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本标准穴位命名依据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doc
2020-10-29 | 阅:  转:  |  分享 
  
本标准穴位命名依据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90/8579-Atar-

8000Aproposedstandardinternationalacupuncturenomenclature)。

本标准代替GB12346一1990《经穴部位》。

本标准与GB12346一199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腧穴名称与定位》;

——将三焦经、督脉、任脉三条经脉的经穴代码分别改为“TE”、“GV”、“CV”,与国际标准针灸穴名命名法相一致;

——改名:清冷渊改为清泠渊(qinglingyuanTE11),譩譆改为(yixiBL45)

——将“骨度”折量寸表作了如下调整:删去“眉间→大椎18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3寸”、“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l2寸”、“肩峰缘→后正中线8寸”四项,增加“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寸”、“内踝尖→足底3寸”、“髌尖(膝中)→内踝尖15寸”、“髌尖→髌底2寸”四项,将原“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改作“耻骨联合上缘→髌底”;

——腧穴定位的标准体位及方位术语改用现代解剖学标准体位和方位术语;

——新增了22个确定腧穴定位的“基准穴点”;

——将腧穴定位的文本中属于取穴法的内容析出,同时定位文本中需要说明的部分,都归于新设的“注”下;.

——统一了腧穴定位描述的体例,更正了陷谷、风市、中渎3穴的定位错误以及部分腧穴的表述不规范、不一致、不准确等问题;

——删去了经外奇穴中的“膝眼”条;

——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

——将原“经穴定位依据”、“经穴定位方法”中的部分内容调整后,作为“附录A常用定穴解剖部位

及方位术语对应词”。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王雪苔、李鼎。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0年6月,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腧穴名称与定位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和362个经穴、46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定位。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针灸学术交流。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标准计量单位

2.].1

骨度分寸boneproportionalcun,B-cun

将标准人体的高度设定为75等分寸,依此比例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合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具体方法:将人体的高度定为75等分寸,再将人体一定区段的长度和宽度,折合为一定的等份,一份即为“一寸”。全身常用骨度分寸见3.2.2“‘骨度’折量定位法”。

2.1.2

手指同身寸fingercun,F-cun

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常用的折算方法见3.2.3“‘指寸’定位法”。

2.2方位术语

2.2.1

内侧与外侧medialandlateral

近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内,远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外。在描述前臂时,相同的概念用“尺侧”(ulnar)、“桡侧”(radial)表示。

2.2.2

上与下superiorandinferior

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

2.2.3

前与后anteriorandposterior

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

2.2.4

近侧[端]与远侧[端]proximalanddistal

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端l

2.3定穴体表标志

2.3.1

前发际正中midpointofanterior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2.3.2

后发际正中midpointofposterior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2.3.3

额角发际anteriorhairlineatthecornerofforehead

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2.3.4

眉间glabella

两眉头之间的中点。

2.3.5

耳尖apexofear

在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

2.3.6

腋前纹头anterioraxillaryfold

腋窝皱襞前端。

2.3.7

腋后纹头posterioraxillaryfold

腋窝皱襞后端。

2.3.8

腋窝正中央centeroftheaxillaryfossa

腋窝的中点。

2.3.9

肘横纹cubitalcrease

屈肘90时肘窝处横纹。

2.3.10

赤白肉际junctionoftheredandwhiteskin

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

2.3.11

甲根角cornerofthenail

指甲或趾甲侧缘和甲体基底缘所形成的夹角。

2.3.12

胭横纹poplitealcrease

胭窝处横纹。

2.3.13

外踝尖prominenceofthelateralmalleolus

外踝最凸起处。.

2.3.14

内踝尖prominenceofthemedialmalleolus

内踝最凸起处。



2.4基准穴点:

基准穴点的性质、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正文使用基准穴时,用括号标出相应的国际穴名代码,如偏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S)与曲池(Llll)连线上”。

尺泽chǐzé(LU5)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注:屈肘,肘横纹上,曲池(LI11)与曲泽(PC3)之间,与曲泽(PC3)相隔一肌腱(肱二头肌腱)。

太渊Tàiyuān(LU9)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注: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LI5)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

注: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指长伸肌腱与拇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咽窝”,其最凹陷处即本穴。

曲池*Qūchí(LI11)

在肘区,尺泽(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注:90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极度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

肩髃*Jiānyú(LI15)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ST8).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气冲Qìchōng(ST30)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SP9)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SPI2)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注:横平曲骨(CV2),府舍(SP13)稍内下方。

昆仑(BL60)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犊鼻Dúbí(ST35)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注:屈膝45o,髌骨外下方的凹陷中。

解溪﹡Jiexi(ST41)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注: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腱,穴在两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太溪Tàixī(KI3)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TE20)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曲鬓(GB7)



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天冲(GB9)

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



完骨Wàngǔ(GB12)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风池Fēngchí(GB20)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百会(GV20)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注1: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

注2: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肘尖(EX-UE1)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



