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生物基础知识
2020-12-02 | 阅:  转:  |  分享 
  
生物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一)、组成细胞的元素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原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分子,分子之间可
以形成氢键(二)、生物体的化合物(三)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物质试剂颜色反应淀粉还原性糖蛋白质脂肪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真
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表1-1)(三)、细胞是有机统一整体,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
各项生命活动。三、细胞的代谢(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
陈代谢。(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
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自养型。如:绿色植物异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
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异养型。如:动物、人。需氧型(有氧
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
型叫做需氧型。如大多数的植物、动物和人。厌氧型(无氧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在缺氧的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
一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如乳酸菌、寄生虫。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的代谢类
型,如酵母菌。(二)新陈代谢与酶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酶的特性高效性:一般地说,酶的催化效
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作用条件温和温度、酸碱度影响酶的活性:高温
、低温以及过酸和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影响曲线如下该曲线在最适温度两侧不对称;该曲线在最适
PH两侧基本对称。(1)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不可逆)(2)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酶的
分子结构没有破坏,酶的活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可恢复(3)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三)新陈代谢与ATPATP(三磷酸腺苷)的
结构简式结构简式:A—P~P~P各部分含义:A:腺苷(腺嘌呤+核糖)T:三个P:磷酸基—:普通
磷酸键~:高能磷酸键(储存大量化学能)3.结构特点: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且远离腺苷的哪个高能磷酸键既容易
分解释放能量(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容易形成而储存能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转化:(该可逆反应中物质是可逆的,但能量是不可
逆的。正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而逆反应中的能量来自ATP中高能磷酸键的断裂。)ATP的存在与含量:生物体细胞内普遍
存在,但含量很少。(转化十分迅速)ATP的生理功能: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生物体进行细胞分裂、肌肉收缩、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所需能
量的直接来源四、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1.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酶2.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过程及场所(注意三种原料参
与反应的阶段,两种产物生成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反应场所)酶第一阶段: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细胞质基质酶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H2O6CO2+20[H]+少量能量酶线粒体第三阶段:24[H]+
6O212H2O+大量能量D.都在第三阶段(二)无氧呼吸1.概念: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
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要点:条件、反应物、反应程度、产物、能量多少)2.总反应式酶
2C2H5OH(酒精)+2CO2+能量(高等植物、酵母菌缺氧时)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乳酸菌、动物
、人、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缺氧时)3.过程及场所酶第一阶段: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
]+少量能量酶2C2H5OH(酒精)+2CO2+能量第二阶段:2丙酮酸
细胞质基质2C3H6O3(乳酸)+能量(三)、细胞呼吸实质:分解有机物,生成CO2或其他产物
,释放能量(四)、细胞呼吸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热能散失:与维持体温有关(2)储于ATP中的能量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2.为体内其
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1.相同点:第一阶段相同、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同
点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主要场所是否需氧分解产物释放能量在有氧的条件下,无氧呼吸会受抑制五、光合作用(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
应式:绿色植物通过,利用,把和转变成储存能量的,并且释放出的过程。CO2+H2O(CH2O)+O26CO2+12H2
OC6H12O6+6H2O+6O2(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1.结构:双层膜,内部有无色基质和绿色基粒,每个基粒由多个类
囊体垛叠而成。2.色素分布:类囊体的薄膜上功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叶绿素a叶绿素(3/4)主
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绿素b种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1/4)
主要吸收蓝紫光叶黄素3.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纸层析法原理: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扩散的速度不同。结果:在滤纸条上呈现四条色
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三)、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
(必须有光才能进行)部位:基粒类囊体的薄膜上条件:光、色素、酶水的光解:H2O2[H]+O2内容供给暗反应(还原剂
)ATP的形成:ATP+Pi+能量ATP(为暗反应供能)(水的光解和色素吸收光能不需酶参与)2.暗反应(没有光也能进行,但必须要
有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事实上在黑暗中无法进行。)部位:叶绿体的基质条件:多种酶、[H]、ATP、CO2(“暗”这个条件并不
必需;但暗反应若没有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就无法进行;所以暗处不能长时间进行暗反应)CO2的固定:CO2+C52C
3内容CO2的还原:C3+[H](CH2O)3.光合作用图解(四)、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转化:无机物(CO2和H2O)→有机物
(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能量转换: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地位: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
和能量代谢(五)、光合作用的意义1.为生物界提供有机物(一切生物的最终能量来源都是太阳能)2.使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
定3.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六)、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六、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的意义、方式、过程及其特征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一个细
胞周期分为细胞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期两个时期,分裂期又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二)、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见表1
