围绕在不许对方穿着暴露,疑心病太重,限制伴侣正常交际等边缘人格因感情脆弱所引发的问题,有半数伴侣可能会在此时避免夜长梦多,跟你提出分手。



有另半情侣未提出分手,并不代表他们漠视彼此所存在的问题,第三阶段的恋情中,您可能已认定对方已习惯您的强势与情绪,在此氛围中,边缘人格的极端思考可能呈现,要求对方陪您讲电话到半夜,不合理的要求如有不从就大吵大闹,歇斯底里似的情绪持续失控会让人错愕,因此可能吓跑另半难得留下的伴侣。如果此时您能深刻反省问题所在,愿意就自己给对方所带来的困扰加以道歉,部分伴侣可能留下,但如果你认为对方不顾情份,背叛彼此曾留下的海誓山盟,不愿自我检讨,情伤会永无止境的持续。



有许多复杂的因素让伴侣在面临边缘人格的种种问题中留下,他们可能不清楚问题所在,也可能在边缘人格之外,彼此仍存在正向情感关系,第四阶段的关系,可能为了避免冲突选择忍让,他们认为这是分手外,最好的相处模式,然而每回风暴过后的风平浪静,容忍往往是压抑过后的更大爆发,更多的冲突可能跟着而来。



边缘人格者的潜在问题是因过去未受到良好照顾,因此当伴侣疏于照顾,当事人会情绪失控,然而就伴侣而言,他仅是伴侣,并非母亲,何以大小情感事情都归罪于他,当彼此认知不同,且涉及潜在的边缘人格困扰,在包容,疑虑,错愕及容忍后,留在情感关系内的恋人就可能开始爆发无止境的冲突。



我要提醒所有为边缘人格所困的朋友,要认清的事实是有缘与您谈情说爱的伴侣就是陪伴在您身旁的情侣,他们不会,也不知如何扮演母亲的角色,要珍惜彼此难得培养的恋情,要视伴侣为贵人,因为当您的亲人,父母或朋友不能带来温暖时,伴侣是唯一愿在你最需要被爱时陪在身边的人,当自觉情绪失控,所求已超出伴侣范围,应找到立即降低怒气的方法,否则再厚实的感情都会生变,当对方初次提出分手,要积极找出问题所在,可能还有挽回机会,有些较激烈的边缘人格者无法忍受伴侣提出分手,不能针对问题改变,却以威胁、割腕、自杀等激烈手段企图挽回,这些悲情作法都会加速伴侣求去,会让您陷入谷底深渊,切勿为之。



前来心理谘商需配合的事项:



运动:

我过去从事忧郁,焦虑心理谘商时,会积极鼓励个案藉运动改善心理困扰,现在对边缘人格个案,我会直接清楚的说,每天一小时,户外、流汗运动为心理治疗过程的必要项目,也就是说,不配合作运动会降低疗愈,每天都达到三项要求标准运动会有100分,隔天作会有60分,如果一周作不到三天,仅凭心理谘商的疗效会非常有限,且这样的运动应永远进行,一旦荒废不再运动,原本治好的心理成效将可能恢复。



为何运动这么重要?因为每天的运动,能平衡、改善边缘人格的情绪化,能因每天到户外接触人群与太阳,大幅改善忧郁症,能放松紧张情绪、降低焦虑,对部分边缘人格伴随恐慌症的个案特别有效,最重要的是,每天的运动象征孤独心灵能藉自我陪伴变得更有自信,更能走出依附他人的宿命。



培养兴趣嗜好:



当个案愿配合运动后,由于很多人因情绪混乱,过去的兴趣可能荒废许久,因此会请个案至少重拾过去的喜好,或询问个案是否有任何愿从事的兴趣?请他们利用休闲积极尝试,典型边缘人格者平日忙于与依附对象的关系,通常不会从事让自己愉悦的嗜好,鼓励个案具备专属的兴趣,未来将能逐渐脱离过度依附的情感关系。



建立人际脉络:



边缘人格个案通常乐与依附对象时刻依偎,凸显未建立自己的人际脉络,当心情低落,与伴侣陷入争执,就可能因缺乏谈心朋友而坐困愁城,鼓励个案多参与各项活动,藉此结识志同道合朋友,在自我陪伴上也将获得助益。



练习自我陪伴:



边缘人格者恐惧寂寞,害怕一个人独处,他们会刻意到夜店凑热闹,一个人在街头闲晃,在家上网、看电视打发时间,晚间十点至十二点,上床前夜深人静或节庆别人阖家团圆,一个人需面对自己孤独身影的感受最为煎熬,我们会与个案讨论,无法自我陪伴者、忍受寂寞者,他人是不愿与我们相处的,也不可能付出真爱,这是多么现实且矛盾的人际情感铁则。



因此,鼓励个案寂寞无聊时,打破过去苦等伴侣,在恐惧寂寞中,仅能与孤独为伍的惯例,当孤单感再袭时,请试着阅读一本过去一直想看的书,选一部爱看的电影,带本书到星巴克与众人享受温暖气氛.....,享受独处原本是父母在婴幼儿期该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心灵武功,边缘人格却让我们丧失了这样的功夫,自己持之以恒的像身处少林寺般苦练自我陪伴功夫,您将会发现心中一直以来殷殷期盼的母爱,会因如此练习而将依附他人的习惯收回,改为自我依附,当能自我依附,就有能力爱人,自然有许多机会被爱。









为了尊重当事人书写原貌,我尽量维持原本内容,未作修改:



个案(一)



我是一位边缘性人格女性个案,近而立之年。幼时和哥哥由爷爷奶奶带,这段期间,爸妈会到南部看我们,但因为邻居说他们回来就是要把我们带离爷爷奶奶,所以我和哥哥在他们来时,都躲得远远的,直到哥哥要读幼儿园才被接回台北。

?成长的过程父母皆忙于工作,加上妈妈觉得外面很危险,所以我的童年经常与电视为伴。父亲不善表达又不太管我们,母亲管教的方式严厉且不苟言笑,加上从小被训练成一个独立的女生,所以跟他们关系一直很疏离,也不快乐,上学也没办法交到好朋友。

小五时曾想改善同侪关系,企图凸显自己,结果被女生排挤。加上小六换了一位班导,那时全班都不喜欢她,大家都说她坏话,她就询问班上女生是谁在说她的坏话,最后,女生们就说是我。于是在某节自习课,老师借题发挥当着班上同学质问我这件事,要我说出有哪些人是同伙。事情闹到妈妈与教务主任、校长谈,仍不了了之。到了国中,因为这件事让我不敢跟同学太过亲近,也惧怕老师。上了五专被强制住校,一开始有交到几个朋友,但总觉得很难融入。到了专三,挚友突然与我决裂,我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所措了好一阵子,那时上课偶尔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毕业出了社会,感情、家庭、事业都不顺利,我知道我已经到人生的谷底了,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我不想活了。但我不能这样放弃我的生命愧对养我的父母,于是我想起之前很徬徨的妹妹,她去了教会变的比较开心,所以死马当活马医,开始接触教会。

后来的四五年我经常往返于教会,开使慢慢从低谷爬了上来,但我仍心情不好常常哭泣。那时曾使用过精神药物,虽然有效,但副作用很大,冒然停药会有戒断症状,加上医师每次几乎问诊不到五分钟就确立诊断及治疗,我在就学期间曾涉略心理学及相关实务,也让我怀疑他们的治疗和诊断是否正确。

?因为精神疾患是长久堆积下来的,需要时间去找到原因,并且针对问题去解决,而不是单纯使用药物来治疗衍生出的症状。这段期间也曾接触几位健保给付的心理师,但他们在短暂时间内的咨询方式总让我觉得草率,因此有段时间我便不再寻求医师或心理师了。

过了一两年医师判断可以停止使用精神药物,但我受不了这样的自己,为什么总快乐不起来,我知道我的状况是心病,药物无法治愈,所以我开始寻找自费心理师,看到到高老师的部落格,并了解经历后就决定是他了。

与老师谈过我的成长后,老师除了同理我并让我厘清父母状况、小六老师的问题、我的成长过程、父母的责任、打破我的价值观等,也让我知道我一直疏忽的奶奶是我人生重要亲人,因为她在爷爷过世后便到台北与我们同住照顾我,直到我国中时她与爸爸大吵一架后才与我分开。

当我意识到这件事时,我的眼泪突然溃堤,因为她年纪大了我好害怕失去她,老师便鼓励我回去与她见面聊天,也教导我如何与奶奶建立关系。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因为我不知道怎么与人亲近,就连多去找奶奶也觉得别扭,但随着我敞开心告诉奶奶我与老师谘商的过程、常常去探望她,奶奶又再次成了我的休息站。

