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代历代戏曲发展演变
2020-11-25 | 阅:  转:  |  分享 
  
历代戏曲演变

整体概述:

原始乐舞(巫岘祭祀)→古优讽谏(优孟衣冠)→汉代白戏、角抵戏→

六朝优戏(钵头代面)→唐代踏摇娘、参军戏→

北方乐曲:

辽金院本杂剧→元杂剧→明清杂剧→花部(地方戏)

南方戏曲:

两宋官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雅部(昆曲)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散曲: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与杂剧合称元曲。杂剧是戏剧,散曲则是用来清唱的曲文,性质上更接近于合乐的诗歌。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

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2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需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新诗体。

元代散曲创作特点



前期【剧作家及书会才人(白关马)、宦达文士(刘秉中、姚燧、卢挚)】

剧作家及书会才人

风格多样,挥洒自如,曲尽其妙,既保留了民间文艺浅俗活泼的自然本色,又不乏文采情韵。

白朴颇多“看破”世情的感慨。

关汉卿直白真率,尽显本色。

马致远:元代前期散曲大家

【越调·天净沙】《秋思》

①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作品带有更多的恋世与愤世交织的旷放意气。

②提高散曲艺术境界,扩大散曲表现领域。马致远的散曲市井气减少,文人品味增加。雅俗兼备而具有文采。如《秋思》小令,用

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景中含情,蕴藉隽永,被誉为“秋思之祖”。

宦达文士

变通写诗填词的方法作曲,尽管也有清新自然之作,但曲体特征并不是很明显。

刘秉中能诗善词,作散曲以小令为主,具有初期散曲那种质朴的民间风味

卢挚小令多怀古唱和、寄情诗酒山林和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比较自然活泼,格调疏朗清雅,曲中不用衬字,写法与诗词较近。

姚燧散曲或抒发个人感慨,或写思妇之情,文辞流畅浅显。

后期(张养浩、贯云石、张可久、雎景臣、刘时中)

张养浩,云庄乐府,比较注重立意和构思,作品的意境风格也更接近于诗,而于声调格

律不大重视。

《潼关怀古》

①题材:将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扩大了曲的题材。

②风格:豪放,以诗入词,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

贯云石,酸斋乐府,绝大部分散曲作品,作于归隐杭州之后,主要可分为表现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

《清江引》、《田家》①其归隐之作多慷慨豪放;②其恋情之作,豪爽通俗。

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乔吉《双调·殿前欢》、《双调·水仙子》①乔吉散曲的风格有清丽与豪放两种;②乔吉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凤头、猪肚、豹尾

张可久,小山乐府,元代后期专门致力于散曲创作而产量最多的作家,是元代后期清丽派的代表。

小山乐府中写山居隐逸的作品为数最多,主要表现作者归隐山林时怡然自得的情趣和清高傲世的品格。曲词善于熔铸前人的诗词名句和典故,艺术上注重含蓄蕴藉,意境构成显示出某些与诗词相近的特点。讲究曲律和音韵,对仗工整,文字清通雅丽,风格清丽。

雎景臣,笔调风趣犀利《高祖还乡》

此散套采用“反讽”手法,通过一个未曾见过大场面的乡民妙趣横生的口吻,对富贵还乡的统治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作品骂的虽是汉高祖刘邦,锋芒却指向元代现实社会中的剥削者,表达了被压迫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刘时中《上高监司》以散曲论政,直接针砭时弊,并以大量生活口语入曲。

明代散曲发展概况(前,王磐、陈铎、冯惟敏,后,梁辰鱼、薛论道)

散曲和民歌是明代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数量上看,明代散曲远远超过元代;从曲调上看,明代散曲初期沿用北散曲,后南散曲迅速兴起,取代北曲正宗地位而成为散曲主流,开创了一些新的形式,使散曲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加速了散曲的雅化和词化。元代散曲的自然朴实和真率豪放风格因之退化。故明代散曲尽管数量可观,也不乏创新和发展,但因为它的发展走向与世俗精神相悖,因此地位和影响也就不能和元代散曲相比。