3腧穴体表定位的原则

采用文献分析临床实际应用及实测比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腧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

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

——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

——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下角与两髂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第4胸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3.2.2“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

《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

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

寸见表1。

表1“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头



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剑胸结合中点(歧骨)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 12 横寸 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背腰部 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上



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骨鹰嘴)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背)侧远端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 18 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髌底至髌尖 2 直寸 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寸 15 直寸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 13 直寸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平髌尖) 19 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部前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至腘横纹 14 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胭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内踝尖至足底 3 直寸 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3.2.3“指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时,医者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者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腧穴的标准定位。

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腧穴定位的以上三种方法在应用时需互相结合,即主要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而对少量难以完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定位的腧穴,则配合使用“指寸”定位法。

3.3标准体位

传统腧穴定位所规定的人体体位与方位术语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如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

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

位。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远离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

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督

脉穴的分布部位,是确定分布于其两侧腧穴的基准。

本标准腧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学体位,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

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4腧穴定位的表述

3.4.1腧穴定位“部位”尽量采用明确的纵横两坐标法,即两线相交定一点,先确定纵坐标(y轴)上距

离,再定横坐标(X轴)上距离。

3.4.2腧穴定位表述中有关解剖分区采用1998年由解剖名词联合委员会制定的最新版《国际标准解

剖名词}(Internationalanatomicalterminology)。根据腧穴定位的实际情况选用该标准中适用级别的

分区术语。

3.4.3腧穴定位的表述中不涉及“取穴法”内容。根据需要,将有关腧穴定位所要求的特定体位、解剖

标志的体表定位的技法、骨度寸的折取方法等“取穴法”内容,以及与相邻腧穴的位置关系等内容,以注

文的形式说明。

3.4。4将取穴的一般体位集中说明,而只将某些腧穴定位所需的特殊体位,在相关腧穴定位条目下,加

注具体说明。

3.4.4.1“注”是根据腧穴定位文字描述,给出相应的取穴要领,补充说明以下相关信息:

——取穴所要求的特殊体位;

——骨度分寸的折取方法;

——对于某些解剖标志取法的说明;

——与相邻穴或标志穴的毗邻关系;

——体表标志的性别及个体差异情况的说明。

3.4.4.2取穴的一般体位:

——前头、面部及前颈部:常取仰卧位或正坐仰靠。

——侧头、侧面及侧颈部:常取侧卧位或侧伏,或正坐。

——后头、颈项及后背的上部:常取俯伏,或俯卧位。

——后背中下部:常取俯卧位或俯伏位。

——腰骶部:常取俯卧位。

——胸部及上腹部:常取仰卧位或仰靠位。

——下腹部:常取仰卧位。

——侧胸、胁部及胯部:常取侧卧位。

——肩部:常取侧卧位或正坐垂肩,或臂外展位。

——腰部、髋部、肩胛部及上肢外侧穴:常取侧卧位或横肱俯伏坐位,或两手按膝部平坐。

——上肢内侧、手掌面穴:常取伸臂仰掌,或仰掌位,或仰卧位。

——大肠经前臂穴:常取横肱屈肘,或侧掌位。

——三焦经前臂、手背穴;常取俯掌位。

——下肢内侧、前侧穴:常取正坐屈膝,或仰卧位。

——下肢外侧穴:常取正坐屈膝,或侧卧位。

——臀部外侧穴:常取侧卧位。

——大腿后侧穴:常取俯卧位。

——小腿后侧及足跟部穴:常取俯卧或正坐垂足位。

——足部部穴:常取仰卧或正坐垂足位。







4十四经穴名称与定位

4.1手太阴肺经

4.1.1

中府*Zhōngfǔ(LU1)

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1:先确定云门(LU2),中府即在云门(LU2)下1寸。

注2:横平内侧的库房(ST14)、彧中(KI26)、华盖(CV20),4穴略呈一弧线分布,其弧度与第1肋间隙弧度相应。

4.1.2

云门Yúnmén(LU2)

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气户(STl3)、俞府(KI27),璇玑(CV21),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锁骨下缘弧度相应。

4.1.3

天府Tiānfǔ(LU3)

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

注:肱二头肌外侧沟平腋前纹头处至尺泽(LU5)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4.1.4

侠白Xiábāi(LU4)

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

4.1.5

尺泽chǐzé(LU5)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注:屈肘,肘横纹上,曲池(LI11)与曲泽(PC3)之间,与曲泽(PC3)相隔一肌腱(肱二头肌腱)。

4.1.6

孔最Kǒngzuí(LU6)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LU5)与太渊(LU9)连线上。

注:尺泽(LU5)下5寸,即尺泽(LU9)与太渊(LU9)连线的中点上1寸。

4.1.7

列缺Lièquē(LU7)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4.1.8

经渠Jīngqú(LU8)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

注:太渊(LU9)上1寸,约当腕掌侧近端横纹中。

4.1.9

太渊Tàiyuān(LU9)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注: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4.1.10