后来老师又鼓励我修复奶奶和父亲十几年不合的关系,一开始我抗拒,因为那不关我的事,但随着老师的多次鼓励和胸闷发作(我谘商时了解当我胸闷时是害怕重蹈覆辙),所以开始去接触父亲,后来十多年不愿主动探望奶奶的父亲也愿意放下,和我一起探望奶奶。我看到现在奶奶和与奶奶同住的叔叔都变得比较开心,我也很开心,并且开始相信我是有力量去改变的。

疗程结束半年后,大约两三周我会再找老师讨论生活遇到的一些事情,这段期间我也开始接触各种不同的人事物,象是网球、游泳、爬山、新书座谈会、自助旅行、海外志工,最后甚至开始计划澳洲打工度假。经由规律运动及接触新的人事物,我胸闷次数开始变少、心情不好也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哭泣的次数也变少了,并且开始愿意与自己独处。我终于感觉像个正常人,还能抛下许多不必要的束缚,并帮助人。后来经由经由到澳洲打工度假,让我更乐于跟自己相处,除了更了解自己了,也学会在各样的状况下如何照顾自己、爱自己、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

现在我尝到并了解许多我以前听过但不知道的关系和心情,有些甚至弥补了我童年和求学期间失落的一块。对于我的家庭我也更勇于侃侃而谈,不再觉得那是无法启齿的一块。虽然恋爱不甚顺利,但我开始觉得自己是很有价值的,能理解并匹配的上我的自然也不是随处可寻,所以我开始愿意让自己拉长时间好好与人相处并且仔细观察对方。

在外人的眼光里,许多事情我现在才做似乎有点晚,常常会听到很多长辈对我释出善意的”意见”,但在我的人生里,我知道自己过去二十年都不是为了自己活而虚度光阴,怎么可以不把握现在新开始的生命重新活过呢?回顾过去,我很开心,因为我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成长,我开始懂了人生挫败是必经过程,但是不用害怕,当我越愿意去面对时,我的收获会越丰盛。

?个案分析:

边缘人格的成因:

这位个案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直至四岁后才接回,三岁前为建立亲子关系的黄金期,从小在祖父母处,会让孩子与父母的依附关系产生困惑,形成情感上的分离焦虑,这位个案说,每当父母来看她时,都会躲得远远的,对照目前个案与父母的疏离,似乎在婴儿期委由爷爷,奶奶带就已注定.

个案三至十二岁的童年因母亲担心安危,不让孩子出外玩耍,限制在家与电视为伍,最糟的是父母一冷漠,一严厉,冰冷的家庭气氛更不会在假日全家出游,如此环境成长的孩子无法感受亲情温暖,忧郁与边缘人格也因此悄然成形.

边缘人格的谘商过程:

当孩子在家未习得良好亲情互动,在外人际关系也易受影响,内心极需情感支持所形成的边缘人格情感极端化是人际关系受挫主因,个案在寻求能彼此亲密支持同侪中,极端性格会出现强烈的情感排他,一旦亲密同侪与其他同学亲近,就被视同情感背叛,此个案同窗好友与之决裂就该是在此背景下产生,青少年期的情感决裂与成年期的失恋,离婚对边缘人格而言都与幼时母亲未善加照顾的被遗弃感(婴儿主观感受)紧密连结,这种如同母亲不愿再照顾的感受一旦出现,情绪失控,忧郁,自伤,轻生就可能随之而来.

谘商后的结果:

针对不同个案,我会找出可能带来正向能量作为心灵长期受挫的激励与突破,以此个案而言,从小虽与父母疏离,幼时带她的阿嬷却留下深刻印象,鼓励她多与阿嬷联络能增强亲情温暖,鼓励她化解父亲与阿嬷多年恩怨,除了增强她处理人际互动信心外,也让家庭气氛活络,连在桃园居住的阿嬷与叔叔关系都变得更为紧密.

有半数的边缘人格者会同时在面临严重分离焦虑情感困扰时出现恐慌症,包括心跳加速,头晕目眩,过度换气,胸闷等现象,我的经验是约两周后的良好边缘人格治疗,期间个案需作每天运动等功课,恐慌症状通常能大幅改善.

这位个案结束谘商后,开始至新疆公益旅行,目前远赴澳洲打工自助旅游,期间的酸甜苦辣,我们在脸书的朋友正时时关怀,她已变得更坚强,更能独处...。



<

个案(二)

我平日没有太多嗜好,甚少出席公司聚餐和员工旅游,生活唯一的重心就是男友。第一次前来谘商时,和男友的感情已濒临破裂,感情是我生命唯一的寄托,当我感到爱情将逝,毅然决定将房子出售订立遗嘱,在网络上搜寻如何成功自杀;某天偶然看见《心理谘商》这个名词,我燃起一丝希望,或许生命可以找到另一个出口;曾去医院精神科门诊和心灵诊所,始终未能遇见能够帮助我的医师,害怕孤单恐惧独处,心痛和绝望每天啃噬着我,活着的每分每秒对我来说都是煎熬,正当我要放弃时,我遇见了高老师,他一语道破我是「边缘人格」,让我了解自幼没有受到妥善照顾,躺在婴儿床上孤伶伶的身影,被疏忽的幼儿经历,形成我的边缘性人格,男友是我的依附对象(代替扮演母亲的角色),如今男友的离去如同母亲当年的遗弃,害怕孤单是因为我无法独处,无法照顾自己,自我陪伴……。

谘商过程中,我们开始抽丝剥茧检视我的成长过程。我出生在父亲拾荒,母亲小儿麻痺的家庭;父亲大男人主义性格,母亲总是活在自怨自艾中,当初因身体残缺,透过媒妁之言嫁给退伍军人的父亲,父母年龄相差26岁,除观念代沟外,父亲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常怀疑母亲会出轨或担忧自己死后母亲会改嫁,家里争执不断,不得片刻安宁。

父亲也有好的一面,平日省吃俭用,但对孩子疼爱有加,虽然在物资匮乏、捉襟见肘的环境下,父亲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父亲曾说过自己虽然拾荒,但将来要存钱买三间房子,给我们三个孩子一人一间,假如有一天我们结婚之后过的不好,回家至少还有地方住,不会露宿街头。父亲生前真的实现了。

忆起当年父亲拾荒的日子,面对同学的冷嘲热讽,自幼敏感又自卑的我是个自闭症儿童,从小就会察言观色,也比别的孩子更早尝尽人情冷暖;就学的那段时光一直很自卑,离开校园多年后,接到同学会邀约的电话,我回绝了;我想切割那段记忆,就当作不曾发生过。然而心理师鼓励我:「没有任何过往是可以被切割的,逃避的结果它总会在妳独处时不经意浮现,造成更多痛苦;何不勇敢的去面对看看同学现在的样子,或许妳现在的成就会排在前五名;妳更应自我勉励:如果没有那段父亲拾荒,同学冷嘲热讽的过去,就没有现在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的妳,在物质上也比别人更懂得知福惜福。妳应该感谢是过去造就了现在的妳。」

在专业又耐心的聆听和心理分析之余,我将人生另一段父亲过世时最痛苦的记忆娓娓道来……我的姊弟在学校成绩都是顶尖的,母亲常引以为荣;在家中排行老二的我有学习障碍,当学校老师和全世界的人都放弃我时,只有父亲把最多的关爱和鼓励给我,如果家里有鱼或好吃的东西,父亲总是把我喜欢吃的先夹给我……。

当我挚爱的父亲离开人世间,我第一次经历生命中的生离死别;父亲是我唯一的依靠和精神寄托;不论我遭遇任何挫折和委屈,刻骨铭心的失恋或因意外受伤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唯一让我有求生意志,永远让我放不下的就是我年迈的父亲;父亲的离开让我痛不欲生;我的喜怒哀乐再也没有人分享,从小到大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让父亲过更好的日子,忽然间不知道自己存在这世上的意义和价值,我.....崩...溃...了!!!

