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docx
2020-10-14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ǐ)②。虽有舟舆(yú)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⑤。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释:①什伯之器:经过
比较,这里取,俞樾(yuè)曰:“按‘什伯之器’乃兵器也。《后汉书·宣秉传》注曰:‘军法,五人为伍,二五为什,则共其器物。’……其
兼言‘伯’者,古军法以百人为伯。意思是有一部分兵器。②重死:重(Zhòng),看重、重视。重死,即怕死、看重生命,不轻易冒生命的危
险,珍视自己的生命。徙:迁移。③舆:车子。④结绳:远古时原始人没有文字,在绳上打结来帮助记录事件。⑤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以其食甘,以其服美,以其居安,于其俗乐;意思是,认为吃的香甜,穿的漂亮,居住的安适,在这种淳朴的环境中快乐。译文:国家小,
人少。使国家有一部分兵器,也应当是备而不用;使人们很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不背井离乡,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地方使用它;虽
然有坚固的盔甲和锋利的兵器,却没有地方布阵打仗用到它。使人们再复归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人们认为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
,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可以听得到,但人们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本章分两层。第一层:“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
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什伯之器:俞樾曰:“按‘什伯之器’乃兵器也。
《后汉书·宣秉传》注曰:‘军法,五人为伍,二五为什,则共其器物。’……其兼言‘伯’者,古军法以百人为伯。意思是有一部分兵器。徙:迁
移。舟舆:船只和车辆。陈:安放;这里是引申为“使用”。结绳:结绳记事,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一些部落里,
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
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这一层的意思是:国家小,人少。使国家有一部
分兵器,也应当是备而不用;使人们很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地方使用它;虽然有坚固的盔甲和锋利的兵器,却没有
地方去布阵打仗用到它。使人们再复归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社会的一种状态。这一层是就君主的层面而言。老子认
为圣君尊道而为,要引领人们实现有兵器而不用兵器,有舟舆而不用舟舆。不用兵器就是没有战争,不用舟舆就是生活安乐。战争,其目的是争,争
土地,争人口,最根本就是争资源,争财富。有了争,到了争的最高形式就是战争。没有了争,也就没有了战争。老子认为君主以道引领人们不去争
,就可以实现上面所说的那种局面。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舟舆便派上用场。老子要领导者以道引领人们实现怎样的一种生活
状态呢?“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即复归到结绳记事时人们生活的那种淳朴自然的状态,而并非回到那样的社会。这种状态下人们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呢?下面是老子描绘的画面。第二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层的意思是:
人们认为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可以听得到,但人们从生到死,也不相互往来。这里是就
人们的生活层面来说的。陶渊明的桃花源大概是根据老子之言而虚构出来的。圣君以道引领,这里没有战争,只有和平;没有沉重的赋税,只有各得
其所;没有繁苛的政令,只有纯真厚道;社会安定,人们丰衣足食,乐其所居,乐于淳朴的习俗中。这正是不争之结果。这便是老子想象的领导者尊
道,为无为,而出现的社会安定的状态。这里寄托着老子的理想——不争而得;也寄托着对灾难下人民生活的美好向往——不求而足。然而,现实中
却不得其所,这里又饱含着老子内心的失落、怅惘与不安。大和小,多和寡是相辅相成的。“小国寡民”也许是社会经过长期的“无为之治”和“不
言之教”使人类的私欲不断减少,社会的产品又极大的丰富,国家衰亡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出现了。“小国寡民”是人类的太平
盛世。大道“周行而不殆”,社会在大道的统御下,也必然是“周行而不殆”。这也或许是老子预见到的历史必然。“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归结,正如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归结一样。老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