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docx
2020-10-13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①,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②,柔弱处上③。注释:①徒:一类的人。②下:劣势。③上:优势。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
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
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干枯了就会折断。凡是强大的,总是渐渐处于劣势,凡是柔弱的,总是渐渐处于优势。本章分两层。第一层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一层先打了两个比方。一个是用人活着的时
候身体状况和人死后的身体状况;一个是用草木生长时的状态和死后的状态,来说明柔弱才是生命力的表现,而坚强则是失去生命力的表现。顺着这
两个比方,老子提出了“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观点。老子认为凡是坚强、刚强,强硬的都是要逐渐失去生命力的,凡是柔弱、脆弱、软
弱的都是生命力的表现。第二层:“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里是老子的推论和得出的结论。上一层老子得出了一个一
般性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进而推论道:“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这一句的意思是:用兵逞强就会灭亡,树木干枯了就
会折断。这里用树木干枯形象说明用兵逞强的结果。最后老子得出一般性结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凡是强大的事物,就逐渐处于劣
势了,凡是柔弱的事物,就逐渐处于优势了。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
益”这里重申“道贵柔弱,而戒刚强”。正如王弼云:“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老子之所以教人贵柔弱而戒刚强,是因
为“强粱者,不得其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世人都教人为坚强,而老子独以“强梁者,不得其死”劝诫,并说:“吾将以为教父”。周敦
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柯易大道注:原本为“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就是古代易学
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引自《百度百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任何一个事物产生,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外
显为阳,内藏为阴,运动变化为阳,静止为阴,聚合为阳,消散为阴。运动变化之阳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到了极致(暖极寒之兆,寒极暖
之机),静止之阴就出现,并逐渐强大,而使事物走向静止,事物由聚合到消散。阴阳的消长是事物产生到覆亡的变化规律。这便是事物运动变化的
规律,即道所反映的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强大的事物,运动变化到了极致,事物的聚合已经完成,就要向静止,即消散的方面转化了。弱小的事物
,其运动变化才刚刚开始,事物的聚合还没有完成,所以有着生命力。守弱就是守静,“静为躁君”,守静可制动。这就是老子说的“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的道理。这一章告诉人们,处下,守弱,处静,是保持自身生命力或事物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事物或现象强大,并不可
怕,因为它渐渐会处于劣势;事物或现象弱小则不可忽视,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