我在马X医院接受精神科治疗,抗忧郁、镇定剂、安眠药让我每天昏沉,记忆力急速衰退让我无法上班,甚至服药之后说过的话,完全想不起来;医生说这是药物的后遗症,停药之后会改善,药物让情绪维持在亢奋状态,生性节俭的我一反常态,不停的上街购物,信用卡全部刷爆……(按:抗忧郁药物造成躁症)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有一天我问自己:这药我还要吃多久?一辈子吗?但是它治标不治本,让我大脑无法正常思考,它陪伴我渡过情绪最低潮的ㄧ年,但是我还要依赖它多久?药物如何能解心痛?终于我决定停药,我开始把那最伤心难过的痛埋藏心底,当作永远的秘密。

如此封藏的祕密,伴随而来的代价很大;我害怕孤单害怕独处,害怕没有人陪我说话时不知如何是好;最怕回忆涌现,每一个回忆都让我害怕,独处时会莫名的恐慌,没人懂我对孤单的恐惧,更无从解释原因;我不断的换男友,他们是大海中的浮木,抱着木头只为了不想溺水,无从选择木头好坏,就是不想一个人;然而这些症状在谘商疗程结束后竟不药而愈,我开始拾起毛笔、画笔,这些东西曾经是父亲与我互动中情感连结最深的记忆,心理师说不要害怕不要逃避不要封锁记忆,想哭就哭,哭到心不痛了,要学会面对现实,父亲已经不在的事实。

现在的我不再害怕孤单,可以一个人逛街,慢慢爱上独处,当忧郁或回忆涌现时,在谘商过程中已学会坦然面对及释怀;当我了解"边缘人格"是自幼未受到妥善照顾所形成潜意识的焦虑不安、害怕被遗弃,我开始慢慢学会和边缘人格相处,我会陪伴自己也学习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沉淀之后再自我分析;我明白自幼缺乏的那一份爱和安全感其实是可以自给自足的。

我曾是满身泥泞的毛毛虫,曾经万念俱灰的想要放弃生命;在奋力挣扎蜕变之后看见生命的曙光,这种感觉象是重生;不论你遭遇任何挫折,不论你是忧郁或经历任何伤痛,亦或者和我一样痛失最挚爱的亲人觉得生命顿失依靠和盼望,如果你曾和我一样想要放弃生命,建议你不妨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心理谘商可以让你生命转弯看见新的出口,希望你和我一样得到重生的感动和喜悦,或许我的父亲在冥冥之中安排我去心理谘商,让我知道虽然他不存在这世上,他希望我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创造自己新的价值;谘商过程安全专业,没有宗教色彩,我个人谘商疗程已结束,希望藉此文能让任何身处人生谷底的您不要放弃,给自己机会。

个案分析:

边缘人格的成因:

个案虽从小受父亲疼爱,但终需在外拾荒养家,照顾个案的关键就落在母亲身上,身障不必然缺乏爱人能力,但母亲婚后的自怨自艾透露的是自卑及对丈夫职业的不满,夫妻失和不仅对孩子产生影响,个案谘商时透露母亲缺乏爱人能力及对情感的冷漠,自幼经历无数回的情感疏离,该是导致边缘人格的主因。个案耿耿于怀的表示,父亲在养老院咬舌自尽后,母亲冷酷的说:那是他自己的选择...。

边缘人格的谘商过程:

缺乏兴趣嗜好:个案表示,没有太多嗜好,甚少出席公司聚餐和员工旅游,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男友,这确为边缘人格者的典型生活样态,婴儿的本能生理需求是母奶,心理需求是被悉心照护,没被喂饱的婴儿会营养不良,影响发育,没被悉心照顾的婴儿会导致终生渴求被爱的边缘人格,渴求过程会忽略发展自我兴趣,他们在惧怕孤独中可能无法专注于事业发展,唯一让他们稳定情绪,获致生活重心的是情人的陪伴,如此忽略自我成长,将生活重心全靠向伴侣后,已铸下情侣分手或夫妻失和的潜在因子。

自杀:在主观感受''''再度''''被遗弃后,就可能自我了结,为何是再度?因为他幼时如未被照顾,就曾''''''主观''''感受被遗弃,人被遗弃后的极度恐慌,可能担忧痛苦经验会持续进行,想到每晚都需伴随寂寞入眠或失眠,自杀行为就可能启动。此个案就是在男友(依附对象)企图分手,被遗弃后不知如何过活,先卖掉房产后,打算结束生命。

自杀当下会有些许意念或画面盘旋脑海,是否有亲人令其不舍?是否仍有子女需要照顾?是否仍具生存理由?对此个案或边缘人格者而言,母亲,家人对她漠不关心,平日自我封闭,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兴趣嗜好,当情爱消逝,没有留恋空间,佛洛依德的''''死之本能''''就因此启动。

谘商后的结果:

?记得个案首回前来谘商就泣诉一切遭遇,谘商进行一个月后,男友发现个案情绪异常稳定,主动要求陪同谘商,逾两月在一次激烈争吵后,毅然决定与男友分手,这两个月内我鼓励她试着自己逛街,静下心来面对孤独,向能信任的朋友谈心,边缘人格者的恋爱困境是理智上明知对方不适,感情上因依附无法断然分手,个案谘商后具备自我照护的新武器后,不再情绪失控,自伤自杀,如今决然分手已不再困难重重,这位每隔阵子情绪低落时仍前来谘商的个案两周前还说:活着真好。

仍前来谈话的主因是对父亲晚年因病乏人照顾被送至养老院,情绪失控被绑在床上,痛苦难当咬舌自尽,终至饮恨而亡惨状仍历历在目,个案痛责自己未尽孝道,没有适时保护曾疼爱她的父亲,没有毅然辞去工作陪伴,一切悔恨并未随父亲的逝去而止,数月前的企图自我了断似乎也隐含着对父亲的自我救赎,经过长时间的情绪宣泄与企图缓解其过度自责,个案似能降低对父亲的罪恶感,目前的她常在我主持的脸书边缘人格团体中热心关怀与她当初同样陷入情伤的''''战友'''',当能同理他人,伸出援手给予时,就会朝心理健康之路大幅迈进。

脸书内的边缘人格团体对与家庭疏离的个案相当受用,彼此藉着相互了解,不再觉得与众不同,更不认为自己是被标签化的''''恐怖情人'''',时时刻刻在脸书的交流,不时举办聚会,如此互动甚至比家人还亲,她前阵子无奈的问:不时关心着脸书团体动态,这样正常吗?我说这是依附,但这样的依附利人利己,有家的温暖,是好事一桩。



个案(三)

从小学始,因为父母作生意关系,早上起床父母还在睡,我睡了父母还没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少有机会与父母相处,总是起床后自己坐公交车到爷爷奶奶家吃早餐,然后上学,放学了也是在爷爷奶奶家吃完晚饭后再坐公交车回家,回到家父母还在忙,所以一切自理...而与爷爷奶奶的相处也仅吃早晚餐时的相处~

母亲总爱跟我玩"你不是我生的,是捡回来的"游戏,即使我已痛哭流涕绝望的跪在地上祈求"我是她生的",仍将我一把推开或是转而要求我做想要我做的事情。孩童时常在想"如果我是捡回来的,那我要去哪里?如果我不待在这里,我要去哪里?"这是一种很恐怖的感觉...父亲是大男人主义的人,对人说话总是"颐指气使",自小未曾获父母亲的认同或赞美,不论我做什么,总是被嫌弃、嘲笑或讥讽...就连考试99分,他们的回答也是"就连最后1分也考不到!?"

这是种深层的孤独感,总自问"我该怎么办?"我焦虑着,也更谨慎的说话及做事,甚至委屈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取悦父母~~希望他们多给一点爱~慢慢的,我养成了"边缘性人格",变成一个...好竞争、极度敏感、没有嗜好、控制欲强、常焦虑没自信、无法独处却又害怕亲密...的人!

长大了,交了女朋友~我很霸道,一切都要掌控,无法接受打电话找不到人、对方迟到、对话回应得太慢、跟我讲电话还会做其他事、在一起时老是看手机、总是让我感到被晾在一边、无法在假日陪伴我.....以上事情都会造成暴怒,而指责对方的不是,让对方感到自责且痛苦,其实最终的目的是企图证明我在他心中有一席之地...因无法忍受片刻寂寞...而造成我对爱情的反覆,我痛恨自己,却无法自己,或许这是对方离开的原因之一...当对方真的离开后,我慌张,焦虑,哭泣、示弱、道歉,因为无法接受身边没有"她",一直走不出来,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病了,走投无路时,因缘际会下,我找高育仁老师心理谘商...

初次协谈后,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这些年来一切的事件得到了合理解释,我的害怕、暴怒、不耐、孤独、反覆,都得到了合理解释!~~谘商中释放了从小不敢提及却又很受伤的父母"疏于照顾",我了解唯有自己照顾自己才能照顾别人,我尝试着学习....我也参加团体谘商,透过别人的自述,我发现原来我不是孤独的,有好多的人跟我一样,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孤独、他们的无人理解,我都懂!我真的都了解!

