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外科
2020-10-28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无菌术

1.P6-P7橡胶类物品和玻璃类物品灭菌均可使用高压蒸气灭菌法、煮沸灭菌法。

2.P6-P7灭菌法包括高压蒸气法、化学气体灭菌法、煮沸法、药液浸泡法、干热灭菌法(火烧法)、电离辐射法。

3.P6高压蒸气灭菌的物品一般可保留14天。

4.P7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制剂包括甲醛、过氧乙酸。

5.P8患者手术区准备及术中注意事项:①皮肤消毒范围应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②铺巾顺序:先铺相对不洁区(如下腹部、会阴部),最后铺靠近操作者的一侧,无菌巾位置不准确时只能由手术区向外移,不应向内移动;③大单头端应盖过麻醉架,两侧和足端应垂下超过手术床边30cm;④无菌巾湿透时,应加盖无菌单;⑤不应越过头部或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及手术用品;⑥手术中如果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的地方,应更换无菌手套。如果前臂或肘部触碰到有菌的地方,应更换无菌手术衣或加套无菌袖套。

6.P9每周要对手术间进行彻底清扫一次,在绿脓杆菌感染手术后,手术室应用乳酸空气消毒,1:1000新洁尔灭擦洗物品,并通风一小时。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术后,用40%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每100m3用40%甲醛200ml+高锰酸钾100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病人所用的手术器械,术后应使用2%戊二醛水溶液浸泡1小时。

7.无菌手术后手套未破,连续施行手术时不必重新刷手,仅浸泡酒精5分钟,穿手术衣、戴手套。若手套有破口,接连施行手术时,术者应重新洗手;戴无菌手套时,尚未戴无菌手套的手,只能允许接触手套的套口的翻折部分。



、1.P10成年女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50%,成年男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男性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中;男性、女性的细胞外液均占体重的20%。细胞外液又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两部分,血浆量占体重的5%;结缔组织液、脑脊液、关节液属于无功能性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为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mOsm/L。

2.P10血液缓冲系统、肺脏呼吸功能、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在维持体液中有重要作用。

3.P12等渗性缺水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烧伤等。

4.P12当病人出现血容量不足的症状时,说明在短期内体液丧失至少已达体重的5%。

5.P12-P13等渗性缺水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高渗性缺水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6.P11-P12等渗性缺水的容量变化是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都减少,血浆和组织间液等比例丢失(也称血液浓缩);低渗性缺水的容量变化是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减少,其中以组织间液减少为主;高渗性缺水的容量变化是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都减少,但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7.P12-P13等渗性缺水的补液治疗:可静脉滴注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使血容量得到尽快补充。生理盐水为等渗溶液,但其中的氯离子含量比血清中的氯离子含量高50mmol/L,大量输注可导致血氯离子过高,存在高氯性酸中毒的危险,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和血浆内含量相仿,优于高氯离子水平的等渗生理盐水。

8.正常人每日需水量为2000ml,需钠量为4.5g(相当于5%葡萄糖盐水500ml)。

9.P12高渗性缺水的常见病因:①摄入水分不够,如食管癌致吞咽困难、重危病人的给水不足、经鼻胃管或空肠造瘘管给予高浓度肠内营养液等;②水分丧失过多,如高热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暴露疗法、糖尿病未控制致尿液大量排出等。

10.P12高渗性缺水的补液治疗:高渗性脱水治疗以口服进水为佳,无法饮水者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或低渗的0.45%氯化钠溶液纠正高渗状态,恢复血容量。

11.P13-P14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①长期进食不足;②应用排钾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以及醛固酮过多等经肾排钾过多;③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胃手术后常用)、肠瘘等经肾外途径失钾;④钾向组织内转移,见于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碱中毒等。

12.P14低钾血症可出现肌无力、腱反射减退、腹胀、肠麻痹、心率快、心律失常、代谢性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13.P14治疗高钾血症时,静脉注射高渗碱性溶液(5%碳酸氢钠)的作用是增加血容量,使K?得到稀释、又能促使K?移入细胞内或由尿排出,减轻酸中毒、且Na?可对抗K?的作用。

14.P14-P15血钾浓度过高时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100ml、25%葡萄糖溶液200ml,每5g糖加入1U胰岛素,静脉滴注、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15g,每日4次口服可以降低血K?浓度。

15.P16低钙血症可发生在急性重症胰腺炎、坏死性筋膜炎、肾衰竭、消化道瘘和甲状旁腺功能受损的患者。

16.P16机体内的钙99%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形式贮存于骨骼中,血清钙的浓度一般为2.25~2.75mmol/L,相当恒定。其中的45%为离子化钙,它有维持神经肌肉稳定性的作用。在疾病的影响下,不少外科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钙代谢紊乱。

17.P17-P18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体内HCO??减少引起的,由于机体代偿作用,呼吸常变深变快(Kussmaul呼吸)。酮症酸中毒病人呼气中可有酮味,血液pH下降,症状较轻者,一般不需应用碱剂治疗。

18.P18对血浆HCO??低于10mmol/L的重症酸中毒患者,应立即输液和用碱剂进行治疗。常用的碱性溶液是5%碳酸氢钠溶液。

19.P18-P19幽门梗阻的患者易发生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可输注等渗盐水或葡萄糖盐水+氯化钾溶液。瘢痕性幽门梗阻病人术前纠正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时,可以选用5%葡萄糖盐水+氯化钾液。

20.P20癔病可引起肺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排出过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患者可有眩晕,手、足和口周麻木和针刺感,肌震颤及手足抽搐。

21.P22体液与酸碱失衡时,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尽快恢复血容量、积极纠正缺氧、纠正严重酸中毒或碱中毒、治疗重度高钾血症。

22.术后第一天总输液量=生理需要量+累积丢失量。手术当天的额外损失量要根据术中、术后引流,服用药物等情况进行合理计算。



1.P21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时适合输入适量全血(全血与CRBC各半)。

2.P22输血所致的过敏反应有面色潮红、皮肤瘙痒或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

3.P22-P23溶血性输血反应典型症状为患者输入十几毫升血型不合的血后,立即出现沿输血静脉的红肿及疼痛,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头痛、胸闷、心率加快乃至血压下降、休克,随之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溶血性黄疸。

4.P23当怀疑有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还应采取的措施包括:①抗休克:应用晶体、胶体液及血浆以扩容,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②保护肾功能:可给予5%碳酸氢钠250ml,静脉滴注,使尿液碱化,促使血红蛋白结晶溶解,防止肾小管阻塞。当血容量已基本补足,尿量基本正常时,应用甘露醇等药物利尿以加速游离血红蛋白排出。若有尿少、无尿,或氮质血症、高钾血症时,则应考虑行血液透析治疗。③若DIC明显,还应考虑肝素治疗。④血浆交换治疗。

5.P24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可经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病毒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HIV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Ⅱ型等;细菌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等。其他还有梅毒、疟疾等。其中以输血后肝炎和疟疾多见。

6.P24大量输血后(24小时内用库存血细胞置换病人全部血容量或数小时内输入血量超过4000ml),患者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7.P24大量输血后病人可出现低体温、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碱中毒、凝血异常等。

8.血液中各种成分[血液中细胞(主要为红细胞,也包括白细胞、血小板等其他细胞)]的生命力、红细胞携氧能力、含量大多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血钾会升高。

9.P22输库血每超过800ml后,应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

10.P24-P25自体输血相关常识:①自体输血不会发生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②脾破裂或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手术时,可采用自体失血回输。③预存式自体输血可根据所需的预存血量,从择期手术前的一个月开始采血,每3-4天一次,每次300-400ml,直到术前3天为止。④自体输血应遵循“先采血后输,后采血先输”的原则。⑤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被认为是自体输血的禁忌。

11.P24术中经血液回收机收集失血处理后,回输给患者的是浓缩红细胞。

12.P25输入浓缩红细胞适应证:各种急慢性失血,慢性贫血及心功能不全者输血。

13.在输血中:①一般速度下输入1~2L冷藏血时不需要预热。②不应向输入的血液中加任何药物,以免发生凝血或溶血。③一次输血不应超过4小时,以避免室温下引起细菌繁殖。④应使用带有过滤器的输血器,以便滤出细胞聚集物和纤维蛋白块。⑤我国目前使用的抗凝剂为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和酸性枸橼酸盐葡萄糖,在2~8℃,抗凝血可保存21天,如果在前者中加入腺苷,可保存35天。

14.P24回收式自体输血主要适用于外伤性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造成的腹腔内出血。



1.P27休克的实质为氧供给不足及需求增加。

2.P27人体的微循环约占总循环量的20%。

3.P34感染性休克对休克的微循环变化和内脏继发性损害较严重。

4.P27休克代偿期,大量儿茶酚胺释放,但血液供应不减少的脏器是心、脑。

5.P27P29休克相关知识:①休克时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②休克时脑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不明显。③休克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④休克抑制期微循环的病理改变是毛细血管容积增大。

6.P30中心静脉压相关知识:①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是0.49-0.98kPa(5-10cmH2O)。②中心静脉压低于0.49kPa(5cmH20)时,表示血容量不足。③中心静脉压高于l.47kPa(15cmH20))时,提示有肺循环阻力增加,心功能不全。④中心静脉压受血容量、静脉血管张力等因素的影响。⑤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一般比动脉压变化早。

7.P30休克监测:①休克指数>2.0提示有严重休克存在。②轻压指甲,局部缺血苍白,松压后转为正常,表明末梢循环已恢复。③血压正常、尿量少、比重低时提示有急性肾衰竭可能。④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一般比动脉压变化早,血压并不是反映休克最敏感的指标。

8.P31-P32补充血容量是最重要的治疗休克的措施。多巴胺是最常用的血管活性药,兼具兴奋α、β?和多巴胺受体作用,其药理作用与剂量有关。小剂量时主要是β?和多巴胺受体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及心输出量,并扩张肾和胃肠道等内脏器官血管;大剂量时则为α受体作用,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抗休克时主要取其强心和扩张内脏血管的作用,宜采取小剂量。

9.P33-P34休克分类:①通常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即出现休克。②失血性休克时,首先可静脉快速滴注平衡盐溶液和人工胶体液。③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④感染性休克多是革兰阴性杆菌所释放的内毒素引起的内毒素性休克。

10.P34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胰腺炎常并发败血症休克。

11.P34感染性休克病人具有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表现有: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2<4.3kPa,白细胞计数>12×10?/L或<4×10?/L、或未成熟白细胞>10%。

12.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13.P122败血症的病人,抽血送培养的时间最好选择在预计寒战、发热前。(八版外科学认为:寒战发热时抽血进行细菌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14.P31治疗休克的重点是恢复灌注和对组织提供足够的氧。



1.P38-P39P41麻醉前患者准备包括:①合并高血压者应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较为安全。②合并急、慢性肺部感染者,应用有效抗生素3~5天。③有心衰史、房颤或心脏明显扩大者,手术当天应停用洋地黄类药物。④糖尿病者空腹血糖不高于8.3mmol/L。⑤小儿术前应禁食4~8小时,禁水2小时。

2.P39麻醉前用药:一般状况差、年老体弱者、恶病质及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催眠镇静药和镇痛药都较敏感,用药量应减少。拟行硫喷妥钠麻醉时,阿托品量应增大。

3.P40麻醉前用药中,使用麻醉性镇痛剂(吗啡等)的主要目的是镇静、镇痛;巴比妥类主要用来催眠镇静;哌替啶主要用来催眠镇静及提高痛阈;东莨菪碱的目的之一是镇静作用。

4.P41-P42肠梗阻病人不宜使用的麻醉药是氧化亚氮。

5.P42依托咪酯更适合用于冠心病病人的麻醉诱导。

6.P43肌松药只能使骨骼肌麻痹,无麻醉作用、使患者感觉消失作用,体温降低能延长该药物的肌松作用。

7.P48全麻时导管插入气管内的深度,成人为4~5cm,导管尖端至中切牙的距离约18~22cm。

8.吸入麻醉过程中,病人出现二氧化碳蓄积的早期表现为血压升高、脉搏增速、呼吸加深加快、肌肉紧张度增加。

9.P53-P54毒性反应最小的局麻药是普鲁卡因、适合于分娩镇痛的局麻药是布比卡因。

10.P52局麻药阻滞作用部位主要在细胞膜和轴浆内、其非离子部分,阻塞Na?通道产生完全阻滞作用、其效能主要决定于脂溶性(分配系数)。酰胺类局麻药在肝内被线粒体酶所水解,酯类局麻药主要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

11.P53局麻药:普鲁卡因主要被血浆假性胆碱脂酶水解,成人一次限量为1g,利多卡因主要在肝脏内被分解,用于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时,成人一次限量为400mg。

12.P54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阻滞。

13.P54臂丛的组成是C5-8和T1的前支。

14.P55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径路,可能发生膈神经麻痹。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径路,可能发生膈神经麻痹,气胸,但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

15.P58神经纤维被阻滞的顺序依次为:自主神经(C类纤维传导的痛觉及交感神经)→感觉神经(Aδ纤维传导的温痛觉、Aβ纤维传导的触压觉)→运动神经(Aα纤维传导的躯体运动)→Aγ纤维传导的固有感觉(深部感觉和位置觉)。

16.P59-P60腰麻相关知识:①用丁卡因时,其麻醉时间比普鲁卡因长。②腰麻前需保证静脉通路之通畅。③麻黄素是治疗腰麻后血压下降的有效药物。④腰麻后头疼,于立位时加重。

17.P60-P61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时如只需阻滞肛门和会阴区,则可让病人取坐位,在L4~5间隙穿刺做蛛网膜下隙阻滞,以小量重比重药液(约一般量的1/2)缓慢注射,则局麻药仅阻滞骶尾神经,即鞍区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可出现马尾丛综合征。

18.P60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术后并发低压性头痛的处理包括:去枕平卧,大量输液,使用腹带,硬膜外腔自体血充填,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或右旋糖酐。

19.P61腰麻的禁忌证: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脊膜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颅内压增高等;②凝血功能障碍;③休克;④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⑤脓毒症;⑥脊柱外伤或结核;⑦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

20.P62硬膜外麻醉相关知识:①老年人比青年人麻药用量少。②在孕妇,麻药可能转移到胎儿。③麻醉药也进入蛛网膜下腔。④比腰麻引起的血压下降轻。⑤成人硬脊膜囊终止平S2水平。

