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
2020-10-13 | 阅:  转:  |  分享 
  
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可发展为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和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肿瘤发病率上升以及侵入性医疗手段的增加,脓毒症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每年全球新增数百万脓毒症患者,其中超过1/4的患者死亡。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年组织编写了《成人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为脓毒症的诊治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重症医学工作者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专家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本指南。

1?定?义

脓毒症是指明确或可疑的感染引起的SIRS。严重脓毒症是指脓毒症伴由其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和/或组织灌注不足。脓毒性休克是指脓毒症伴由其所致的低血压,虽经液体治疗后仍无法逆转。

2?诊断标准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见?表1~2。

3?检索方法(略)

4?推荐等级(略)

初始复苏

推荐意见1:推荐对脓毒症导致组织低灌注(经过最初的液体冲击后持续低血压或血乳酸≥?4mmol/L)的患者采取早期目标导向的液体复苏。在进行初始复苏的最初6h内,下述复苏目标可以作为规范化治疗的一部分:(1)中心静脉压8~?12mmHg;(2)平均动脉压(MAP)≥65mmHg;(3)尿量≥0.5mL·kg-1·h-1;(4)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0.70或0.65。(1B)

Rivers等研究发现,早期定量液体复苏可提高急诊科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存活率。最初6h达到以上推荐中的生理标准,可使患者28d?病死率降低15.9%,此治疗策略称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goal-directedtherapy,EGDT)。我国8家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314例脓毒症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EGDT组28d?病死率(75.2%)较对照组(57.5%)降低17.7%。然而,ARISE研究将51个临床研究中心的160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EGDT组和常规治疗组,并未发现两组间28d?病死率、ICU病死率、院内病死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我们对6项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显示,EGDT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短期(院内、ICU或28d)?病死率。

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EGDT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短期病死率(院内病死率、ICU病死率或28d?病死率),尚无证据显示EGDT增加脓毒症患者的远期(60d或90d)病死率。因此推荐,对脓毒症诱发组织低灌注的患者可采用EGDT进行液体复苏。

推荐意见2:推荐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1D)

研究表明,血清乳酸水平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是组织低灌注的标志之?一。而脓毒症诱发持续低血压但无高乳酸血症的患者病死率并不高。研究表明,血清乳酸水平>1.5mmol/L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有所增加,?是独立于临床体征和器官功能障碍之外的脓毒症预后因素。血清乳酸水平的降低标志着全身组织缺氧情况的改善,与病死率降低相关,是较准确的预后指标之一。Jansen等研究发现,对入住ICU的高乳酸血症(>3.0mmol/L)患者进行以乳酸为导向的治疗(lactate-guidedtherapy,在初始8h?内使血清乳酸水平每2h下降≥20%),其院内病死率较对照组(无乳酸测量值)明显降低〔风险比(HR)=-0.61,95%CI=0.43~0.87,P=-0.006〕,并建议在初始8h内每2h监测血清乳酸水平,之后每8~12h监测血清乳酸水平。

然而,由于患者不同的机体基础状态(如肝脏、肾脏基础,及既往药物使用史),单纯监测某一时刻的血清乳酸水平不能准确反映组织氧供、氧耗的动态变化。因此,临床为了准确评估机体组织细胞的灌注和氧代谢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动态监测血清乳酸水平的变化,将乳酸清除率作为评估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血清乳酸水平是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复苏6h内乳酸清除率≥10%可能预示脓毒症患者的较低病死率。因此推荐,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液体与液体反应

推荐意见3:推荐晶体液作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首选复苏液体。(1B)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初始液体复苏时首选晶体液与胶体液,对患者的病死率无影响。Bansal等对7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显示,初始液体复苏选用晶体液(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与胶体液(白蛋白、6%或10%羟乙基淀粉或其他胶体液)对脓毒症患者28~30d病死率无影响。CRISTAL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组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时应用晶体液(226/779例死亡)与胶体液(215/774例死亡),28d?病死率无显著差异?(HR=0.95,95%CI=0.78~1.10)。

我们对4项RCT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分别以晶体液(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与胶体液(6%或10%羟乙基淀粉或其他胶体液)作为初始复苏液体,两组脓毒症患者的90d?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由于胶体液相对晶体液对病死率改善无明显受益,且价格较贵,因此推荐,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液体复苏首选晶体液。

推荐意见4:不建议使用羟乙基淀粉进行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液体复苏。(2B)