丰富自己、学会独处"这八个字好像很简单,但做起来真不容易!!边缘人格的人没有嗜好,要学会"丰富自己"是一件很勉强的事情,我尝试自己出门、运动、看电影、看花灯、赏樱、照顾自己~~~我强迫自己要有一些兴趣,包括了运动、摄影、看书,而在执行这些兴趣时我同时也承受着孤独感,在学习独处时也与孤独抗衡,孤独是恐怖的!正如我首次独自赏花拍照时,双腿不自主的抖动,只因我孤独的站在人群之中,我很害怕...

每当孤独如潮浪般袭来,承受不住时,会想起"依附对象",我感到焦虑,而只有她可以解除的我焦虑~~我一再的培养兴趣、一再的焦虑,我甚至怀疑我一切的努力只是"勉强"而来的~~我的状况就在起起伏伏之下历经数月...练习是很重要的~我经过了长时间练习,刚开始真的很困难...每每有放弃念头,总是勉强自己要忍耐、要坚持...,但同时也害怕空闲时,焦虑又随之而来~长时间的练习让我逐渐地熟练找事情给自己做、逐渐地熟练的安排假日空闲~当然,状况总是起起落落,有时很骄傲自己一再的突破,有时却怀疑自己改善的程度~

每每怀疑自己时,需要心理师专业的判断,我的近况及心理的想法经过解读与分析后,我更加的肯定自己的改变,也更加的坚定朝目标前进着~~毕竟人是群居的动物,是人都需要伴,是人都需要爱~而在我们这个最需要感情的年纪...独自一人的感受特别的深....情绪是一时的,过了就好,但是在你认识自己之前,你是无法控制的,甚至从未察觉~越是了解边缘人格,越是知道自己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想法,都可能包含"边缘人格"的存在,而正是因为越了解则越熟练地时时的提醒自己"我不想再变成那样"!!

长时间的调适与准备下,我鼓起勇气与母亲长谈,无惧的与她讨论边缘人格,这包含幼时在疏于照护下对我的伤害及影响之深,由于自我了解及信心的增强,开始拒绝父亲的颐指气使,清楚的设定界线是对边缘人格最佳的处理方式,除了改善自己之外,我也开始学习尊重自己、保护自己,让自己活出自己。

这重生的感受让我觉得很幸运,认识了自己...我正长足的改善中~,我目前过得很好,这是一辈子的课题...如果您与我有相似的困扰,请"丰富自己、学习独处".

个案分析:

边缘人格的成因:

早期农业社会少有忧郁症或边缘人格,因为婴儿出生后,通常由母亲照料,然而许多现代家庭父母需出外工作,这位个案的父母甚至经常早出晚归,迟至孩子上床后才回家,委由爷爷,奶奶带,仅吃早晚餐才相处,这样的隔代互动,缺乏男女主人坐镇,不易产生家的温暖,如此日复一日的独来独往,孩子不尽然产生心灵痛楚,但长久的孤单会渐次融化活泼热情的情绪,转为冷漠,与对他人缺乏信任后的莫名愤怒。

父母发现个案特别怕被指为''''不是妈生的;是外面捡来的....时,会特别失控痛哭(情感脆弱,分离焦虑的孩子对这些可能被遗弃的话语特别敏感),竟火上加油的增强分离焦虑阴影以添家庭娱乐....;鼓励孩子除能增强自信外,也能增进亲子关系,个案父母却在孩子考了99分都不满意,这样的家庭气氛与亲子互动势必带来许多负面心理动能.....

边缘人格的谘商过程:

边缘人格的负面心理动能与幼时所累积的莫名愤怒通常会在日后与伴侣交往中一一显现,这位个案对女友的霸道,掌控,无法接受打电话找不到人、迟到、回应太慢、感到被晾在一边、无法陪伴.....都会造成暴怒,甚至让对方感到自责且痛苦,一般人对这种情绪化的反应不仅无法理解且认为不可理喻,我们试图拆解此行为背后的意涵。

边缘人格者的特质是因幼儿期的被照顾不周,有了情感的分离焦虑后,一旦恋爱就与伴侣产生依附关系,此种关系常见于母子(女),然而个案因缺乏母爱,会将此潜在需求投射至情侣身上,如此的投射会自然将伴侣是视为第二母亲以补偿过去母亲未充分给予的爱,这种将对方视为母亲的爱必然会因曾遭受婴儿,幼童期母亲照顾不周的被遗弃阴影转而将愤怒投射至第二母亲,因此当电话找不到人、对方迟到、对话回应得太慢、跟我讲电话还会做其他事、在一起时老是看手机、总是让我感到被晾在一边、无法在假日陪伴....这些幼儿期殷殷盼望母亲前来拥抱却无法获致的绝望等待之情都被视为二度伤害,当伴侣无法忍受此情绪化指控后,关系上就出现不断拉扯,煎熬,最后导致分手。

谘商后的结果:

这位个案说:''''前来心理谘商后,这些年来一切的事件得到了合理解释'''',边缘人格者的痛苦之一是,他们清楚以非理性行为处理感情问题终究会造成对方困扰与伤害,但当那莫名的情绪与愤怒一旦被激,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感情不断的分和后,如果发现问题来自幼儿被疏于照顾的经验,自己并非随时爆发愤怒情绪的始作俑者后,他们会将自责与对伴侣的罪恶,转化为自我的深层了解并配合专业治疗,待治疗过程产生疗愈后,自我信心提升后,就渐能克服孤独阴影,以崭新态度与人谈情说爱将不再那么困难。

这位个案在谘商后,开始连串的''''自己出门、运动、看电影、看花灯、赏樱、照顾自己,强迫自己要有些兴趣,包括运动、摄影、看书....,我告诉他:将来要想维持正常的情感关系,需先学会自我照顾,不能自我照顾者,任何人都不会愿意与你为伴。我完全认同个案提出克服边缘人格秘诀''''丰富自己,学习独处'''',这也是边缘人格心理谘商的终极目标。

这位在家从小居于弱势的个案结束谘商两个月后透露,由于自信心的增强,对父亲已习惯颐指气使的大男人主义强势态度会适时作出不能认同的回应,他发现父亲已有所收敛;此外,个案也在适当时间主动找母亲谈在谘商过程中对幼儿期曾受过的伤害,其目的并非炒冷饭,兴师问罪,而是厘清可能的误会及让母亲有解释,甚至道歉的机会,这样的主动讨论在此个案与母亲关系上显然有正向效果,母子关系比过往更为亲密。



个案(四)

有记忆以来,外婆家就是我家。与外婆同进出,同睡一张床,我就像外婆的影子般,生命绕着外婆转。她出外打麻将总带着我,我的玩伴就是自己。穿梭在外婆各个朋友的家就象是我的游戏场。对外婆的依附使得我异常抗拒上幼儿园,曾因惧学要外婆在校陪读半年才适应了环境。当时外婆是我的世界,我的唯一。为何没与妈妈同住?妈的两难我懂。身为职业妇女,不得不将我托给外婆照顾,这是她当时最放心的决定。快上大班时我才回到自己家,开始适应与爸妈生活。起初每回到外婆家我总是泪眼婆娑,小小的我似乎有诉不尽的委屈要说给外婆听,与她分开时又难舍到似乎不会再见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孩的忘性是快的。我很快在自己的家中开始建立新的归属感。

爸妈不是不爱我,我小时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小姐,回家总有奶奶的热饭等着我们。但我不知为何总有淡淡的疏离。小学五六年级就渴望交异性朋友。小朋友的甜蜜约会在西门町看电影、吃冰外加谢谢鱿鱼羹,这种纯粹、初榨、没有加工的酸甜滋味弥补了我需要的亲密。国中三年我的回忆就只能用”联考”二字带过。毕业后,我开始了高中女校的住校生活。经过与外婆的分离纠葛,团体生活对我来说再也没有小时候的不适应,似乎已免疫了。求学期有长达七年的住校经历,这些生活也让我提早习惯了独立自住。也因此,父母用他们的方式爱我,但我们很少、几乎没有多少机会能沟通心里的话。我想说的话、我的挫折、我的情绪都放在心里自己消化。

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几年的职场生涯下来,增加了自己交友的宽度及广度。在转换几个不同异性朋友的当下,我从某个对象身上找到了自己从小到大渴望追求但都不曾拥有过的熟悉、亲密及归属感。“他”唤起了我幼年时许多模糊的需求,甚至他身上的熟悉味道都化身成了幼时安抚我睡觉的小毯子。闻到他的味道,我就会感到放松、安心。一次在香港机场的分离,出境后的我面对隔在外面仰头挥手的他竟然顿时潸然泪下到无法自己。