21.P62出现全脊髓麻醉时应立即人工呼吸与支持循环。

22.P62局麻药容积、穿刺间隙、导管方向、注药方式会影响到硬模外阻滞的麻醉平面。

23.神经干阻滞麻醉:麻醉剂量小而产生较大的麻醉区、效果好而安全。

24.P63-P64关于骶椎麻醉:是硬膜外麻醉的一种,适用于直肠、肛门和会阴部手术,但睾丸摘除术不可用,因睾丸由T10神经支配。骶管内有丰富的静脉丛,如穿刺时损伤血管,局麻药则吸收加快,可发生毒性反应。

25.肺最大通气量在预计值的60%以下时不宜施行择期手术。

26.使用硬膜外麻醉时,增加局麻药的剂量,能加速局麻药起效和延长作用持续时间,并提供最大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深度。

27.P54临床上常选择1:20万的比例加入肾上腺素,利用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使得局麻药吸收速度减慢,延长作用时间,同时可减轻局麻药吸收所引起的毒性反应。

28.施行腹部手术时,全身麻醉深度应为Ⅲ期二级。

29.麻醉中发现CO?蓄积,如排出速度过快,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暂停。



1.P70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口服为主、从小剂量开始、按时给药、最初用非吗啡类药,效果不好时,追用吗啡类药、吗啡类药物效果不好时,考虑药物以外的治疗。



1.P78心搏骤停包括: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性心电活动和心搏停止。

2.P78成人心肺复苏时,按压部位在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成人按压深度5-6cm。电除颤是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3.P79口对口呼吸时,将病人下颌向上后方勾起,头部向后仰,将病人鼻孔捏闭,吹气时向后压环状软骨,吸气后,对病人的口吹气,观察病人胸廓起伏。人工气道建立后可每6~8秒进行一次人工呼吸或8~10次/分,而不中断心脏按压。

4.P81心脏复苏时,心脏用药首选肾上腺素、首选静脉内给药。

5.理想的人工呼吸应是操作简单、工具低端、效果显著的方法。能保证充分的通气量,能使动脉血氧分压接近正常,无需特殊的器械或仪器。

6.P82心肺复苏的后期处理(院内处理)包括:接替人工呼吸、心脏按压进行生理监测、心律转复、输血输液、呼吸道管理。

7.心肺复苏术后、大面积烧伤并感染、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易继发多系统器官衰竭。



8.ARDS初期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加快、呼吸窘迫感,用一般的吸氧法不能得以缓解、X线胸片一般无明显异常、降至8.0kPa(60mmHg);特征性表现为肺水肿、进行性呼吸困难、顽固性低氧血症、肺顺应性降低。

9.心肺复苏心脏按压时,按压与放松时间之比应为1:1。

10.临床上多器官衰竭的特点为:①血容量降低时,肾功能降低先出现;②感染造成毒血症时,心、肺、脑的功能损害先出现;③某个器官功能降低时,如未能及时发现,可使病情迅速进展成多器官衰竭;④当病人全身性损害极为严重时,一部分病人可同时出现多器官衰竭。

11.气管内插管相关知识:①昏迷病人经口气管内插管,一般以维持24~28小时为限,超过此限应行气管切开;②婴幼儿一般不用带套囊的导管;③下颌发育不全的病人,通常经口腔明视插管操作是困难的;④口腔内手术,经鼻腔插管手术方便;⑤气管插管若操作不当,插入过深易进入右侧支气管。

12.P130-P133急性胰腺炎严重者可继发ARDS,其X线胸片早期可无异常,后期可出现斑片状以致融合成大片状的磨玻璃或实变浸润影,诊断标准为PaO2/Fi02≤200。肺内分流量的增加是引起其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一般针对其治疗首选无创呼吸末正压通气。



1.P91嵌顿疝还纳修补术、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都属于急症手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属择期手术,胃癌根治术属限期手术。

2.P91手术前准备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3.P92如拟应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手术后感染,术前和术中各给一次,术后继续用1~2日。

4.P92幽门梗阻患者术前应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调和低蛋白血症、温盐水洗胃;结肠癌患者术前两日进流食、口服肠道抗生素和泻剂、术前12~24小时行肠道灌洗。

5.P92心血管病,高血压者术前应继续服用降压药物,避免戒断综合征。病人血压在160/100mmHg以下,可不必作特殊准备。血压过高者(>180/100mmHg),术前应选用合适的降血压药物,使血压稳定在一定水平,但不要求降至正常后才做手术。对原有高血压病史,进入手术室血压急骤升高者,应与麻醉师共同处理,根据病情和手术性质,选择实施或延期手术。

6.P93大手术前,病人呼吸系统的准备包括停止吸烟;阻塞性肺功能不全者,可给麻黄碱,氨茶碱扩张支气管;有哮喘者,可给口服地塞米松减轻黏膜水肿;鼓励病人练习深呼吸及咳嗽,增加肺通气量和引流。

7.P93肝功能严重损害者,一般不宜施行任何手术;肾功能重度损害者,只要在有效的透析疗法处理下,仍能安全地耐受手术;糖尿病病人手术时应维持血糖轻度升高状态(5.6~11.2mmol/L),以避免手术过程中血糖消耗过多导致低血糖。

8.手术区域剃毛最佳的时机是手术开始前进行。

9.P94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术后,采取半卧位是为了减少毒素吸收,防止感染性休克发生;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腹肌松弛,减少切口疼痛;减少膈下脓肿发生的机会。

10.P94食管癌手术全麻清醒后,病人应采取的体位是高半坐位卧式;胃大部切除术全麻清醒后,病人应采取的体位是低半坐位卧式。。

11.P95一般头、面、颈部在术后4~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在术后6~7日拆线,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在术后7~9日拆线,四肢在术后10~12日拆线(近关节处可适当延长),减张缝线14日拆线。

12.P96直肠癌根治术后第一天,病人突然寒战高热,达39℃,最可能的原因是输液反应。

13.P93预防和治疗术后肺不张应采取鼓励咳痰、防止呕吐、术前锻炼深呼吸、减少肺泡和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如术前2周应禁烟等措施。

14.P95、P98病人术后处理相关知识:①胃肠道手术病人肛门排气后,可开始进食;②一般性手术后的病人,应鼓励早期活动;③术后尿潴留导尿量超过500ml者,应留置尿管1~2天;④一般留置导尿管3~4天后,细菌尿的发生率达90%以上。

15.P95手术切口分类:①清洁切口(Ⅰ类切口),指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等;②可能污染的伤口,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等;③污染伤口。

16.P332腹腔引流有助于控制暂存的炎症、防止腹腔脓肿的发生、使腹内渗物排出体外。

17.外科引流的主要目的:引流渗血、渗液、脓液,治疗吻合口漏。

18.术后腹胀主要是由于咽下的空气积存于肠腔内过多。

19.术后引流管应用相关知识:①各种引流管注意无阻塞、扭曲、脱出;②注意记录引流液的色泽和量;③胃肠减压管在胃肠功能恢复后拨出;④乳胶片引流多在术后24~48小时拨出;⑤T管主要用于胆总管取石术后对胆汁的引流,术后两周左右如胆道通畅无结石和其他病变,夹闭T管1~2天,若无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即可拔除。

20.手术前后要了解病人肺通气情况的最佳方法是动脉血气分析。

21.腹部大手术后,早期出现肺功能不全的最常见原因是肺不张。

22.P516经利尿剂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衰、未能纠正的进行性酸中毒、血肌酐超过442μmmol/L、经治疗无效的高血钾症、尿毒症性心包炎等术后必需紧急施行透析。

23.P426肝轻度损害,不影响手术耐受力;肝功能损害较严重或濒于失代偿者,必须经过长时间严格准备后方可择期手术;肝功能严重损害,有营养不良、腹水、黄疽者,一般不宜施行任何手术;急性肝炎者,出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时如有急诊手术必要,亦应施行手术。

24.术后病人的饮食处理相关知识:①非腹部局麻下的手术,术后早期即可进食;②非腹部全麻下的手术,病人清醒,无呕吐时可进食;③择期胃肠道手术,肠蠕动恢复后,可开始饮水,进少量流食;④腹部手术需禁食时间较长者,应给予胃肠外营养。

26.P89肝功能不全病人肠外营养时应选用的药物是支链氨基酸。



1.P100对于非肥胖病人(BMI<30),推荐的能量摄入量为25-30kcal/(kg·d);BMI≥30的病人,推荐的能量摄入量应为正常需要量的70%-80%。通常的择期、限期手术,术后热量增加10%左右;创伤、感染时视其严重程度热量可增加20%-30%;大面积烧伤热量可增加50%-100%。

2.P101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导致代谢率增加、脂肪动员加速、蛋白质分解加速,以调动机体潜能对抗外来打击,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外周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可出现葡萄糖的储存受抑制。

3.P101-P102临床工作中,评价外科病人营养状况的手段包括体重测量、淋巴细胞计数、氮平衡试验、血清白蛋白测定。

4.P102胃肠外营养所用的营养液要求:每日供氮应达0.2~0.24g/kg体重,氮(g)和热量(kcal)之比为1:150~200,含有适量的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量补充胰岛素和脂肪乳剂,所补充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一般应为1:2。

5.P103-P104长期肠外营养发生胆汁淤积、肝功能损害的原因有肠道缺乏食物刺激、体内谷氨酰胺大量消耗、葡萄糖超负荷、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

6.肠外营养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空气栓塞。

7.肠外营养的外科特殊病人需注意:糖尿病病人可增加脂肪乳剂用量;肝病失代偿期病人,营养液的用量应减为全量的1/2左右;严重创伤或危重病人的氨基酸溶液应选用谷氨酰胺二肽。

8.P104手术前后,外科病人补充营养的选择:消化道功能正常者,以口服为主;昏迷或不能进食的病人可用管饲;结肠手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可用要素饮食;口服或管饲有困难或仍难提高营养者,可采用胃肠外营养。

9.重症胰腺炎时,肠内营养最好采用空肠造瘘输入、鼻空肠管输入。

10.P102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为:①一周以上不能进食或因胃肠道功能障碍或不能耐受肠内营养者;②通过肠内营养无法达到机体需要的目标量时应该补充肠外营养。短肠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坏死性胰腺炎、癌肿化疗致严重呕吐病人需使用全胃肠外营养。

11.P103-P104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肝功能异常、肠黏膜萎缩、细菌易位而引发肠源性感染,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认识不足,肠外营养未及时补充磷制剂,低磷血症时有发生,而高磷血症在临床上少见。



1.P108感染常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疾病有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特异性感染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念珠菌病等,因致病菌不同于一般感染,可引起较为独特的病变。条件性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的病原菌乘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乘机而入所引起的感染;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条件致病菌。

2.P108根据病程长短,感染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感染。病程在3周之内为急性感染,超出2个月为慢性感染,介于二者之间为亚急性感染。

3.外科感染在外科领域中最常见,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可由单一病原体所致,但常随病程发展为由多种病原体所致形成的混合感染。

4.P110急性蜂窝织炎的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或其他型链球菌;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致病菌以厌氧菌为主。

5.P111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的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6.P112-P113脓性指头炎的治疗措施包括局部外敷、理疗;抬高患肢、给镇痛药;应用抗生素;疼痛剧烈,指腹张力显著增高时,马上切开减压。

7.中指脓性指头炎如治疗不及时,最易发生的并发症是末节指骨缺血坏死。

8.P114脓毒症是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菌血症是脓毒症中的一种,即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

9.八版外科学P121全身性感染时,内毒素、外毒素、病原菌、炎性介质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10.P122当代外科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已超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外科真菌感染属条件性感染,且血培养不易检出;全身性外科感染伴有厌氧菌感染时易形成脓肿。

11.P115革兰阴性杆菌所致脓毒症的特点:由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脓毒症一般比较严重,可出现三低现象(低温、低白细胞、低血压),发生感染性休克者较早且持续时间长。多为间歇热。革兰阳性球菌所致脓毒症的特点:易并发心肌炎、稽留热或弛张热、转移性脓肿多见。

12.真菌败血症多继发于细菌感染之后,或与细菌感染混合存在,常见的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病程进展缓慢,临床毒血症症状可被原发病及伴发的细菌感染掩盖,临床表现为骤起寒战高热(39~40℃)、出现神志淡漠、昏睡、休克等,少数病人可有消化道出血,外周血有类白血病反应,出现晚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达25×10?/L。基础疾病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特别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以预防深部真菌感染。

13.P117-P118破伤风的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是痉挛毒素所致。伤口厌氧菌培养一般不能发现该菌。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是预防破伤风的最可靠方法。

14.P117破伤风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凡有外伤史,不论伤口大小、深浅,如果伤后出现肌紧张、扯痛,张口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等,均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

15.P124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后,若无外伤,应隔5~7年再强化一次;接受全程主动免疫者,受伤后再次注射破伤风类毒素0.5ml处理即可预防。

16.P118破伤风应用抗毒素治疗,目的是中和游离的毒素,目前推荐应用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早期应用有效,剂量为3000~6000U,一般只需一次肌内注射。

17.深部感染体表症状中局部皮肤凹陷性水肿最重要。

18.P118在破伤风的治疗措施中,控制和解除痉挛、预防窒息最关键。

19.抗菌药物在外科疾病应用的相关知识:①抗菌药物应用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手术安全性;②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③全身情况不良的病人,应尽量选用杀菌性的抗生素治疗感染;④肾功能中度减退者,首次给药后,每次应给正常剂量的1/2~1/5。⑤手术预防性抗生素的给药方法:应在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⑥任何一种抗菌药物都不能取代引流等外科处理。并非所有外科感染均需应用抗生素。⑦首选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应有严格指征。

20.毛囊炎不需应用抗菌药物。

21.P118破伤风患者治疗凡能找到伤口,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抗毒血清治疗后,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22.P118破伤风可选用青霉素和甲硝唑治疗,抑制破伤风杆菌。

23.P110、P118-P120气性坏疽、破伤风需要早期切开、清创引流。早期急性蜂窝织炎,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敷贴金黄散、鱼石脂膏等,若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24.P119气性坏疸是梭状芽孢杆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常是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可出现黄疸。

25.P117破伤风梭菌为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菌、可产生大量外毒素、以芽孢状态分布于自然界。



十1.P123创伤后17-羟类固醇、生长激素上升。

2.P123创伤修复相关知识点:①创伤修复的基本方式是由增生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充填、连接或代替缺损的组织;②组织修复前期以合成代谢为主;③组织修复中,巨噬细跑和多种介质参与这个过程;④酶类在创伤修复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3.P123局部制动有利于创伤修复和伤口愈合。