前期



中期



王磐:号西楼《西楼乐府》一卷,全北曲或写个人闲适生活情趣,或写朋友聚会,或写社会污浊现象,风格多样,清丽淡雅,讽刺俳谐,信手拈来,被列为北曲之冠。

陈铎:号秋碧散曲集《秋碧乐府》等,多南曲,多写男女风情和闺怨之作,时人称为“乐王”。文辞较为流丽。他的散曲以《滑稽余韵》较有特色,该集用北曲小令写出,共136首,每首写一个行业,构成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

冯惟敏:号海浮山人,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全北曲能在继承前人散曲有关调古抒情、谈禅归隐、写景游记、男女风情等内容上,将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较注意运用口语俗谚,极少雕饰,刚劲朴实,气韵生动,通俗自然。论者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明代散曲的最高成就,其地位可与元代名家相比。

后期



薛论道散曲集《林石逸兴》,题材广阔,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关于边塞军旅生活的作品,气魄雄健,表现出高昂的志气和慷慨的情怀。还有些作品则揭露官场的是非黑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世之情。

梁辰鱼散曲集《江东白苧》

【“白苧派”】明代初期的散曲主要还是沿用北曲,然而到嘉靖年间,昆曲兴起,梁辰鱼不仅将魏良辅改造的昆山腔运用于舞台创作,而且还用来谱写散曲,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苧派”。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子”构成。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元初剧坛,名家辈出,佳作不断,许多著名的元杂剧作家如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用戏剧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倾诉苦闷和悲愤,讴歌爱情和理想,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元初创作呈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元统一中国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元杂剧的创作中心逐渐由北方的大都转移到了南方的古杭(杭州),产生了“古杭书会”和“武林书会“等创作团体。元代后期,杂剧已成为流行全国的戏曲样式,但创作呈衰落之势,但在戏曲理论批评和戏剧史研究方面不乏影响深远的著作。

白朴,代表作品:历史剧《梧桐雨》:唐明皇与杨贵妃,出自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爱情喜剧《墙头马上》李千金热烈追求与裴少俊的爱情,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

马致远:历史剧《汉宫秋》、神仙道化剧《黄粱梦》代表作《陈抟高卧》

王实甫

纪君祥

尚仲贤李好古

关汉卿:历史剧:《哭孝存》、《单刀会》、《西蜀梦》、《陈母教子》、《五侯宴》

《单刀会》:关汉卿历史剧代表作。与《西蜀梦》同是写关羽的三国戏。

爱情风月剧:《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调风月》、《拜月亭》、《望江亭》、《玉镜台》、《斐度还带》

《救风尘》·赵盼儿、宋引章:关汉卿塑造的最具光彩的妓女形象;

《谢天香》·谢天香、柳永:逆来顺受、水性扬花的妓女性格;

《金线池》·杜蕊娘、韩辅臣:刚烈果决、识文断字、能歌善舞。

公案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绯衣梦》、《单鞭夺槊》

元代公案剧又称包公戏或清官戏。

《窦娥冤》:元代杂剧最著名的悲剧,关汉卿晚年作品,此剧的最后一折成为“鬼戏”;《窦娥冤》的悲剧性表现为:

①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不得不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②对封建官府、官吏、法律的信任,竟成为她含冤受屈的客观因素;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对传统道德和官方提倡的程朱理学的讽刺。

郑光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称为元曲四大家

才子佳人剧:《倩女离魂》、《梅香》

历史题材剧:《王粲登楼》

《王粲登楼》是写文人事迹历史题材剧中最杰出的作品。此剧写三国时著名文人王粲因避战乱而流寓他乡,先后投靠蔡邕和刘表,均怀才不遇,郁不得志,滞留荆州。重阳登高,思乡念家,不觉泪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楼赋》。表现了穷愁潦倒而不愿久居人下的知识分子的困苦和孤傲。

宫天挺

乔吉秦简夫

周德清

这是一部研究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兼有曲韵、曲论、曲谱、曲选四种作用,也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