几度的转头回首,他依然站在原地目送等我的背影离去。只是台湾、香港的ㄧ小时飞行里程我不知自己当时为何失控至此。我与此对象交往了近十七年,这当中他超越了多重角色,他已是我生命中的印记,也是我人生中不会磨灭的经历。他极度的呵护、疼惜我,鼓励我做自己、当我情绪的出口及幸福的来源。他是引领我社会化过程中的教练,也是让我从各种不同角度看事情的带领者。如果说人一生当中有所谓灵魂伴侣,顶多也不过如此了。

这段情感有多甜蜜就有多苦涩,原因是我处于拥挤的三角关系中。曾尝试了结,试着走出去寻找真正完全属于我的感情。但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我尚未完全开花结果的新恋情就嘎然而止,心碎的我持续了对他的依附,他再度弥补我心中情伤。至此彼此都认为会走下去的承诺是默契,也是共识。但是后来几年中,我一次次极端又愤怒的冲突消磨殆尽了彼此的承诺。三年前的某天,他静悄悄的将属于我家的钥匙放在我的玄关桌上取代了他难以说出口的道别。而在心情极度低潮及自我封闭,埋首于工作一年多后,被诊断罹患初期乳癌。双重冲击下,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这三年来一直走不出的分离焦虑。

在一次极度低落的中午休息时,我看到了高老师的部落格及边缘人格心理分析文章。这当中有我相当熟悉的片段经验,似乎针对我分析一般。我惊觉到自己的问题是需要谘商的,于是我求助于心理谘商。经过数次的对谈,我理解了许多自己莫名其妙的复杂情绪。当时为什么会如此反应激烈?为何如此身陷长时间的不正常感情而无法自拔?透过深层回忆,好像将自己的人生重新走过一回。过往对某些关键时刻的决定始终迷惘,谘商后终于豁然开朗。同时我也在高老师的鼓励下与母亲深谈,解开我心中沉重心结,向母亲坦承自己过去的感情。回首过往,对于走过的一切我珍惜曾经拥有。对于目前的一切我释怀且了然于心。我准备再度往前走。生命就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累了,我们可以休息,停顿之后再出发,前面是沙漠或绿洲唯有你走到才能经历。人生;尽管放胆走就对了!

个案分析:

边缘人格的成因:

这位个案由外婆带,他仍记得上幼儿园时有长达半年的分离焦虑,需外婆陪读才能适应,直到回父母处仍须面对离开外婆的煎熬,很多托人带的孩子如此经常经历与依附对象异常分离,内心所产生的不安感,是边缘人格形成的雏形。

边缘人格的谘商过程:

这位个案小学5,6年级就交异性朋友的早熟,透露幼小心灵欲藉着与小伴侣互动排解孤寂,也显示幼时个案家庭的欠缺温暖,接下来长达7年的住校,与家庭连结更是疏离,因此个案说:我想说的话、我的挫折、我的情绪都放在心里自己消化....,当心中积存许多酸楚无处宣泄后,感情表达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职场中认识已婚的年长主管具备内心长久以来欠缺父爱的特质,这样的心灵填补让她陷入煎熬,边缘人格者的最大罩门是因害怕空虚所面对的感情脆弱,如有人能像母亲般,让她有被爱及克服心灵深处的寂寞,可能无法顾及被人指摘的"小三"罪名,甚至明知保守的父母严拒女儿有此作为,个案仍毅然与对方苦恋了17年,然而边缘人格特别无法与人共享爱侣的特质,终因情绪时时被分离焦虑所困,长久的情绪吵闹终于分手。我曾与个案讨论,如果成长于温暖健全家庭,没有边缘人格的情感困扰,当初会陷入三角关系吗?

谘商后的结果:

首回谘商会先请个案作忧郁,边缘人格,及焦虑症的简易测验,一旦确认为边缘人格,我会建议每天作一小时的室外运动,记得这位个案的第一反应是平日工作实在太忙,回到家都7,8点了,拖着疲累身体,且根本没运动习惯,这种建议无法配合...,由于第一回的谈话与个案已建立信任关系,再次要求至附近学校运动,第二回谘商结束后,终于按指示,下班后晚间到学校跑操场,她说运动后的感觉奇佳(与其他个案反应一致),身体舒畅外,短短几天,体内似乎出现意想不到的动能,近两个月后,她除将运动视为每天必作功课,例假日会主动爬山,认识新山友...。

由于自认有段不光采的爱恋关系,个案已习惯将心事藏于心中,抑郁的结果,连癌症都上身,除了鼓励跟好友联系外,也希望与关心却有些疏离的母亲坦承那段已结束的感情,两个月来的心理谘商已建立新的信心,不断的运动,爬山已更能克服边缘人格害怕的寂寞孤独。



个案(五)

2011十月某一日在一通声嘶力竭的通话中,我解离了,不知道自己已踩上围墙栏杆,就在那生与死的一线之间,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后面环抱着我将我扯下…一位女同事正准备要往洗手间方向听见我的嘶吼看见了我在那边缘之际,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贵人。

我的人生已不知道如何走下去,脚上彷彿绑上千斤重的铅块卷进那强大的漩涡,无论有多少人伸出双手要将我拉起,不但拉不起,甚至还拉下了他们,他们对我的无力感最终害怕会被卷入我那不知多深沈的漩涡中,不得已最后也放弃了我。

太痛苦了,我不想再那么痛苦了,撕裂,…就是撕裂,我的情绪我的精神我的心灵无时无刻撕裂着。停止痛苦也好,最后的求生本能也好,让我找到了高老师,我第一次看到”边缘性人格"这个名词和解释久久不能自已,彷彿在诊断标准中,被一条条量身订作出来,我决定试著作心理谘商。

那是一个绵绵细雨的晚上,下了好几天的雨,空气都是霉味,就是这样的心情我静静的写完了高老师的测验,高老师一一的确认了我每一项的答案,确认了我的重度边缘性人格,完全没有意外的,所以我还是保持着从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诉说着近期的故事,就好像只是在讲别人的故事那样,第一次我觉得有人了解我在说什么,可以告诉我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接下来一路的心理谘商,成为了追寻自我心灵的一段旅程,到了最后我才知道是为了救赎我那幼年受创至今仍未长大的小女孩。

母亲的原生家庭因为有太多孩子,所以将母亲送给别人养,国小毕业后就送去矿坑工作赚钱,一到成年就被安排相亲,嫁给了大了她快二十岁的外省军人。自有记忆以来,父亲退伍后开出租车,时常在眷村打麻将,我的母亲就带着我一天到晚去抓赌,最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出租车后座,母亲气愤的在父亲面前拿了一块大石往出租车正前方挡风玻璃砸,那一瞬间,后座的我看到破碎的玻璃全面性的朝我飞来,至今我还忘不了那恐惧,小女孩一直哭泣,母亲却用台语大声吼怒吼说妳又不是死老爸死老妈妳是在哭三小。

我的父亲小时候常爱逗我,都说我是外面垃圾桶抱回来的,而母亲在旁边就会帮腔演戏,父亲赌博,母亲就抓赌,父亲没在家,我的母亲就只会看电视和煮饭,家里永远都是脏乱不堪,而我也成为电视儿童,很少与家人有什么说话和互动,不知道是否因如此我才不善于与人沟通。

从小到国中的求学过程,只要母亲因为父亲赌博,就会失控砸烂家里的东西,我不乖,就是体罚,黄色水管、衣架、棍子,任何身旁抓得到的东西都可以是武器,直到国中,手臂仍有一条条的瘀青上学。

求学过程中,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不讨老师喜欢,小二有一次班上有同学掉钱,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要全班给她量脉搏,因为偷钱的人会紧张,脉博会跳的最快,最后,她量了我的脉搏对着我说,当着全班的面说,就是妳对吧!

