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指谬
2020-12-06 | 阅:  转:  |  分享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指谬近代以来华夏文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文化自信受到严重打击,这种不自信表现为以西方的是非为是非却不自知,反而认为
理所当然。今天我们只有掸去历史落下的灰尘,才能客观看待历史,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今天浏览了一下周有光的《世界文字发展史》,感觉这种
不自信的历史灰尘已经落入国人心灵深处,极难识别却影响深远。一本著作,他的态度首先表现在全书的架构,这是作者潜意识的表现,是作者态度
的最真实展示;其次是作者的观点,这是作者态度的最理性的表现;最后是作者的措辞,这是作者态度的最直观表现。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看看
周有光先生的态度。《世界文字发展史》的架构《世界文字发展史》全书包括绪论和第一卷原始文字、第二卷古典文字、第三卷字母文字(上)、第
四卷字母文字(下)。从全书各部分的比重来看,作者花了一多半的篇幅(全书共444页,字母文字占据了248页),可见字母文字是作者用心
最多的部分。从这种总体框架来看,周有光先生显然是把文字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原始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尽管文中并没有把
字母文字称为现代文字,但这么说应该不违背作者本意。作者在古典文字一卷中论述了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和汉字,毫无疑问把汉字看成和苏美
尔、古埃及文字一样的古典文字,作者如果把甲骨文和古埃及文字和苏美尔文字并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作者却是把汉字,包含所有形体的汉字
一并归入古典文字,抹杀了古今汉字的演变,无视现代汉字和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的巨大差别,这是不客观的。周先生的这个框架明显是以欧洲为
中心的文字发展观,以拉丁文为最为先进的文字来展开论述的。《世界文字发展史》的观点周先生认为“字形简化是一切文字的共同趋向”“符形从
图符到字符到字母;语段从语词到音节到音素;表达法从表形到表意到表音”是所谓的“进化运动”。按照这个观点,拉丁字母无疑是最高级的文字
,由此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我们需要向拉丁字母靠拢或者进行文字的拉丁化。这种观点貌似挺有道理,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是欧洲中心主义在文字上的
表现。所谓的文字的“符形、语段、表达”的“三相”是把文字看出自在之物来看待,并且是以拉丁文为标准的一套理论。实际上文字从来不是自在
之物,它是为人类交流服务的,也必然受人类交流的制约。在拉丁语中,元音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故而发展出了元音字母,在阿拉伯语中,元音没
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故而发展出了辅音文字,没有专门的元音字母。我们不能判定拉丁字母这种全音素文字就比阿拉伯字母这种辅音文字高级。事实
上,拉丁字母和阿拉伯字母是源于同一种字母,是腓尼基文字向东向西发展中适应不同语言做出的调整而已,辅音文字并不比全音素文字落后。同样
,音节文字,或者是表意文字也不是周先生所说的古典文字,并不是比辅音文字和全音素文字古老,而是同属现代文字的范畴。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年
左右,古典文字进行了第一次分流,一支是一维的字母文字,一支是二维的字符文字。作为字母文字,不断调整字母和符号,适应语言的需要,作为
字符文字,经历了规范化、笔画化、简化等历程。最后不论是字母文字还是字符文字,都发展为适应语言需要的现代文字。文字不是自在之物,是为
社会交流服务的,因此,他不仅有周先生说的“三相”,还必须要有“三性”,即适应性、简洁性和信息性。所谓的适应性,是指文字必须和语言相
适应,那种认为某种字母适应所有语言的看法是荒诞不经的,我们不能让欧洲人用辅音文字,同样不能让阿拉伯人使用拉丁文字。文字的发展没有固
定模式,也没有终点,音素文字也不是所有文字的终点站。所谓的简洁性,就是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为便于使用,文字不断趋于简洁,只有简洁的
文字才更能满足交流的需要。汉字的演变总体上是由繁趋简的。所谓的信息性,是指文字要有足够的的信息量,以满足交流的需要。一般来讲,文字
的构件越少,则越简洁,越利于学习,但是因为信息量小,使用起来反倒更加冗长。构件越多,学习起来越难,但是使用起来就越简洁。文字就是在
简单和信息量之间寻找平衡。比如,十进制有从0到9九个数字,用十进制来表示一万为10000;二进制有0和1两个数字,用二进制表示一万
