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络病理论对糖尿病肾病的讨论(1)
2020-11-20 | 阅:  转:  |  分享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目前西医治疗以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为主,尚无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阻断药物,症情进展往往较迅速,

且服西药产生的低血糖、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困扰着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中医药治疗以其不良反应少、改善症状明显,可以弥补西药不足,现在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肯定。在古代,糖尿病肾病归于“消渴”“水肿”“尿浊”“肾劳”“关格”“癃闭”等范畴,现代中医规范命名为“消渴病肾病”。中医的“络脉学”与现代医学的“微循环”具有相关性,从络病理论论治糖尿病肾病是中医研究的热点,临床上从中医络病理论论治糖尿病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对络脉的阐述,运用络病理论讨论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为中医防止DN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络病学;微循环;糖尿病肾病

1消渴病肾病的病因病机

DKD由消渴发展而来,与消渴有关。《灵枢·五变》中提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先天禀赋不足是消渴发病的重要因素由于病程,其病机在不同疾病阶段有相应的发展规律络病理论讨论糖尿病肾病

“络脉”首见于《黄帝内经》,提出经络系统的及循行,《灵枢经脉》“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同时阐述经脉络脉沟通表里,渗濡灌注,津血互换,沟通营卫,以及营养代谢的生理功能,并提出“病在血,调之络”“已见通之”的治法。为后世活血化瘀通络治则提供依据。东汉张仲景时期《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抵挡汤、下瘀血汤方、鳖甲煎丸方等活血化瘀通络,虫类搜剔通络治法,为后世提供了用药经验。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卫气营血辩证体系体现病邪从气分传入血分,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在张仲景用药经验上,提出“络以辛为泄”以及“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完善络病的理论体系。当代吴以岭教授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对全身络脉系统进行概括,并指出广义的络脉指经脉支横别出运行气血的络脉,狭义的指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运行气,脉络运行血。络病的络脉体系指广义络脉[1]南征教授认为“毒损肾络”为发病的关键病机,此病机贯穿DKD病程始终[9]素体肾虚,消渴经久不愈,肾中气滞痰凝、瘀血、水湿胶着蕴积,逐渐化生毒邪,导致肾脏虚损,肾之体用失职[9]。因此,治疗时以活血化瘀、解毒通络为根本原仝小林教授从传统中医思维出发,参考现代医学诊疗理念总结出“态靶因果”临证思想,对临床指导DKD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10]。治疗时须整体把握DKD虚实夹杂之“态”,虚有气血阴阳之异,实有痰浊、水饮、血瘀、浊毒之别,并分析各阶段黄芪;以水肿为主,常予以茯苓、泽泻;尿蛋白高,予以丹参、黄芪、水蛭;血肌酐升高,酌情加入大黄;血脂异常,常用红曲等。治须充分了解DKD发病之“因”,脏腑虚弱是基本条件,肾络受损本质为肾脏的血流微循环障碍。预见发展最终之“果”,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观念,实现早期疗,延缓发展进程,避免出现ESRD的临床结局

3络病理论讨论糖尿病肾病

现代研究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现代医学微循环在结构、分布及功能方面于中医络脉有着相似之处。微循环由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组成,遍布全身,散布体表,深入脏腑。中医络脉由十五络脉、别洛、浮络、孙络逐级细化分布,构成人体的全身经络系统,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通路。现代医学研究高血糖通过多种机制介导肾脏损害作用,初期肾小球高滤过,随之伴随蛋白尿进行性增多,肾小球滤过率出现进行性下降,最终导致肾衰竭。肾脏逐步经过“虚-损-劳-衰”的过程。4络病学指导下的糖尿病肾病治则

消渴病肾病由于久病入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成为瘀血,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而滞留,反之,瘀血阻络,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三焦,泛滥为肿。根据病因病机,中药通过活血、利湿、化浊、解毒,补益脾、肺、肾,调节气、血、阴、阳,达到改善消渴病肾病患者整体气机的作用,改善肾功能。中药饮片组方灵活,可随症加减中医中药通过多靶点治疗,适用于糖尿病肾病各期治疗,对稳定病情、提高疗效很有帮助。实践证明,中医中药运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思想对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改善肾单位的灌注有积极作用,并可改善肾性骨病、肾性贫血、肾性水肿等并发症。











献花(0)
+1
(本文系像一道光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