我的小学记忆中没有一个让我觉得温暖的老师,我总是纳闷着为什么都不喜欢我呢;同侪间无论我怎么努力或讨好,为什么总是也没有温暖呢?国中老师似乎都能接纳我,但是我在同侪之间觉得越来越辛苦,我好需要朋友,无论我怎么付出讨好,不如我所愿。

专一最好的朋友被我发现和我喜欢的男生交往,且她知道我喜欢他,我断然跟这好友绝交。我开始自己打工赚钱养自己,开始谈感情,感情是我的全部,我的重心。有个人可以陪伴我,感情让我觉得好温暖,因为只是感受到温暖而压根没去想对方是个怎么样的人,适不适合自己,所以每一段都很短暂,每一段我都可以痛得无法自己,靠着抗忧郁药把日子撑下去。

我甚至对朋友讲过一句话,当我男朋友很简单,只要能陪我吃饭就好,现在想来多可笑,这是多么的困难,哪个男人有空可以天天陪你吃饭?出了社会工作,那年我22岁,我怀孕了,奉子成婚,先生那时也才23岁,那时觉得彼此相爱的两个人有了孩子有了家,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不过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太多现实的问题的考验,爱情总会消磨殆尽,那时的我们都太年轻,太多的压力会寻求酒精的麻醉,但喝了酒之后他会变成魔鬼,发酒疯,家暴或强暴。但酒醒后的他又变成那个好好男人,酒醉比清醒时多,他也必须靠抗躁郁症药物和安眠药,当酒精和药物和大量安眠药都无法入睡时,女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只能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关在厕所打电话请朋友来家里救我,为了孩子,始终撑着这段婚姻,不过两年的婚姻,就在抓奸在床中落幕了。

离婚后,独立扶养孩子重新回到职场上班,很自然的结交异性朋友,也开始谈恋爱,但只要对方没有符合我心中期待,约定的事没做到,约会迟到,我就会勃然大怒,甚至提出分手,而当对方无回应时,情绪会接踵而来,无法接受对方真的会离开,几段感情下来,我越来越不稳定,甚至小孩不符合期待时,我会对着他大骂:我讨厌死你了,恨死你了,甚至失控的打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狂揍他。像绿巨人浩克一样,一旦情绪爆发,就会摧毁一切东西。某天冷静下来,发现我根本就是我妈的翻版,眼看着小孩越来越没安全感,眼看我正复制下一个我,我不要我的孩子跟我一样,不希望长大跟我一样痛苦,因为我是如此爱他。

极度没有安全感,敏感,情绪多变,我时时刻刻都只想象橡皮糖般黏住对方,对方没有以我为优先考量就会动怒,甚至自残,且欣赏自己的伤疤,害怕被遗弃就先提分手,等真的分手后又忍不住发简讯乞求回应,我困在情绪中,吞噬了自己。感情只要一溃堤,我的生活也就完全崩塌。

为了孩子和自己,我接受了高老师的治疗,开始察觉我与常人不同,我的自我存在感几乎不存在,害怕孤独和寂寞,需要从别人眼中反射出来自己的影像才确认自己存在,在感情中会不停的找事验证对方是否爱我,我没有兴趣与嗜好,人生的唯一寄托就是感情。

心理谘商是一趟自我追寻的旅程,让我知道原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如此深远,我不知道原来我心里住着一位小女孩,且伤得是如此的重,至今都未长大。我开始陪伴她,安慰她,开始跟她说话,开始自己陪伴自己。我以前觉得一个人看电影很恐怖,三十岁才开始自己看电影,原来其实没有想象中可怕。试着一个人逛街、到诚品看书,一个人吃饭,从尝试、练习、怀疑、到享受,真的不容易,毕竟不稳定才是边缘性人格最稳定的特质,就是要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让自己稳定。而当浩克即将出现时,会先自我分析后,试着沉淀自己,虽然不会每次受用,但状况慢慢地好转中,最明显的是我已不再打骂孩子。

希望所有跟我一样为边缘性人格所苦的人,希望都可以开始拥抱自己,陪伴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个案分析:

边缘人格的成因:

我的边缘人格个案中,约有七成为中度,三成为重度,既为重度,其形成原因也会是重度,母亲气愤的在父亲面前拿了一块大石往出租车正前方挡风玻璃砸...,家里永远脏乱不堪,而我也成为电视儿童,很少与家人有什么说话和互动....,我不乖,就是体罚,黄色水管、衣架、棍子,任何身旁抓得到的东西都可以是武器,直到国中,手臂仍有一条条的瘀青上学.....,

判别边缘人格的中或重度,达DSM-IV九项中的五项为重度,我认为三项以上可判中度,我们再试着看本书第二篇所提,边缘人格的五项形成因素:

A.0-3岁的婴幼儿的照顾质量

B.3-12岁孤单的童年经验

C童年的分离创伤经验

D.家庭的不良气氛

E.父或母为边缘人格者

如为重度边缘人格者,我的经验是这五项会毫无例外的符合,中度则或多或少符合2-4项,因此心灵被过度践踏与蹂躏,会导致心理创伤的更加严重,这位个案就成长于极其混乱的家庭中,长大后边缘人格所引发连串的情绪,行为,思考的严重失控,幸好在往下跳的那一刻被救下来....。

边缘人格谘商过程:

自我觉知是边缘人格心理谘商的重要目标之一,无法感受自我的存在,就会出现自我认同障碍,既然缺乏被爱的温度,人就不能感受存在,我在谘商初期一起与个案感受那不堪的的童年往事,那无助,孤单的幼小灵魂,是如何在父母不当的管教中严重受创,当痛苦经历能在谘商过程中获得同理,就能找到宣泄出口,也能建立初期的信任关系。

在恶质家庭成长的孩子,他们心中似乎都能听到一股逃离家庭的魔咒,青少年阶段就会被此魔咒牵引,结婚是最好的逃家方式,也是对原生家庭交代的最好借口,然而魔咒毕竟会带来更多伤痛,在他们未能学会经营家庭,教育子女前,原生家庭的梦魇仍会像魔鬼附身般挥之不去,持续那悲惨的命运。

既然个案愿给自己一次难得重生的机会,我们心理工作人员就该积极协助,开始一起检视过往感情处理的问题所在,在越来越了解这一切并非她所造成,也非她该负责,自我觉察后,就须对未来生命负责,当务之急是应以更多理性面对感情问题,不能再像以前,只要有人陪伴,且愿唯唯诺诺听从指令就颐指气使的操控伴侣,或一旦依附对方就死心蹋地毫无原则,谘商过程中,我前后见过她三位伴侣,目前她正与一位我曾接触,且认为最能带给她幸福并能跟他一起照顾孩子的伴侣稳定交往中。

谘商后的结果:

每位个案在我心中都有不同的谘商目标,这位个案的另一目标是,我希望她要认清殴打,伤害孩子是万万不可的,几乎每次都问他:最近会不会打孩子出气?从初始,还会,企图控制中,变得较少了,已不太会打了,且跟孩子的感情越来越好,这是我作心理谘商的最大成就感。

个案(六)

个别,家庭,青少年与边缘人格心理谘商

焦急的父母带着情绪,行为,边缘人格的青少年前来心理谘商,从跟孩子一个半月的个别谘商,到父母参与另一个半月的家庭谘商,同时涉入青少年及边缘人格议题,谘商过后看到孩子,父母及整个家庭的改变,配合新书的即将完稿,邀请三人留下三个月来每周六早上9-11时于谘商室所发生极其难得的记录.....

我是个独生子,从小家里就只有我一个小孩和爸爸妈妈三个人,爸妈对我的栽培从来没有少过,从小学小提琴,英文,钢琴,桌球,围棋等等各式各样的才艺,有些我只有三分钟热度,但他们只要我想学,就很大方的让我去,父母希望望子成龙,对我的期望当然是好几倍的,记得从国中要毕业开始,我开始变得爱玩,学抽烟,跷家,不念书,甚至不回家,跟父母吵架,连原本考上的公立高中都不好好念,念到休学一年后还被留级,当时的家里气氛真的很差,每天不是我在跟父母吵架,就是他们为了我在烦恼,一回家我就直接进房间,几乎在家都不会讲话,他们当然很担心,非常想要跟我沟通,希望我可以不要再这样荒唐,可以好好的念书,好好的待在学校,至少完成学业,但是当时就是听不进去,认为我想要玩乐团,想要跟朋友每天都出去鬼混,我不要念书,晚上不想要待在家里,不想听父母的念

我就浑浑噩噩的过着日子,爸妈还是每天担心,我一点都不在意,也不想改善家庭气氛,认为反正我讨厌回家,以后就会搬出去了,觉得那就这样下去也没差吧,直到有一天爸爸突然进到我房间跟我说,这是一个家,应该是温暖的地方,是我们大家都归宿,不可以再让这种气氛持续下去,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为了这个家做出改变,他说他找了一个心理谘商师,希望我排出一个假日,能够和他和妈妈一起去,并不要求我一直去,只是希望我先配合一次,以后要不要去再说,那时我边上着网边听,想的只是说,天啊!又来了,一定又要沟通甚么,还不是讲得都一样,到底有什么好讲的,马上就说不要,一个礼拜过去了,爸爸几乎每天都跟我讲要我考虑,我抱着敷衍他希望他不要烦我的心态也就答应了

就这样去了高老师那边,高老师除了家里发生问题时适时的给我们全家人意见外,我们填了几张问卷,其中我了解到我是中度边缘性人格,老师开始从婴儿时期的记忆开始追溯,在小的时候我碰到了甚么事情,什么事情刺激了我,还有各阶段在家里跟父母相处的情况,一步一步,很多早就不记得的事情,就这样不停的涌出来,我们竟然建构出自己一路到现在的成长史,知道为什么我会容易冲动,情绪为什么有时会控制不住,甚至为什么这么缺乏自制,透过问答,逐渐了解自己,其实很多并不是自己的问题,也许是小时候的刺激以及当时身边的人事物影响,但在了解中,高老师告诉我,现在挖出来,说出来,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放下,然后做出改变,才是谘商的目的