Bansal等对Veneman、VISEP、CRYSTMAS、FINESS、6S、?CHEST6项RCT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羟乙基淀粉与生理盐水、醋酸林格液比,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28~30d病死率(OR=1.21,95%CI=0.98~1.48)、?90d病死率?(OR=1.29,95%CI=0.90~1.82)无改善.CRISTAL研究显示,羟乙基淀粉组与生理盐水组比,两组间28d?病死率(28.00%比28.19%;HR=0.97,95%CI=?0.76~1.25)、?90d?病死率(32.00%比35.37%;HR=?0.89,95%CI=0.71~1.11)无显著差异。

推荐意见5: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可考虑应用白蛋白。(2B)

SAFE研究显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输注4%白蛋白很安全且效果与0.9%生理盐水无显著差异(合并脑外伤患者除外,脑外伤亚组病死率:白蛋白组比晶体组为24.5%比15.1%;RR=1.62,95%CI=1.12~2.34,P=0.009)。Delaney等对17项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显示,白蛋白可能降低脓毒症患者28d?病死率?(OR=0.82,95%CI=0.67~1.00,P=0.047)。一项纳入181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ALBIOS研究显示,应用20%白蛋白联合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患者28d病死率与仅用晶体液组比无显著差异(31.8%?比32.0%;RR=1.00,?95%CI=0.87~1.14,P=0.94),90d病死率、新器官衰竭发生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白蛋白联合晶体液组7d内的液体正平衡量明显低于仅用晶体液组,平均心率低于仅用晶体液组,MAP高于仅用晶体液组。我们对CRISTAL研究(4%或20%白蛋白)、ALBIOS研究(20%白蛋白)、SAFE研究等5项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显示,应用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并不会增加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28d?病死率。因此,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胶体复苏时可考虑应用白蛋白。然而目前的结论显示,液体复苏时使用白蛋白并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且由于其价格较为昂贵,建议医师在治疗时认真考虑患者病情、药品价格及供应情况等社会因素。

推荐意见6:液体复苏时可考虑使用限氯晶体液复苏。(UG)

研究发现,大量使用生理盐水或以其为溶媒的液体进行液体复苏将导致稀释性高氯性酸中毒的发生。可考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限氯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

推荐意见7:对无自主呼吸和心律失常、非小潮气量(VT)通气的患者,可选用脉压变异度(PPV)、每搏变异度(SVV)作为脓毒症患者液体反应性的判断指标。(UG)

推荐意见8:机械通气、自主呼吸或心律失常时,可选用被动抬腿试验(PLR)预测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反应性。(UG)

PLR是一种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指通过监测PLR前后心排血量的变化来预测机体的容量反应性。通过抬高患者的双下肢,可使回心血量增加300~400mL,增加心脏前负荷,如CO增加10%以上,定义为容量反应性阳性。Cavallaro等对9项PLR预测成人ICU患者容量反应性和准确性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显示,353例ICU患者中有容量反应性者占52.9%,PLR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度为89.4%(95%CI=?84.1%~93.4%),特异度为91.4%(95%CI=85.9%~?95.2%);亚组分析显示,PLR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在窦性心律与心律失常、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腹内压增高的患者,PLR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低。?综上所述,PLR后SV或CO增加10%以上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预测液体反应性阳性的指标。

碳酸氢钠

推荐意见9:对低灌注导致的高乳酸血症患者,当pH值≥7.15时,不建议使用碳酸氢盐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或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2B)

两项双盲交叉RCT对用等当量生理盐水和碳酸氢盐治疗乳酸血症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在血流动力学状态或血管活性药物需求方面无任何差异,但这些研究中pH值<7.15的患者数量较少。

血制品

推荐意见10:建议对无组织灌注不足,且无心肌缺血、重度低氧血症或急性出血的患者,可在血红蛋白(Hb)<70g/L时输注红细胞,使Hb维持在目标值70~90g/L。2B)

目前认为脓毒症患者输注红细胞会增加氧输送,而通常不会增加氧耗。虽然缺乏关于严重脓毒症患者最佳Hb的研究,但通过对重症患者的研究显示,Hb70~90g/L与100~120g/L相比,患者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推荐意见11:对无出血或无计划进行有创操作的脓毒症患者,不建议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D)

尽管无临床研究评估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但当证实有凝血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活动性出血或在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操作之前,加拿大医学会、意大利输血协会已推荐使用新鲜冰冻血浆。但无研究证实在其他情况下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无出血患者有益。而近年两项共包括80项RCT的系统性综述均未发现,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新鲜冰冻血浆有显著益处。

推荐意见12:当严重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LT)≤10×109/L且不存在明显出血,以及当PLT≤20×109/L并有明显出血风险时,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当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有创操作的患者需要达到PLT≥50×109/L。(2D)