鱼际Yújì(LU10)

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LI5)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

注: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指长伸肌腱与拇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咽窝”,其最凹陷处即本穴。

4.2.6

偏历Piānlì(LI6)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注: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的下1/4与下3/4的交点处。



4.2.7

温溜Wēnliū(LI7)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4.2.8

下廉Xiàlián(LI8)

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注: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上廉(LI9)下一寸。)肱骨大结节/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

注:水沟(GV26)Chéngqì(ST1)

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4.3.2

四白Sìbái(ST2)

在面部,眶下孔处。

4.3.3

巨髎Jùliáo(ST3)

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

4.3.4

地仓Dìcāng(ST4)

在面部,口角旁开o.4寸(指寸)。

注:口角旁,在鼻唇沟或鼻唇沟延长线上。

4.3.5

大迎Dàyíng(ST5)

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

4.3.6

颊车Jⅰáchē(ST6)

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

注: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

4.3.7

下关Xiàguān(ST7)

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注;闭口,上关(GB3)直下,颧弓下缘凹陷中。

4.3.8

(ST8)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4.3.9

人迎Rényíng(ST9)



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注1;取一侧穴,令病人头转向对侧以显露胸锁乳突肌,抗阻力转动时则肌肉显露更明显。



注2:本穴与扶突(LI18)天窗(SIl6)二穴的关系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处为人迎(ST9),后缘为天窗(SIl6),中间为扶

突(LIl8)。

4.3.10

水突Shǔitū(STIO)

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

4.3.11

气舍Qìshě(STll)

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

注1:取一侧穴,令病人头转向对侧以显露胸锁乳突肌,抗阻力转动时则肌肉显露更明显。

注2;人迎(ST9)直下,在锁骨的上缘外。

4.3.12

缺盆Quēpén(STl2)

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3

气户Qìhù(STl3)

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4

库房Kùfáng(STl4)

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5

屋翳Wūyì(STl5)

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先于胸骨角水平确定第2肋,其下为第2肋间隙;男性可以乳头定第4肋间隙,再向上2肋为第2肋间隙。

4.3.16

Yíngchuāng(STl6)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7

Rǔzhōng(STl7)

在胸部,乳头中央。

4.3.18

Rǔgēn(STI8)

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男性在乳头下1肋,即乳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

4.3.19

不容Bùróng(STl9)

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巨阙(CVl)旁开2寸。

2:对于某些肋弓角较狭小的人,此穴下可能正当肋骨,可采用斜刺的方法。

4.3.20

Chéngmǎn(ST20)

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天枢(ST2)上5寸,不容(STl)下1寸,上脘(CVl3)旁开2寸。

4.3.21

Liángmén(ST21)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天枢(ST2)上4寸,承满(ST)下1寸,中脘(CVl)旁开2寸。

4.3.22

Guānmén(ST22)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横平内侧的石关)建里(CVl1)o

4.3.23

Tàiyǐ(ST23)

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横平内侧的商曲(Kll7、下脘(CVl)。

4.3.24

滑肉门Huáròumén(ST24)

在上腹部,脐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横平内侧的水分(CV9)4.3.25

天枢Tiānshū(ST25)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4.3.26

Wàilíng(ST26)

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Dàjù(ST27)

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hǔidào(ST28)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Gūilái(ST29)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Qìchōng(ST30)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Bìguān(ST31)

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

注1:跷足,稍屈膝,大腿稍外展外旋,绷紧肌肉,在股直肌近端显现出2条相交叉的肌肉(斜向内侧为缝匠肌,外侧为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间围成一个三角形凹陷,其三角形顶角下凹陷中即为本穴。

注2:约相当于髂前上嵴、髌底外侧端连线与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

4.3.32

伏兔﹡Fútù(ST32)

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4.3.33

阴市Yīnshì(ST33)

在股前区,髌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侧缘。

注:扶突(ST32))í(ST35)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注:屈膝45o,髌骨外下方的凹陷中。

4.3.36

足三里Zúsanlǐ(ST36)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

4.3.37

上巨虚Shāngjùxū(ST37)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6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

4.3.38

条口Tiaokou(ST38)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8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横平丰隆(ST40)Xiàjǖxǜ(ST39)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9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横平外丘(GB36))Fēnglǒng(ST40)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注: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的中点,条口(ST38)Jiexi(ST41)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注: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腱,穴在两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4.3.42

冲阳Chōngyáng(ST42))Neiting(ST44)

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3.45

厉兑﹡Lidui(ST45)

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注:足第2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4.4足太阴脾经

4.4.1

隐白*Yǐnbái(SP1)

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4.4.2

大都Dàdū(SP2)

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4.4.3

太白Tàibái(SP3)

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4.4.4

公孙Gōngsūn(SP4)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注:沿太白(SP3)向后推至一凹陷,即为本穴。

4.4.5

商丘Shāngqiū(SP5)