此书从文字的音韵和造语符合曲律声腔的角度,阐述了写作北曲词的一般要求和创作方法,言简意赅,独创一说。不仅对当时的元杂剧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曲学理论和戏曲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钟嗣成

【综述《录鬼簿》在戏曲史上的贡献】:

《录鬼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著录,才为后人所知,成为“不死之鬼”,对中国古代戏曲史贡献颇著,主要表现为:1、记录保存了大量元代戏曲、戏曲作家生平的第一手珍贵历史资料;2、全书按时间顺序分类记述,在为剧作家立传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元南戏与四大传奇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元灭宋统一中国后,在南北

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传奇】:传奇原指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后来被借作戏剧的名称。传奇作为戏曲文学形式,从元代南戏开始形成,元代的南戏剧本都注有“元传奇”字样。在明代,传奇成为由南戏发展而成的南方诸声调戏曲的通称,以有别于北杂剧。

形成时段

体制特点

主要剧作



后期剧作: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四大传奇的共同特点】

在内容题材上,四剧和元代其他南戏一样,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有明显的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

在艺术表现上,四大传奇的曲文皆通俗易懂,以民间口语为主,很少雕琢文饰。指事道情,与人说话相似,朴素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琵琶记》: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所以《琵琶记》又称“南曲之祖”。古人认为这是一部有关世教的作品,可以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朱元璋亦大为推崇。南曲之祖:高明(1307-1359)

【《琵琶记》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塑造】

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琵琶记》的主旨在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

在人物形象方面,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力图把主要人物蔡伯偕塑造成“全忠全孝”的人物。剧中另一主要人物赵五娘,是作者竭力赞扬的人物,作者力图把她塑造成一种道德人格,是“孝妇贤妻”的典范。

《琵琶记》塑造蔡伯偕形象的典型意义,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深刻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而赵五娘身上表现出的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孝敬老人、舍己为人等优秀品质,又使这一形象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贤妻孝妇,深受人们的同情和喜爱。

【思想内容】:《琵琶记》一剧通过主要人物蔡伯偕“全忠全孝”、中赵五娘“孝妇贤妻”的形象塑造,一方面在主旨上体现了作者提倡风化、宣扬贤孝的戏剧创作主张,实践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的主观创作思想;另方面,作者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具体故事情节所表现的人生况味,在客观上又让观众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其家庭的摧残,以及中国劳动妇女吃苦耐劳、淳朴善良、敬养老

人、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等内容。

【艺术成就】:《琵琶记》是元代南戏最杰出的作品,有传奇中的“神品”、南戏里的“绝唱”之誉,艺术上达到很高水平:

1.成功地塑造了蔡伯偕、赵五娘的舞台形象。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较好地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2.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剧情分别沿着蔡伯偕、赵五娘两条主线发展,两条线的场景在剧中交错出现,一环套一环,剧情发展有起有伏,

3.场面安排有冷有热,关目的安排别具匠心,舞台的对比效果强烈。

4.曲词风格多样,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作者体贴人情,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采用不同风格的个性化的曲词,对传情达意、塑造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明代戏剧发展概况(创作特点、发展流变、分期特点)

创作特点

发展流变



③在演唱方式上:明杂剧打破元杂剧一个角色唱到底的模式比较自由;

④在题目正名的位置上:元杂剧一般在一剧之末,明杂剧有的将其提起到第一折前,也有的采用南戏中“副末开场”的形式介绍剧情。

2、造成明代杂剧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明代传奇的兴盛。

明代传奇是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但两者虽同源一脉,却仍有区别:

①从总体上看,南戏是早期比较质朴的民间戏剧形式,传奇则经由文人雅化,体制上更加宏伟,艺术上也

趋于精美。

②南戏全唱南曲,传奇则兼用北曲。

③南戏多为民间俚曲,宫调没有严格的规定,传奇则用宫调区分曲牌。

3、明代传奇与杂剧在形式上的区别更加明显。

①在体制规模上更加自由庞大;