输注血小板的指南来源于专家共识意见和化疗引起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严重脓毒症患者与化疗患者一样很可能一定程度地限制了血小板的生成,此外,外周血小板的消耗可能也明显增加。推荐意见考虑了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血小板功能异常、出血危险以及伴随的出凝血功能紊乱。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出血风险增高,可能需要更高的PLT,但目前暂无相关RCT研究支持。

缩血管药物

推荐意见13:推荐缩血管药物治疗的初始目标是MAP达到?65mmHg。(1C)

由于休克的根本病理生理改变在于组织、细胞甚至线粒体水平的氧供/需平衡失调,休克治疗的终点为改善全身和器官组织的灌注状态。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仍然存在着组织低灌注或面对致命性低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达到一定水平,建议血压治疗的初始目标是MAP达到?65mmHg。近期SEPSISPAM研究发现,脓毒性休克患者维持较高MAP组(80~85mmHg)与低MAP组(65~70mmHg)相比,提高MAP水平未能显著改善28d?或90d病死率,而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有所升高。最佳MAP?应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而定,有高血压基础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可能需要维持较高的MAP。?SEPSISPAM研究还发现,有高血压基础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维持较高的MAP水平(80~?85mmHg)需要RRT较少。

推荐意见14:推荐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首选缩血管药物。(1B)

脓毒性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能通过收缩血管而升高MAP,与多巴胺相比,去甲肾上腺素对心率和SV的影响较小,却能更有效地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低血压状态。近期有?8项RCT的Meta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28~30d?病死率无明显差别(RR=0.92,?95%CI=0.84~1.00)。但去甲肾上腺素组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多巴胺组(RR=0.46,95%CI=0.38~0.56,P=0.15),因此推荐去甲肾上腺素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首选血管升压药物。

推荐意见15:建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风险低或心动过缓的患者,可用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替代缩血管药物。(2C)

多巴胺通过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SV和心率提高MAP和CO,可能对心功能低下的患者更有?效,但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多巴胺具有更高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DeBacker等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多巴胺会增加患者心律失常的不良风险,因此建议,对无快速心律失常风险或存在绝对或相对缓脉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使用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替代血管升压药物。

推荐意见16:当需要使用更多的缩血管药物来维持足够的血压时,建议选用肾上腺素(加用或替代去甲肾上腺素)。(2B)

尽管一些研究显示,肾上腺素对内脏循环有不良作用并会导致高乳酸血症,但这些作用是短暂可逆的,尚无临床证据表明肾上腺素会导致更差的预后。脓毒性休克中使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MAP以及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达标的时间无差异。有4项RCT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进行对比研究显示,两者间的病死率无差别(RR=1.04,95%CI=0.83~1.30)。因此,当需要使用更多的血管升压药来维持足够的血压时,建议肾上腺素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首选替代药物。

推荐意见17:可考虑在去甲肾上腺素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血管加压素以升高?MAP?或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2B);较大剂量的血管加压素应用于挽救治疗(使用其他缩血管药物却未达到足够的?MAP)。(UG)

研究显示,脓毒性休克早期,血管加压素水平升高,随着休克的进展,血管加压素在24~48h内会降至正常水平,称之为血管加压素相对缺乏,因为血压降低时,体内血管加压素水平应升高。小剂量血管加压素(0.03U/min)可用于其他升压药治疗无效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以提高MAP或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VASST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单用去甲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升压素(0.03U/min)的病死率及不良事件,结果显示,两组28d(35.4%比39.3%)和90d(43.9%?比?49.6%)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26,P=?0.11),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0.3%?比10.5%,P=1.00);但在病情较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的28d病死率较低(26.5%?比?35.7%,P=0.05);在病情较重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中,28d?病死率无差别(44.0%?和42.5%,P=0.76)。VASST后续研究也表明,对伴有急性肾衰竭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小剂量血管加压素联用去甲肾上腺素较单用去甲肾上腺素更受益。我们对7项RCT进行Meta分析显示(1717例),脓毒症患者应用小剂量血管升压素或其类似药特利加压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两者28~30d病死率无显著差异(RR=0.96,95%CI=?0.85~1.08;RR=0.95,95%CI=0.85~1.07),不良事件发生率亦无差异(RR=0.95,95%CI=0.66~1.36)。