4.头面部污染性伤口清创缝合的时限最长为8~12小时。

5.切伤伤口边缘整齐,呈线状,出血多,周围组织损伤轻。

6.P472应激性溃疡最常见的原因为大面积烧伤、脑外伤;严重休克;服用过量的水杨酸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7.留置引流不影响术后伤口的愈合。

8.面颊部开放性损伤后12小时,局部的处理应清创后一期缝合。

9.P126呼吸道发生阻塞可在很短时间内使伤员窒息死亡,故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地解除各种阻塞原因,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十、、、1.P132烧伤面积的估算口诀:三三三(头、面、颈)、五六七(双手、双前臂、双上臂)、十三十三(躯干前、躯干后)、二十一(双大腿)、小腿十三双足七、双臀为五会阴一。女性和儿童有所差别:一般成年女性的臀部和双足各占6%;儿童头大,下肢小,可按下法计算(%):头颈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46-(12-年龄)。

2.P132烧伤深度的判定: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的是Ⅰ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和真皮乳头层的是浅Ⅱ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的是深Ⅱ度烧伤;全层皮肤烧伤,深度达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的烧伤是Ⅲ度烧伤。Ⅰ度烧伤:有明显红斑、疼痛和灼烧感,不见水疱;浅Ⅱ度烧伤: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深Ⅱ度烧伤:也可有水疱,但去水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Ⅲ度烧伤:创面蜡黄或焦黄,甚至碳化。硬如皮革,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或拔毛无痛觉。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真皮下血管从栓塞)。

3.P132烧伤愈合时间:Ⅰ度烧伤:再生能力强,3~7天脱屑痊愈,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浅Ⅱ度烧伤:创面可于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瘢痕,但多数有色素沉着;深Ⅱ度烧伤:创面修复可赖其上皮增殖形成上皮小岛,如不感染,可融合修复,需时3~4周;Ⅲ度烧伤:又称焦痂型烧伤,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3~4周后焦痂脱落。

4.P133在密闭空间的烧伤、面部烧伤重,眉毛、鼻毛烧焦、受伤时曾大声呼叫、伤后声嘶,咽部充血等体征有助于诊断吸入性烧伤。

5.P134烧伤现场急救:迅速脱离热源,用凉水浸泡或冲淋局部、剪去伤处衣、袜,用清洁被单覆盖、酌情使用安定、杜冷丁等药镇静止痛、有严重复合伤时,应先施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6.P135治疗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是补液,大面积烧伤24小时内的病人,首选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液体复苏。伤后第1个24小时补液量:成人每1%Ⅱ°、Ⅲ°烧伤面积每千克体重补充胶体液0.5ml和电解质液1ml,广泛深度烧伤者与小儿烧伤其比例可改为1:1,另加基础水分2000ml。

7.成人双侧小腿Ⅲ度烧伤应早期一次切痂植皮;成人双上肢及躯干前方均为Ⅲ度烧伤应分期切痂植皮。

8.P472Cushing溃疡是由中枢神经病变引起;Curling溃疡是由严重烧伤引起。

9.P88应激性溃疡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胃底、胃体。

10.P134严重大面积烧伤早期应避免长途转送,必须转送者应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途中继续输液,保证呼吸道通畅,途中最好有医护人员陪同。



1.P154华支睾吸虫与肝癌有关、单纯疱疹病毒反复感染与宫颈癌有关。

2.P128甲胎蛋白属于癌胚抗原。

3.P149骨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诊断阳性率较高、大肠癌的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诊断阳性率较低。

4.P152绒毛膜上皮癌对化疗较为敏感;目前单独应用化疗治疗效果最佳的肿瘤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P154淋巴肉瘤对放射线高度敏感。

6.P156对高发区及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属于癌症二级预防。

7.P157基底细胞癌恶性程度较低、手术切除效果好、呈鼠咬状溃疡。

8.P157交界痣属于体表良性肿瘤,易发生恶性病变。

9.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转移方式中,区域淋巴结转移最多见。

10.P103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外生性或膨胀性生长、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为浸润性生长。

11.P159皮脂囊肿:非真性肿瘤,为皮脂腺排泄受阻所致潴留性囊肿。多见于皮脂腺分布密集部位如头面及背部。表面可见皮脂腺开口的小黑点。囊内为皮脂与表皮角化物集聚的油脂样‘豆渣物’,易继发感染伴奇臭。



十、1.P160移植的相关知识:植皮属于组织移植、输全血属于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属于细胞移植、肝移植属于器官移植、皮肌瓣移植属于组织移植。

2.P162因受体体内存在针对供者特异性抗原的预存抗体所引起的排斥反应是超急性排斥反应。因受体体内预存抗供体低浓度抗体所致的排斥反应是加速性排斥反应(血管排斥反应)。

3.P165-P168器官移植的相关知识:心脏移植后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是植入心脏的冠脉硬化、肾移植是临床各类器官移植中疗效最稳定和最显著的、胰腺移植的适应证是药物治疗无效的I型糖尿病、肺移植后近期主要死亡原因是肺部感染、小肠移植后预防排斥反应较困难。

4.将猪的肝脏移植给人,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超急性排斥反应。



十十十1.P226-P227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包括:碘的缺乏、甲状腺素合成与分泌障碍、甲状腺素需求增多。

2.P227单纯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女性多见,一般无全身症状。甲状腺不同程度地肿大,能随吞咽上下活动。病程早期,甲状腺呈对称、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随吞咽上下移动。

3.预防甲状腺肿的碘化食盐,常用剂量为每10~20kg食盐中均匀地加入碘化钾或碘化钠1.0g。

4.向胸骨后生长延伸的常是结节性甲状腺肿。

5.P228脉率增快及脉压增大常可作为判断甲亢病情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6.P228继发性甲亢患者先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年后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腺体呈结节状肿大,两侧多不对称,无突眼,容易发生心肌损害。确诊主要依据为甲状腺功能检查,即血清T?、T?、TSH值。

7.P228甲亢的辅助诊断方法:①测定基础代谢率,常用计算公式为: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正常值为±10%;增高至+20%~30%为轻度甲亢,+30%~60%为中度,+60%以上为重度。②甲状腺摄131I率的测定,正常甲状腺24小时内摄取的131I量为人体总量的30%~40%。如果在2小时内甲状腺摄取131I量超过人体总量的25%,或在24小时内超过人体总量的50%,且吸收131I高峰提前出现,均可诊断甲亢。③血清中T?和T?含量的测定,甲亢时,血清T?可高于正常4倍左右,而T?仅为正常的2倍半,因此,T?测定对甲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8.P228甲亢手术治疗的禁忌证为:①青少年病人;②症状较轻者;③老年病人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9.P228甲状腺手术切除腺体量,应根据腺体大小或甲亢程度决定。通常需切除腺体的80%~90%,并同时切除峡部。手术中结扎、切断甲状腺上极血管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远离甲状腺下极,要尽量离开腺体背面靠近颈总动脉,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简单记忆为“上贴下离”。术野应常规放置引流管24~48小时。

10.P228-P229甲状腺手术术前药物准备:①抗甲状腺药物加碘剂;②单用碘剂:不准备手术治疗者,一律不应服用碘剂;③普萘洛尔。

11.P229硫脲类药物能使甲状腺肿大和动脉性充血,手术时极易发生出血,增加了手术的困难和危险。

12.P229碘剂能减少甲状腺的血流量,使腺体充血减少,因而缩小变硬。常用的碘剂是复方碘化钾溶液。

13.P230喉上神经若损伤外支会使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音调降低。内支损伤,则喉部黏膜感觉丧失,进食特别是饮水时,容易误咽发生呛咳。

14.P231桥本氏甲状腺肿摄取131I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

15.P231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知识: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占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可较早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常为多中心性、术后五年治愈率可达90%。

16.P233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患侧腺叶次全切除适用于术前及术中诊断为良性病变、但术后病理诊断为孤立性乳头状微小癌者;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直径不大于1.5cm,明确局限于患侧叶者;近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直径大于1.5cm,较广泛的一侧乳头状癌伴颈淋巴结转移者;甲状腺全切除术适用于高度侵袭性乳头状、滤泡状癌,明显多病灶,两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有远处转移者。肿块直径小于1cm。因良性病变行腺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分化型甲状腺癌者,若切缘阴性、对侧正常、肿块直径小于1cm,可观察;否则,须再行手术。甲状腺癌作次全或全切除者应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或左甲状腺素。

17.P233-P234甲状腺肿物:甲状腺癌、甲状腺囊性腺瘤短期内可迅速增大;甲状腺癌为质硬而高低不平的甲状腺肿物;甲状腺单发结节最应警惕恶性的年龄段为儿童;结节突发,生长迅速、单发孤立结节、核素扫描为冷结节常为甲状腺恶性结节。

18.P235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知识: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80%是由单发甲状旁腺腺瘤引起;慢性肾衰竭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癌也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19.P237颈部肿块的相关知识:甲状腺腺瘤是颈部原发性肿瘤之一;甲状腺舌管囊肿是先天性畸形,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颈部遗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肿,感染破溃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男性为女性的2倍。表现为在颈前区中线、舌骨下方有直径12cm的圆形肿块。境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囊性感,并能随吞咽或伸、缩舌而上下移动。颈部恶性肿瘤的3/4是转移性肿瘤;囊状淋巴管瘤是位于颈侧区的单发性肿物。

20.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的相关知识:单发结节恶性机会较多发结节大;囊性结节也可能是恶性的;冷结节并非都是恶性的;实性结节的恶性率较高;儿童单发结节的恶性机会较大,约50%为恶性。

21.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肿可用甲状腺素治疗。

22.P228甲亢手术治疗适应证为:①继发性甲亢或高功能腺瘤;②中度以上的原发性甲亢;③腺体较大,伴有压迫症状,或胸骨后甲状腺肿等类型甲亢;④抗甲状腺药物或131I治疗后复发者或坚持长期用药有困难者;⑤妊娠早、中期的甲亢病人凡具有上述指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并可以不终止妊娠。

23.P229-P230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包括⑴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常见原因为①出血及血肿压迫气管,手术后近期出现呼吸困难,如还有颈部肿胀,切口渗出鲜血时,多为切口内出血所引起。发现上述情况时,必须立即行床旁抢救,及时剪开缝线,敞开切口,迅速除去血肿。如此时病人呼吸仍无改善,则应立即施行气管插管;情况好转后,再送手术室做进一步检查、止血和其他处理。②喉头水肿。③气管塌陷。④双侧喉返神经损伤。⑵喉返神经损伤。⑶喉上神经损伤,可引起饮水呛咳。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起初多数病人只有面部、唇部或手足部的针刺样麻木感或强直感,严重者可出现面肌和手足伴有疼痛的持续性痉挛。⑸甲状腺危象,危象发生与术前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及手术应激有关,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轻柔的手术操作是预防的关键。

24.P230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病人出现手足抽搐发作时,最便捷而有效的治疗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20mL。

25.P231-P232甲状腺髓样癌分泌大量降钙素,最多见的甲状腺癌是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发展较迅速,属中等恶性,未分化甲状腺癌为高度恶性,主要采用放射外照射治疗,晚期甲状腺癌可压迫颈交神经产生Horner综合征。

26.可以用甲状腺素治疗的有20岁以下弥漫性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癌根治术后。

27.P231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多为无痛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对称,质硬,表面光滑,多伴甲状腺功能减退,较大腺肿可有压迫症状。





1.P239乳腺检查的相关知识:触诊时应用手指掌面循序进行、不要用手指抓捏乳房组织、查肩胛组淋巴结时,应站在病人背后。

2.P239-P240乳房肿块可采用穿刺肿块吸取组织活检、液晶热图像、切除肿块活检、钼靶X线检查等方法检查,一般不宜作切取活检。目前认为乳腺癌最有效的检出方法是钼靶X线检查。

3.P240穿刺有脓可以确诊乳房深部脓肿。

4.P241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切开引流时,一般作放射状切口、将脓腔间隔打开、切口在脓腔的最低位、作对口引流使引流通畅。

5.P240-P243乳房疾病相关知识:乳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率为6%~8%、,乳腺囊性增生病常为多发性病变、急性乳腺炎患者几乎都是产妇、乳房内间质也可以发生恶性肿瘤。

6.P241-P242乳腺囊性增生病以乳腺疼痛和结节为突出表现、触诊可触及多发颗粒样肿块、一般不必药物治疗,但应定期复查。

7.P242乳管内乳头状瘤可能发生6%~8%恶变。

8.P242乳腺囊性增生病可有乳头血性溢液、黄绿色或浆液溢液;乳管内乳头状瘤可有乳头血性溢液;正常月经期时,常出现的乳头溢液是浆液性无色溢液。

9.P24320岁前乳腺癌发病较少,2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上升,45-50岁较高。其发生与雌激素紊乱有直接关系,另外与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晚等因素有关,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的关系尚有争论。营养过剩、肥胖、脂肪饮食可增加乳腺癌发病机会。

10.乳腺癌在乳房外上象限发生率最高,接近50%。

11.P24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

12.P243由于椎旁静脉系的存在,乳腺癌的骨转移最常见于椎体、骨盆及股骨。

13.Paget病的原发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

14.P243乳腺癌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癌细胞侵及或堵塞乳房表浅淋巴管导致淋巴水肿可使局部皮肤呈“橘皮样”改变;癌细胞累及Cooper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可导致酒窝征。

15.P243“橘皮样”改变、卫星结节是乳腺癌经淋巴道转移的表现。

16.P244炎性乳腺癌并不多见,哺乳期产妇可见,特点是发展迅速、预后差。局部皮肤可呈炎症样表现,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散到乳房大部分皮肤,皮肤发红、水肿、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治疗主要采用放疗及化疗,一般不手术治疗。

17.P244T0:原发癌瘤未查出。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乳腺癌)。T1:癌瘤长径≤2cm。T2:癌瘤长径>2cm,≤5cm。T3:癌瘤长径>5cm。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炎性乳腺癌亦属之。N0: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N1: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尚可推动。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18.P244-P246乳腺癌治疗原则:尽早手术,辅以放、化疗等。

19.P244-P245导管内癌不属于乳腺癌的术后化疗指征;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者应进行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活检。

