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语文教学之友》第42期
2020-12-20 | 阅:  转:  |  分享 
  






???部编初中语文"1+N"群文阅读教学专辑(3)???

写在前面的话——

同志们,“赛课活动"已经成为我校教学管理的常态工作。我们的赛课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增强教师的“教学常规”课堂实践能力为目的。

近段,中小学部的赛课紧张有序,如火如荼。我接连观摩了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同志们的赛课,感受颇深。

每位青年教师把这次机会作为展示自己和成长的大好机会,精心备课,多次磨课,在赛课中将自己的基本素质、知识功底、教学技能、教学艺术和自我风采充分展示出来,呈现出一节节精彩的知识盛宴,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

可以说,参赛的同志们以"高效生本课堂"的探索实践为主线,努力落实新课改理念,营造了教师"活教善导"、学生"乐学喜获"的良好课堂氛围。

本次参与赛课的同志们有很多亮点值得肯定学习和借鉴推广:

1.教法渗透了对课改的探索和高效课堂的追求,比较熟练的运用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完整,环节紧凑连贯,过渡自然,多媒体运用娴熟,学生参与配合比较好,课堂效果较好。

2.课堂渗透了德育的思想,传递正能量,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深度。如:采用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唱诗吟诗、对联猜谜等引课,思想引领,知识探寻,让学生眼前一亮,对老师敬佩有加,同时也对当节课的学习有了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

3.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实用实效。如同志们的“朗读品味法”、“比较品味法”、“语境体悟法”、“生活体验法”、“空白填补法”等都是很好的语言教学法。

4.常规教学技能得以展示,踏实、务实,体现了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底,展现了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快速成长的清晰足迹。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在语文主题群文阅读教学之路上,如何以生为本,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走进文本,注重体验,以学生的兴趣来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加强引导,要稳步开展主题群文阅读教学,就要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尤其在形势发展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更要注意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避免走进教学误区。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不论国文、英语,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否则,就不能打给‘及格’分数。”时下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是课文内容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注重语文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重视承载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的学习。

我们增选“N”文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阅读视野,积累储备、欣赏品悟、鉴别比较、学用结合,训练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应试能力。

所以,我们精挑精选的典范文章,要根据学生积累、理解、运用和考试的需要,选与课文单元主题有关、对理解课文、对学生学习借鉴、对增强学生语文应试能力等有实效的文章。

当然,我们对所选文章的指导学习不可能像教读课文那样,“密网捞鱼”,什么都要指点到。如果面面俱到,因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就只能是“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效果不佳。所以,选文包括老师课上的指导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有的重在积累运用(优美词语、名言名句、精美句段等);有的重在阅读理解(关键词语、重点语段、选材立意、寓情寓理等);有的重在写作借鉴(线索贯文、谋篇布局、点题照应、多法兼用等)……只要有“一文一得”的效果,就达到了选增“N”文的用意和目的。

这里,就语文的主题阅读教学,即1+N的阅读教学,谈谈如何上好语文的主题阅读课、1+N主题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和1+N主题阅读教学例举,供同志们参考。不妥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海涵并指正!(李荣坤)

如何上好语文的主题阅读课

随着时代的需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分在不断地加重,上好阅读课已成了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谋体教学设施的逐渐普及,阅读课成为老师们教学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在以往,考试突出的是学生的识记积累能力,而现阶段的考试主要考的是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阅读题材的份量就加重了,课文也只有教读(而不是讲读)、自读之分,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挑战,尤其是老师,必须思考如何从过去的定式思维、一味灌输的桎梏中摆脱出来。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主题阅读课呢?