因此建议,在去甲肾上腺素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血管加压素,以升高?MAP?或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研究发现,大剂量血管加压素(0.06U/min)可明显提高MAP并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但较大剂量的血管加压素不良反应较多,如心肌缺血、内脏灌注减少、胆红素升高、血清转氨酶增高、PLT降低等。因此,较大剂量的血管加压素仅作为其他血管升压药无效时的替代治疗。特利加压素是血管加压素的类似物,具有类似的升压作用,但药效慢。一些研究显示,特利加压素因其具有高选择性的V1受体和较长的半衰期,升压作用更加有效,维持时间更久。一项针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TERLIVAP)显示,持续低剂量的特利加压素(1.3?μg·kg-1·h-1)较血管加压素(0.03U/min)能更有效地减少儿茶酚胺的用量,以及更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但两者的预后无差别。

推荐意见18:不建议应用苯肾上腺素治疗脓毒性休克,除外下述情况:?(1)?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引起严重心律失常;(2)?持续的高CO和低血压;?(3)?当正性肌力药/缩血管药物与小剂量血管加压素联合应用未能达到目标?MAP?时,应用苯肾上腺素进行挽救治疗。(2C)

苯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一样能改善MAP,苯肾上腺素仅作用于α-肾上腺素受体,较少导致心动过速,但由于其可减少SV,应用范围有限,不常规应用于脓毒性休克治疗,下述情况除外:?(1)?去甲肾上腺素引起严重心律失常;(2)?已知存在高CO,但血压仍较低;(3)?当其他血管升压药未能达到目标?MAP?时,应用苯肾上腺素进行挽救治疗.

推荐意见19:不推荐将低剂量多巴胺作为肾脏保护药物。(1A)

一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在比较低剂量多巴胺和安慰剂的作用时发现,不论是主要疗效指标?(如血清肌酐峰值、RRT需求、尿量等),还是次要疗效指标?(如患者生存率、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心律失常等)?均无差异。因此,不推荐使用小剂量多巴胺保护肾功能。

推荐意见20:对所有需要应用缩血管药物的患者,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置入动脉导管测量血压。(UG)

正性肌力药物

推荐意见21:存在下述情况时,建议以2~20?μg·kg-1·min-1?的速度输注多巴酚丁胺:(1)?心脏充盈压升高、CO降低提示心肌功能障碍;(2)?尽管已取得了充足的血容量和足够的MAP仍出现灌注不足征象。(2C)

以往的研究表明,多巴酚丁胺可提高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SV、CO、心排血指数(CI)。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的脓毒症患者,其CO可能降低、正常或升高。如果有CO降低,多巴酚丁胺是首选强心类药物。多巴酚丁胺可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氧输送,改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血清乳酸水平等全身灌注指标,如果患者的血容量和MAP达到足够水平,而组织灌注不足却持续存在,建议增加心肌收缩力药物作为备选方案。但近年有研究表明,多巴酚丁胺虽改善了全身血流动力学指标,却并未改善组织微循环(舌下微循环)情况,脓毒症患者多巴酚丁胺的应用需更多循证医学支持。

推荐意见22:如果充足的液体复苏和足够的?MAP,CO仍低,可考虑使用左西孟旦。(2C)

脓毒性心肌抑制是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严重并发症,约50%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存在心功能抑制。多种机制参与导致心肌功能的抑制和损伤,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过度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致心肌毒性,毒素和炎性因子的直接损伤,细胞内钙转运失调和钙敏感性的降低等,使心肌细胞肿胀、凋亡、坏死,导致心脏扩大、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

左西孟旦作为一种钙增敏剂,可使SV、CO、CI增加,而心率和心肌耗氧无明显变化。LIDO、?CASINO?、?REVIVEⅡ?、?SURVIVE、?RUSSLAN等多项大型研究显示,对合并急、慢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患者及心脏手术患者,左西孟旦在疗效和改善预后方面较安慰剂或对照组有优势。一项左西孟旦与安慰剂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左西孟旦除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外,还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组织微循环状态。我们对5项比较左西孟旦和多巴酚丁胺治疗脓毒症患者的小规模RCT进行Meta分析发现,左西孟旦较多巴酚丁胺在提高CI(RR=0.58,95%CI=0.37~0.80,P=0.0007)、改善氧供指数(RR=30.13,95%CI=5.83~54.44,?P=0.02)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但并未改善生存预后,两者28d?病死率无明显差异(RR=0.82,?95%CI=0.63~1.07,P=0.14)。基于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低血压风险,建议在充分液体复苏和MAP已达标的患者中使用左西孟旦。

推荐意见23:不推荐使用增加CI达到超常水平的疗法。(1B)

两项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将ICU重症患者的CI和氧输送量通过多巴酚丁胺达到超常水平并未获得更好的生存预后,高CI组与正常CI组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RR=0.84,95%CI=0.53~1.31,P=0.07),因此不推荐将CI提高到超常水平。β受体阻滞剂