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

注1:内踝前缘直线与内踝下缘横线的交点处。

注2:本穴前为中封(LR4),后为照海(KI6)

4.4.6

三阴交Sānyīnjiāo(SP6)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注:交信(KI8)上1寸。

4.4.7

漏谷Lòugǔ(SP7)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注:三阴交(SP6)上3寸处。

4.4.8

地机Dìjī(SP8)

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4.4.9

阴陵泉Yīnlíngquán(SP9)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4.4.10

血海Xuèhǎi(SP10)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4.4.11

箕门Jīmén(SPIl)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SPI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

4.4.12

(SPI2)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注:横平曲骨(CV2),府舍(SP13)稍内下方。

4.4.13

府舍Fǔshè(SPl3)

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4.4.14

腹结(SP14)

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4.4.15

大横Dàhéng(SPl5)

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注:横平内侧的天枢(ST25)、肓俞(KI16)、神阙(CV8)。

4.4.16

腹哀Fù’āi(SPl6)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注:大横(SP15)直上3寸,横平建里(CV11)。

4.4.17

食窦Shídòu(SPl7)

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乳根(ST18)、步廊(KI22)、中庭(CVl6),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5肋间隙弧度相应。

4.4.18

天溪Tiānxī(SPl8)

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乳中(STl7),神封(KI23),膻中(CVl7),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4肋间隙弧度相应。

4.4.19

胸乡Xiōngxiāng(SPl9)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膺窗(STl6),灵墟(KI24),玉堂(CVl8),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3肋间隙弧度相应。

4.4.20

周荣Zhōuróng(SP20)

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屋翳(STl5),神藏(KI25),紫宫(CVl9),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2肋间隙弧度相应。

4.4.21

大包Dàbāo(SP21)

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注:侧卧举臂,在第6肋间隙与腋中线的交点处。

4.5手少阴心经穴

4.5.1

极泉Jíquán(HT1)

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4.5.2

青灵Qingling(HT2)

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注:屈肘举臂,在极泉(HTl)与少海(HT3)连线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

4.5.3

少海Shàohǎi(HT3)

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注: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4.5.4

灵道Língdào(HT4)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注1;神门(HT7)上1.5寸,横平尺骨头上缘(根部)。

注2:豌豆骨上缘桡侧直上1.5寸取穴。

4.5.5

通里Tōnglǐ(HT5)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

注1:神门(HT5)))))))))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

注: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

4.5.8

少府Shàofǔ(HT8)

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

注: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指处,横平劳宫(PC8)。

4.5.9

少冲Shàochōng(HT9)

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注:手小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桡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



手太阳小肠经

4.6.1

少泽Shàozé(SI1)

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注:手小指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桡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

4.6.2

前谷Qiángǔ(SI2)

在手指,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注:半握拳,第5掌指横纹尺侧端。

4.6.3

后溪Hòuxī(SI3)

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注:半握拳,掌远侧横纹头(尺侧)赤白肉际处。

4.6.4

腕骨Wàngǔ(SI4)

在腕区,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注:由后溪(SI3)向上沿掌骨直推至一突起骨,于两骨之间凹陷中取穴。

4.6.5

阳谷Yánggǔ(SI5)

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注:由腕骨(SI4)向上,相隔一骨(即三角骨)与尺骨茎突之间的凹陷中。

4.6.6

养老Yǎnglǎo(SI6)

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注:掌心向上,用一手指按在尺骨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手掌旋后,在手指滑入的骨缝中。

4.6.7

支正Zhīzhèng(SI7)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注:阳谷(SI5)与小海(SI8)连线的中点下1寸。

4.6.8

小海Xiǎohǎi(SI8)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注:微屈肘,在尺神经沟中,用手指弹敲此处时有触电麻感直达小指。

4.6.9

肩贞Jiānzhēn(SI9)

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

注:臂内收时,腋后纹头直上1寸,三角肌后缘。

4.6.10

臑俞Nàoshū(SI10)

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4.6.11

天宗Tiānzōng(SI11)

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4.6.12

秉风Bǐngfêng(SI12)

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

4.6.13

曲垣Qūyuán(SI13)

在肩胛区,肩胛冈内侧端上缘凹陷中。

注:臑俞(SI10)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4.6.14

肩外俞Jiānwàishū(SI14)

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1: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线与第1胸椎棘突下的水平线相交处。

注2:本穴与内侧的大杼(BL11)、陶道(GV13)均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水平。

4.6.15

肩中俞Jiānzhǒngshū(SI15)

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

注:大椎(GV14)旁开2寸。

4.6.16

天窗Tiānchuāng(SI16)

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注1:取一侧穴,令病人头转向对侧以显露胸锁乳突肌,抗阻力转动时则肌肉显露更明显。

注2:本穴与人迎(ST9)、扶突(LI18)均横平喉结,三者的位置关系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处为人迎(ST9),后缘为天窗(SI16),前后缘之间为扶突(LI18).