一、储备于平时。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流动的活水。”这是对老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老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叶圣陶、夏沔尊、于漪等语文大家的作品,向魏书生、李镇西、韩军、李海林专家等学习,向当代优秀的语文老师学习等。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上档次的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比如《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等。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地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老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准备于课前。

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结合编者的用意和我们选文的意图,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据此设计出老师导课的方向。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导学目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量。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导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内容产生共鸣等。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分角色朗读、趣味游戏、故事接龙、抢答比拼、才艺展演等,每一个环节要用多长时间,由几个人活动,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等都预设出来,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内容进行预设思考。

三、选好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的选择对于一节成功的阅读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主题阅读课,必须侧重于理解及分析;老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偏好,选择自己最驾轻就熟,耳熟能长的课文和课型。

有激情的老师可选激昂振奋的课文,如《飞夺泸定桥》革命题材的课文;感情较细腻的老师可选较抒情性较强的课文,如《秋天的怀念》等。这样备课及上起课来都得心应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听众。

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老师在处理教材时都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作到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重点后,其它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一节重点突出的课,在听众的心中也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做好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明显。

课堂的导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梳理小结、拓展训练每个环节都必须有清晰的界限。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也是让听课的老师清楚地知道你想做什么?正在做什么?你已经做了什么?当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以上环节的呈现可以通过课堂的几个活动形式出现,这样可以避免直接过度的生硬,更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老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不要抑制学生的思维,这样互动才能展开,教学才能深化。

课堂设问有两个错误倾向必须要克服。一种是课堂设问太多、太简单,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忙于回答问题,课堂成为一问一答的表演;二是太泛、太难。学生回答的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一堂课的关键性问题三到五个比较合适。

五、做好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

在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如:我曾听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不是赛课),在课将结束之前,老师安排了质疑的环节。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好奇地问:“文中说‘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作者小时候究竟得的是什么病?”老师略一思忖,果断地说:“我也不知道,文中没有交代,这个问题无须讨论,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接着就转向了其他问题的讨论。显然,我们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不妥当的,是备课上的不充分。我认为“我”的病这一问题不可忽视,正是作者小时候有病,八年来一直牢记母亲的训诫,才会在遇到情况时拿不定主意,面对困难缺乏信心,充满恐惧。父亲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于是引导“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让“我”找回信心,战胜恐惧。可见该老师是没注意到这“病”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没有“吃透”教材。

所以,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得特别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备: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如:万一时间充裕,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又如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备,你的阅读课才能如你所设计,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传授方法是关键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在主题阅读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有人会说,读书谁不会,照着文章念不就行了嘛。读,也分很多种。比如跳读、速读、朗读、慢读、精读、品读等,学生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为搜集资料,可以选择跳读;为娱乐消遣,可以选择速读;为欣赏品味,可以选择朗读;为积累运用,可以选择精读;为分析理解,可以选择品读。当然有时可以联合使用。中学时代,正是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广泛涉猎的时候,如果只是死板的运用一种读书方法,怎么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籍长廊?感受他人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领略大千世界的美好风光?丰盈自己的修养和灵魂……

其次,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问和解答,才能对所读书的内容理解、消化和吸收,否则只会陷入迷茫。对于中学生来说,一定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

再次,要培养学生勤记的习惯。书读的多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个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的片段;可以对所读的地方进行圈点批注;可以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可以写读后感、评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积累学生的素材。长此以往,在读书,甚至是写作上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提高。

七、认识1+N的内涵与价值

(一)1+N的缘起

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话:所谓1+N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这段话确立了1+N的地位。

第一,这个1如果仅仅是课内的精读课文,会不会把1+N窄化?

第二,1+N是不是一定都由学生自己读?可不可以由老师引领?如果没有老师引领,1+N会不会又变成课外阅读;

第三,1+N能不能指向写作?过去阅读后的写作教学比较泛滥,但这并不意味着1+N不可以指向写作,关键是如何设计。

(二)1+N的内涵

对1+N进行界定,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1+N,是指以现行统编语文教材的学习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的,以精读课文有效延伸或单元主题有效延伸为主要路径并进行文本组元的群文阅读方式。它解释了我们开展1+N阅读教学的宗旨、目的、路径以及根本形式,它可以用群文阅读来实现。

1+N中的1可以有两个类型,其中一个1是统编教材的精读课文,第二个1是课文或单元所生发的议题。

当1是精读课文的时候,N就是把课文与泛读或课外阅读文本一起读。当1是第二种时,N是以课文或单元所发生的议题为线索,组织课外文本进行阅读。

(三)1+N与群文阅读的关系

首先,1+N运用了群文阅读的思维方式。进行1+N阅读教学的时候,如果仅仅计较于让学生获得文本中一些零碎的信息是不成功的。当我们把这些文本组合起来,提取、整合信息,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结构时,学生的思维方式才会发生变化,阅读素养才会有所突破,这就是群文阅读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

