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年国际贸易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
2020-12-24 | 阅:  转:  |  分享 
  
2021年国际贸易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

目录



第1章导论

1.1考点难点归纳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国际贸易传统理论

2.1考点难点归纳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3.1考点难点归纳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对外贸易政策

4.1考点难点归纳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对外贸易措施

5.1考点难点归纳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6.1考点难点归纳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和国际服务贸易

7.1考点难点归纳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贸易条约与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8.1考点难点归纳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国际贸易术语

9.1考点难点归纳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

10.1考点难点归纳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国际贸易货款的收付

11.1考点难点归纳

1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与履行

12.1考点难点归纳

1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3章国际贸易方式

13.1考点难点归纳

1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资料下载地址:http://acme.100xuexi.com/Ebook/146860.html

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弘博学习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1.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1)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又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交换,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贸易体系是贸易国家记录和编制出口货物统计的一种方法,大部分国家只根据其中一种进行记录和编制。我国当前采用的是总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GeneralTradeSystem)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指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和划分进出口的标准。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出口。总进口和总出口相加,称为总贸易额。

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TradeSystem)又称特殊贸易体系,是指以货物通过关境作为统计和划分进出口的标准。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入境内的货物列为专门进口;凡是通过办理海关手续出口的货物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和专门出口额相加,称为专门贸易额。

(3)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之和。广义的对外贸易额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的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之和;狭义的对外贸易额仅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货物的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之和。

对外贸易量是指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与对外贸易额相比较,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计算步骤如下:

①选择某一年份如2010年为基期,进口价格指数为1。

②计算当期如2013年的进口价格指数。选择一组典型商品,计算其基期加权总值;计算同一组相同数量的商品的当期加权总值。



③用当期进口价格指数去除当期进口额,即得进口量。

④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出口量。

⑤对外贸易量=进口量+出口量。

(4)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表示的是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一国或一地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称为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

(5)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

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货物消费国进行买卖货物的行为。其中,货物生产国是间接出口,货物消费国是间接进口。

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即使货物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交易关系,仍属于转口贸易。

(6)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是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性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有形贸易的进出口额要经过海关手续,并表现在海关贸易统计上,是国际收支的主要构成部分。

无形贸易简称为劳务贸易,是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易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国际旅游和技术转让等方面各种劳务的提供和接受,以及其他非实物形态的进出口。

(7)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货物结构

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各大类货物或各种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或各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货物或各种货物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用比重表示。

(8)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对外贸易地位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地以及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地,从而表明一国和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需求偏好和贸易政策的影响,计算公式为:(对某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或进口贸易额/对世界出口或进口贸易额)×100%。

对外贸易地位是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的计算公式为:(对世界出口或进口/整个世界贸易额)×100%。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的计算公式为:(对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100%。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的计算公式为:(对世界服务出口贸易额/世界服务出口贸易额)×100%。影响对外贸易地位的因素有: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寡、贸易的发展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

2.对外贸易在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

对外贸易在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

(2)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扩大社会积累,为经济的升级奠定基础;

(4)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商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5)参与国际分工;

(6)带动经济发展;

(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3.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①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条件是地理大发现、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分工形式主要是宗主国和殖民地。

②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条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现代工厂制度,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这一阶段分工的主要特点有:

a.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b.此次分工以英国为中心;

c.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业制成品的交换。

③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条件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器、运输、通讯);垄断代替竞争,资本输出,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被卷入国际分工领域。这一阶段分工的主要特点有:

a.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造成依赖性:一是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二是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

b.分工的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它们之间形成了互为市场、在经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

c.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都有许多生产部门首先为世界市场生产。

④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条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出现、非殖民化过程开始、跨国公司发展、资本输出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一阶段分工的主要特点有:

a.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b.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增强;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不同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在逐步发展,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为基础的分工在逐步削弱;

d.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分工;

e.区域经济集团出现;

f.垂直型国际分工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过渡;

g.从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过渡;

h.分工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

总之,二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已逐步让位于以现代化工艺、科技为基础的分工;以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逐步让位于工业内部分工;以非经济集团国家间的分工逐步转向经济集团内部的分工;以工业国与农矿业国间的分工逐步转向不同层次工业部门的分工;以纵向垂直型分工逐步过渡到水平型的分工。

(3)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生产力越高其在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也就越高,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也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因此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

③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如果人口分布不均衡,会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一种需要。人口聚集区一般需要的商品数量也是巨大的,如果不能通过贸易方式进行购买,这样聚集区将很难维持下去。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国际分工。如果生产规模较大,生产的商品数量也就越多,这样可以进行贸易的商品数量也就越多。国际分工的实现还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

④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当今大量的资本纷纷涌入发展中国家,一些国家通过这些资本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升级,从而深化了自己的分工,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例如韩国、新加坡等。

⑤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⑥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宣扬比较利益学说,抹煞国际分工的生产关系。

4.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

(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世界市场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5.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1)国际价值的定义

国际价值是指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价值,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即在世界经济现有的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或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世界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国际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国际价格的定义

商品的国际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是国际价值及国际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亦即以货币表现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及国际使用价值。

(3)影响国际价格的因素

①国际价值是国际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国际价格无论怎么样发生变化都不会偏离国际价值太远,这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

②国际供求关系及其变动。商品的国际价格是由世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世界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均会直接影响到这种商品的国际价格。若世界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则该商品的国际价格将下降。相反,若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或变化极微的情况下,当世界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增加,则该商品的国际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价格上涨。当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其国际价格便会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跌。

③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竞争包括各国卖主之间的竞售、各国买主之间的竞购以及各国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竞争均会影响到商品的国际价格。

④世界市场的垄断力量。在世界市场上,国际垄断组织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往往凭借它们所具有的经济力量,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采取瓜分销售市场、规定统一价格、限制商品生产、销售量、购买量和采购时间等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的国际价格。

⑤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产销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商品的国际价格。在危机阶段,生产下降,商品滞销,使大部分商品的国际价格下降。危机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萧条,经济逐渐复苏,以致高涨,生产逐渐上升,需求逐渐增加,价格逐渐上涨,直至另一经济危机发生,价格便又下跌。

⑥国际通用货币币值的变动。在世界市场上,用以表示商品国际价值的国际通用货币贬值或升值,会引起商品国际价格上涨或下跌。

⑦商品的质量、包装及销售中的有关因素。一般在国际市场上,商品都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劣质劣价。此外,包装装潢、付款条件、运输条件、销售季节、商标牌号、成交数量、消费者的喜好、广告宣传的效果和服务质量等都会影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所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

⑨非经济因素。自然灾害、战争、政治动乱及投机等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国际价格带来影响。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又称为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改善,是指进出口时期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献花(0)
+1
(本文系弘博学习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