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让孩子学会关怀他人
2020-10-20 | 阅:  转:  |  分享 
  
让孩子学会关怀他人在家庭中建立并形成关爱的循环,一个家庭就会凝聚在一起,这是一种“和”的力量。万物“和”而生,“和”而长,“和”是事物生长和
发展的根基,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当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他(她)所获得的是“和”的品性,这和在“术”上的成长截然不同。具备
了“和”的品性就初步具备水的品性了。水,最本质的特征是“不争”。水,这一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是:谦卑、亲和、包容、公平、奉献。俗语讲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具备水的品性,是不是让人走下坡路?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人所争取的和水所趋向的恰恰相反,殊不知这里
含着深刻的道理。水往低处流,趋下,处下,正是为了积聚成渊,集聚成川,汇聚成江海;人往高处走,不也要修身,齐家,形成并治理团体,凝聚
更多力量,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吗?趋下,处下,就是修身;积聚成渊,就是齐家;形成并治理好团体,就是集聚成川;凝聚更多力量,为社会做出
更多贡献,就是汇聚成江海。趋下是从态度上放低自己,处下是从心底上谦卑,如此才能有亲和力;要齐家、形成并治理好团体就要包容,要凝聚更
多力量,就要公平;要一步一步实现人生的宏图伟愿,最本质的就是利他,利他,再利他,奉献,奉献,再奉献。人要往高处走,就要像水一样往低
处流,这才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真正含义。人初步具备了水的品性,就把握了成长的方向。这就好比开车,首先知道了走什么路,往哪
里开;而在“术”上成长,对驾车技术或许会有帮助,但不知道走哪一条路,更不明确这个车要开向哪里。尤其是那种多“术”并进的孩子,就更蒙
了头。因此,让关爱在家庭中循环起来,看似没有那么重要,而实际上,真正实行起来之后,那看不见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仅仅让关爱在家庭中
循环,还是不够的。因为家庭这个系统和社会这个系统运行的规则还是不完全一致的。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很好适应社会这个系统,就必须要孩子学
会在要关怀他人。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游戏情景:几个孩子玩滑梯,其中有年龄大那么一两岁或个头稍高一点的,有年龄小一点或个头矮一点的。这时
候有的大孩子看到小孩子到了滑梯上口,就赶紧走几步,把小一点的孩子拨拉开,自己抢上去,然后滑下去。也有大一点的孩子,为了抢占滑道,自
己从滑梯的下口往上爬,不让别人从上面往下滑。这时候,那个抢占滑梯口的大孩子的家长就站在旁边,却没有看见一样,若无其事;有的家长甚至
在旁边催促孩子:“快!快!赶紧!别人抢去了!你怎么那么慢呀!”同样是孩子玩滑梯,我也见到过这样的场景:那个稍大一点的孩子,看到一个
小弟弟或小妹妹上去了,就赶紧把小弟弟或小妹妹抱过来,放到滑梯口,让他(她)先滑下去,然后自己再往下滑。有的大一点的孩子为了大家都能
够玩,就主动组织各个孩子排好队,要小一点的孩子排在前面,稍大一点的排在后面,然后一个一个按照顺序往下滑。也有大一点的孩子照顾弱一点
的孩子的情况,实际上孩子间开始并不相识,大一点的孩子主动帮助小一点的孩子,他(她)扶着他(她)一同上滑梯,小一点的孩子坐在大一点孩
子的前面一同往下滑,那个小一点的玩得开心尽兴。孩子中出现的玩滑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孩子在家庭中不同的状况,也从侧面反
映了家长对孩子培育上的不同。前一种情况说明,家庭中以孩子为中心,只有家长和其他长辈对孩子单向的关爱。后一种情况说明,家庭中关爱有循
环,孩子已经模糊地意识到生活中要关爱他人。这后一种情况,正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培养孩子“和”的品性,是必修课,是在给人生确
定正确的方向。而很多家长对此却认识不足。为什么说仅仅在家庭中建立起关爱的循环还不够,还要孩子在外关怀他人呢?因为在家庭中,孩子总是
处于被关爱的地位,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关爱,孩子主动关爱他人总是很少。就是建立起关爱循环的家庭,孩子对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关爱也是辅助的,