然而不只我,爸妈也跟着我一起做谘商,在旁边听着听着,也跟着他们走了一次成长史,知道了为什么我的父亲这么择善固执,知道为什么我的母亲这么独立这么精明,知道了这些后,好像我们的距离也更近了一些,开始能够相互体谅,不在只是一昧的责怪,家里的气氛也逐渐变好,当然这不是变法术,不可能马上就能够完全变好,在其中还是有许多摩擦,以及忍耐,但是至少我能够了解彼此个性上的缺点,也就能够互相提醒,口气也缓和许多,我也开始认为,待在家其实没有那么难受,气氛好了,其实和父母偶尔聊聊天,交换一下彼此一天的情况,也是很有趣的

我知道做这些谘商,只是一些引导,只是给彼此一个机会了解,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自己承认错误,并且愿意改变,高老师说,他能做的,只能修复五成的问题,剩下来的一半,必须家里面持续的沟通,继续的为对方着想,简单来说,就仍然得靠我们自己努力,但是真的感谢高老师,要不是这些课程,我想,我永远也没有机会改变现状吧

1,青少年问题与边缘人格的形成:

国中毕业开始就变得爱玩,抽烟,翘家...,对照他从小在父母鼓励下所学的琴棋书画等十八般武艺,加上国中课业繁重,个案曾说:从国中开始就甚少在假日全家出游,课业的压力令人窒息....,当窒息过后,疲惫的心灵就想放松,欲放松的程度与曾承受的压力成正比,因此个案考上公立高中后,似乎已对父母交代,他想好好补偿过去缺乏欢乐的日子,此时父母希望再接再厉完成高中学业,已力不从心,且严厉反抗,甚至与父亲出现肢体冲突。

个案出生两个月后就由保母带,我们看一段母亲如何在这段期间的叙述:一岁半时,因在褓母家整天看电视,担心成为电视儿童,提前送他去幼儿园。从此时开始,每每送他去时,就开始抓着我大腿哭闹,不愿让我离开,每次听着他的哭声就心如刀割的忍痛离开。这种情况一直到小学二年级都是如此…,母亲形容直到小二,个案才适应与母亲分离焦虑的煎熬,对三岁前的孩子而言,需每天面对与母亲的分离,孩子凄厉的哭声与绝望心情,就如同我们成人需每天面对情人欲跟我们分手一般痛苦,这种痛苦就是心如刀割,我们大人所面临的锥心之痛,是否能让不满三岁的婴幼儿免于此痛?

青少年与边缘人格的谘商过程:

目前个案经常与女友在一起,如胶似漆的相处,忽略了家庭聚会时间,这是青少年转移依附关系的现象之一,父母期待能增加在家时间,对个案而言似乎有许多不愿在家的原因。

最大原因之一是母亲时时刻刻依循从小建立依附经验,从早晨叫个案起床,到衣服穿得太少都会不厌其烦的强力要求,个案对母亲好意提醒极其反感,每每引发冲突,我先与母亲探讨每日事必躬亲叫孩子起床的背后动机,怕他迟到被学校记过,退学?还是依附过程中,已成为强迫性,不得不为对孩子无法切割的习惯性依附行为?对近18岁已快成年,衣服穿少了,仍会执意要求多穿衣服,不惜因此小事冲突不断,也可能造成未来子女自我照顾上的失能。

母亲似乎察觉了问题所在,开始克制叫孩子起床或执意要求多穿衣服等事,我同时也与个案讨论,如果母亲改变了这些令他抓狂的互动,是否能增加与家人聚会时间?他乐观其成,一个月后,母亲真的减少了这些作为,个案也认可母亲的改变,愿意每周三晚间与父母共餐,这是加强家庭成员凝聚力好的开始。

家庭谘商结果:

每回由父母带来的青少年,见面初期我都会慎重其事的向个案保证,只要他不希望让家长知道任何事,我们定会为他保有隐私,目的是希望个案能放心的将心事说出,我们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当然就我们谘商师的立场,与青少年在初期谘商建立信任关系,几乎已成功了一半,相信这也是这位个案愿意持续前来的主因之一。

结束个别谘商后,我们开始进行家庭谘商,我希望个案多了解父母的内心世界,同时藉着诉说自己成长经历,父母也能通晓在隔代影响下的家庭互动,结果母亲发现自己母亲的情绪化,焦虑,唠叨等性格影响了他对个案的教养态度,而祖父的军事化管教,让父亲在求学过程中历尽艰辛才得以突破逆境,因此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避免像他在成长过程中走了那么多冤枉路,因此从小的菁英式学习,对课业的极端要求,都铸下个案日后远离书本的后果,青少年的心理模式为,当父母过度要求某特定事务,他们会以自虐方式故意忽略此要求,作为内在的抗拒,就争取独立自主而言,这样的抗拒可能是对的,然而希望个案能在同理父母的心路历程自诉中,了解父母苦心要求的背后,其实是有故事的。

个案在谘商室内对父母的情绪反应虽有进步,但仍有改善空间,然而数度表示自己过去情绪极易失控的现象已大幅改善,在与女友的相处过程中,尤其感到自己的进步,有回个别谘商时,还私下告诉我校内原本会发生学长,学弟间的冲突,经他从中斡旋而化解,父母当初担心个案的校内表现,可能被退学而来谘商,三个月后的今天,如同个案在文章中表示,他愿意努力改变。

我们也看看父母亲对家庭谘商的感想,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母亲对家庭谘商的感想:一位边缘性人格妈妈的心路历程

坐在学校会议室内,跟爸爸坐在里面相对无语,等待着主任教官、导师、辅导老师来,静静地听着外面走廊三三两两学生走过打闹的嘻笑声,难过、担忧心情却难以平静下来,这次来学校事件是儿子因劝导不满,冲动要去打教官,学校希望家长能到校说明并提出解决方法,这三年来已经不知是第几次面对这种场景,也是这些年一直无法解开的疑惑,为什么原本活泼、可爱、贴心的儿子,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

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三年后出生,因外子是军职,儿子二岁前,工作单位常调动,而我是一位职业妇女,儿子两个月大,就开始让褓母带,每天早上8点前送去,晚上7点前接回家,跟儿子关系非常亲密,虽然接送辛苦,随着儿子活泼、可爱成长,是最大的慰藉与快乐的泉源。

褓母对于儿子饮食及健康上非常细心,一岁半时,因在褓母家整天看电视,担心成为电视儿童,提前送他去幼儿园。从此时开始,每每送他去时,就开始抓着我大腿哭闹,不愿让我离开,每次听着他的哭声就心如刀割的忍痛离开。这种情况一直到小学二年级都是如此,一直以为是儿子还小,依赖我不忍分离,才会有如此情况。小学三年级时,因为老师处理纠纷不公,儿子安亲班下课后,就离家出走,这是第一次行为发生异状,之后虽有调皮捣蛋的行为,总想小男生哪个不是如此?国二开始偶有语言与行为上的顶撞,对学校老师及父母都会,虽很难过与无法接受,但心想在青春期的小孩是如此,我们自己都曾经走过那样青涩不安的年纪!必须耐着性子陪着他走过渡过!