-2)(三)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①代表的变化曲线②代表的变化曲线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分化概念:在个体发
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原因:基
因在不同细胞中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潜能。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细胞癌变受致
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物理射线、激光致癌因子化学某些化学物
质生物某些病毒七、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1.减数分裂的概念是进行的生物形成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时期在减
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次,而细胞连续分裂,特征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细胞减少。结果2.减数分裂的过程精子
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形略)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不同点①细胞数目:一个精原细胞可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只形成一个卵
细胞,另外有三个极体(最终退化消失)②细胞质分裂:精子形成过程中都是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形成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两次
分裂为不均等分裂。而第一极体形成第二极体时为均等分裂③有无变形:精子细胞形成精子时有变形过程;卵细胞形成时没有变形过程减数分裂的过
程可以概括为下图:4.受精作用是指精子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它始于二者细胞膜的接触,终于二者细胞核的融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
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5.有关曲线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
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有丝分裂:复制一次,细胞分裂,子细胞的数目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减数分裂: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
,得到的生殖细胞中的数目比体细胞。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的核融合,的数目恢复到与体细胞一致。可见,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
要作用。而染色体主要由和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细菌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实验操作结果结论艾弗里的实验现象:。结论
:。噬菌体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发现进入细菌的是,而不是,在噬菌体的控制下利用体内的原料合成出子
代噬菌体。由此证明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数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
质是DNA,所以说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的功能携带信息,控制生物体的,并通过过程将信息传递给后代。(二)DNA的结构
和复制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的结构
概念和复制DNA分子的复制复制的过程复制的意义DNA
的结构1.化学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四种)组成连接:聚合.在DNA分子中,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4种(、
、、),因此,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每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以及组成。2.空间结构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
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1)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外侧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内侧是碱基DNA两条长链间的碱基
通过氢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A=TC≡G)(3)特点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
排列形成的基本骨架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空间螺旋加强了DNA的稳定性②多样性:一个最短的
DNA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4000,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4n,n是碱基对的数
目)③特异性:每个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二)DNA分子的复制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
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时间:有丝分裂新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条件:模板
、原料、酶、能量意义:保持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
够准确进行。)(三)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转录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的表达
翻译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细胞核模板:D
NA的一条链(有义链)(1)转录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四种)产物:RNA(mRNA等,通过核孔到细胞质)场所:细胞质(核
糖体)模板:mRNA(2)翻译工具:转运RNA原料:氨基酸产物:蛋白质转运RNA结构密码子: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
个相邻碱基3.中心法则4.转录、翻译中的数量关系DNA(基因)碱基数:mRNA碱基数:多肽链氨基酸数=6:3:1九、基因的分
离定律一组概念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
的性状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2.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隐性
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纯合子:由基因型同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DD、dd、AABB、AAbb)
杂合子:由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Dd、AaBB、AaBb)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
性状的基因(若控制同一性状可称相同基因)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3.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之
间的相互交配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交配测交:杂种子一代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杂交);分离定律的概念及
实质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分离定律的应用在育种上的
应用育种一定要育成纯合子。连续自交可以把杂合子育成纯合子。遗传病的预防会计算遗传病的发病率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两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试验1.过程2.分析单独分析每对性状,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不同对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且分离与组合是互
不干扰的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为2n=22=4种,比例为1∶1∶1∶1,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结合方式:4×4=16种表现型:2×2=
4种基因型:3×3=9种(1∶2∶1)(1∶2∶1)测交实验结果:F1×绿皱→1黄圆∶1黄皱∶1绿圆∶1绿皱(二)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三)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1.