20.腋窝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数量与女性乳癌患者预后最密切。

21.P243-P244乳腺癌、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Paget病可出现乳头内陷。



1.P247有下列情况时应急诊开胸探查手术:①进行性血气胸;②心脏大血管损伤;③严重肺裂伤或气管、支气管损伤;④食管破裂;⑤胸腹或腹胸联合伤;⑥胸壁大块缺损;⑦胸内存留较大异物。

2.P248-P251急性胸部损伤中,对生命威胁最大的是张力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出现极度呼吸困难、紫绀;多发肋骨骨折的表现是胸壁反常呼吸;开放性气胸可引起纵隔扑动;开放性气胸急救处理时应立即封闭胸部创口。

3.P249多发肋骨骨折处理原则为有效控制疼痛,肺部物理治疗和早期活动;胸带固定减少肋骨断端活动、减轻疼痛。

4.P249-P250气胸引起休克的原因有:张力性气胸时,胸腔内压力不断增加,阻碍静脉回流;交通性(开放性)气胸引起纵膈扑动,影响静脉回流;胸膜撕裂大出血;疼痛性休克。

5.P250闭式胸膜腔引流术相关知识:气胸,引流选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血胸引流则在腋中线与腋后线第6或第7肋间隙;为保持管腔通畅,要经常挤压引流管;引流后肺膨胀良好,已无气体和液体排出,可在病人深吸气屏气时拔除引流管,并封闭伤口。



十、1.P266肺癌流行病学:肺癌发病率是男性肿瘤的首位;女性肺癌发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患者易发生的肺癌是腺癌;长期大量吸烟者中央型肺癌发病率高;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九版外科学认为腺癌为最常见的肺癌,九版病理学认为鳞癌是肺癌中的最常见类型,需注意不同科目间答案的不同。

2.肺癌肺外表现中杵状指(趾)和肥大性骨关节病最常见。

3.关于肺癌治疗:对于未出现远处转移者,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近年来多采用放疗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出现远处转移者,多采用放、化疗;外照射治疗是未分化癌主要的治疗手段;放射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杀灭原发灶及转移灶中的肿瘤细胞,缓解阻塞症状、骨转移的剧痛及脑转移的颅内高压症状;对有全身衰竭、严重脏器功能损害者不适用放射治疗。



十1.P273-P274较早出现梗阻症状的食管癌是硬化型(缩窄型);阻塞程度较轻的食管癌是溃疡型;食管癌最多见的发病部位是胸部中段。

2.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时,出现核大、深染、核仁明显的细胞支持食管癌的诊断。



十1.P307腹外疝由疝环、疝内容物、疝外被盖、疝囊组成;腹外疝的疝囊是壁腹膜;疝内容物为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为最多见,大网膜次之。

2.P307-P308腹外疝的分类:⑴无血运障碍者:易复疝、难复疝(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还纳,如滑动疝,多见于右侧);⑵有血运障碍:嵌顿性疝、绞窄性疝,包括Richer疝(即肠管壁疝,由肠壁一部分构成了疝内容,股疝发生肠管壁疝的机会较大)、Littre疝、逆行性嵌顿疝。

3.P308儿童疝因疝环组织一般比较柔弱,嵌顿后很少发生绞窄。

4.P308常见的腹外疝是腹股沟斜疝。

5.P310腹股沟管后壁包括腹膜、腹横筋膜、内侧1/3腹横肌和腹内斜肌所构成的联合肌腱(腹股沟镰)。

6.P308、P311-P312腹股沟疝相关知识:斜疝发病率占腹股沟疝的85%~95%;左侧斜疝较少是因左侧辜丸下降早;后天性斜疝常与后天性腹壁薄弱与缺损有关;直疝的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大网膜;绞窄性疝出现疝囊内肠袢穿孔时,疼痛可减轻但肿块仍然存在,不可认为病情好转。

7.P311腹股沟疝的发生,主要与腹膜鞘状突未闭、腹内斜肌的弓状下缘发育不全或位置偏高有关。

8.P311腹股沟斜疝阴囊包块还纳时可闻及咕咕响声。

9.P312腹股沟斜疝特点: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口则不再脱出;嵌顿机会较多;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10.P310、P312腹股沟直疝特点: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不易造成嵌顿、好发于年老体弱者;直疝三角由腹直肌外缘、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构成。

11.鉴别腹股沟斜疝直疝最有意义的体征是还纳疝块,压住内环,增加腹压,疝块是否脱出。

12.P311-P312腹股沟斜疝、交通性鞘膜积液站立位阴囊出现包块,平卧位消失。

13.P312-P313一岁以下婴幼儿腹股沟疝可暂不手术。绞窄性斜疝局部有感染者,应选择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疝、绞窄性疝不需行修补术。

14.P313无张力疝修补术特点:适用于某些有腹压增高的患者、术后下地早,恢复快、复发率低,但较常规手术易感染。

15.P313关闭疝门、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疝囊高位结扎是成人疝修补手术的成功的重要环节。

16.P314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疝块大、腹壁缺损较大、疝环较松者可试行手法复位;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的嵌顿疝病人,估计肠管无绞窄者可试行手法复位;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尚无腹膜刺激征者试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后,仍需继续观察腹部情况。

17.P314嵌顿性疝(Littre疝、Richter疝、嵌顿性股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18.P311、P314嵌顿性腹股沟疝临床表现及处理:嵌顿性疝常发生于斜疝,临床表现为肿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不能还纳。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原则上应紧急手术治疗,做好肠切除准备。手术处理中应注意: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不仅要检查疝囊内肠袢的活力,还应检查位于腹腔内的中间肠袢是否坏死。

19.P315股疝多见于中老年妇女、疝块较小、疝块呈半球形、咳嗽冲击感不明显、为最容易发生嵌顿的腹外疝、且易绞窄。

20.P316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应手术治疗,包括高位疝囊结扎术及疝修补术。疝修补术最恰当的手术方式是McVay法修补术。

21.P316最常发生切口疝的是经腹直肌切口。发生切口疝最主要的病因是切口发生感染。切口疝一般不会导致肠梗阻。

22.P314嵌顿性及绞窄性疝时,肠坏死并发腹膜炎,须行紧急手术治疗,解除伴发肠梗阻,正确的处理是切除坏死肠管并行高位疝囊结扎术,已经实施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在手术区存在污染,故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做疝修补术。



1.P318-P319腹部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类。其中,有腹膜破损者为穿透伤(多伴内脏损伤),无腹膜破损者为非穿透伤(偶伴内脏损伤)。腹部开放伤,由于伤口比较明显,一般都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处理。穿透伤的入、出口与伤道多呈不规则走行,伤口大小与伤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2.P318实质性脏器如肝、脾、胰、肾等或大血管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腔内(或腹膜后)出血,包括面色苍白、脉率加快,严重时脉搏微弱,血压不稳,甚至休克,可出现明显的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3.P318-P319不同的体液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对于腹膜的刺激也是不同的,通常是胃液、胆汁、胰液刺激最强,肠液次之,血液最轻。因此脾破裂腹膜刺激征较轻。

4.P320诊断性腹腔穿刺和腹腔灌洗术:阳性率可达90%以上,对于判断腹腔内脏有无损伤和哪类脏器损伤有很大帮助。

5.P320腹内脏器损伤的相关知识:有恶心、呕吐、便血、气腹者,多为胃肠道损伤;有排尿困难、血尿、外阴或会阴部牵涉痛者,提示有泌尿系脏器损伤;有内出血及同侧肩部牵涉痛者,较多见于肝脾破裂。

6.P321P326腹部闭合性损伤手术探查时发现横结肠系膜根部有很多气泡,应高度怀疑的创伤是十二指肠破裂。

7.P321肠鸣音消失、膈下有游离气体、血压有下降趋势、脉搏增快,体温升高是腹部损伤后手术探查的可靠指征。

8.P322腹部损伤后手术探查应注意:切口选择常用正中切口;探查次序原则上应先探查肝、脾等实质性器官,同时探查膈肌、胆囊等有无损伤。接着从胃开始,逐段探查十二指肠第一段、空肠、回肠、大肠以及其系膜;然后探查盆腔脏器,再后则切开胃结肠韧带显露网膜囊,检查胃后壁和胰腺;如有必要,最后还应切开后腹膜探查十二指肠二、三、四段。待探查结束,对探查所得伤情做一全面估计,然后按轻重缓急逐一予以处理;肝破裂手术后,在肝周或创面应留置引流物;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时应积极抗休克的同时手术探查。

9.P323脾是腹部外伤中最容易受损的器官,脾破裂发病率占腹部损伤的40%~50%,有慢性病理改变的脾更易破裂。真性破裂(脾包膜及脾实质破裂)约占脾破裂的85%、脾破裂的治疗原则是紧急手术处理。成人脾切除术后,暴发型感染的发病率一般认为不超过1%,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50%病人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

10.P323脾破裂多有左上腹或左胸部外伤史,受伤后可出现左上腹疼痛、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失血性休克等急性失血表现。其首选辅助检查为腹部B超。脾破裂在受伤当时可表现为脾被膜下破裂,此时可无明显症状,当其受到外力作用时,可转变为脾真性破裂,出现失血性休克及腹膜刺激征等明显临床表现。

11.P323脾破裂彻底查明伤情后明确可能保留脾者(主要是I、II级损伤),可根据伤情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如生物胶粘合止血、物理凝固止血、单纯缝合修补、脾动脉结扎及部分脾切除等。行全脾切除术患者可将1/3脾组织切成薄片或小块埋入大网膜襄内进行自体移植,亦可防止日后发生OPSI。

12.P321、P323肝破裂的相关知识:肝损伤常合并胆汁性腹膜炎,肝破裂右半肝较左半肝多,肝破裂如肝静脉主干有损伤,有并发空气栓塞的可能,肝破裂常有胆道出血。右膈升高,肝正常外形消失及右下胸肋骨骨折,提示有肝破裂的可能。

13.P326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早期症状体征多不明显,可有右上腹或腰部持续性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可向右肩及右睾丸放射,右上腹及右腰部有明显的固定压痛;有时可有血性呕吐物;X线腹部平片可见腰大肌轮廓模糊。

14.P319出现早期休克征象、肝浊音界消失、持续性剧烈腹部疼痛、有呕血或黑便应考虑有内脏损伤。

15.P320诊断性腹腔穿刺和腹腔灌洗术:阳性率可达90%以上,对于判断腹腔内脏有无损伤和哪类脏器损伤有很大帮助。

16.胃镜检查及吞入锐利异物也可引起穿孔,但很少见。

17.P326-P327小肠损伤的手术方法是修补或肠切除吻合、结肠损伤的手术方法通常是肠外置或造口术。



1.P330细菌毒素吸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产生休克。

2.P330继发性腹膜炎时,先出现腹痛后发热;腹痛剧烈而持续;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时疼痛加剧;病人多不愿改变体位;疼痛先从原发病变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而延及全腹。

3.P330混合性感染是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病情重的主要原因。

4.P330-P331持续性腹痛、中毒症状显著、腹膜刺激征、腹腔穿刺抽出脓性分泌物常为急性弥慢性腹膜炎的诊断根据。

5.P331急性腹膜炎的病人,取半卧位是为了使脓液集中盆腔便于引流、避免膈肌压迫、有利呼吸和循环、减少毒素吸收。

6.P331诊断性腹腔穿刺可协助明确诊断困难的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7.P331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体征:腹式呼吸减弱、有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其中标志性体征为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腹胀加重最能提示化脓性腹膜炎病情加重。

8.P332绝大多数继发性腹膜炎需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①经上述非手术治疗6~8小时后(一般不超过12小时),腹膜炎症状及体征不缓解反而加重者。②腹腔内原发病严重,如胃肠道穿孔或胆囊坏疽、绞窄性肠梗阻、腹腔内脏器损伤破裂、胃肠道手术后短期内吻合口漏所致的腹膜炎。③腹腔内炎症较重,有大量积液,出现严重的肠麻痹或中毒症状,尤其是有休克表现者。④腹膜炎病因不明确,且无局限趋势者。

9.P334盆腔脓肿临床表现:急性腹膜炎治疗过程中,如阑尾穿孔或结直肠手术后,出现体温升高、典型的直肠或膀胱刺激症状,里急后重、大便频而量少、有黏液便、尿频、排尿困难等,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腹部检查多无阳性发现。直肠指诊可发现肛管括约肌松弛,在直肠前壁可触及向直肠腔内膨起、有触痛、有时有波动感的肿物。

10.诊断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后,进一步要明确的中心环节是引起腹膜炎的原因。

11.P329腹膜的表面是一层排列规则的扁平间皮细胞;腹膜有很多皱襞,其面积几乎与全身的皮肤面积相等,为1.5m2;脏腹膜将内脏器官悬垂或固定于膈肌、腹后壁或盆腔壁,形成网膜、肠系膜及韧带等解剖结构;壁腹膜主要受体神经(肋间神经分支和腰神经分支)的支配,对各种刺激敏感,痛觉定位准确;盆腔腹膜较其他部位吸收力弱。

12.P335诊断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时,膀胱内测得压力应大于20mmHg。



1.P433应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手术时注意保留迷走神经的前后干、肝支、腹腔支、分布到胃窦的“鸦爪”支。其优点为:消除神经性胃酸分泌,不引起胃滞留;保留了幽门括约肌功能;不需附加引流手术;保留了正常的胃容积。但其术后复发率较高。

2.P340胃溃疡最多见的为小弯溃疡。

3.P340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人多有胃溃疡病史,部分病人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皮质激素等病史。病人突发上腹部剧痛,呈“刀割样”,腹痛迅速波及全腹。体检可见病人全腹压痛,但以穿孔处最重,腹肌板样强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肝浊音界消失等体征。立位X线检查膈下可见新月状游离气体影。部分穿孔病人可不出现急性症状,而形成包裹性积液,可于上腹部触及包块。针对此类病人,可予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

4.P340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诊断:既往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刀割样剧痛,加上典型的“板样腹”体征和X线检查的膈下游离气体。

5.P341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诊断:多见于青年人;无肝病病史;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病史;出血量少者可仅有黑便。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者可伴呕血,且色泽红。便血色泽可由黑色转呈紫色,便血前有头晕,眼前发黑,心慌、乏力。

