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年秋季期末复习资料
2020-12-13 | 阅:  转:  |  分享 
  


有的幼儿表现出对唱歌的兴趣,而有的幼儿表现出对跳舞的兴趣,这体现的是幼儿个性结构中个性倾向性系统的差异。

有些儿童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究的基础,母亲离开时反应强烈,母亲回来时态度矛盾,这类儿童的依恋属于反抗型。

儿童读了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脑子里便呈现出小女孩的样子,圣诞节的景象等,儿童的这种认知活动属于再造想象。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积极肯定,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既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这种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权威型。

儿童学话萌芽阶段是在9-12个月。

正常行驶的汽车遇到意外时,司机紧急刹车,此时他产生的紧张情绪体验属于应激。

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冷却法。

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是理智感。

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发展的不均衡性。

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原因主要以想象过程为满足1儿童开始认生的年龄是5~6个月。

用以控制幼儿情绪的“消退法”,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理论

一般不会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是遗传基因。

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名词。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方法是解除紧张。

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实验是延迟满足实验。

午餐时老师不小心将盘子掉在地上,看到这一幕的亮亮对教师:“盘子受伤了,它难过的哭了。”这说明亮亮的思维特点是泛灵论。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用来说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初入园的幼儿常常有哭闹.不安等不愉快的情绪,说明这些幼儿表现出了分离焦虑。

幼儿看到天上的白云,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想象它是一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无意想象。

3岁的彤彤有一天对妈妈说今天受到老师表扬,得到一朵小红花,可妈妈后来和老师沟通得知她并没有得到小红花,这说明彤彤这一时期的想象是想象混淆现实。

小红知道9颗花生吃掉5颗还剩4颗,却算不出“9-5=?”。这说明小红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龙龙认为“儿子”就是年龄比较小的人,他知道自己是爸爸的儿子,却不能理解爸爸也是儿子,说明他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比喻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

1.1-1.5岁的儿童使用的句子主要是单词句。

2.口头言语又可以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3.表象是想象的材料,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

4.林黛玉整日哭哭啼啼,泪光点点,悲叹自己命不好,她的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5.幼儿从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气质类型的差异.

6.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基本特性结合的不同,将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及弱型。

7.幼儿自言自语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问题言语,一是游戏言语

13.幼儿的口吃,部分是由于生理原因所致,但更多的还是心理原因所致。

8.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9.青青的妈妈说:“那孩子小嘴真甜!”青青问:“妈妈,你舔过她的嘴吗?”这主要反映青青思维的表面性。

10.婴儿出生大约6—10周,人脸可以引发其微笑。这种微笑被称为社会性微笑。

11.幼儿看见同伴欺负别人会生气,看见同伴帮助别人会赞同。这种体验是道德感。

12.有的幼儿表现出对表演的兴趣,而有的幼儿表现出对画画的兴趣。这体现的是幼儿个性结构中个性倾向性的差异。

13.丽丽脾气急,在生活中还表现出动作快、吃饭快、做事喜欢一气做完等等,这反映丽丽个性的整体性特征。

14.儿童从会算“2个苹果加3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上升到“2+3=5”的思维变化体现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

15..安斯沃斯通过陌生人情境测验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16.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17.阿姆斯特丹通过“点红测验”证明24个月的婴儿自我意识已经出现。

18.皮亚杰设计的“三山实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19.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20.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通常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

三、名词解释

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着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依偎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

3.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主体需要和客观外界事物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有三个成分,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4.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5.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倾向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6.言语: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人们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

简答

1.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P204

(1)注意转移法

(2)冷却法

(3)消退法

2.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2)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和技能。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注意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可以运用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等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和能力。在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体验着同伴交往的愉悦,并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教师应多组织需要合作、交流的游戏活动,以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兴趣和能力。(4)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的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同伴交往。家长应多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并在实际交往过程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交往技能。

3.简述幼儿想象夸张性产生的原因?

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思维的概括性不足,因而不能恰当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幼儿思维的相对性差,片面性大,因而性往走极端。在想象中往往也是过分地夸大。(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幼儿常常满足于想象的过程。由于情绪的作用,幼儿虽然知道想象与现实不符,仍迷恋于想象的过程。(3)幼儿想象在认知中地位的制约。幼儿想象的夸大性,反映了幼儿想象的发展水平,及其在认知发展中的地位。幼儿的想象是一端接近干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在成人的认知活动中,想象可以作为思维的一部分,而对于幼儿,想象与思维则有认知发展等级的区别。幼儿想象的夸张性,想象与真实混消,想象受情绪左右等特点,都说明想象还没有达到创造性思维的水平。(4)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想象总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表现,幼儿想象的夸张与事实不符,往往受表现能力的局限。

4.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进行培养。

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

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

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2)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进行培养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

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婴儿依恋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P196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P134-P140

幼儿情绪的特点?

易冲动性、不稳定性(易受感染和暗示,受情境影响)、外露性。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3775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