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2.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每一对依然遵循分离定律。
(四)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1.育种通过杂交,使基因重新组合,可以把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医学可以计算多种遗传病并发的概率
十一、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1.基础:生物性别通常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2.染色体种类常染色体:雌雄个体相同的染色
体性染色体:雌雄不体相同的染色体雄性:XY(异型)XY型雌性:XX(同型)3.类型雄性:ZZ(同型)ZW型雌性:ZW(异型
)4.人类体细胞中染色体的表示:男性:44A+XY女性:44A+XX(二)伴性遗传1.含义:性状遗传常与性别相关联2
.红绿色盲遗传基因位置: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
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传递:随X染色体向后代传递特点:交叉遗传、男性患者远远
多于女性(三)基因遗传的类型及遗传特点1.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显)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隐)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X显)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X隐)伴Y染色体遗传(伴Y)2.遗传特点:(1)常显与常隐遗传情况与性别无关,男女性及整个
人群中的发生概率都相等;(2)X显与X隐遗传情况与性别相关:X隐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X显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伴Y遗传情况也
与性别相关:患者全为男性且“父→子→孙十二、生物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变异遗传的变异(三个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一)基因突变1.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3.
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选择材料(二)基因重组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
新组合为生物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意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染色体变异1.
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这类变异危害极大,大多是致死的2.数目变异(1)个别染色体的
增加或减少(2)染色体组倍性增减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其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二倍体: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
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的个体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多倍体育种:(多倍体植物各器官都比较
大,营养物质的含量也较高)方法原理: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应用单倍体育种:(后代都是是正常的纯合子,因此有单倍体
育种,它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方法:花药离体培养十三、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有限生活条件→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遗传
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变
异起作用不能科学地解释(二)现代达尔文主义1.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
的改变基因库: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频率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
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三)生物进化的历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必修3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
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血浆中酸碱度:7.35---7.4
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
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
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
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
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
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
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
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
→说,H区→听,W区→写,V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
节还有CO2等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低血糖症。高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7、来源:①食
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
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抑制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促进血糖浓度升高
作用胰岛素(降血糖)拮抗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作用(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A细胞分泌)促进
抑制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人体寒冷时机体也
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有机分子,信息分子)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通
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作用后失活)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比
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饮
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垂体↓↓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减少尿量)产生渴觉↓(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主动饮水↓↓(﹣)尿量减少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
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
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下丘脑:内分泌中枢1;内环境稳态中枢(渗透压,体温,血糖)2;双重调节免疫器官(如
: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
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等15、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
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
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的细胞、组织)抗体(化学本质为球蛋白):专
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
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抗体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
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
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增殖分化记忆T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效应T细胞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1.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2.自身免
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免疫缺陷病:艾滋病(HIV1侵入免疫系统2.T细胞减少3.
免疫系统遭到破坏4.严重感染恶性肿瘤5.死亡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
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B向光弯曲的部
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C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
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
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3
、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4
、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
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
,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7、生长
素的应用: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
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8、赤霉素合成部
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脱落酸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互相抵消,相
互抑制合成部位:根尖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捕食者数量增多环境阻力种群内部斗争食物资源减少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
率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
(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
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
化曲线:①“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②“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5、
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
(降低环境容纳量)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互利共生:
同增同减捕食:先增后减寄生:“我存你亡”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8、群落的空间结构:动物与食
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人与动物的影响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B.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
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1、结构组成成分分解者:能将
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第一
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
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
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
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保持原状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14、生物多样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1
献花(0)
+1
(本文系小小洛睿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