推荐意见24:如果充足的液体复苏后CO不低、心率较快,可考虑使用短效β受体阻滞剂。(UG)

脓毒性休克时往往伴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心肌抑制及血管低反应性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加了心肌负荷和氧耗,限制心室舒张时间,减少冠状动脉的灌注,β受体阻滞剂能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降低心率。Morelli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177例充分液体复苏、心率>95次/min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MAP≥?65mmHg,其中77例受试者接受持续短效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将患者在ICU期间的心率维持在80~94次/min;另77例受试者接受标准治疗;结果显示,艾司洛尔组所有患者均达到目标心率,治疗期间心率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艾司洛尔组28d?病死率为49.4%,而标准治疗组为80.5%;两组间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鉴于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等作用,如果充足的液体复苏后CO不低、心率较快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可考虑使用短效β受体阻滞剂。

感?染

推荐意见25:建议对有潜在感染的重症患者进行常规脓毒症的筛查,确定是否发生了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2C)

有研究表明,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早期识别及早期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脓毒症相关病死率。同时也有证据表明,缩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时间是降低脓毒症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无相关的RCT研究。?具体的脓毒症筛查工具的研究也只是观察性研究,结果提示,应用脓毒症的识别体系及评分系统(如:Robson识别工具、脓毒症筛查表格、脓毒症早期识别卡片等,其主要包括:临床表现、感染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脓毒症的病死率,但目前无RCT研究证明某项具体筛查工具的有效性。

推荐意见26:推荐在抗菌药物应用前,均需留取恰当的标本进行需氧瓶、厌氧瓶的培养或其他特殊的培养。(1C)

留取恰当的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有助于脓毒症的病原学鉴别及抗菌药物方案的确定。因为在首次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后的几小时内细菌可能被杀死,所以血培养标本必须在抗菌药物应用前抽取。建议同时留取2个或2个以上不同部位的血培养,以提高培养的敏感性。建议留取2套血培养标本,至少1份外周血标本,每个血管通路装置内留取1份血标本(48h内置入的血管通路除外),不同部位的血培养应同时抽取。其他部位培养(最好定量培养),如尿、脑脊液、伤口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可能的感染源标本,也应在抗菌药物应用前留取。建议对留置超过48h的血管通路至少留1份血标本。建议抽血量应≥10mL。注意不能因留取标本时间过长而延误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

推荐意见27:当感染病原菌的鉴别诊断涉及侵袭性真菌病时,建议采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2B)和/或甘露聚糖(GM试验)和抗甘露聚糖抗体检测。(2C)

推荐意见28:建议应用降钙素原对可疑感染的重症患者进行脓毒症的早期诊断。(2B)

脓毒症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一项包含30个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应用降钙素原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为77%(95%CI=72%~81%),特异度为79%(95%CI=74%~84%),AUC为0.85(95%CI=0.81~0.88),提示降钙素原是重症患者脓毒症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近期有研究发现,肝素结合蛋白是可疑感染的重症患者早期诊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有效指标。前瞻性研究发现,发热患者中,高水平的血浆肝素结合蛋白有助于识别具有快速进展为脓毒症循环衰竭危险的患者。我们对上述?4个RCT进行Meta分析发现,肝素结合蛋白作为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为80%(95%CI=76%~84%),特异度为81%(95%CI=77%~84%),AUC为0.87?(95%CI=0.86~0.88),提示肝素结合蛋白也是重症患者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推荐意见29:推荐一旦明确诊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应在1h内开始有效的静脉抗菌药物治疗。(1C)

推荐意见30:推荐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采用覆盖所有可能致病菌(细菌和/或真菌)且在疑似感染源组织内能达到有效浓度的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1B)

目前有多项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的有关研究,我们对9项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显示,如果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未采取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将增加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发病率和病死率(OR=0.38,95%CI=0.23~0.62)。因此,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应采用覆盖所有可能致病菌(细菌和/或真菌)且能进入疑似感染源组织内并达到有效浓度的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脓毒症患者常伴有肝肾功能异常及体内液体异常分布,必要时需检测血药浓度来确保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及减少药物毒性。

推荐意见31:推荐一旦有明确病原学依据,应考虑降阶梯治疗策略。(1D)

目前有几项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降阶梯治疗能降低病死率。而且有一项针对严重脓毒症的对比抗菌药物的降阶梯治疗与延续经验性治疗的多中心非盲随机非劣性试验显示,经验性抗菌治疗基础上的降阶梯抗菌药物战略导致了脓毒症患者ICU停留时间延长,降阶梯治疗组的住院天数为9d,抗菌药物应用天数为9d(7~15d);?延续经验性治疗组的住院天数为8d(4~15d),抗菌药物应用天数为7.5d(6~13d),?降阶梯治疗未导致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升高及ICU住院时间延?长.因此推荐,一旦有明确病原学依据,应考虑降阶梯治疗策略。