第二点,1+N将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链接起来。以1为中心的单篇与N整合起来,形成一组群文,这就把单篇和群文很好地链接了起来。在这个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用群文阅读的思想来教学单篇。

第三点,1+N使群文阅读实践日常化。眼下的群文阅读还不是常态化地开展起来,老师们偶尔把群文阅读当作一种尝鲜,尝完之后就可能放下了。现在,1+N实际上是用群文的方式、思想来做单篇阅读,它做的就是我们日常的群文。

(四)1+N对阅读教育的价值

第一点,通过1+N,我们可以真正扩大学生阅读量,使学生具有群文阅读的意识。

第二点,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语文是语言文字实践的过程,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会实践。1+N同样提倡老师从精讲、精练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权利、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因此,1+N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

最后一点,促进老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1+N教学中,不仅是划重点、讲重点,还要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整个教学方式都要发生变革。

八、1+N群文阅读的分类

(一)平行类

这个类型的条件是N和1在结构或内容上是相似的,达到这个条件我们才可以把N和1组合起来。N对1的作用是印证巩固,强化理解。

例如,有一类寓言的特征是比较人物见寓意,《骆驼和羊》《小木舟和大轮船》,还有《铁罐和陶罐》《标点符号的争吵》都是这类。通过这组文章,学生们发现:它们都有人物之间的对比,每一组人物都有特点,各有特长。通过对比,学生还明白了“谁都不要骄傲”的文章寓意。这实际上就是通过1+N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并掌握这类文本的内在规律。



(二)补充类

这个类型的条件是:内容或结构主体相似,注意是主体相似,但也有相对不同。它的作用是求同比异,扩展理解。既要寻找、巩固相同的地方,又要发现不同的地方,以扩展学生的理解。

如寓言除了人物比较见寓意,还有其他类型。《刻舟求剑》是愚蠢行为见寓意,通过人物的愚蠢行为来揭示寓意,类似的还有《南辕北辙》《掩耳盗铃》。再如《狐狸和葡萄》,它是篇末评论见寓意,在文章最末出现一句评论,类似的还有《马与兵》《小狮子之死》。如果把这些选文放在一起让学生去阅读,他们就会找到每篇寓言的类型,明白每种类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既把寓言的特征性精确地把握了,又看到了寓言的丰富性。



(三)解文类

这个类型的条件:N是对1中某些信息加以解释说明,两者不是平行的。作用是:以文解文。有些文章不好理解,所以需要读另外的文章助力理解。

比如《七律·长征》,1是学习这首诗,N是选取《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其中,《巧渡金沙江》可以解释“金沙水拍云崖暖”,《飞夺泸定桥》对应“大渡桥横铁索寒”,《翻越大雪山》对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以上三类例子没有包含1是议题的情况,这时1不再是精读课文而是议题,这个议题可以把课外文章组合起来。在这组文章中,可以选择一篇作为精读课文来教学,其他文章与其也可以是平行关系、补充关系、解释关系三类。

九、1+N群文阅读的组文策略

(一)选文的议题类型

第一种类型我们称作形式议题,包括文本的结构、写作的方法等;第二种是内容议题,通过文本内容来提炼议题;第三种是审美议题,文本的审美品位。

(二)1+NN的组文策略

一篇文本既可以提炼出形式议题,又可以提炼出内容议题,还可以提炼出审美议题。

因此,1+N可以拓展成1+NN,即一篇文本可以和其他不同文本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群文,形成“1+NN”,而不仅仅是1+N。

这是因为:第一,一篇课文有可能生发出多个议题;第二,每个议题都可以组成一组群文;第三,依据文本特征,一篇课文可以与不同文本结合形成多组群文。

(三)聚焦的重要价值

为什么一定要1+NN呢?可不可以将所有议题放在一起?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一个议题都有一个焦点,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三个放在一起,它的焦点就不存在了。有些语文课听了之后觉得不大气,学生被拽来拽去,原因在于我们不断地转换焦点。因此每一个N都应该聚焦,每一次1+N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篇文本可能有很多议论点,但是每一组只解决一个点。

为什么要聚焦呢?

