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docx
2020-10-14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①,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②,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注释:①辩:争辩。②积:郑玄注:“少曰委,多曰积”。译文:真实诚信的话不
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诚信。善良的人不取争辩,争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知识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不积聚不积藏,
而是尽力用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实;尽力以其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足。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
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是施惠于人而不与人争。本章分三层。第一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信言:真实诚信的话。美:华丽,漂亮。善者:善良的人。辩:争辩,争辩所谓的是与非,真与假。搏:广博。这几句的意思是:真
实诚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诚信。善良的人不取争辩,争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知识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这就“言”上说一体两面。不能只见“有”——不美,,而不见“无”——信言;不能只见“有”——美言,而不见“无”——不信
。以“有”为真,就看不见真相,只有从“有”的反面“无”上去观察,才不会被欺骗。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是就“善”上说一体两面。不能只
见“有”——不辩,而忽视“无”——善者;不能只见“有”——辩者,而忽视“无”——不善。把“有”当做真,就会被蒙蔽。知者不博,博者不
知:这是从知上说一体两面。不能只见“有”——不博,而信其真,而不见“无”——知者;不能只见其“有”——博者,而不见“无”——不知,
见“有”不见“无”就被迷惑。这几句是说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体两面,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从事物的另一面更能够看清事物的真相。这就
是老子在第一章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也是老子说的“同出而异名”。如果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能够看清楚一体两面,看清楚现存之“有”的
反面“无”,我们就能够观察“众妙”,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老子在这里用“言”、“善”、“知”,三个例子来说明“有无相生”,一
体两面。老子这里意在给我们提供一把钥匙,让我们认识《道德经》,打开《道德经》之门,回过头来去寻找《道德经》中的宝藏。第二层:“圣人
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积:积聚,积藏。既:尽量,尽力。愈:越。这几句的意思是:圣人不积聚不积藏,而是尽力用自
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实;尽力以其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足。这里是说圣人如何为。老子说“为无为”,一般人理解为“不
为”,就是什么也不做,自然怎样就任其自然。实际上,老子说的“为无为”,就是不为自己捞取,而要尽力帮助别人,尽力给予别人。这里老子告
诉人们圣人“为”什么?怎么“为”?老子说:“既以为人,既以与人”,圣人不积不藏,不为自己着想,而是尽量帮助人,尽力给予人。这样做的
结果是:“己愈有,己愈多”,不仅自己没有失去,反而更加充实和富足。“己愈有”,是指精神层面;“己愈多”,是指物质层面。舍以济人,得
而愉己,圣人之道。第三层:“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两句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是施惠于人而不与人争。本章最后回归主旨,人要顺应天道,给别人以好处而不伤害别人,尽力帮助给予别人而不与
别人相争。这是《道德经》的精髓。《道德经》启示人们要像天地那样,只去付出,不图索取;只去奉献,不图回报。当每一个人都帮助给予别人而
不图回报的时候,实际上每一个人也都得到了帮助和给予。第一层老子告诉领导者如何认识事物和现象。对待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都不要只看到事
物和现象的表象,而要看到事物和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样就不会受到迷惑,被蒙蔽,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第二层老子告诉领导者怎样做。作为一个领
导者,不要总是想自己要如何:我得出名,我要获利,我得享受;而要少私寡欲,尽力帮助大家,尽力给予大家。因为帮助人,给予人的结果是“己
愈有,己愈多”。这是第一层中老子告诉人们的道理。第三层老子告诉领导者,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言有宗,事有君”:“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的法则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遵从自然法则,做什么事都是施惠于人而不与人争。这是从天道的层面告诉领导者为什么要“既以为人,既以与人”。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