推荐意见32:建议应用低水平的降钙素原作为脓毒症停用抗菌药物的辅助手段。(2C)

近期多项RCT研究显示,应用降钙素原作为脓毒症停用抗菌药物的辅助手段可减少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且不增加病死率.多项观察性研究也证实了相同的结论.?我们对9项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RCT进行Meta分析发现,采用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应用可减少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天数(RR=-2.00,95%CI=-2.37~-1.64),且不增加ICU住院时间(RR=-0.83,95%CI=-2.35~0.70)及住院病死率(RR=0.92,95%CI=0.62~1.39).

推荐意见33:建议脓毒症患者的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7~10d。(2C)

对脓毒症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更换和停用均应依据临床医师的判断及患者的临床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建议抗菌药物的疗程7~10d,但对临床反应缓慢、感染灶难以充分引流和/或合并免疫缺陷者可适当延长疗程.如粒细胞缺乏患者并发脓毒症时,用药时间可适当延长;如存在深部组织感染及血流感染>72h的粒细胞缺乏患者,抗菌药物的疗程需延长至>4周或至病灶愈合、症状消失。

推荐意见34:对流感病毒引起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UG)

一些观察性研究发现,对疑似或确诊流感、严重流感引起的脓毒症,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有可能降低病死率。常用抗病毒药物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研究发现,双倍剂量的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流感病毒引起的脓毒症未显示出优越性,建议应用常规剂量治疗。但尚无相关的RCT研究。

推荐意见35:建议对可能有特定感染源(如坏死性软组织感染、腹腔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脓毒症患者,应尽快明确其感染源,并尽快采取恰当的感染源控制措施。(2C)

研究结果提示,脓毒症感染源控制原则包括感染源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特别是脓肿引流、感染坏死组织清创、处理可能感染的装置等)。对可以通过手术或引流等方法清除的感染灶,包括:?腹腔内脓肿、胃肠道穿孔、胆管炎、肾盂肾炎、肠?缺血、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和其他深部间隙感染?(如脓胸或严重的关节内感染),均应在复苏成功后尽快清除。如考虑感染源为血管通路,应及时清除。以上研究均为观察性研究,无相关的RCT研究。

机械通气

推荐意见36:推荐对脓毒症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设定小VT?(6mL/kg)。(1B)

对ARDS患者应进行肺保护通气策略,设置较小的VT。4项RCT的Meta分析显示,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设定较小的VT(6mL/kg比12mL/kg左右),可改善ICU病死率。6项RCT的Meta分析显示,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设定较小的VT?(6mL/kg比12mL/kg),可改善住院病死率。更小的?VT?(如3mL/kg)可能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但对生存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推荐意见37:建议测量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平台压,平台压的初始上限设定为30cmH2O以达到肺保护的目的。(2B)

一项Meta分析提示,对确诊ARDS患者采取限制气道压和VT的方法可以降低病死率。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即使平台压≤30cmH2O也应降低?VT,因为小VT会降低住院病死率。

推荐意见38:对脓毒症诱发ARDS的患者应使用PEEP防止肺泡塌陷。(1C)对ARDS患者提高PEEP可以保持肺单位处于开放状态,防止肺泡塌陷,有利于血气交换。?6项RCT的Meta分析显示,ARDS患者使用较高PEEP与较低PEEP比,不改善住院病死率,但可以改善ICU病死率。对其中3项研究进行亚组Meta分析显示,中度或重度?ARDS(PaO2/FiO2≤?200mmHg)患者使用较高PEEP后,住院病死率也有所下降。避免呼气末肺泡塌陷有助于在使用相对较高平台压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

推荐意见39:建议对脓毒症诱发的中重度ARDS患者使用俯卧位通气,尤其适用于PaO2/FiO2?<100mmHg患者(2B)。

俯卧位通气可降低胸膜腔压力梯度,提高胸壁顺应性,促进分泌物的清除,从而改善ARDS患者的通气。9项RCT的Meta分析显示,针对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时可改善28~30d病死率。亚组的Meta分析显示,俯卧位通气对轻度ARDS(200mmHg<PaO2/FiO2≤300mmHg)患者28~30d?病死率改善不明显,但可以改善中度ARDS(100mmHg<PaO2/FiO2≤200mmHg)患者28~30d?病死率,对重度ARDS(PaO2/FiO2≤100mmHg)?患者28~30d?病死率改善最明显。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应结合肺保护性通气并较长时间(如>17h)的实施才可能获益。同时,需注意避免致命的并发症,如气管插管和胸管意外脱出的发生。