6.P341胃十二指肠出血病人若出现血压下降、脉率加快等低血容量状态,应首先补充血容量治疗。

7.P341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手术治疗的指征:①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无效者。②出血速度快,短期内出现休克症状者。③高龄病人伴有动脉硬化,出血自行停止可能性小。④地处偏远,无血库或血源者。⑤经过非手术治疗出血已停止,但短期内可能再次出血者。

8.P342幽门梗阻的典型表现为:呕吐宿食伴酸臭味。

9.P342幽门梗阻术前准备:放置胃管,进行胃减压和引流;高渗温盐水洗胃;同时补充液体、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和营养。

10.P43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梗阻患者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梗阻患者,术式以胃大部切除术为主,也可行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胃窦部切除术。如老年人、全身情况极差或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者可行胃空肠吻合加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

11.P342对顽固的胃溃疡病首选的手术方式是胃大部切除术。

12.P343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胃大部切除术是切除胃远侧的2/3~3/4;Ⅱ、Ⅲ型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的范围应不少于胃的60%,吻合口径一般为3~4cm。毕Ⅱ式优点是即使胃切除较多,胃空肠吻合也不致张力过大,术后溃疡复发率低,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病人。

13.P344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较少是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优点,胃溃疡病人首选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

14.胃大部切除术后,经常上腹痛、黑便,药物治疗无效,可能是并发了吻合口溃疡。

15.P345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段梗阻可有上腹饱胀、呕吐食物和胆汁;慢性不全性输入袢梗阻,表现为餐后半小时左右上腹胀痛或绞痛,伴大量呕吐,呕吐物为胆汁,几乎不含食物,呕吐后症状缓解消失;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常发生在胃大部切除术后1~2年,可有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进食后加重,呕吐胆汁样液,体重减轻,抗酸剂无效。

16.P346胃癌的相关知识:癌灶直径≤5mm属于微小胃癌;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是早期胃癌;癌组织侵入黏膜下层并有淋巴结转移亦属于早期胃癌;胃平滑肌瘤与胃癌发病无关,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等均与胃癌有关;皮革胃预后最差;确定早期胃癌最主要的指标是侵犯深度。

17.P346-P347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与原发肿瘤的部位相关。恶性程度较高或较晚期的胃癌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胃癌的盆腔转移是种植性转移;胃癌晚期血行转移最多见的部位是肝;恶性程度较高的胃癌可以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常见的转移是锁骨上淋巴结。

18.P346-P347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引流胃的区域淋巴结分为三站16组,第一站为胃旁淋巴结,按照贲门右、贲门左、胃小弯、胃大弯、幽门上、幽门下淋巴结,编为1~6组。第二站按照动脉分支排序依次为胃左动脉旁、肝总动脉旁、腹腔动脉旁、脾门、脾动脉旁淋巴结,编为7~11组。第三站按照动脉分支排序依次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胰后、肠系膜上动脉旁淋巴结,编为12~14组。

19.P349行胃癌根治术时,手术切除最少应离肿瘤肉眼边缘5cm以上。

20.P341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病人为明确诊断应首选胃镜治疗。

21.P351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危险程度与肿瘤部位、大小、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核分裂象)、肿瘤浸润深度和有无转移相关。c-kit基因编码KIT蛋白(CD117),是重要的诊断标志物



1.P370肠结核一旦出现急性肠穿孔、慢性肠穿孔引起粪瘘经内科治疗不见好转、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满意止血时必须手术治疗。

2.P373铅中毒引起的痉挛性肠梗阻属于动力性肠梗阻,不是机械性肠梗阻。

3.易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有:肠扭转、肠套叠、肠系膜血管阻塞。

4.P360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可出现脐周围阵痛,伴有压痛,腹胀,呕吐,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肠鸣音亢进,有肠型;低位小肠梗阻可发生粪性呕吐;急性结肠完全梗阻、乙状结肠扭转、横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属闭袢性肠梗阻。

5.P360-P361急性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并伴休克,最大可能是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会出现腹膜刺激征、持续剧痛无缓解、呕吐血性或棕褐色液体、肠鸣音消失、便隐血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或腹穿有血性液体等体征。

6.P360一般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X线检查即显示出肠腔内气体;摄片可见气胀肠袢和液平面。

7.P362腹膜粘连多为腹腔手术或炎症的后果、粘连可引起肠梗阻、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粘连的方法。

8.P364小肠扭转手术治疗为主。

9.P363-P364无血运障碍的粘连性肠梗阻先用非手术治疗必要时采取手术。小肠肿物致小肠扭转一般采用Ⅰ期肠切除吻合术。

10.P364阵发绞痛可见于粘连性肠梗阻、肠套叠;血便一般常见于肠套叠;幼儿发生腹部绞痛、呕吐和便血,并扪及腹部包块,最可能是肠套叠;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腹部肿块。

11.P364乙状结肠扭转常见于乙状结肠冗长,有便秘的老年人,运动后导致轴心固定位置且有一定重量的肠袢发生扭转,扭转肠段肠系膜亦随之扭转,导致其血供减少,属于绞窄性肠梗阻。

12.P364乙状结肠扭转时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扭转部位钡剂受阻,呈现“鸟嘴征”,此为本病有意义的检查手段。

13.P458肠扭转相关知识:以顺时针扭转者多见、突然改变体位可诱发、肠内容物骤增时易发生、常存在肠管及其系膜解剖异常因素。

14.P359肠扭转、肠套叠、肠系膜血管阻塞易发生绞窄性肠梗阻。

15.发生炎性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肠内瘘可见于肠克罗恩病;肠蛔虫团堵塞常导致单纯机械性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以严重的症状和轻微的腹部体征不相称为其特点。

16.P362肠梗阻肠段活性的判断:肠壁颜色暗红、水肿、增厚、肠腔扩张,仅仅说明肠管失去活性,若此时及时松解嵌顿,并用温热等渗盐水纱布覆盖该段肠管,或者暂时送回腹腔放置一段时间后,肠管活性有恢复可能;当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和相应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可判定为肠坏死。

17.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所致的肠梗阻多见于有心脏疾患的老年患者。

18.P365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时,一般发病急骤,早期表现为突发剧烈腹部绞痛,难以用一般药物缓解,可以是全腹痛或局限性,随后出现肠坏死、疼痛转为持续性腹痛,多数伴有频繁呕吐(多为血性)、腹泻(暗红色血便),病人早期症状明显且严重,特点是严重的症状和轻微的体征不相称。随着肠坏死和腹膜炎的发展,腹胀逐渐明显,肠鸣音逐渐消失,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十1.P370阑尾的相关知识:阑尾动脉是终末动脉、阑尾组织中含有丰富的淋巴滤泡、阑尾炎发病时的脐周痛属内脏性疼痛、成人切除阑尾一般不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阑尾黏膜深部有嗜银细胞,与类癌发生有关。

2.P372急性阑尾炎病人,当腹痛尚未转至右下腹前,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右下腹固定压痛。

3.P372急性阑尾炎体征的相关知识:右下腹固定压痛是阑尾炎的主要体征、右下腹腹膜刺激征提示阑尾炎症已不是早期阶段、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深、闭孔内肌试验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低、结肠充气试验阴性也不能排除阑尾炎诊断。

4.P374阑尾周围脓肿的处理:阑尾脓肿尚未破溃时可以按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处理。如阑尾穿孔已被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病情较稳定,宜应用抗生素治疗或同时联合中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消退,也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如脓肿扩大,无局限趋势,宜先行超声检查,确定切口部位后行手术切开引流。

5.P37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应注意保护切口、阑尾残端妥善处理、防止术后发生肠瘘、腹腔可不放引流、腹腔局部不应使用抗生素冲洗。

6.P375-P376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并发症:阑尾穿孔、限局性或弥漫性腹膜炎、阑尾系膜血栓性静脉炎并发转移性肝脓肿、腹腔脓肿、内瘘形成、外瘘形成。

7.P376-P377小儿急性阑尾炎时一般无典型体征、病情发展快且较重,早期即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穿孔率可达30%、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治疗原则是早期手术。

8.P377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相关知识:妊娠后期应及早手术、围术期加用黄体酮、手术切口需偏高,以减少对子宫的刺激、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

9.P377老人急性阑尾炎体征不典型,体温和白细胞升高均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需要尽早手术。

10.P377慢性阑尾炎钡灌肠X线表现:阑尾充盈不全、阑尾排空延迟至3天以上、阑尾腔不规则、阑尾不充盈。



十1.P382直肠下段发生排便神经反射是直肠排便功能最重要的环节。

2.P384直肠指检不易发现的病变是内痔。

3.P386在直肠息肉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很高。

4.大肠癌的好发部位是直肠及乙状结肠。

5.P387一般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②直肠腺瘤,可演变为直肠癌,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③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④直肠慢性炎症性疾病:日本血吸虫病、溃疡型结直肠炎和克罗恩病。

6.P389结肠癌主要经淋巴转移,首先到结肠壁和结肠旁淋巴结,再到肠系膜血管周围和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

7.P389右侧结肠癌常有的临床表现贫血、乏力、腹部肿块;左侧结肠癌常有的临床表现肠梗阻、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

8.P389大肠腺癌CEA升高。

9.P389血清癌胚抗原(CEA)值约45%的结肠癌病人升高,用于术后判断预后和复发,更有价值。

10.P489Dukes分期:癌仅限于肠壁内为DukesA期;穿透肠壁侵入浆膜或/及浆膜外,但无淋巴结转移者为DukesB期;有淋巴结转移者为DukesC期,其中淋巴结转移仅限于癌肿附近如结肠壁或结肠旁淋巴结者为DukesC1期,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者为DukesC2期;已有远处转移或腹腔转移,或广泛侵及邻近脏器无法切除者为DukesD期(九版外科学已删除该知识点)。

11.P390-P391直肠癌相关知识: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生率高,约占大肠癌的60%左右,常见部位为直肠壶腹部,大体类型以溃疡型多见,癌的组织学分型中,黏液腺癌占10%-20%,最常见的为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占75%-85%。淋巴转移是主要扩散途径、低位直肠癌占直肠癌的60%-70%,绝大多数癌肿行直肠指检可触及发现率是70%。

12.P391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由于中国人直肠癌约60%-70%为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诊时触及。因此凡遇病人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

13.八版外科学P408Miles术原则上适用于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癌适用于直肠癌距离肛缘小于7cm的患者。

14.P408-P409Dixon手术(经腹腔直肠癌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直肠癌根治术,适用于癌块下缘距肛门12cm或距齿状线5cm以上的直肠癌。

15.P392-P393经腹直肠癌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手术(Hartmann手术)适用于因全身一般情况很差,不能耐受Miles手术或急性梗阻不宜行Dixon手术的直肠癌病人;目前认为Dixon手术的远端切缘至肿瘤最短距离应2cm。

16.P400直肠周围脓肿表现为肛周疼痛伴发热;最多见的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肛门周围脓肿。

17.P400坐骨直肠窝脓肿典型表现:发病时患侧出现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继而为持续性跳痛,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可有排便困难和里急后重。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如头痛、乏力、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寒战等。局部触诊或直肠指检时患侧有深压痛,甚至波动感。

18.P401临床上最常见的肛瘘类型是肛管括约肌间型。

19.P403-P404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方法是挂线疗法;低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方法是肛瘘切除。

20.P404由于内痔的动脉供应,其好发部位多在截石位的3、7、11点。

21.内痔脱出未及时复位可致嵌顿、水肿、感染、坏死。

22.内痔的主要供应血管是直肠上动脉。

23.可便鲜血的有:肛裂、内痔、结直肠癌、肠息肉。

24.P405-P406血栓性外痔表现为肛周暗紫色长条圆形肿物,表面皮肤水肿、质硬、压痛明显。其正确处理方法为剥离痔内血栓。

25.P389可经门脉系统转移到肝的肿瘤是结肠癌。

26.P389-P390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时,也可手术切除,一期吻合。若粪便较多可行术中灌洗后予以吻合。左侧结肠癌合并肝转移者,可行根治性结肠切除+转移肝叶切除术。若肠管扩张、水肿明显,可行近端造口、远端封闭。如肿物不能切除,可在梗阻部位的近侧做横结肠造口。术后行辅助治疗,待肿瘤缩小降期后,再评估能否行二期根治性切除手术。

27.P408-P409Dixon手术(经腹腔直肠癌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直肠癌根治术,适用于癌块下缘距肛门12cm或距齿状线5cm以上的直肠癌。

28.P397-P398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肛裂最常见于胸膝位12点处;肛裂、前哨痔和齿状线上相应的乳头肥大称为肛裂“三联症”;其典型表现为便时肛管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伴大便带鲜血。



十1.P411肝十二指肠韧带中包括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2.P414细菌可经胆道、肝动脉、门静脉、开放性肝损伤的伤口进入肝脏引起细菌性肝脓肿。

3.P414-P415细菌性肝脓肿相关知识:继发胆道感染、门静脉或其他感染,大部分是胆源性肝脓肿;脓肿较小,常为多发性;最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液多为黄白色脓液,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细菌;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主要症状是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和肝大。体温常可高达39-40℃,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周身乏力;可并发隔下脓肿。超声检查可明确肝脓肿的部位和大小,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4.P415阿米巴肝脓肿的特点:病人常有阿米巴痢疾的病史;起病缓,病程长,症状轻;肝穿刺抽液呈巧克力色/棕褐色,无臭味,镜下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结肠镜检查,常可见原发病阿米巴痢疾在结肠壁形成的慢性溃疡;阿米巴肝脓肿绝大多数为单发、右叶多见。

5.P416细菌性肝脓肿手术切开引流指征:适用于较大脓肿,估计有穿破可能,或已穿破胸腔或腹腔;胆源性肝脓肿;位于肝左外叶脓肿,穿刺易污染腹腔;以及慢性肝脓肿。

6.P593肝穿刺的禁忌证包括:①肝血管瘤、肝包虫病患者;②有大量腹水患者;③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④昏迷、重度贫血或其他疾病不配合者。

7.P418肝癌传统分类:小肝癌(直径≤5cm)和大肝癌(直径>5cm)。肝癌新的分类:微小肝癌(直径≤2cm),小肝癌(>2cm,≤5cm),大肝癌(>5cm,≤10cm)和巨大肝癌(>10cm)。

8.P418原发性肝癌极易转移的脏器是肝内。

9.P430肝癌的临床表现:可完全不痛或仅有轻微钝痛;有时表现为膈抬高;位于肋弓下的癌结节最易被触到;有的可在腹壁上听到吹风样血管杂音;癌肿坏死、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时,表现为突发的右上腹剧痛,有腹膜刺激征等急腹症表现。

