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2020-10-11 | 阅:  转:  |  分享 
  
《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一、前言

寨卡病毒病(ZVD)是由寨卡病毒(ZIK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关节肌肉痛和结膜炎等,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被发现,随后在非洲、太平洋岛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病例;2015~2017年,巴西等中南美洲地区广泛流行,并发现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和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等并发症有关,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我国存在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等传播媒介,有继续发生输入性病例和引发本地流行的风险。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1947年首先在东非乌干达的恒河猴体内成功分离出寨卡病毒。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寨卡病毒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东南亚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寨卡病毒病第一次暴发于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的雅浦岛。2013年在法属玻尼西亚发生大规模的流行。2015年3月开始巴西发生暴发流行,10月疫情达到高峰,随即在南美洲迅速播散,并因发现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相关而被世界高度关注。2016年2月1日,WHO宣布寨卡病毒感染疫情及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月18日取消关注转为长期机制应对。

我国大陆自2016年2月发现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以来,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共报告27例输入性病例,其中2016年24例,2017年2例,2018年1例。广东、浙江、北京、江西、河南、江苏等省市均有输入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16例,未发生本地传播。

(二)传染源?

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受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三)传播途径

主要有蚊媒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伊蚊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寨卡病毒病的病原体,根据基因组序列不同分为2个亚型(非洲型和亚洲型),两种亚型均可引起寨卡病毒病。

四、发病机制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等媒介叮咬传播进入人体。

五、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平均7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25%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非化脓性结膜炎,可伴有全身乏力、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少数病例可有眼眶后疼痛、腹痛、腹泻、黏膜溃疡,恶心和呕吐,皮下出血;罕见表现有血性精液、睾丸炎和附睾炎、听力障碍等。重症病例少见,可表现为脑炎/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等。

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死胎和新生儿小头畸形、角膜炎、肌张力亢进、反射亢进和易激惹等。婴儿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出生后头部生长发育缓慢,可形成后天小头症。

寨卡病毒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持续一周,但关节痛可持续一个月。重症与死亡病例较少,一般预后良好。??

六、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血生化检查:血清球蛋白可轻度增高;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轻度到中度升高。部分患者肌钙蛋白、血肌酐、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移酶、C-反应蛋白可轻度升高。

(3)尿常规: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

应在病程早期进行寨卡病毒分离、核酸检测或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等,NS1抗原可能是感染早期的一个重要检测标志物。

(1)病毒分离培养:

(2)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3)血清学检测:

(二)影像学检查

当前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受寨卡病毒感染的胎儿。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确诊需要病原学检测结果。

(二)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1)①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病流行地区旅行/居住、或与确诊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有过性接触,②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结膜炎或关节痛等临床表现;

(2)孕期感染寨卡病毒母亲所生的新生儿;

(3)来自流行地区、已知或怀疑其胎儿存在先天性脑畸形的孕妇。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寨卡病毒;(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病毒、基孔肯亚病毒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1.?登革热:

2.?基孔肯雅热:

3.?黄热病:

4.?西尼罗热:

5.?钩端螺旋体病:

6.疟疾:

八、治疗

至今尚无寨卡病毒病的特效治疗方法,成人患者一般症状较轻,主要采用综合对症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强调尽早卧床休息。注意对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观察。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食物应富于营养并容易消化。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以免继发细菌/真菌感染。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高热、腹泻者尽可能先口服补液;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二)对症治疗

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在急性发热期,对高热病人可以应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口服,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每日4次。

(三)病原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

(四)重症病例治疗

1.?脑炎的治疗

要注意降温、吸氧、控制静脉补液量和补液速度。

2.?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

病程早期可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

3.?心脏损伤的治疗

出现明显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时,应卧床休息,持续低中流量吸氧,保持大便通畅,限制静脉输液的量及速度。

(五)中医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酌情给予中医药辨证施治。

九、预防与控制

目前尚无寨卡病毒病疫苗。及时发现和控制输入病例、防止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是防控的目标,预防控制的重点是传染源发现和管理,以及媒介伊蚊密度的控制。

(一)传染源发现与管理

(二)蚊媒控制措施

(三)健康教育



献花(0)
+1
(本文系医药达人一...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