推荐意见40:建议对脓毒症诱发的轻度ARDS试用无创通气(non-invasivventilation,NIV)。(2C)

NIV避免了气管插管,可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镇静用药。4项RCT的Meta分析显示,与氧疗相比,NIV可降低ARDS患者30d住院病死率。亚组的Meta分析显示,NIV可以改善轻度ARDS?(200mmHg<PaO2/FiO2≤300mmHg)患者ICU再插管率和病死率;NIV可以降低中度ARDS(100mmHg<PaO2/FiO2≤200mmHg)患者的ICU再插管率,但不能改善ICU病死?率[244,248-249]。不同的NIV方式中,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能降低ICU再插管率和ICU病死率;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能降低ICU再插管率,但不能降低ICU病死率。

推荐意见41:高频振荡通气不能改善脓毒症ARDS患者病死率。(2A)

虽有研究显示,高频振荡通气可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但包括2013年两项大型多中心RCT研究在内的6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高频振荡通气不能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对高频振荡通气在ARDS中的应用时机、适应证及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RCT研究来增加证据。

推荐意见42:建议无组织低灌注证据的情况下,对脓毒症所致的ARDS使用限制性液体策略。(2C)

肺水肿的机制包括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静水压增加和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外肺水增多与肺损伤评分及脓毒症患者发生ARDS的风险相关,监测血管外肺水并采取限制性液体策略对降低脓毒症患者ARDS的发生率有益处,在发生脓毒性休克的?12h以内,血管外肺水指数的下降意味着生存率的提高。小样本的研究显示,对重症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策略与采用液体正平衡策略相比,病死率更低,机械通气时间更短,住院时间更短。对1000例急性肺损伤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与开放液体治疗组相比较,限制性液体治疗组患者60d?病死率未见明显改善,相对于开放液体治疗组而言,限制性液体治疗组的患者氧合改善,肺损伤评分降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另外既往认为,肺动脉导管(PAC)可以提供患者容量状态的相关信息,然而其应用结果并非十分理想。Heresi等对1000例ARDS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与深静脉导管相比,使用PAC指导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器官功能,且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此外,在其他不同类型的重症患者,常规使用PAC并无明确益处。因此建议,对脓毒症所致的ARDS,采用限制性的液体策略,但不建议常规使用PAC。

镇静与肌松

推荐意见43:建议在脓毒症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使用程序化镇静。(2A)

程序化镇静是指以镇痛为基础,有镇静计划和目标,并根据镇静深度评分调节镇静剂用量的系统镇静。使用程序化镇静可以既达到镇静目标,又减少镇静剂的用量。对3项RCT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使用程序化镇静,虽不能缩短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但可以缩短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并可以降低病死率。有理由认为,脓毒症患者会从中受益。

推荐意见44:建议脓毒症所致严重ARDS可早期短疗程(≤48h)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2C)

2013年一项纳入3个早期、PaO2/FiO2<150mmHg?或200mmHg的ARDS患者的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短疗程(≤48h)连续输注顺阿曲库铵可以降低28d和90d病死率,降低机械通气所致气压伤风险,但并不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及不会增加ICU获得性肌无力的风险.

免疫调理

推荐意见45:不建议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成人患者常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B)

深静脉血栓预防

推荐意见46:建议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应用肝素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2B)

脓毒症导致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包括内毒素及致炎因子将组织因子和血小板激活,导致血小板、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聚集,从而使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抗凝血酶系统、蛋白C系统等生理性抗凝系统的减弱;纤溶系统作用减弱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相对于普通ICU患者,严重脓毒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如果发生肺动脉栓塞等情况可能会致命。3项RCT研究及2项Meta分析显示,对无禁忌证的脓毒症患者,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RR=0.61,95%CI=0.46~0.79)及肺动脉栓塞的风险。因此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非常必要。

营养支持治疗

推荐意见47: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尽早开始营养支持(48h内),首选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不是使用早期EN的禁忌证。(2C)

早期EN可维持肠道黏膜完整性,并防止细菌移位和器官功能障碍,虽然并未观察到早期EN对病死率的影响,但有证据表明血流动力学稳定(能维持全身氧代谢和器官功能正常的循环状态,包括应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者早期EN可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针对脓毒症患者是否可以开始早期EN(定义为<48h),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主要由于研究对象的异质性,以及干预手段的多样性。多项RCT研究均发现,24~48h对包括创伤在内的ICU患者给予EN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且可以显著减少ICU患者的住院费用。