第一,赋予探究的方向。方向明确了,我们才可以去探究;

第二,把师生凝聚起来。有了焦点大家才知道挪移的方向,当大家有共同目标后,就凝聚起来了;

第三,有了合作的可能。很多合作学习不成功,原因就在于没有桥梁,或者课堂有很多焦点,每一个点都很小,没有时间去探究,难以真正展开合作;

第四,清醒学生的头脑,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围绕焦点,这个时候学生头脑才会清醒。

十、1+N群文阅读的基本课型

(一)求同式

如:《梅花魂》《桂花雨》《月是故乡明》《藕与莼菜》,这几篇文本都通过家乡的物来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因为文本的内容、结构上大体相同,所以可以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形式来求同。先学习其中的一篇,再让学生去理解其他,进行巩固、提升。

它的基本程序如下:



(二)比异式

比异式和前面讲到的“补充类”有些相似。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太阳味的童年》《考零分也很难》。这种课型最主要的方式是多篇对比阅读。

它的基本程序如下:

首先要找文本间共同之处,这几篇文本都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随后,发现爱的方式不一样。第一篇是亲情之爱,第二篇是包容之爱,第三篇是智慧之爱。最后达成共识:这三种爱都是父亲爱孩子,但是爱的表现方式不同、特点不同,这样就把整体的结构建立起来了。

(三)解文式

对应了我们前面的“解文类”。文本是《七律·长征》《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主要方式是向心对比阅读,这个核心就是《七律·长征》。主文本1和N进行对比,发现关键线索。同时,N中文与文之间也可以进行对比,《巧夺金沙江》是一场“巧战”,《飞夺泸定桥》是一场“硬仗”,《翻越大雪山》是人和自然的博弈。同样都是战斗,但是战斗的对象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它的基本程序如下:



(四)审美体验式

《月光曲》《看戏》《莫扎特的造访》,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听众或观众的感受来表现艺术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当然,这种体验最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特别是某种程度的朗读来体现这种特征。

(五)美文赏析式

“美文赏析式”的重点是赏析。比如,中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词汇叫“通感”“通觉”。《月光曲》中当听到音乐的时候,妹妹仿佛看到了波光粼粼的大海。听的是声音,但想象的是画面,这就叫通觉,N中的其它文本也有类似的内容,就可以集中进行比较赏析。

刚才我们说的是基本课型,1+N里面还有一些延伸的课型。比如说“审美欣赏类”,包括“审美体验式”“美文赏析式”;“读写共生类”,由读延伸到写,包含“思想激活式”“篇章建构式”“手法借鉴式”。“思想激活式”是激活思想,结合材料进行写作。“篇章建构式”主要通过学习篇章建构的结构,布局谋篇。“手法借鉴式”是学习具体的写作手法后,实现读写结合。

1+N主题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

我们在汲取别人教学思想的同时,反思自己成功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在课堂上品味语言,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又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大量阅读,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呢?

一、“1+N”的概念阐释

何谓“1+N”?简单来说,“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老师、同学间的平等对话,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1”可能就是叶老“例子观”中的“例子”,相当于数学习题中的“例题”,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N”,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它几篇文章(或两篇,或三篇等),采用导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学生感悟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二、“1+N”课型特点与操作模式

1.课堂学习时间的大致分配

预习整个单元的课文:课前或早读;

精读课的学习:1课时;

略读课的学习:1课时或2课时;

习作:每周2课时

其余时间:学习老师推荐的文章或读物。

2.“精读”课的教学

①精读课的特点

A.训练要“扎实”。

把积累抓实。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有了平时的积累,才能用时“倾吐”,正所谓厚积而薄发。我们要着力帮助学生积词、积句,通过朗读、背诵、默读等方法熟记课文中的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内化吸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环境中。积累的办法很多,有漏空法、想象意境浮现画面法、分层梳理法等。

B.要与文本平等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精读课例的教学,要求老师首先要走进文本,与文本平等对话,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平等对话。讲真话,抒真情,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同喜同悲,还要跳出文本做理性的审视与思考,真正读懂文本。