10.P418肝癌实验室检查项目中,诊断意义最大的是甲胎蛋白;筛选原发性肝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是B型超声。

11.病毒性肝炎、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心肌梗死ALT可增高。

12.P419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具有靶向性好、创伤小、可重复的特点,部分患者经此方法治疗后肿瘤缩小,可获得手术切除机会,是目前非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常用方法。

13.P419原发性肝癌,局限于一叶内,经治疗后肝功能好转,且无远处转移灶,首选治疗为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1.P424门脉高压症腹水形成的因素:门静脉毛细血管床的滤过压增加;肝内淋巴液回流不畅,自肝表面漏入腹腔;肝功能减退,血浆白蛋白合成障碍,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上腺皮质的醛固酮和垂体后叶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致钠和水的潴留。

2.P425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食管静脉曲张、腹水。

3.P441应用三腔管压迫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应取侧卧位或头部侧转、放置时间一般不宜持续超过3~5天、每隔12小时应将气囊放空10~20分钟。

4.P428门脉高压症行分流术或断流术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5.P426近年来开展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其最大副作用是易诱发肝性脑病。

6.P428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脾肿大伴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应考虑在脾切除的同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轻度肿大伴中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倾向于不作预防性手术,重点应为保肝治疗。

7.P429腹腔—静脉转流术可治疗肝硬变引起的顽固性腹水;对于肝硬化引起的顽固性腹水,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

8.P429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肝癌者,接受肝移植的术后,获得的益处有消除肝硬化、解除脾功能亢进、降低食管破裂出血风险。

9.P429Budd-Chiari综合征(又称为肝腔静脉综合征)完全与恶性肿瘤无关。

10.P425门静脉高压症相关知识:脾大,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和腹水是主要临床表现;脾功能亢进时各种血细胞减少,以白细胞和血小板改变明显。

11.P423-P424门静脉的相关知识:未阻断的情况下,门静脉压的正常值在13~24cmH2O;门静脉压力增高时首先出现的是脾大;门静脉主干是由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的交通支最主要的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门静脉无瓣膜。

12.P420转移性肝肿瘤较小时,一般无症状,常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故超声、CT、MRI和PET等影像学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AFP升高者较少,CEA、CA19-9、CA125等对消化系统、肺、卵巢等器官癌肿的肝转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单发的转移性肝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切除。多发的转移性肝肿瘤是否行肝切除,存在争论。



13.P428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止血效果明显,手术本身对患者伤害小,术后肝性脑病发生风险小,该术式仍为相对减少入肝血流的术式,术后肝功能并无改善。



十1.P432Calot三角边线:胆囊管、肝总管、肝脏下缘。

2.P433-P434胆道系统相关知识:胆囊24小时可接纳胆汁500ml;促进胆汁分泌最强的是促胰液素;成人每日分泌胆汁约800ml~1200ml,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约占胆汁分泌量的3/4,胆管细胞分泌的黏液物质,约占1/4;毛细胆管在调节胆汁流量和成分方面起关键作用。

3.B型超声扫描诊断胆道疾病的不足之处为:肥胖病人难于判断病变;肠腔胀气过多难于判断病变;病灶过小时难于发现。

4.口服胆囊造影时,胆囊不显影可能的情况有:胃肠吸收功能不良,服药后腹泻、胆囊管有结石嵌顿、胆囊因有炎症,浓缩功能丧失、肝功能有损害,血清胆红素在34μmol/L(2.0mg/dl)以上。

5.P434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B型超声、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低张十二指肠钡餐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病人具有诊断价值。

6.P434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胆管直接造影方法,经皮穿刺将导管置入肝内胆管,注射造影剂后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不受肝功能和血胆红素浓度的影响,故适用于黄疽较重、肝功能差的病人检查;肝内胆管扩张时,成功率可达90%左右;一项损伤性检查技术会出现胆汁外漏、出血等并发症。

7.P434B超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最直接证据是肝内胆管普遍扩张,胆总管直径>1cm,肝内多发中低回声。

8.P438先天性总胆管囊肿最恰当的治疗方法是囊肿完全切除、空肠胆管R-Y吻合术。

9.阵发性绞痛--输尿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阵发性钻顶痛--胆道蛔虫症、剧烈刀割样痛--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持续性胀痛--实质性脏器发炎。

10.P439-P442胆石症相关知识:胆色素结石形状不定,呈块状或呈泥样,也可为小砂砾样,较大结石的剖面可见年轮样层状结构。胆固醇结石剖面中心呈放射状而外周呈层状。混合性结石在行X线腹部平片检查时常显影。肝内胆管结石以左外叶和右后叶多见;肝外胆管结石占全部胆石的20%~30%,多位于肝总管或肝总管下段。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或混合结石,可继发感染,引起急性胆囊炎、导致胆囊积液、导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和全身感染。

11.P44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是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是胆囊结石、胆囊癌、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对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其中胆囊结石病人应行胆囊切除术的情况是常发作右上腹痛、结石>2cm。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cm,胆管壁明显增厚者应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术。

12.腹腔镜胆囊切除时,对保证手术安全、成功和预防并发症发生最具重要意义的操作是确认和分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13.P440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可能原因为胆囊内结石手术时落入胆总管。ERCT取石为此时最好的处理方法。

14.胆总管探查后放置T管的原因有:减低胆管内的压力有利于胆管切口愈合、等待探查后乳头部的炎症消退、便于经窦道取出残余结石。

15.P441-P442胆总管探查术后所置T形引流管拔除指征:病人无腹痛、腹胀等症状;体温正常;肝功能正常、血胆红素正常,无黄疸;T管造影示肝内外胆管显影正常;术后10-14天可行T管造影,造影后应继续引流24小时以上,再试行闭管。如T管通畅,开腹手术可予手术后4周左右拔管,腹腔镜手术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如造影发现有结石遗留,应在手术4-8周后待纤维窦道形成后行纤维胆道镜检查和取石。

16.T型管拔出后患者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伴肌紧张,最可能的原因是胆汁性腹膜炎。

17.P446腹痛、寒战高烧、黄疸(Charcot三联征),再加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表现,称为Reynolds五联征,常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其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以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最常见,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计数可下降。

18.P442肝内胆管结石可不出现梗阻性黄疸;肝内胆管结石常同时有肝外胆管结石、单侧胆管阻塞可无黄疸、多表现为肝区和胸背部疼痛。

19.P442肝内胆管结石可发生的并发症有急性胆管炎(寒战高热和腹痛)、肝硬化(黄疸、腹水、门静脉高压和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肝胆管癌(持续性腹痛,进行性消瘦,难以控制的感染,腹部出现肿物或腹壁瘘管流出黏液样液)。

20.P444急性胆囊炎可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阵发加剧的持续疼痛。

21.P444-P445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特点:多见于老年男性;临床表现类似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但病情发展更为迅速;在危重的、严重创伤及长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的病人中更常见;穿孔及坏疽发生率高。

22.P446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原则,最主要的是紧急手术解除梗阻,可采用急诊探查总胆管并引流、ENBD、。手术前应进行充分输液扩容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等术前准备。

23.测定DBil/TBil可用于鉴别黄疸性质。

24.P446B型超声是最简单有效的了解胆道是否有梗阻及梗阻部位的检查方法。

25.P447-P448胆道蛔虫病:腹部钻顶样绞痛,痛时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可伴有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发作突然,缓解也突然。

26.P451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直径>1cm、生长迅速;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特别是年龄超过60岁、息肉直径大于2cm者;息肉外形不规则及局部增厚者;息肉位于胆囊底部者。

27.P452与胆囊癌发病有关的是:胆囊结石>2cm;胆囊空肠吻合;完全钙化的“瓷化”胆囊;胆囊腺瘤;胆胰管结合部异常,溃疡性结肠炎等。

28.P452胆囊癌:约70%胆囊癌并存胆囊结石;胆囊癌好发于胆囊体部及胆囊底部;男女比例约1:3~4;预后较差。

29.P453胆管癌相关知识:上段胆管癌比下段发病率高;病理组织大多是腺癌;局限型生长较多、血行转移较少见;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发生癌变机会较高。

30.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时可并发细菌性肝脓肿。

31.胆囊癌一般无发热症状、一般转氨酶不升高。

32.P444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诊手术的适应证:①发病在48~72小时内者;②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者;③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

33.P445近年随着手术及介入治疗的增加,由胆肠吻合口狭窄、PTC、ERCP置放内支架等导致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者逐渐增多。

34.胆囊结石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梗阻性黄疸、胰腺炎、肠梗阻、胆囊癌。

35.P440儿童胆囊结石及无症状的成人胆囊结石,一般不做预防性胆囊切除术,可观察和随诊。

36.P443肝内胆管结石反复并发感染时,最适宜的治疗方式是保守治疗后行肝叶切除术。



1.P457-P458在我国引起急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病因是胆道疾病;胆汁逆流入胰管、乙醇对胰腺的直接毒性作用、ERCP会导致急性胰腺炎,高脂血症既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又可作为其代谢紊乱产生的结果,因此二者关系不清。

2.P458急性胰腺炎可有上腹持续剧痛伴左肩、腰、背牵拉痛,呕吐后不缓解。

3.P485急性胰腺炎胰酶测定:血清、尿淀粉酶测定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血清淀粉酶在发病数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5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尿淀粉酶在24小时才开始升高,48小时到高峰。下降缓慢。1~2周后恢复正常。血清淀粉酶值超过500U/dl(正常值40~180U/dl,Somogyi法),尿淀粉酶也明显升高(正常值80~300U/dl,Somogyi法),有诊断价值。淀粉酶值愈高诊断正确率也越大。但升高的幅度与病变严重程度不呈正相关。

4.P485急性胰腺炎的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及严重的多发性器官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白细胞增多(≥16×10?/L),血糖升高(>11.1mmol/L),血钙降低(<1.87mmol/L),血尿素氮或肌酐升高,酸中毒。血尿淀粉酶值升高的幅度和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呈正相关,重度急性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可不升高甚至出现降低。

5.P457、P459诊断急性胰腺炎时,常依靠:既往有胆道疾患;血清淀粉酶高于正常值三倍以上;腹腔穿刺液中淀粉酶升高,外观血性浑浊;B超检查发现胰腺增大,网膜囊及腹腔有液体。

6.P459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休克。

7.P460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①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②胰腺脓肿;③胰腺假性囊肿;④胃肠道瘘;⑤腹腔出血;⑥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8.P457-P459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要点:1.有胆道疾病病史;2.饱餐或饮酒后出现剧烈腹痛,多位于左上腹部,可向左肩及腰背部放射,持续不缓解;亦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不缓解;3.腹膜炎体征;4.血尿淀粉酶增高三倍以上或腹腔积液穿刺测定淀粉酶升高。

9.P459腹部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经济简便易行,是最简单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增强CT扫描为急性胰腺炎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学检查,可鉴别轻度水肿性胰腺炎及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10.P460急性胰腺炎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胰腺炎全身反应期、水肿性及尚无感染的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其治疗手段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镇痛、营养支持及必要时应用抗生素。手术治疗适用于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伴胆总管下端梗阻或胆道感染者、合并肠穿孔,大出血及胰腺假性囊肿者,最常用的是坏死组织清除加引流术。

11.对判断胰腺炎患者的预后最有价值的化验结果是血清钙降至2.0mmol/L以下。

12.P462胰腺假性囊肿:多继发于胰腺炎或上腹部外伤后,上腹逐渐膨隆,腹胀,压迫胃、十二指肠引起恶心、呕吐,影响进食。有时在上腹部可触及半球形、光滑,不移动,囊性感的肿物。对于胰腺假性囊肿,在囊壁尚未成熟前,可暂予非手术治疗。一般须待囊肿壁成熟后(6周以上)再作内引流或外引流术。

13.P463胰头癌典型表现:上腹部疼痛、不适(是常见的首发症状),黄疸(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胆囊无痛性肿大,食欲不振,消瘦乏力恶病质。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库瓦西耶征(Courvoisiersign)阳性。

14.胰头有3cm×4cm不均匀低密度区,强化后有不均匀增强支持胰腺癌诊断。

15.P464CA19-9目前最常用于胰腺癌的辅助诊断和术后随访

16.P464-P465胰腺癌术后可采用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为主的化疗,也有主张以放射治疗为基本疗法的综合性治疗

17.P463目前胰腺癌分别居我国及美国常见癌症死因的第6位与第4位,5年生存率小于8%。

18.P466-P467胰岛素瘤表现为Whipple三联征(空腹或运动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症状发生时血糖低于2.2mmol/L;进食或静脉推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胃泌素瘤表现为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顽固性消化性溃疡和腹泻。溃疡最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

19.P466-P467胰岛素瘤:90%以上为单发圆形肿瘤;90%以上为良性肿瘤;手术是唯一根治性治疗手段;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良恶性仅从组织、细胞形态学上很难区别,主要取决于有无侵袭周围组织、器官或(和)发生转移等。

20.P463P465壶腹周围癌的预后比胰头癌好,其原因是黄疸出现较早,较易早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十1.P471并发大出血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在部位一般多见于胃小弯或十二指肠球后壁。

2.P472多数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临床表现是柏油样黑便;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表现是柏油样黑便、呕大量鲜红血可伴休克;胆道出血多有呕血伴腹痛、寒战、高热与黄疸。

3.P472上消化道大出血时,表现是呕血还是便血,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出血量的多少,而出血的部位高低是相对次要的。

4.P473贲门胃底黏膜撕裂征(Mallory-Weiss综合征)可有强烈呕吐,先胃液后鲜血与血块。

5.常服水杨酸制剂可引起急性胃炎致大量呕血。

6.上消化道出血时对病因诊断最有帮助的检查方法是内窥镜检查。

7.上消化道大出血致血压下降、脉率增快时,首选治疗方法为输血、输液治疗。

8.急诊胃镜检查、急诊肠镜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有帮助。

9.贫血、白细胞增高、血尿素氮增高支持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

10.P474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有黄疸和大量腹水(肝功能差),出现大量呕血应首先怀疑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输血、输液、静脉滴注垂体加压素止血的同时,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或在纤维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或套扎止血,必要时可急诊作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11.P481消化性溃疡穿孔引起的急腹症诊断要点:1.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2.突发上腹部刀割样剧痛,疼痛很快扩散到全腹;3.典型的板状腹、全腹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4.X线检查的膈下游离气体。