②在曲调曲牌上,可以“借宫犯调”,而且除南曲外还适当采用北曲曲牌;

③在演唱方式上有多种,抒情和叙事更加灵活;

④在角色行当上,明代传奇比杂剧的划分更加细致。

由于明代传奇在体制上吸收而又超越了南戏和杂剧,因此在明代很快流行起来,成为戏曲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

4、从南戏向传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带有地方风格的不同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为其中“四大声腔”。戈阳腔主要流行于民间,被称为“俗唱”,昆山腔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分期及特点



现许多前所未有的讽刺剧和时事剧;

3、明后期戏剧:包括万历到崇祯四朝,是明代戏剧的繁荣期。杂剧和传奇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包括汤显祖在内的明代绝大多数优秀戏剧作家和作品都集中在这个时期。后期戏剧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出现了与明末进步社会思潮相呼应的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戏剧作品;②传奇的主导地位愈加巩固;③在戏剧创作热潮的带动下,戏曲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明杂剧

早期



朱有燉:朱元璋第五子长子合刊《诚斋乐府》杂剧文词本色,适合场上演出;在体制上,对元代杂剧作出突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中期



徐渭:明中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南词序录》、《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杂剧合称)研究宋元南戏和明代传奇的重要著作、是标志明代杂剧转折发展的关键

后期



孟称舜《郁轮袍》、《真傀儡》以讽刺风格见长以写北杂剧为主

王骥德《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等方面的理论著作,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吕天成《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

明代传奇

早期



邵灿《香囊记》2、台阁大臣丘睿、邵灿成为这个时期传奇创作的核心人物。

中期(三大传奇)



王世贞《鸣凤记》写严嵩与忠义之士的斗争故事,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描写现实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具有很大的开创意义

梁辰鱼《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写范蠡协助勾践灭吴的故事,对昆山腔剧本的发展和传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期(创作繁荣期)



汤显祖与临川派:孟称舜·《娇红记》此剧是继《西厢记》、《牡丹亭》之后、《红楼梦》之前的一部杰出爱情悲剧

其他作家、骈俪派:以邵灿·《香囊记》为肇始;《玉块记》、《红拂记》等骈俪派的出现,说明传奇已经由民间艺术变成文人案头的辞赋文章,从而走向僵化和没落

汤显祖

主要作品有:①《紫箫记》——《紫衩记》前身;②《紫衩记》——希望的春天之梦;③《牡丹亭》——炽热的仲夏夜之梦;④《南柯梦记》——秋天的失落之梦;⑤《邯郸梦记》——冬天的冰之梦。

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前二梦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是在蹈扬“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仕途生涯海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邯郸梦记》是继《牡丹亭》之后汤显祖创作的又一高峰。

《牡丹亭》

【情节关目】:全剧共55出,是汤显祖剧作中最长的一部;

【故事取材】:依据话本小说《杜丽娘记》、参考六朝志怪小说的还魂故事改编而成;

【题材改造和主题提炼】:汤显祖经过自己的改造,使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首先,作者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以反对将门第作为婚姻筹码的封建意识。其次,作者有意将人物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置于为爱情自由而行动的戏剧冲突中去。再者,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实现的艰难历程,充分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精神。

【思想和社会意义】:从宋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种压抑个人情欲,将封建礼教神圣化的理学思想在明代后期受到王学左派及李蜇等进步思想的抨击和挑战,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当时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参与这一思想斗争的伟大作品。首先,他明确提出用充满个性色彩的“情”字去抵制和战胜为统治阶级意志服务的所谓“天理”。其次,《牡丹亭》中的“情”并非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充满实际内容的实体——“性欲”。作者把男女之间的正常性欲作为爱情产生的源泉和动力。在解决了生物欲望之后,才由此孕育了生死不渝的爱情。这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正因如此,《牡丹亭》所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有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