推荐意见48:存在营养风险的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应避免过度喂养,以83.68~?104.60kJ/kg(20~25kcal/kg)为目标。(2C)

将重症患者接受早期全热量和较低热量的EN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病死率未受到任何影响,6个月或12个月的生存率及器官衰竭均无显著差异。虽然有研究发现,全热量喂养感染性并发症降低,但腹泻和胃潴留症状有所增加。另一项研究发现,在给予EN的情况下,喂养量越多病死率越高。因此认为,患有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最初1周,?不建议过度喂养,采用允许性低热量/渐进性喂养的非全量喂养〔以83.68~?104.60kJ/kg(20~25kcal/kg)〕为目标,蛋白摄入量建议为1.2~1.5g·kg-1·d-1,?3~5d?不低于50%目标量,5~7d不低于80%目标量可能是比较合适的营养支持策略。

推荐意见49:对有营养风险的脓毒症患者,接受EN3~5d?仍不能达到50%目标量,建议添加补充性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2C)

推荐意见50: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不推荐使用谷氨酰胺;(UG)?应用含鱼油的脂肪乳剂能缩短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但对降低病死率并无影响。(2C)

血?糖

推荐意见51:伴有高血糖〔连续两次血糖>?10mmol/L(>180mg/dL)〕的严重脓毒症患者,应控制血糖≤10mmol/L(≤180mg/dL),并建议采用规范化(程序化)血糖管理方案。(1A)

推荐意见52:建议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每1~2h监测一次血糖,直至血糖和胰岛素用量稳定后可每4h监测一次。(UG)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推荐意见53:建议脓毒症合并肾衰竭的患者,如需RRT,应采用CRRT。(2D)

CRRT治疗适应证主要是两大类:一是重症患者并发肾损害,二是非肾脏疾病或肾损害的重症状态。包括:急性肾衰竭、全身感染、SIRS(重症急性胰腺炎、创伤)、心脏手术后、重度血钠异常、顽固性心力衰竭、横纹肌溶解、中毒等。对无严重急性肾衰竭的MODS患者不建议行CVVH治疗。

推荐意见54:不建议使用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合并AKI。

糖皮质激素

推荐意见55:不推荐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脓毒性休克。(1B)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但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是否预防重症患者严重感染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目前尚无定论。对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脓毒性休克,我们对15项RCT进行Meta分析发现,糖皮质激素组(1058例,死亡353例)和安慰剂组(1032例,死亡359例)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糖皮质激素不能降低病死率(RR=0.96,?95%CI=0.86~1.07,P=0.44)。其中一项RCT为欧洲一项大规模多中心试验(CORTICUS),选取了无持续休克、死亡风险较低的严重脓毒症患者,且不考虑血压对血管活性药物是否敏感,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未降低病死率。有研究认为,糖皮质激素会引起休克复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两项回顾性研究及两项小规模RCT?证实了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可缩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时间。英国一项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示,糖皮质激素可缩短住院时间,但不会影响病死?率。德国的双盲随机对照交叉试验选择了有血管活性药物依赖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结果显示,氢化可的松可使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并减少肾上腺素用量。德国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显示,应激剂量的氢化可的松可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但未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无改善。

应激性溃疡

推荐意见56:建议使用H2受体拮抗剂(H2RA)或质子泵抑制剂(PPI)预防有出血危险因素的严重脓毒症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2B)

在包括20%~25%的脓毒症的ICU住院患者中开展的多项研究证实了,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可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这种获益同样适用于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3项Meta分析显示,应激性溃疡的预防虽然未被证实可降低病死率,但可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我们对21项RCT进行Meta分析显示,预防性应用PPI/H2RA能减少上消化道出血。一项包含13项比较预防性使用PPI/H2RA的医院获得性肺炎风险RCT的Meta分析显示,预防性使用PPI/H2RA可增加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对病死率却未见明显改善。

推荐意见57: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建议优先使用PPI。(2C)

Meta分析证据表明,PPI较H2RA能更有效地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而对住院时间及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病死率无明显差异。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同时,需警惕因胃内pH值升高而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可能。加拿大的一项系统性评价表明,抑酸剂与肠源性感染的增加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其是否有因果关系。美国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亦表明,应用PPI可增加肠源性细菌感染的易感性。美国一项Meta分析和德国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发现,ICU患者PPI与难辨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发生可能有关联,PPI是难辨梭菌相关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危险因素在抗菌药物与PPI联合用药时危险性增加。



献花(0)
+1
(本文系医药达人一...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