高一开始,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在家跟刺猬一样,跟他说话就顶撞,口不择言怒骂,在校入学新生相关该缴的资料完全迟交,作业不交,晚上不睡觉,跑出去跟朋友整夜玩、混网咖,早上叫不起床,白天上课时睡觉,有时连续好几天彻夜不回家,上课、期末考直接趴着睡觉,完全不理会学校任何活动及正常学生应该有的行为,旷课、记过累积数十次,爸妈只要责骂他,就会爆发言语或肢体上激烈冲突,后来又迷上飙车,先是借朋友摩托车骑,后来为了让他能多在家里,拗不过帮他买摩托车,结果又是另一个噩梦开始,多次违规被警察抓,甚至半夜飙车,无照驾驶被带到警察局保他回家。

在儿子这些转变下,讶异、失望亦无助,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歇斯底里的与儿子爆发冲突,恶劣关系一蹴即发。儿子在这种种脱序行为下高一休学,重读高一又被留级,多次又与学校教官、老师发生冲突,面对儿子这样行为,骂过、哭过、求过他,怎么都束手无策!这次事件更加严重,对教官劝导不满,甚至冲动想要去打教官,学校这次约谈,已经下最后通牒希望儿子能转学。我跟爸爸几乎所有方法都试过,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断绝金钱来源等,甚至求神拜佛都试过,束手无策、心力交瘁,每天白天担心学校来电又告知儿子闯祸,晚上担心今天儿子会不会回家,这样日子多少次夜里跟爸爸透彻心扉地泪眼相对,万念俱灰,自责、愤怒、失望心情下,亲子关系一天比一天恶劣,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吗?这是每当夜深人静时,不断问自己的问题。

在偶然机会下,听到心理谘商这样的名词,爸爸从事法律,我念企管,从未接触心理谘商的领域,从不愿意面对,到后来姑且一试的心态,鼓起勇气打给高育仁老师,于是正式开始展开约三个月的心理谘商疗程。

第一次怀着忐忑的心情跟爸爸两人到高老师谘商工作室,简洁的空间摆着一张双人沙发,两张单人椅,让人心里平静下来,娓娓道着从未对他人诉说儿子剧变心性的历程。『边缘性人格』?,高老师耐心聆听完毕后,告诉我们这样的名词,按耐着诧异的心情,静静听高老师分析边缘性人格,听完分析,似乎一步步地切中儿子这些年来的表现,让我心痛却也重新燃起希望,这样的谘商会对儿子及我们家庭有帮助的,另一方面依现在的亲子关系,担心儿子会不会抗拒,怎么样才能说服他来参与呢?听完我们的担忧后,经验丰富的高老师给予我们建议,以改善我们家庭关系的角度来说服,让我们成功说服儿子愿意踏出谘商的第一步。

谘商第一天,坐在谘商室外忐忑不安,到高老师请我们进去一起谘商,看见儿子面带笑容时,担忧的心情顿时放下来,坚信家庭谘商这样的决定是对的。透过这样谘商过程了解,儿子是太小送到褓母家及幼儿园,而产生这样焦虑分离的不愉快童年经验所产生的边缘性人格,加上因我小时候也曾短暂被妈妈送给姑姑当女儿的痛苦阴影,而我也是边缘性人格所致,于是与儿子之间产生依附关系,彼此这样依附关系影响到后来儿子人格的发展。

儿子童年时期,我们夫妻关系,因为年轻气盛,经常为了小事争执,让他感觉到父母常吵架,担忧父母会离婚,再次感受到分离的恐惧,透过一次次谘商,一层层解析这样的家庭关系,加深对儿子的内疚心情,更能理解与谅解他的行为,必须先改变自己对待他的心态,才能让他愿意重回这个家庭。

在这谘商的疗程下,我们夫妻与儿子开始理解彼此的行为,儿子慢慢开始有些转变,愿意走回家庭,愿意与我们每周一天共进晚餐,有时我们在看电视时,他会坐到旁边陪着我们看,与我们说笑,讨论时事,当他有怒气时,也会看见他慢慢忍下来,语气平和的说明,逐渐拉近彼此心的距离亲子关系,是我这些年梦寐以求的。

人的个性与心性,不是短期内可以立即改变,需要爱与耐心,透过高老师谘商让我们家庭、亲子关系改善,是让我感动与感激的,几周谘商过程了解我们对儿子的过度保护心态与行为,是妨碍他独立自主的最大阻碍,就如高老师所说,多说、多做会增进彼此亲密关系的事,其余不要太担忧,面对最亲爱的儿子,期待他会变得更好更独立下,『放手』这是我们夫妻现在最重要的人生功课。

父亲对家庭谘商的感想

我的孩子曾经是一个资优生,他喜欢看书,小学2年级不到,就已经开始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而且能与大人讨论,只要他想看书,我们就满足他,书籍成套成套的买,小学2年级时参加数学竞试,成绩落点大约在全国前100名,我们满心骄傲,为了培养他成为一个全才,从小我们送他去学小提琴,也通过了英国皇家学院某级的检定,他喜欢运动,我们就送他去篮球营学篮球,想要游泳,就送他去学游泳,想打桌球,就送他去学桌球,小学5年级送他去菁英营,住鸿禧饭店,学习操舟、高尔夫球等,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无法学习的,也因为大人望子成龙的心态,小学就已经是陈立数学的学生,全英语补习班授课的常客,我们以为已给孩子最好的环境。

孩子大了,变化在国中升高中的时候,我总以为他会考上建中,也常开玩笑的讲,孩子的个性活泼好动,附中学风较为开放,能读书能玩,附中就好!然而,发榜后未能尽意,孩子考上了中段的公立高中,我见他意志消沉,竟然在脸书上写着「自甘堕落!为何我在补习班模拟考的时候,同学却在家里睡觉,竟还考的比我好」,从此也就不读书了。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见到他变的流气、与具有帮派色彩的孩子为伍、开始不回家、旷课、骂脏话、抽菸、有时还会喝醉,内心十分痛苦万分与无助,为了想要让他从新开始,帮他办了休学,希望他休息一阵能重拾信心继续完成学业,未几,孩子开始要求购买机车,经过央求后我们自以为是的与他谈条件,以复学用功读书、按时回家为条件,开始我的错误的第一步,从此车祸、赔钱、半夜被警察叫去、未成年无照罚款的梦靥挥之不去,还要陪同去监理站上交通讲习。我的法律都唸到哪去了!我自责的泪水直流,直到泪流干了。

没收机车,也造成不小的风波,我与孩子剧烈冲突着,大打出手,机车藏了又被找到,双方冲突不断,孩子高喊着「为什么给我的东西又要剥夺!」我与内人成天在焦虑中度过,沟通却不见效果。复学后,孩子信誓旦旦的说要开始唸书,可是学习动力丢了要找回来,谈何容易?有一搭没一搭的继续唸,上课睡觉、功课不交、脾气失常、与同学及教官发生冲突,早已成为老师与教官眼中的头痛人物,所幸复学后的班导师黄老师是个极有耐心的老师,在他的辅导下,与具有帮派色彩的朋友已逐渐失去联络,虽没有大的过错,但仍逃不过留级的命运。

进入唸了3年的高一时序,我想孩子心理必定也不好受,刚开始要求去补习,却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学校的班导师告诉我们,他较好的朋友也都是留级的同学,我们内心十分难过,课业也似乎未见好转,功课仍然不缴,在一次与教官发生严重冲突后,我们决定寻求外力支援,因此,我们找到了高育仁心理谘商师。我还是有点铁齿,甚至抱着半信半疑的立场,心想能高明到哪去?

谘商师刚开始谦虚的告诉我们,要看他与孩子的缘份,孩子愿意到他谘商所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肯来就好解决,我与内人在半信半疑中将孩子骗去,未料!他谦恭和善的态度,软化了孩子桀傲不驯的个性,不但持续的接受心理辅导,还在高谘商师出国暂停谘商的一周中,忘了彼此的约定,竟还问了「怎么这周没有去高老师那?」

心理师的专业不容小觑,在一次又一次的个别谘商与家庭谘商中,他与孩子深谈,诱导他愿意说出他了他的痛苦,进而排解,也让我们了解孩子的创伤来自于家庭与学校,尤其影响最深的竟然是3岁之前缺乏呵护的感受、孩子见到父母因细故争吵的情境、以及我们对孩子期望式教育的心理压迫、学校教师无意的伤害,这让身为军人长期无法在家,对内人无法体谅以及对孩子期望过高,同时也是老师的我万分愧疚。

原来我们对于心理的了解是多么的肤浅与无知,「心理会影响行为与动机」这句话或许人人会讲,可是如何建构完善的、健康的心理却是大众所未知的,想要如何收获,就要如何的栽,孩子的未来也是一样,并不是一昧的给与自以为最好的教育就可以得到甜美的果实,但也不是一昧顺从着孩子就会有善果,孩子心理的养成涉及到父母及老师的行为,因为心理影响的行为将会造成环境,该环境将会使孩子因为环境的因素而影响心理,成为一种循环,这就是原生家庭的遗传性与学校的影响。

现代人长期处在紧张高压的环境中,不要说人与人隔阂加剧,连亲人间述说心情或许都有些顾忌,更何况横跨两代间的鸿沟,由于辈份的差别,孩子有些话、有些事可能是父母、老师永远不会知道的,透过心理谘商,能让孩子得以将本身的行为逐一检讨外,亦使得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甚至检讨自己的行为与教育,促成完善的环境,良好的动机,避免造成负面的行为。

经过2个月多的谘商,我们的家庭气氛好转了,孩子愿意藉由与父母用餐的时机,聊聊天、说说心事,心性也稳定多了,虽然孩子的课业仍在努力中,但是我相信孩子一定会找出自己的一条路,心理谘商挽回了一个孩子与和乐的家庭!

献花(0)
+1
(本文系麦芯图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