则是10011100010000,虽然二进制只有两个字符,更容易学习,但是使用起来更加冗长,十进制的字符多一些,但是使用起来更加简
洁。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汉语拥有的文字构件,以笔画论,约有28个,英语有横、竖、半圆、圆记载有限的形式,以部首和字母而论,汉字的部首
达二百多个,英语有26个字母。由此可见汉字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英语,其信息负载量也是几何量级的差别,更何况汉字以二维的方式组合,其组
合方式要远远多于英语的线性排列,所负载的信息量就更大。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得同等情况下学习的难度大一些,但是因为信息量大,使用起来却
是更加简洁。其原理和我们使用十进制而不使用二进制一个道理。文字和语言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文字不是语言的被动接受者,他会反作用于语
言。比如,当文字为表音文字,就不允许出现同音词,或者尽可能不出现同音词,因为不同的语言要表达不同的含义。为了区分意义,随着表达内容
的增加,单词就会不断加长,使得语言变得冗长。文字为表意文字,就允许出现同音词,这一点在汉语中表现尤为明显,汉语中,每一个读音下所对
应的汉字和意义都是巨大的,但并不形成混淆,因为可以通过不同字形区别词义,在交流中通过语境进行区分。这样,语言就比较简洁。。《世界文
字发展史》的态度《世界文字发展史》虽然是一部理论著作,其中的情感和倾向性还是十分明显的。在说到古埃及人民体的时候,周先生说“它只是
僧侣字体的笔画简化,没有改变埃及字的结构制度,依然是三种符号结合而成的复杂结构,所以他比僧侣体易写,但是不易学认和阅读。.....
.人民体也衰亡了。”这段话明显看出,周先生认为人民体没有改变复杂结构是非常遗憾的,只有改变那种复杂结构才符合文字发展的潮流,人民体
因为没有适应潮流,最后衰亡了。周先生把人民体的灭亡归因于没有改变结构显然是弄错了原因。古埃及人民体的衰亡其实是因为蛮族的入侵,文明
的熄灭和族群的消失而消失的,现在没有了古埃及人,古埃及的文字也就一并消失了。如果做一个推测,周先生的这个态度其实也是对汉字的态度,
认为汉字不能仅仅简化,而应当字母化,或者拉丁化,这么说应该不是误解。4、错误的表现综上所述,无论是全书的架构,还是论述过程,抑或是
态度的流露,都表明《文字发展简史》一书是以拉丁文为本位的文字史观,并没有客观地世界文字发展的历程。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历史的
原因,当国人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之后,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站在了西方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这种立场的错误之处表现如下:用西方
拼音文字的发展历史代替文字发展史当我们以拉丁文字为本位来看待文字发展的时候,自然就把拉丁文字的特点看成是优点,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理
论必然是以拉丁文字文中心的理论。离开具体的历史,抽象地谈论文字的进化不能把文字的发展看成是自在之物,而是应当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
看待,某一种文字的消失和扩张不能仅仅从文字本身寻找原因。不能认为某种文字消失是因为这种文字落后,就像古埃及文字和苏美尔文字,是因为
文明覆灭失去了发展的载体,并不是因为文字本身导致了消失。同样,拉丁字母的扩张是因为欧洲的崛起,不能把这个原因归之为拉丁文字的先进,
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文字的先进就能带来扩张的话,那就不用发展国力,直接改革文字可以了,这显然是不行的。将百花园中万紫千红、同时开放的
花不是按照特点分析,却用时间前后的顺序排列,认为有的花朵是现代的花,有的花朵是古代的花,这显然不行。同样是在语言文字这个百花园里,
各种文字争奇斗艳,尽管姿态不同,但是绝不能把一些文字归为现代文字,把另一些文字归为古代文字,这是非常荒谬的。对于汉字三千年的演进一
笔带过,直接归入古典文字,没有看到现代汉字和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的根本区别。虽然汉字和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同属于二维面性文字,但是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巨大的。首先,从形体上看,苏美尔文字和古埃及文字都没有脱离图画的特点,虽然经过了图画和刻符的结合阶段和文字和语言的结合阶段,摆脱了原始文字的特点,但是和成熟文字相比还有很大距离,还没有经历笔画化,每一个单字还不能拆解成为一组笔画。现代汉字则是在此基础上经历了笔画化、规范化和简化的过程,是成熟的现代文字。1
献花(0)
+1
(本文系华夏文明七...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