4.6.17

天容Tiānróng(SI17)

在颈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注:取一侧穴,令病人头转向对侧以显露胸锁乳突肌,抗阻力转动时则肌肉显露更明显。

4.6.18

颧髎Quánliáo(SI18)

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

4.6.19

听宫Tīnggōng(SI19)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

注: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在耳门(TE21)与听会(GB2)之间。

4.7足太阳膀胱经穴

4.7.1

睛明Jīngmíng(BLl)

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注:闭目,在目内眦内上方o.1寸的凹陷中。

4.7.2

攒竹Cuánzhú(BL2)

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注:沿睛明(BL1)直上至眉头边缘可触及一凹陷,即额切迹处。

4.7.3一

眉冲Méichōng(BL3)

在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

注:神庭(GV24)与曲差(BL4)中间。

4.7.4

曲差Qūcaī(BL4)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注:神庭(GV24)与头维(ST8)连线的内1/3与外2/3的交点处。

4.7.5

五处Wǔchù(BL5)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注:曲差(BL4)直上0.5寸处,横平上星(GV23)

4.7.6

承光Chéngguāng(BL6)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注:五处(BL5)直上1.5寸,曲差(BL4)直上2寸处。

4.7.7

通天Tōngtiān(BL7)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注:承光(BL6)与络却(BL8)中点。

4.7.8

络却Luòquè(BL8)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注:百会(GV20)后0.5寸,旁开1.5寸。

4.7.9

玉枕Yùzhěn(BL9)

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上缘,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注:斜方肌外侧缘直上与枕外隆凸上缘水平线的交点,横平脑户(GV17)。4.7.10

天柱Tiānzhù(BLlO)

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4.7.11

大杼Dàzhù(BL11)

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12

风门Fēngmén(BLI2)

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13

肺俞Fèishū(BLl3)

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14

厥阴俞Juéyīnshū(BLl4)

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15

心俞Xīnshū(BL15)

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16

督俞Dūshū(BL16)

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17

膈俞Géshū(BLl7)

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18

肝俞Gānshū(BL18)

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19

胆俞Dǎnshū(BL19)

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20

脾俞Píshū(BL20)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21

胃俞Wèishū(BL21)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4.7.22

三焦俞Sānjiāoshǖ(BL22)

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注:先定第12胸椎棘突,下数第1个棘突即第1腰椎棘突。

4.7.23

肾俞Shènshū(BL23)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注:先定第12胸椎棘突,下数第2个棘突即第2腰椎棘突。

4.7.24

气海俞Qìhǎishū(BL24)

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25

大肠俞Dàchángshū(BL25)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26

关元俞Guānyuànshū(BL26)

在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7.27

小肠俞Xiǎochàngshu(BL27)

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注:横平上髎(BL31))))))liáo(BL31)Cìliáo(BL32)liáo(BL33))liáo(BL34)))))))))Wěiy?ng(BL39)Wěizhōng(BL40))))))))))4.7.45

譩譆(BL45)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本穴与内侧的督俞)、灵台(GV10)均位于第6胸椎棘突下水平。

4.7.46

膈关(BL46)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本穴与内侧的膈俞)至阳(Gⅴ9)均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水平。

4.4.47

魂门(BL47)

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本穴与内侧的肝俞)筋缩(GV8)均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水平。

4.7.48

阳纲(BL48)

在脊柱区,第l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本穴与内侧的胆俞(BL中枢(Gⅴ7)均位于第l0胸椎棘突下水平。

4.7.49

意舍(BL49)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本穴与内侧的脾俞(BL20)、脊中(Gⅴ6)均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水平。

4.7.50

胃仓(BL50)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本穴与内侧的胃俞(BL21),均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水平。

4.7.51

肓门(BL51)

在腰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本穴与内侧的三焦俞(BL22)、悬枢(GV5)均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水平。

4.7.52

志室(BL52)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本穴与内侧的肾俞(BL23)、命门(GV4)均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水平。

4.7.53

胞肓(BL53)

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注:本穴与内侧的膀胱俞(BL28)、次谬)均位于第2骶后孔水平。

4.7.54

秩边(BL54)

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注;本穴位于骶管裂孔旁开3寸,横平白环俞(BL30)

4.7.55

合阳(BL55)国横纹下2寸,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

注:在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直下2寸。

4.7.56

承筋(BL56)

在小腿后区,腘国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

注:合阳(BL55)腓肠肌65)

在跖区,第5跖趾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处。

4.7.66

足通谷(BL66)

在跖区,第5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

4.7.67

至阴Zhìyīn(BL67)

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注:足小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4.8足少阴肾经穴

4.8.1

涌泉Yǒngquán(KIl)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注;卧位或伸腿坐位,卷足,约当足底第2、3趾蹊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4.8.2

然谷Rángǔ(KI2)

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4.8.3

太溪Tàixī(KI3)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4.8.4

大钟Dàzhōng(KI4)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

4.8.5

水泉Shuǐquán(KI5)