每次讲课,用心备课,先把自己当成读者,从读者的角度来美美地欣赏文章;二是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慢慢地来读课文,找出重点、疑点、难点、兴趣点;最后把自己当成一名老师来读课文,寻找最适合学生的途径帮助他们解决突破重点、疑点、难点。

C.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不具备自学能力,老师就大胆放手,那么学生们就会出现放任自流、学得甚少的现象。

方法的教学,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如速读法、浏览法、默读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亦可以是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如学习写景状物文章的方法,学习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方法等。

②精读课的一般操作模式(切忌:要有模式,有所遵循,便于操作,但千万不可模式化,应灵活变通。)

A.导入,释题激趣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好的导入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谜语导入。由谜语导入对学习内容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音乐导入。多用于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

实物或图片导入、笑话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观察导入法、诗词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珍闻导入法等。

导入切记生搬硬套,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无论运用哪种导入方法一定要紧扣教学中心,千万不要为哗众取宠而绕得太远。

B.交流预习,整合疑难

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学生在交流时,畅谈相关资料的搜集、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生字词的认读识记、疑难问题等。老师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摸清预习情况,把学生的疑难问题归类、整合,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达到“以学定教”。学习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所以学生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C.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带着不理解的问题,徜徉文本之中,静静地读书思考,享受阅读的情趣。待他们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发挥小组智慧,围绕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共同切磋,研究、解决问题。老师走入学生中间,适时启发、引导、鼓励,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感悟、探索创造的摇篮。

D.展示提升,老师点拨

各小组代表对研究的问题班内交流,展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抓住关键词句品析感悟,入情入境朗读理解,根据文意画出图画,进入角色进行表演等。展示的学生积极主动,旁观的学生全神贯注,并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以补充、纠偏、改错、深化等,达到“得失寸心知”的良效。老师要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中,在他们对所学知识出现易混、易错、易漏时,进行三言两语的点拨、说明或升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E.感情朗读,增强语感

把“以读为本”的思想真正体现在语文学习的全程当中,在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读、老师范读、配乐读、想像画面读等,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张扬学生个性,珍视学生独到的解,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F.突出重点,归纳学法

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一课一得,学法的总结可放在课中,也可放在课后。(概括学习写景状物文章方法:连接事物几个方面,概括文章内容;扣住词句多种方法,体会事物特点;抓住特点把握结构,学习文章表达等)。

3.“略读”(带文)课的教学

①略读课的特点

A.学习方式更为自主。略读课文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主要是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活动方案,阅读、查阅资料、小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学习有序而又自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B.大容量、高密度。老师备课不必在“怎样讲得精彩”上花费太多时间,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不必在学得深入、透彻上花费太多时间,而是在广和博上下功夫。通常情况下,一课时能学二至三篇文章,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依据自己的喜好,或积累背诵,或复述文章,或摘记妙词佳句等。

C.实践性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略读课上,学生们可以在大量阅读中,“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②略读课的一般操作模式

A.回顾学法,掌握方法

老师引领学生回顾精读课例中学到的相关方法,找几个学生回答,加深印象,做到有章可循。

B.依照活动方案,自主合作

若完全放手,担心学生无从下手,给以提示,可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进而提高效率。此环节,应给学生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可走过场,流于形式。

一浏览:理层次(概括事)

课文从、几个方面叙写了(描写了、介绍了)。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时间、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

二品读:抓特点(悟品质)

1.抓特点(用词语概括):

景色的特点:

人物的特点:

2.找根据:

你认为最能体现“景”和“人”特点的词、句,在课本中标记出来,并且有感情地读一读。

(1.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2.哪些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品质?划下来,读一读。)

三默读:悟感情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四朗读:巧积累

文章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语段有哪些?把它划下来找出来,有感情地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比比看谁的收获大。

C.集体交流,纠偏改错

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后,在班内进行交流,把理解偏颇或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D.综合训练,形成技能

学完这几篇文章后,围绕有关题目,可让学生感情朗读或背诵课文,可口头、书面仿句、造句,也可说写结合,完成小作文等,以达到综合训练、发展技能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1+N主题阅读教学例举









尊重唤醒激励绽放生命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日第42期(总42期)















35







献花(0)
+1
(本文系afg3214543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