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4我家有”三子“
2020-12-24 | 阅:  转:  |  分享 
  
我家有“三子”



六七十年代,我家自留地里种有“三子”:李子、桐子、竹子,它是家里经济上的小帮手,我也随着它们一天天长大。

先说李子。有两个李园,一个在住房旁边,一个在北面山坡,共计二十余株,大多为玉皇李,个大,味正,年产李子一千余斤。与其说私有,不如说大家共享。放牛娃口水馋,“偷”着吃,劳作人口里渴,“尝”着吃,购买人挑大个,“选”着吃,结果大多是半卖半送。

印象最深的是“李子会”。那天下午,桐子树下开全体社员大会,与会者过百人。我家摘了满满的三篓子李子,挑着提着送到会场,人人有份,个个品尝,有人说:今天开得是吃李会,酸得到位,甜得入心。近日,我读了星云大师的《喜舍》: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一回给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你才能得到别人也对你“回眸一笑”!“舍”就是“得”。父亲是文盲,看不懂这些,更说不出这些,但他实实在在做到了这些。

再说桐子。桐子树生长在菜园边,土壤肥沃,长势超常。树龄在三十年以上,主干直径四分米多,树冠面积五十余平方米,叶子粽扇大小,浓阴匝地。用“叶叶相覆盖,枝枝相交通”形容毫不夸张。夏日白天,暑气逼人,此处无烈日之炙烤,有凉风之轻拂,成了乘凉之首选。深秋是桐子的收获季节,桐子果实绿里透红,好似苹果,惹人喜爱。采摘时候,低的地方,竹篙子将其击落,扬篙尽全力,提高命中率;高处位置,就爬至树上,手到全拿,居高临下,万物皆小。摘桐子有无限乐趣,摘桐子就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我记起起了一幅对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和尚河上玩,河上玩,和尚玩。此联就道出了摘桐子的快乐。丰收年景,可以收获三担以上,而可以值钱的桐“籽”不足一百斤,因为要除去果皮和种皮,而且必须晾干。桐子榨出来的桐油,供木制家具防水(浸泡致腐烂)之用,夏秋之季,将木盆、水桶、水车、木船等洗净晾晒,上油保护,色泽如鹅黄。

收获桐子可别忽视了桐子叶。秋霜过后,桐子叶纷纷下落,于是人们将其拾起,把它作为“茶叶”,泡制的大碗茶,味道纯正,香气可鼻,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茶,未经加工的生态茶。

大约是76年,有一家新建房子,选址在桐子树旁。“这树占了人家的出场,把它锯掉吧!”父亲说。听语气,忍痛割爱也要让出场子。正好牌楼小学需要课桌面,以四十元价格卖了,这钱是刚参加工作者一个多月的工资啊!父亲拿着树款,二话没说借给了一生病人家。

后说竹子。家里的竹子据说是从荆棘中的几株小竹子繁殖起来的,占地一亩有余。它生命力强,钻土穿石,不需施肥,不需浇水,旱不死,冻不灭。生长盛期,最大的竹子近二十斤,称之为“小楠竹”,路旁全是竹子,走道成了“隧道”,进出非躬行不可,陌生人晚上不能进,进去出不来。那时,小偷不曾光临,竹子成了我们湾的保安。

竹好招客来。近至邻村,远至赵棚、陈店的篾匠拉着板车,开着神牛,前来購竹。砍竹,去枝,成捆,得忙到午后,家里免费供上午餐,虽然菜样不多,但薄酒还是有喝的。随着时代发展,塑料制品替代了篾具,竹子的用场大大缩小,过起了“隐居”生活,它心态平和,积极应对,主动转岗,成了瓜棚菜架的主力军。它俏而不炫,滞而不悲,其品格表现如是。在烧柴匮乏的年代,坡上无草,山上无柴,竹枝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子让我认识“舍”,桐子教我理解“让”,竹子领我学会“韧”,正是如此,每逢春节我定要给李子贴上“果子满枝”,为仅有的桐子树贴上“根深叶茂”,替竹子贴上“新竹满园”,以示祝愿与感恩。



2019.7.17



献花(0)
+1
(本文系溪枫典藏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