在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

4.8.6

照海Zhàohǎi(Kl6)

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注:由内踝尖向下推,至其下缘凹陷中。与申脉(BL62)内外相对。

4.8.7

复溜Fùliū(KI7)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

注:前平交信(KI8)

4.8.8

交信Jiāoxìn(KI8)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

注:复溜(KI7)前0.5寸。

4.8.9

筑宾Zhùbīn(Kl9)

在小腿内侧,太溪(KI3)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

注1:屈膝,小腿抗阻力绷紧,胫骨内侧缘后呈现一条明显的纵形肌肉,即比目鱼肌。

注2:太溪(KI3)与阴谷(KI10)的连线上,横平蠡沟(LR5)。

4.8.10

阴谷Yīngǔ(KI10)

在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

4.8.11

横骨Hénggǔ(Kll1)

在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12

大赫Dàhè(KI12)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13

气穴Qìxué(Kll3)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14

四满Sìmǎn(Kll4)

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15

中注Zhōngzhù(KIl5)

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16

肓俞Huāngshū(Kll6)

在腹部,脐中旁开0.5寸。

4.8.17

商曲Shāngqū(Kll7)

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18

石关Shíguān(Kll8)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19

阴都Yīndū(Kll9)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20

腹通谷Fùtōnggǔ(KI20)

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21

幽门Yōumén(Kl21)

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8.22

步廊Bùláng(KI22)4.8.23

神封Shénfēng(Kl23)

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4.8.24

灵墟Língxū(Kl24)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4.8.25

神藏Shéncáng(KI25)

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4.8.26

彧中Yùzhōng(KI26)

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4.8.27

俞府Shūfǔ(KI27)

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4.9手厥阴心包经

4.9.1

天池Tiānchí(PC1)

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

4.9.2

天泉Tiānquán(PC2)

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4.9.3

曲泽Qūzé(PC3)

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注:仰掌,屈肘45o,尺泽(LU5)尺侧肌腱旁。

4.9.4

郄门Xīmén(PC4)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注1: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时,显现两肌腱。本穴在曲泽(PC3)与大陵(PC7)连线中点下1寸,两肌腱之间。

注2: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腱尺侧定位。

4.9.5

间使Jiānshǐ(PC5)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注1: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时,显现两肌腱。本穴在大陵(PC7)直上3寸,两肌腱之间。

注2: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腱尺侧定位。

4.9.6

内关Nèiguān(PC6)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注1: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时,显现两肌腱。本穴在大陵(PC7)直上2寸,两肌腱之间,与外关(TE5)Dàlíng(PC7)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注1:握拳,手外展,微屈腕时,显现两肌腱。本穴在腕掌远侧横纹的中点,两肌腱之间,横平豌豆骨上缘处的神门(HT7)。

注2: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腱尺侧定位。

4.9.8

劳宫Láogōng(PC8)

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注1:握拳屈指时,中指尖点到处,第3掌骨桡侧。

注2:另一种定位: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3、4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4.9.9

中冲Zhōngchōng(PC9)

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注:另一种定位:在手指,中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4.10手少阳三焦经

4.10.1

关冲Guānchōng(TE1)

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注: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尺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4.10.2

液门 Yèmén(TE2)Zhōngzhǔ(TE3)

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

4.10.4

阳池Yángchí(TE4))))))) (TE7))

4.10.8

三阳络Sānyángluò(TE8))))))4.10.12

消泺Xiāoluò(TEl2)

在臂后区,肘尖(EX-UEl)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5寸。

4.10.13

臑会Nàohuì(TEl3)

在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4.10.14

肩髎Jiānliáo(TEI4)

在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注:屈臂外展时,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为肩髃,后一凹陷即本穴。垂肩时,肩髃

后约1寸。

4.10.15

天髎Tiānliáo(TE15)

在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

注:正坐垂肩,肩井与曲垣连线的中点。

4.10.16

天牖Tiānyǒu(TEl6)

在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

4.10.17

翳风Yìfēng(TE17),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4.10.18

TEl8)

在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

4.10.19

颅息Lúxī(TE19)

在头部,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

4.10.20

角孙Jiǎosūn(TE20)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4.10.21

耳门ěrmén(TE21)

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注:微张口,耳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听宫直上。

4.10.22

耳和髎ěrhéliáo(TE22),鬓发后缘,耳郭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4.10.23

丝竹空Sīzhúkōng(TE23)

在面部,眉梢凹陷中。

注:瞳子髎直上。





4.11足少阳胆经穴

4.11.1

瞳子醪(GBl)

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4.11.2

听会(GB2)

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注:张口,耳屏间切迹前方的凹陷中。听宫直下。

4.11.3

上关(GB3)

在面部,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

注:下关直上,颧弓上缘凹陷中。

4.11.4

颔厌(GB4)

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的交

点处。

4.11.5

悬颅(GB5)

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

4.11.6

悬厘(GB6)