父母或其他长辈总是付出得更多。而孩子在外关怀他人则不同,是需要孩子更主动一点,在伙伴间付出更多一点。家庭中家长的关爱处于主导地位,
而伙伴间需要孩子在关怀上处于主导地位。孩子能够在伙伴间主动关怀他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养成的。家长对家人之外的人予
以关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关怀同事、朋友、甚至其他需要关怀的人,在孩子中种植关怀他人的种子。教孩子学会忍耐和
宽容。上面我提到了水的品性,水的品性中就包含忍耐和宽容。孩子间的许多冲突都是因为没有学会忍耐,相互间不包容而发生的。我们在生活中看
到,清清溪流中一股浊水冲了进来,溪流暂且浑浊了一点,可还是那样流动,流过一段后,浊物就沉淀下去,溪流变清了。我们在一个透明容器中倒
进一些清水,然后再把一杯浊水倒入容器的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浊物就沉淀了,上面的水依然清澈。水即使有浊物混入,它用等待使浊物下沉,而
上面依然保持它清明的本色。水的这种等待便是忍耐,水将浊物沉淀于水底,这便是包容。当冲突的苗头出现了,孩子中的任何一方只要做到忍耐和
包容,冲突就不会发生。这是关怀他人的基础。比如,一块橡皮泥,兰兰想玩,平平也想玩。这块橡皮泥在兰兰的手里。平平想把橡皮泥拿到自己手
里,自己玩,就对兰兰说:“给我!我想玩。”兰兰说:“我还想玩呢。”平平见兰兰不给,就去抢。这是我们在孩子间常看到的情形。这就是孩子
间的冲突。孩子间的冲突都是因为这样的小事发生。如果兰兰在家庭中就受到了家长关怀他人的影响,或者在家庭中就学会了忍耐和包容,尽管平平
的态度不好,也把橡皮泥给平平,并且说:“好,你先玩一会儿,我再玩。”这个“抢”的行为就不会发生,冲突也就避免了。兰兰这样做了,好像
吃亏了,可是,这种品性一旦成为习惯,那就是一种征服的力量,在今后的人生中会受益无穷。平平看似暂时得胜了,祸患也潜藏其中了,如果长此
以往,说不定某一天就会因此而受到伤害,甚至是致命的伤害。当然我们不想让每一个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因此,像平平家这样的家庭,就需要建立
起家庭成员间关爱的循环,就需要培养孩子忍耐和包容的品性。家庭中设置一定情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体验主动关怀他人,尤其关怀同伴
的感受。比如,这样一个情景:你们家和几个要好的家庭去一个公园玩。您儿子7岁,其他两个家庭的孩子一个6岁,一个8岁。那个6岁的小朋友
看见您儿子的书包中有乐高积木,他想玩。这时候您儿子不想给他玩,怕他给弄坏积木。您扮演您儿子,您7岁的儿子扮演那个6岁的小朋友。这种
情景下,您主动帮助小朋友既达成他的愿望,又解除了您儿子的担心。每一位家长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但这样的扮演一定会使您的孩子得到成长。
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情绪表达出来,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契机。孩子间有分歧,有争端,这是常有的事。许多孩子在发生分歧或者争端后,都会很冲动
,随之也就出现一些负面情绪。这很正常。孩子回家后往往也把这种争端向家长汇报。这时候家长要首先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把孩子想表达
的叫他(她)表达出来。然后问孩子,今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当怎样对待,怎么处理?孩子可能一时也回答不出。这个时候,家长就要不断提出问
题,不断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最终家长同孩子一起用最妥帖的办法把这样的争端解决在未发生阶段。如果家长有时间,有耐心,每一次孩子遇到伙伴
间关系的问题后,都引导孩子用更好的方法解决掉这个关系问题,孩子就逐渐学到了对待伙伴间关系的态度,学到了消除争端的办法。孩子运用这些
方法,如果能举一反三,那将会受益一生。孩子在幼儿园的大班或学校,家长要规定孩子每一周至少帮助别人做一件事,并且把帮助别人这件事通过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也是让孩子养成关怀他人,形成习惯的好方法。总之,在孩子对他人关怀上,家长如果用心,方法便会很多。当孩子真正形成关怀他人的习惯后,孩子也就收获了人生一笔不小的财富。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