【杜丽娘及主要人物形象】:①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她出身在名门大家,自幼受到无所不在的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自由翱翔。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并在后花园的游览中,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然而,她的生存环境没有给这种憧憬和渴望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所以她只有到梦中去寻找自己的理想、憧憬和追求。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陡然转为无限的悲怆,最终含恨为情而死。但她又不肯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进入鬼蜮后的杜丽娘,由于离开封建礼教的直接管束而显得更加大胆,更为痴情。她毫无顾忌地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复生;“冥判”后,她不用媒灼之言,自己于深夜敲开情人的房门,表白心意,海誓山盟;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从杜丽娘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行为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爱情能够超越生死界限、征服封建礼教的强大力量的讴歌,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主体思想。②剧中其他人物也都各有特色。男主人公柳梦梅既有才华,又忠于爱情。他使杜丽娘死而复生,为二人的婚姻成功也付出了自己应尽的感情和义务,是值得杜丽娘为之生死的性情中人。杜丽娘的父母也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艺术形象。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二人脸谱化,而是竭力描绘出他们社会角色的成功和对女儿的挚爱。正因为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才显示出作品对“理之所必无”的社会环境鞭挞揭露的真切可信和对“情之所必有”的杜丽娘形象的情感倾斜。陈最良的形象也值得一提。这个自幼习儒,然而到60多岁仍然只是一个穷酸潦倒的迂腐秀才的家塾教师,甘心情愿和死心塌地地竭力诱使杜丽娘重复自己的生活道路。作者安排这样一个人物,显然是明确指出杜宝夫妇和陈最良本人为杜丽娘设计的那条人生道路是何等的荒唐和谬误。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首先,作者在剧中使用炉火纯青的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充分表现了作品“理之必无”

而“情之必有”的主体思想。其次,作者本人的抒情诗人气质,也为本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增色不少。

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的意境。作者以抒情诗的手法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许多曲词

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文才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界。

清代戏剧

早期(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与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

苏州派

李玉:《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号称“一人永占”;

政治时事剧:《清忠谱》,代表其戏剧最高成就

朱素臣《十五贯》、朱朝佐《渔家乐》、叶时章《琥珀匙》

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叶时章、

陈二白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的共同特

点是: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与科名仕宦无缘,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在作品题材

内容上,他们不落窠臼,关注现实,写了许多政治剧和时事剧,使人耳目一新;在作品形式上,他们精

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一反案头剧脱离场上演出的弊端,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

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的作品,所以一直流行于当时和后来的戏剧舞台上。

形式派

李渔

戏剧理论:《笠翁一家言》·《闲情偶寄》

《词曲部》专论戏曲创作,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演习部》专论戏曲表演,并

涉及到导演艺术。李渔的戏剧理论是中国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

戏剧创作:《笠翁(传奇)十种曲》

为体现其戏剧理论,剧本充满喜剧色彩,作品大多情节曲折、关目新颖、引人入胜,突出了戏曲为市民

阶层服务的娱乐消遣功能。从19世纪开始便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影响很大

中期



蒋士铨《藏园九种曲》工诗文,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其剧作将诗歌意境运用于戏曲意境,剧本曲词文才斐然

杨潮观《吟风阁杂剧》清代中期以短剧著称的杂剧作家,其杂剧形式短小,但案头化倾向明显,不便场上演出

发展概述

戏剧和小说都是清代文学的主要样式。但戏剧的创作高峰是在清初。清代戏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传奇创作方面,又以清初传奇为重头戏。乾隆以后,戏剧艺术开始出现雅俗两极分化的倾向。清代戏剧声腔发生了很大变化,随即导致清代剧种发生变化。地方戏迅速成长,标志我国戏剧艺术进入一个新时期。

清初传奇创作主要有三种流派: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身份和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二是以吴伟业、尤侗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较强的案头化倾向;三是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他们将讲求戏曲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作为最高目标。继此之后,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历史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清代中期开始,戏剧呈衰落颓势:戏曲内容、创作形式、创作地位以及各地方戏的兴起,都使戏曲文学创作走向衰落。只有蒋士铨、杨潮观的创作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是清代中期传奇与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

























1







献花(0)
+1
(本文系柴柴520l70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