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3/4与下1/4的交

点处。

4.11.7

曲鬓(GB7)

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4.11.8



在头部,耳尖直上人发际1.5寸。

注:角孙直上,人发际1.5寸。咀嚼时,以手按之有肌肉鼓动。

4.11.9

天冲(GB9)

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

注:率谷之后0.5寸。

4.11.10

浮白(GB10)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

上1/3与下2/3交点处。

注:侧头部,耳尖后方,入发际1寸。

4.11.11

头窍阴(GBIl)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到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

上2/3与下1/3交点处。4.11.12

完骨Wàngǔ(GB12)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4.11.13

本神Bēnshén(GB13))Yángbái(GB14)Tóulínqì(GB15))Mùchuāng(GB16))Zhèngyíng(GB17))Chénglíng(GB18)))))))Fēngchí(GB20)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4.11.21

肩井Jiānjǐng(GB21)

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4.11.22

渊腋(GB22))4.11.24

日月(GB24)

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注1:乳头直下,期门下1肋。

注2:女性在锁骨中线与第7肋间隙交点处。

4.11.25

京门(GB25)

在上腹部,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际。

注:侧卧举臂,从腋后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后触及第12肋骨游离端,在下方取穴。

4.11.26

带脉(GB26)

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注1:尽量收腹,显露肋弓软骨缘,沿此缘向外下方至其底部稍下方可触及第11肋骨游离端。

注2:章门直下,横平神阙。

4.11.27

五枢(GB27)

在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

注:带脉下3寸处,横平关元。

4.11.28

维道(GB28)

在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

注:五枢内下O.5寸。

4.11.29

居髎(GB29)

在臀区,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4.11.30

环跳(GB30)

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注:侧卧,伸下腿,上腿屈髋屈膝取穴。

4.11.31

风市(GB31)

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注:稍屈膝,大腿稍内收提起,可显露髂胫束。

4.11.32

中渎(GB32)

在股部,腘横纹上7寸,髂胫束后缘。

4.11.33

膝阳关(GB33)

在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4.11.34

阳陵泉(GB34)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4.11.35

阳交GB35)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注:外踝尖与腘横纹外侧段连线中点下1寸,外丘(GB36)后。

4.11.36

外丘(GB36)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

注:外踝尖与腘横纹外侧段连线中点下1寸,阳交(GB35)前。

4.11.37

光明Quāngmíng(GB37)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4.11.38

阳辅(GB38)Xuánzhōng(GB39)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4.11.40

丘墟Qiūxū(GB40)

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4.11.41

足临泣Zúlínqì(GB41)

在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4.11.42

地五会(GB42)

侠溪(GB43))))1、2趾之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4.12.3

太冲Tàichōng(LR3)

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注:从第1、2跖骨间向后推移至底部的凹陷中取穴。

4.12.4

中封(LR4)))))))))))))4.13督脉穴

4.13.1

长强(GV1)

在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4.13.2

腰俞(GV2)

在骶区,正对骶管裂孔,后正中线上。

注:臀裂正上方的小凹陷即骶管裂孔。

4.13.3

腰阳关(GV3)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4.13.4

命门(GV4)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4.13.5

悬枢(GV5)

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注:先定第12胸椎棘突,往下1个棘突即第1腰椎。

4.13.6

脊中(GV6)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注:先定第12胸椎棘突,往上1个棘突即第11胸椎。

4.13.7

中枢(GV7)

在脊柱区,第l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注:先定第12胸椎棘突,往上2个棘突即第10胸椎。

4.13.8

筋缩(GV8)

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注:从至阳向下2个棘突,其下方凹陷中。

4.13.9

至阳(GV9)

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4.13.10

灵台(GVIO)

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注:从至阳~向上1个棘突,其上方凹陷中。

4.13.11

神道(GVIl)

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注:从至阳向上2个棘突,其上方凹陷中。

4.13.12

身柱(GVl2)

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4.13.13

陶道(GVl3)

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注:从第7颈椎向下1个棘突,在棘突下凹陷中。

4.13.14

大椎(GVl4)

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4.13.15

哑门(GVl5)

在颈后区,第2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注1:先定风府,再于风府下0.5寸取本穴。

注2: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4.13.16

风府(GVl6)

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注: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

4.13.17

脑户(GVl7)

在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

注:后正中线与枕外隆凸的上缘交点处的凹陷中。横平玉枕。

4.13.18

强间(GVI8)

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注:脑户(GVl7)直上1.5寸凹陷中。

4.13.19

后顶(GVl9)

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

注:百会向后1.5寸处。

4.13.20

百会(GV20)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注1: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

注2: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4.13.21

前顶(GV21)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注:百会与囟会连线的中点。

4.13.22

囟会(GV22)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4.13.23

上星(GV23)))))))))))))))))))))))))))4.14.21

璇玑(CV21)

在胸部,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

注:在前正中线,天突下1寸。

4.14.22

天突(CV22)

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注:两侧锁骨中间凹陷中。

4.14.23

廉泉(CV23)

