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2020-12-09 | 阅:  转:  |  分享 
  
英山县杨柳中学九(2)班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
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学习目标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
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走进作者字词积累1
、注音:丁肇()中不知所措()2、释词: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zhàocuò
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二、整体感知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
么问题呢?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2、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4、划
分文章层次。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
、事物。致,达到、得到。知,知识、认识。格物致知:格,推究,探察;致,获得。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就是
“实验精神”。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
思。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论述“格物致知精
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三、细读感悟
阅读2-5自然段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出自《大
学》《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举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
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5、讨
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
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阅读6-12自然段,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
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实验精神”与“格物
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2、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
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
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阅读阅读最后一段1、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
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2、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哪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
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英山县杨柳中学九(2)班
献花(0)
+1
(本文系as焕焕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