12.出现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休克表现时,应先予以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状态。

13.育龄期女性无明显诱因突发腹部剧痛等症状者,应详细询问其月经婚育史,避免漏诊。最常见引起急腹症的妇产科疾病为异位妊娠破裂,其引发腹腔内大出血可出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体征及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失血表现。

14.心脏病患者或有房颤病史者突发剧烈全腹痛,3小时不缓解,应怀疑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检查首选肠系膜血管造影。





管1.P489-P49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多为男性青壮年;病变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肢体缺血症状多是周期性发作;反复发作游走性浅静脉炎;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显示动脉无钙化斑。

2.P490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可有“5P”征(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

3.P501长时间站立者,穿弹力袜、勤换工作体位可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4.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手术用于大隐静脉上端瓣闭锁不全、下肢浅静脉曲张明显,伴有小腿胀痛和肿胀,色素沉着,慢性复发性溃疡。既往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且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者。

5.下肢静脉瓣膜功能状况可以通过Trendelenburg试验来判断。下肢深静脉的通畅状况可以通过Perthes试验来判断。Pratt试验可了解深静脉交通支瓣膜的状况。

6.血管性疾病与疼痛的关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有运动性疼痛;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下垂患肢可缓解疼痛;下肢静脉曲张时,下垂患肢可加重胀痛;动脉性溃疡比静脉性溃疡的静息痛严重。

7.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诊时最重要的医嘱是立即戒烟;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夜间疼痛;针对其治疗可行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8.P50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要点:1.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病的高危因素;2.局限在小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表现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若发病较早(3~5天以内),可以进行手术取栓。其他对症治疗手段包括抗凝,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但是不宜多做下肢运动,以免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1.P511血尿相关知识:一般在1000mL尿中含1ml血液即呈肉眼血尿;离心尿每个高倍镜视野中红细胞>3个即有病理意义(镜下血尿);血尿程度与疾病严重性不成正比。



、1.P522患儿一岁半,右侧阴囊空虚,于右腹股沟处可触到蚕豆大包块,诊为右侧隐睾。1~2岁睾丸未降患儿可短期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八1.P525肾损伤血尿停止后再次出血可由过早活动、局部感染引起。

2.P529会阴部骑跨伤后出现排尿困难,尿道滴血的泌尿系损伤的常见部位是尿道球部。

3.P531骨盆多处骨折多损伤后尿道,常伴有排尿困难,但尿道口常无流血。

4.P529尿道膜部损伤后血肿最常见的部位是尿生殖膈以上。



、1.P538急性膀胱炎时常见终末血尿。

2.P536急性肾盂肾炎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发寒战、高热;单侧或双侧腰痛、肾区叩痛;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为明确诊断应首选静脉肾盂造影。



、1.P545尿频、尿急、尿痛是肾结核的典型临床表现;血尿亦是肾结核的重要症状,多为终末血尿。



1.P555劳累、饮酒等因素可使增生的前列腺充血、水肿,导致急性尿潴留,病人不能排尿,膀胱胀满,下腹疼痛难忍,常需急诊导尿处理。

2.P555前列腺增生的并发症包括肾功能衰竭、腹股沟疝、无痛性肉眼血尿等。



十1.P438、P557尿石症与胆石症的共同点包括:发病率与地域有关、结石含一定数量的钙;不同点为尿石症与钙代谢异常有关、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色素或胆固醇,尿石症可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有症状的胆结石一般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2.P555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可诱发腹外疝。

3.P558泌尿系草酸钙结石的特点是质硬粗糙、不规则、常呈桑椹样,棕褐色;泌尿系胱氨酸结石的特点是光滑、淡黄至黄棕色、蜡样外观。

4.P560-P561对于常用的肾结石治疗方法作如下总结:①结石直径<0.6cm,表面光滑无梗阻者选用药物排石;②直径≤2cm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选用体外冲击波碎石;③直径>2cm肾结石,选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十、1.P564目前,诊断肾癌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是CT。

2.P567膀胱原位癌的病变限于黏膜层。

3.P567移行细胞癌、腺癌、鳞癌其发生率占膀胱肿瘤总数2%以上。

4.P148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增高的物质是酸性磷酸酶。

5.前列腺癌的骨盆转移是椎旁静脉系统的转移。

6.P570膀胱癌检查项目中,对明确诊断帮助最大的是膀胱镜检查。

7.P568膀胱癌多出现全程血尿。

8.膀胱癌诊断要点:1.好发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男性;2.多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晚期可有膀胱刺激征;3.膀胱镜可直接观察肿瘤并作随机活检。

9.P563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中老年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应首先想到泌尿系肿瘤的可能,尤以膀胱肿瘤多见。约85%的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



、十、1.P598先天性肌性斜颈,最佳手术时间是1~4岁;先天性肌性斜颈头向患侧偏斜、下颌向健侧偏斜、健侧脸部发育较大。

2.P599典型性先天性髖脱位的主要发病因素是髖臼发育不良,关节囊、韧带松驰。

3.P895弹入试验(Ortolani实验)及弹出试验(Barlow实验)有助于诊断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但仅适用于<3月龄的婴儿。

4.P607-P608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结构性脊柱侧凸,约占脊柱侧凸75%-80%、严重胸廓畸形,可使肺受压变形,引起通气功能障碍、可分为婴儿型,少儿型,青少年型及成人型。

5.P610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目的是:矫正畸形;获得稳定;维持平衡。

6.P625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原则如下:①Cobb角<25°,应严密观察,如每年进展>5°且Cobb角>25°,应行支具治疗;②Cobb角在25°~40°之间,应行支具治疗;③Cobb角>40°,且每年加重>5°,应手术治疗;④Cobb角在40°~50°之间,进展加重的几率较大,如病人未发育成熟,应手术治疗;对于发育成熟的病人,如随访发现侧凸有明显进展,也应手术治疗;⑤Cobb角>50°应手术治疗。

7.P607非结构性脊柱侧凸可由下列原因引起:①姿势性脊柱侧凸;②癔症性脊柱侧凸;③神经根受刺激:椎间盘突出、肿瘤;④炎症;⑤下肢不等长;⑥髋关节挛缩。



十1.P611骨髓炎及骨肿瘤可破坏骨质,导致骨强度减低,受轻微外力即出现病理性骨折。

2.P611-P612骨折的相关知识:骨折断端刺破皮肤及黏膜外露、肋骨骨折,肺破裂,血气胸、耻骨骨折,尿道断裂、尾骨骨折,直肠破裂属于开放性骨折;疲劳骨折可发生在腓骨干下1/3及第2、3跖骨。

3.P613螺旋形骨折很不稳定;横形骨折属稳定骨折。

4.P615嵌插骨折的主要诊断根据是骨折部的压痛和轴向叩击痛;关节强直不是骨折的并发症;裂缝骨折、嵌插骨折、青枝骨折、不完全骨折、脊柱骨折及骨盆骨折可不出现骨折特有体征。

5.P616闭合性成人股骨干骨折可引起脂肪栓塞。

6.P616-P617骨折合并症的相关知识:石膏或夹板过紧会引起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关节内粉碎性骨折会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踝部骨折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胫骨上1/3骨折易造成骨筋膜室综合症;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小腿;肘关节骨折后易发生的并发症是骨化性肌炎;肱骨中段骨折可伤及桡神经;腓骨小头和颈部骨折可同时伤及腓总神经;下胸壁肋骨骨折可同时发生肝或脾破裂;股骨颈骨折可致股骨头缺血坏死;腕舟状骨骨折后近侧骨折端缺血性坏死。

7.P618骨折愈合过程中,血肿机化演进期约需两周方能初步完成、内、外骨痂由膜内化骨而来,环状及腔内骨痂由软骨内化骨而来、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不断加强,能抗拒一定应力,即达临床愈合、骨痂改造塑形期在临床愈合以后。

8.P634经软骨内化骨形成的连接骨痂是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

9.P619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相关知识:局部无压痛、局部无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反常活动、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并有连续性骨痂通过。

10.P620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固定不确实、过早的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会影响骨折正常愈合过程。

11.P620骨折急救处理时,凡有骨折可疑的病人,均按骨折处理、创口包扎,止血、妥善固定患肢,若有显著畸形,可手力牵引,使之挺直、迅速运往医院。已戳出创口的骨折端不应复位,以免将污染物带到伤口深处。

12.P621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是:①骨折部位的旋转、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在儿童则不超过2cm。③成角移位必须完全复位;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师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14.P622四肢新鲜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症包括: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夹,手法复位失败、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对位不好、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

15.P627骨折不愈合表现为:骨折经治疗后,已超过一般愈合所需时间,骨折处仍有反常活动;X线示两骨折端被浓密硬化骨质封闭。

16.P627骨折经治疗后,已超过一般愈合所需时间,骨折处仍有反常活动时为骨折延迟愈合。

17.P674长腿石膏管型可用于治疗胫腓骨骨干骨折。

18.P673胫骨下1/3骨折延迟愈合/愈合较慢的原因是骨折远端血液供应减弱。

19.P614骨折的特有体征:①畸形;②异常活动;③骨擦音或骨擦感。



十、1.P631-P632肩关节前脱位的治疗时应首选Hippocrates手法复位,一般可在局麻下进行、复位成功,Dugas由阳性转为阴性。

2.P636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并发重要动脉(肱动脉)损伤、重要神经(正中神经)损伤。

3.P635、P637肱骨髁上骨折时,肘后三角关系正常;肘关节脱位时,肘后三角关系改变。

4.P638桡骨小头半脱位的诊断要点:1.5岁以下儿童;2.手、腕有被向上牵拉的受伤史;3.伤后肘部活动受限,前臂半屈位及旋前位;4.X线一般无阳性发现。

5.P640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称为盖氏(Galeazzi)骨折。

6.P642-P643Smith桡骨骨折远端的移位畸形是向桡侧及掌侧移位;Barton骨折骨远端骨折,骨折线经关节面,远端骨折片向背侧移位。

7.P632-P633肱骨外科颈骨折主要是因间接外力所致,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如撞击外力强大,骨质亦较疏松脆弱,可合并肱骨头碎裂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适应证包括:三型骨折、开放性二型骨折或二型骨折闭合复位失败,伴血管神经损伤,肩关节脱位者或治疗较晚不能手法复位者。

8.P635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十(指)再植

1.P645正中神经腕部损伤的临床表现:拇对掌功能及拇、示指捏物功能丧失;感觉障碍位于手掌桡侧半、拇、示、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掌侧,拇指指间关节和示、中指及环指桡侧半近侧指间关节以远背侧。

2.P645尺神经腕部损伤的临床表现:环、小指爪形手畸形;感觉障碍位于手掌尺侧、环指尺侧及小指掌背侧。

3.P701桡神经腕部损伤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垂腕,伸拇、伸指障碍。

4.P647手外伤清创术的相关知识:力争在6~8小时内进行、最好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不能在有张力的情况下,勉强缝合伤口、创口方向纵行越过关节或与指蹼边缘平行时,应采用“Z”字成形术。

5.P138食指指腹有较大皮肤缺损,创底组织血液循环良好,应采用中厚皮片移植。



十、1.P655髋关节后脱位时患肢短缩、髋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2.P657髋内翻的颈干角≤110°;髋外翻的颈干角≥140°。

3.P722人股骨头无菌坏死病变始于骨。

4.P658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由于外伤破坏局部血供,导致不利于愈合;头下型骨折为最不易愈合的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容易发生缺血性骨坏死。

5.P658股骨颈骨折的相关知识:老年股骨颈骨折易发生缺血坏死、头下型骨折易出现缺血坏死、基底型骨折不易出现缺血坏死、缺血坏死可发生在骨折数年后。

6.P659股骨颈骨折后可出现患肢短缩、髋屈曲内收外旋畸形。

7.P660-P661老年人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若一般情况尚好,最佳治疗方法是全髋人工关节置换。

8.P659、P662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肢外旋畸形>90°;股骨颈骨折患肢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

9.P663股骨下1/3骨折可并发重要动脉(腘动脉)及重要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

5.P658股骨颈骨折的相关知识:老年股骨颈骨折易发生缺血坏死、头下型骨折易出现缺血坏死、基底型骨折不易出现缺血坏死、缺血坏死可发生在骨折数年后。

6.P659股骨颈骨折后可出现患肢短缩、髋屈曲内收外旋畸形。

7.P660-P661老年人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若一般情况尚好,最佳治疗方法是全髋人工关节置换。

8.P659、P662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肢外旋畸形>90°;股骨颈骨折患肢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

9.P663股骨下1/3骨折可并发重要动脉(腘动脉)及重要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

10.P665骤然跪倒髌骨着地发生的髌骨骨折是粉碎骨折;骤然跪倒髌骨未着地发生的髌骨骨折是横行骨折。

11.P665-P666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髌骨;解剖复位,保持关节面平滑;稳定固定的情况下早期活动;膝关节伸直位固定。

12.P670-P671关节造影、MRI检查、关节镜检查有助于确诊半月板损伤。

13.P669-P670半月板损伤的诊断要点:1.多见于运动员与体力劳动者;2.急性期有膝关节剧痛、慢性期关节隐痛并有关节间隙压痛;3.半月板特殊试验阳性(过伸过屈试验;McMurray试验;研磨试验;蹲走试验)。

14.P666-667、P669-P670前抽屉试验(+)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抽屉试验(+)提示后交叉韧带断裂。浮髌实验(+)提示膝关节积液。研磨试验(+)提示半月板损伤。麦氏试验(+)提示半月板损伤。

15.P659判断大转子上移的测量参数是Bryant三角,水平的底边一般长度为5cm,当大转子上移时,患侧较健侧短。



、1.P58按照体表解剖标志,对脊神经支配节段作如下总结:胸骨柄上缘为T2;两侧乳头连线为T?;剑突下为T6;季肋部肋缘为T8;平脐线为T10;耻骨联合上2~3cm为T12。下胸段脊髓节段大约比同序数脊柱节段高2~3个节段。

2.P801-802高处坠落发生的椎体骨折是压缩骨折。

3.脊柱胸2水平损伤时上肢完好,下肢硬瘫;脊柱腰3水平损伤时上肢完好,下肢软瘫。

4.P687颈椎压缩性骨折合并脱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颅骨牵引复位及前路椎间融合。

5.P687脊椎骨折-脱位损伤最佳治疗措施为切开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以恢复脊柱正常解剖序列。