在颈前区,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上。

4.14.24

承浆(CV24)

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5.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

5.1头颈部穴

5.1.1

四神聪(EX-HN1)

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

注:后神聪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处,前顶后0.5寸为前神聪。

5.1.2

当阳(EX-HN2)

在头部,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

注:头临泣直上O.5寸,横平上星。

5.1.3

鱼腰(EX-HN3)

在头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5.1.4

太阳(EX-HN4)

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注:丝竹空与瞳子醪连线中点向外约一横指处。

5.1.5

耳尖(EX-HN6)

在耳区,在外耳轮的最高点。

注:折耳向前时,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5.1.6

球后(EX-HN7)

在面部,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注:承泣的稍外上方。

5.1.7

上迎香(EX-HN8)

在面部,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翼沟上端处。

5.1.8

内迎香(EX-HN9)

在鼻孔内,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粘膜处。

注:与上迎香相对处的鼻粘膜上。

5.1.9

聚泉(EX-HN10)

在口腔内,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5.1.lO

海泉(EX-HN11)

在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

5.1.ll

金津(EX-HN12)

在口腔内,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

5.1.l2

玉液(EX-HNl3)

在口腔内,舌下系带右侧的静脉上。

5.1.l3

翳明(EX-HN14)

在颈部,翳风后1寸。

5.1.l4

颈百劳(EX-HN15)

在颈部,第7颈椎棘突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5.2胸腹部穴

5.2.1

子宫(EX-CA1)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注:胃经线与脾经线中间,横平中极。

5.3背部穴

5.3.1

定喘(EX-B1)

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注:大椎旁开0.5寸。

5.3.2

夹脊(EX-B2)

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

5.3.3

胃脘下俞(EX-B3)

在脊柱区,横平第8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注:膈俞与肝俞中间。

5.3.4

痞根(EX-B4)

在腰区,横平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5寸。

注:肓门外0.5寸。

5.3.5

下极俞(EX-B5)

在腰区,第3腰椎棘突下。

注:命门下一个棘突。

5.3.6

腰宜(EX-B6)

在腰区,横平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注:大肠俞外1.5寸。

5.3.7

腰眼(EX-B7)

在腰区,横平第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约3.5寸凹陷中。

注:直立时,约横平腰阳关两侧呈现的圆形凹陷中。

5.3.18

十七椎(EX-B8)

在腰区,第5腰椎棘突凹陷中。

注:腰阳关下一个棘突。

5.3.9

腰奇(EX-B9)

在骶区,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

5.4上肢穴

5.4.1

肘尖(EX-UE1)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

5.4.2

二白(EX-UE2)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肢2穴。

注:屈腕,显现两条肌腱,其中一个穴点在间使后1寸两腱间,另一穴点在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5.4.3

中泉(EX-UE3)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总伸肌腱桡侧凹陷中。

注:阳溪与阳池连线的中点处。



5.4.4

中魁(EX-UE4)

在手指,中指背面,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5.4.5

大骨空(EX-UE5)

在手指,拇指背面,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5.4.6

小骨空(EX-UE6)

在手指,小指背面,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5.4.7

腰痛点(EX-UE7)

在手背,第2、3掌骨间及第4、5掌骨间,腕背侧远端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处,一手2穴。

5.4.8

外劳宫(EX-UE8)

在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凹陷中。

注:与劳宫前后相对。

5.4.9

八邪(EX-UE9)

在手背,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注:微握拳,第1-5指间缝纹端凹陷中。其中4、5指间穴即液门。

5.4.10

四缝(EX-UE10)

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

5.4.11

十宣(EX-UE11)

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注:其中中指尖端穴点即中冲。

5.5

5.5.1

髋骨(EX-LE1)

在股前区,梁丘两旁各1.5寸,一肢2穴。

5.5.2

鹤顶(EX-LE2)

在膝前区,髌底中点的上方凹陷中。

5.5.3

百虫窝(EX-LE3)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3寸。

注:屈膝,血海上1寸。



5.5.4

内膝眼(EX-LE4)

在膝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的中央。

注:与犊鼻内外相对。

5.5.5

胆囊(EX-LE6)

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直下2寸。

5.5.6

阑尾(EX-LE7)

在小腿外侧,髌韧带外侧凹陷下5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

注:上巨虚上1寸。

5.5.7

内踝尖(EX-LE8)

在踝区,内踝的最凸起处。

5.5.8

外踝尖(EX-LE9)

在踝区,外踝的最凸起处。

5.5.9

八风(EX-LElO)

在足背,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注:其中1、2,2、3,4、5趾间穴点即行间、内庭、侠溪。

5.5.10

独阴(EX-LE11)

在足底,第2趾的跖侧远端趾间关节的中点。

5.5.11

气端(EX-LEl2)

在足趾,十趾端的中央,距趾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EX-LEl2)穴。





























4





























献花(0)
+1
(本文系李玉民_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