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3张PPT)
2020-12-09 | 阅:  转:  |  分享 
  
课堂小结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文章中作
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我们要将这些写作方法学以致用。课后板书
时间的脚印岩石:因阳光、严寒、风雨、人类、动植物等因素变成沙粒。沙粒:经几千年、几万年的沉积又变成岩石
留下了时间的脚印走向地下的宝库时间的脚印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导入新知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记录时
间呢?导入新知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记录时间呢?在久远的年代,这些事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又靠什么东西来查找时
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文,看看时间是怎样在大自然里留下自己的脚印的。整体感知1、本文的标题是“
时间的脚印”,通过阅读,你认为作者是在写时间吗?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岩石被破坏、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岩石中所蕴含的地壳活动
过程。“时间”只是造成上面三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整体感知2、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阳光、严寒、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冰
河、生物、人类。整体感知3、从“死”的石头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地壳活动?可以根据石头的颜色判断当时的气候;可以根据石头
中的化石判断古生物状况;还可以根据这些化石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整体感知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
内容。整体感知5、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
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整体感知6、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29
)第一层(5-6)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7、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大意。整体感知第二层(7-15)第三层(16-29)第三部分(30-31)
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分说泥沙形
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走近作者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曾参与建
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
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
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字词积累1、生字积累腐蚀(shí)浑浊(zhuó)
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
iē)掸掉(dǎn)踪迹(zōng)烘烤(hōngkǎo)沙砾(lì)沟壑(hè)帷幕(wéimù
)孔隙(xì)消逝(shì)倾斜(qīng)琥珀(pò)包裹(guǒ)
覆盖(fù)犀牛(xī)字词积累2、辨析多音字掸:dǎn(鸡毛掸子)
壳:ké(蛋壳)shàn古国名qiào(地壳)藏:cá
ng(隐藏)龟:guī(乌龟)zàng(宝藏)jūn(龟裂
)qiū(龟兹,古国名)字词积累3
、生词积累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山麓:山脚下。海枯石烂:
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深层探究“时间的脚印”是指从
岩石上,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这块岩石上留下的印迹,即岩石产生时间的长短、在这块岩石产生到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过的事情。1、读完课文
后,你认为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深层探究《时间伯伯》这首小诗紧扣题目,并且把时间拟人化,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
,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首小诗也引出了后文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一说明对象。2、文章开头《时间
伯伯》这首小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深层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可知,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这样的:岩石被破坏—堆积—重生,这个过程非
常缓慢,3000-10000年才能生成一米左右厚度的岩石。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岩石—阳光烘烤、风吹雨打、酸类腐蚀、冰河刨刮、人为原因
—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3、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样的?深层探究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
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
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
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深层探究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
,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
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5、“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但作者却用了大
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重新形成岩石的过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深层探究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
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
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
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6、阅读第16-21段,说明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深层探究①岩
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
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7、阅读22到29自然段,岩石又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深层探究了解了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使
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8、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方法探究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
。1、分类法2、列数字3、打比方4、举例子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楚,有条不紊。科学而且准确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速度缓慢。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风对岩石的腐蚀作用。真实而有力地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语言探究不能去掉。“有一些”一词表示只是很少的一
部分物质填充到泥沙的孔隙中了,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全部,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一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
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句子中加点词语可否删掉?为什么?语言探究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拓展延
伸科普文就用来向读者介绍各类科普知识,常用浅显的文字介绍比较深奥的内容。同学们课后多找一些这类文章读一读,然后作一个笔记
,记下你在文章中所了解到的知识,并记下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巩固提升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山麓(
)掸()掉犀牛()琥珀()粗cāo()jūn裂()孔
xì()沟hè()(lùdǎnxīpò糙龟隙壑)巩固提升2、找出
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1)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综迹呢?(2)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失去的时间。(3
)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涯也已经有了裂缝。(4)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沙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
(5)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烁、泥土。(6)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殚去身上的尘土综—踪失—逝涯
—崖沙—砂烁—砾殚—掸巩固提升3、下面句子中的“躺”字用得十分神,请作简要的分析。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
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这个“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平卧的岩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平卧地底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情形。这个字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征。巩固提升4、判断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这句话使用了举例说明法。作者举出兰新铁路修建时几分钟炸掉一个山头的事例,真实可信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告很大。
献花(0)
+1
(本文系as焕焕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