6.颈椎损伤若仅有脊髓损伤而无骨折脱位,最适宜的处理是平卧四头带颈部牵引。

7.P688正常成人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体下缘,因此脊柱骨折脱位引起的脊髓损伤可发生在颈椎、胸椎。

8.P689-P690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的严重并发症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结石、褥疮、体温失调。

9.脊髓对肌肉的节段性支配作如下总结:C1~C4支配颈部肌肉及膈肌;C5~T1支配上肢肌;L2~S2支配下肢肌;S3~S5及尾节主要支配会阴肌。参与屈肘的肌肉有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均由C5~C6支配;参与伸肘主要肌肉为肱三头肌,由C6~C7支配。

10.P684-P685有严重外伤史(如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撞击腰背部等),如表现为瘫痪(四肢或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多为脊柱损伤并脊髓损伤。

11.P685脊柱骨折患者搬运的要点是保持脊柱相对稳定,以避免脊髓再次遭受损伤。搬运人员应用手将伤员平托至担架上;或采用滚动法,使伤员保持平直状态,成一整体滚动至担架上,可避免脊柱再次发生位移,不会增加脊髓的二次损伤。

12.P685MRI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拟定及愈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1.P694闭合性骨盆骨折可引起腹膜后血肿导致出血性休克(最危险)、尿道损伤、直肠损伤、膀胱损伤,但不会出现脊髓损伤。





1.P698Tinel征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

2.P700臂丛神经的组成是颈5、6、7、8和胸1。

3.P701桡骨小头脱位伤及挠神经深支,则表现为伸腕功能基本正常(桡偏),拇指不能背伸、2-5指不能背伸,无手部感觉障碍。桡神经浅支损伤,则仅表现为手背桡侧区及桡侧三个半手指皮肤感觉异常。

4.P701股神经损伤可引起膝关节伸直障碍以及小腿内侧感觉区障碍。

5.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表现为:前锯肌功能丧失,双手推墙时出现翼状肩胛以及伸腕、伸指功能丧失,出现腕下垂;臂丛神经束支损伤时仅表现为伸腕、伸指功能丧失,出现腕下垂。

6.P631、P641、P701尺神经损伤呈爪形手畸形、Colles骨折呈“银叉”畸形或“刺刀”畸形、肩关节脱位呈方肩畸形。

7.P702P704-P705腕管综合征卡压正中神经;肘管综合征卡压尺神经;梨状肌出口综合征卡压坐骨神经。

8.P702腓总神经损伤可出现足背伸外翻无力,小腿外侧感觉消失、马蹄内翻足、行走困难,呈“跨域步态”。

9.P698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恢复神经的连续性。



1.P708引起下腰痛的病因分类包括:①急慢性损伤;②炎症感染;③退变,如骨质疏松及代谢紊乱;④发育及姿势异常,如下肢不等长及畸形;⑤肿瘤及类肿瘤。

2.P720-P721肩周炎系肩周肌、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以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临床特点,虽为自限性疾病,但约60%病人关节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早期给予理疗、针灸、适度的推拿按摩,可改善症状;无论病情长、短,症状轻、重,均应每日进行肩关节的主动活动,活动以不引起剧痛为限;对症状持续且重者,以上治疗无效时,在麻醉下采用手法或关节镜下松解粘连,然后再注入类固醇或透明质酸钠,可取得满意疗效。

3.P729对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最有意义的影像学检查是MRI。

4.腰肌劳损的治疗原则包括:病情较重时,应适当休息,定时改变姿势,必要时可在工作中使用腰围,但休息时应解除;腰部进行物理治疗,为治疗腰肌劳损的主要方法;腰痛点可行糖皮质激素注射封闭治疗;腰痛明显时,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不能多种联用。



十、1.P731-P73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知识:本病是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症、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发病的基本因素、积累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

2.P726颈椎椎体间有五个关节相连: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两侧关节突关节。

3.P731-P732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包括:破裂椎间盘组织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自身免疫使神经根发生炎症、受压的神经根缺血。

4.P726颈椎发病率最高的类型是病神经根型,其临床表现有:颈肩痛向上肢放射、前臂及手指麻木、上肢牵拉实验阳性、上肢肌力下降。

5.P732腰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的外侧,则腰椎凸向患侧;可减少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疼痛。腰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的内侧,则腰椎凸向健侧。

6.P727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为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双足踩棉花感,双手精细动作笨拙,持物不稳,并可有触觉障碍。

7.P733腰椎间盘突出症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加强试验阳性、X光片示腰椎生理前突消失和侧凸。

8.P727-P728颈椎病诊断的相关知识:脊髓型颈椎病禁用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引起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如视物模糊、复视、耳鸣、突发性眩晕;颈椎病均应行颈椎X线检查。

9.P733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X线平片表现有腰椎前凸消失、椎间盘突出间隙左右不等宽、椎间盘突出间隙前窄后宽。椎间盘在X线上不显影。

10.P728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及MRI有助于鉴别脊髓型颈椎病与脊髓空洞症。

11.P733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影像学检查为腰椎核磁共振。

12.P217MRI有助于鉴别脊髓型颈椎病与髓内肿瘤。

13.P734腰椎椎管狭窄可出现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坐骨神经支配区的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椎管狭窄症的鉴别,最主要的根据是X线片、造影、CT、MRI等检查。

14.颈4~5(C5)受累表现为一侧颈部及肩部放射痛,三角肌处麻木,无反射改变。颈5~6(C6)受累表现为拇指放射痛,桡骨膜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减弱。颈6~7(C7)受累表现为中指放射痛,肱三头肌反射减弱。颈7~胸1(C8)受累表现为环指和小指放射痛,无反射改变。

15.P733腰4-5间盘后外侧突出可压迫腰5神经根,出现足拇趾背伸乏力或不能,小腿前侧和足内侧皮肤感觉改变;腰5骶1间盘后外侧突出可压迫骶1神经根,出现腰5骶1棘间有压痛、趾跖屈乏力或不能,外踝部和足外侧皮肤感觉改变。

16.椎间盘突出只要累及腰4~5骶1~3神经根均可出现下肢放射痛。

17.P734腰椎椎管狭窄可出现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及坐骨神经支配区的放射痛。

18.P734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一般仅表现为骶棘肌痉挛及第三腰椎横突尖压痛,但无神经受累体征。

19.急性腰扭伤X线可表现为腰椎生理前突消失和侧凸,为姿势性代偿畸形。

20.P735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如下总结: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次发病、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存在手术禁忌证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马尾综合征(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或明显神经根受累的患者。

21.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首选小开窗椎间盘切除术。

22.P734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相似,主要鉴别点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少,阳性体征多,前者直腿抬高试验常为阳性。



八1.P738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病理特点为骨质破坏、坏死;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后期病理特点为反应性骨质增生。

2.P739小儿股骨头骺板位于髋关节囊内,骨髓炎可直接穿破干骺端骨密质进入关节腔。

3.P738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发于长骨干骺端,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见。

4.P740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诊断要点:1.急性起病,呈恶寒、高热、呕吐等脓毒症样表现;2.病灶处剧痛及深压痛,抗拒作主动与被动运动,但肿胀不明显;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抽出液检查可有脓细胞或细菌;4.X线阳性改变在14天之后。

5.P740-P74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的相关知识:立即开始联合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后,局部症状仍不能控制,应手术治疗、少量多次输血,增加病人的抵抗力、患肢可用皮牵引或石膏托固定。

6.P743慢性骨髓炎时应清除病灶、消灭死腔、伤口闭合、可将不重要部位的病骨整段切除(须以包壳充分形成为前提)、病程久不愈,可考虑施行截肢术。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禁忌行病灶清除术。

7.P746化脓性关节炎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方法是关节液检查。

8.P747-P748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足量有效抗菌素肌注或静滴、局部固定、关节内注入抗菌素、关节切开引流。

9.P740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局部脓肿分层穿刺涂片发现多是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

10.P740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体格检查常见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局部深压痛。

11.P746化脓性关节炎为关节内化脓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关节液外观可呈透明或浑浊黄白色。清亮关节液为浆液性渗出,浑浊关节液为纤维蛋白性渗出,黄白色关节液为脓性渗出。关节液培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P750骨关节结核的相关知识:骨关节结核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易遭受慢性或积累性劳损、肌肉附着少的部位;骨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最多见,尤以腰椎病变最多,病灶多位于椎体、皮质骨结核常见于四肢短管状骨;浅表关节早期常有轻度肿胀、疼痛与压痛、深部关节或脊柱肿胀不明显、脓肿常局限病灶附近,一般无红、热。

2.P760滑膜病理检查对确诊滑膜结核最有价值。

3.P753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的适应证包括:有明显死骨或较大脓肿不易自行吸收者、窦道流脓经久不愈者、单纯骨或滑膜结核,即将发展成全关节结核者、脊柱结核合并截瘫者。

4.P753-P754脊柱结核的相关知识:脊柱结核起病缓慢,颈椎和骶尾段发病最少;多数病例的椎体病灶只有一处,少数可呈跳跃性;颈、胸椎椎体结核可合并截瘫,多由结核坏死物质压迫脊髓所致;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儿童多见,病变多位于腰椎,且常有椎间盘受累,初期疼痛多较轻,痛点也不局限,随病变进展,痛点多固定于脊柱病变平面的棘突或棘突旁,有午后低热、疲倦、消瘦、盗汗、食欲差与贫血等全身症状;边缘型椎体结核多见于成人,好发于腰椎,中心型椎体结核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胸椎;X线平片表现为骨质破坏和椎间隙狭窄,以椎体结核占多数。

5.P755脊柱肿瘤多见于老年人,先侵袭椎弓根,后累及椎体,一般不累及椎间盘,亦无椎旁软组织影。

6.P753脊柱椎体结核分为中心型椎体结核和边缘型椎体结核,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和椎间隙狭窄。中心型椎体结核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好发于胸椎,一般只侵犯一个椎体;边缘型椎体结核多见于成人,腰椎为好发部位,易导致椎间隙狭窄。

7.P758髂腰肌、髂股韧带、髋关节前方关节囊等软组织挛缩可引起Thomas征阳性。

8.P760早期膝关节滑膜结核,除全身治疗外,局部治疗首选关节腔抗结核药物注入,每周l~2次。

9.P755MRI对脊柱结核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是脊柱结核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10.P757-P758髋关节结核起病缓慢,有低热、乏力、倦怠、食欲差、消瘦及贫血等全身症状,患肢出现屈曲、外展、外旋畸形,随病情发展髋关节即表现为屈曲、内收、内旋畸形,髋关节强直与下肢不等长最为常见。可见托马斯(Thomas)征阳性。

11.P758X线平片检查对诊断髋关节结核十分重要,早期病变可能不明显,在疾病后期,常有破坏性关节炎伴有少量反应性硬化表现。偶尔可在数周内迅速出现关节的完全破坏,出现空洞和死骨

12.P758CT与MRI可帮助早期诊断,能清楚显示髋关节内积液量,显示普通X线平片不能发现的微小骨破坏病灶。MRI更能显示骨内的炎性浸润

13.P759单纯骨结核,应及早实施病灶清除术,以免病灶穿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



1.P761、P765-P766非化脓性关节炎的相关知识:原发性骨关节病变起自于关节软骨、类风湿关节炎病变起自于滑膜、强直性脊椎炎病变起自于骶髂关节。

2.P761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的常见原因包括:后天性关节平面不平整、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关节不稳定。

3.P765强直性脊柱炎诊断要点:1.好发于16~30岁青壮年男性;2.早期主要表现为下腰痛或骶髂部不适、疼痛或发僵,晚期可致躯干和髋关节屈曲;3.X线可见骶髂关节骨质疏松,以后关节面逐渐模糊,间隙变窄,晚期可呈“竹节样”改变;4.HLA-B27阳性率约88%~96%。

4.P766-P767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生与免疫机制和HLA-DR4抗原有关。其临床诊断要点总结如下:1.好发于20-45岁女性,病变始于滑膜;2.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多发性和对称性关节炎,逐渐形成关节畸形,受累关节以近侧指间关节常见;3.大约70%-80%患者的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5.P760早期滑膜结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可靠的鉴别诊断是组织切片检查。

6.P762中年女性出现关节无力、活动障碍,X线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增生和骨赘形成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部分关节内可见游离体,考虑骨关节炎。



1.P770对良性骨肿瘤作如下总结:生长较慢,多无疼痛,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呈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可破坏局部骨质而引起病理骨折,但无骨膜反应且不发生远处转移。

2.P770对恶性骨肿瘤作如下总结:生长较快,可见骨膜反应,局部疼痛明显,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一般呈侵袭性生长,可破坏局部骨质而引起病理骨折,常有远处转移。血清碱性磷酸酶常升高。

3.P771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包括:骨样骨瘤、骨软骨瘤、软骨瘤;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包括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脊索瘤。

4.P772骨肉瘤碱性磷酸酶升高、广泛溶骨性转移性骨肿瘤可以有血钙升高。

5.P774-P775骨软骨瘤诊断要点:1.多为无意中发现的骨性肿块,生长较慢,无明显症状;2.X线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干骺端杵状肿块,与正常骨髓腔相通。

6.P775内生软骨瘤好发于手和足的管状骨。

7.P755椎体肿瘤特别是转移癌多见于中老年,病变先侵袭椎弓根,后累及椎体,椎间盘较少受累。

8.P776骨巨细胞瘤诊断要点:1.多发于20~40岁人群;2.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及椎体,特别是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3.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肿胀,局部肿块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觉;4.X线表现为干骺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呈“肥皂泡”样改变。

9.P776骨巨细胞瘤单纯刮除容易复发,多采用局部切除术加灭活处理,对手术困难部位可采用放疗,本病对化疗不敏感。

10.P776-P777骨肉瘤诊断要点:1.好发于青少年;2.好发部位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的干骺端;3.主要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伴肿块,皮肤表面温度升高,静脉怒张,可出现病理性骨折;4.X线可见Codman三角或呈“日光射线”形态。

11.P777骨肉瘤肺转移率极高,术前必须进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骨肉瘤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术前化疗-根治性切除-术后化疗。

12.单纯使用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骨肉瘤,5年存活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早期血液中发现瘤细胞。

13.P778尤文肉瘤的常见X线表现是“葱皮状”现象。

14.骨瘤好发于颅骨和下颌骨。

15.P779最常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依次为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肾癌。



献花(0)
+1
(本文系CTCTCTCT12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