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
概述
恶性淋巴瘤是指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在早期多为无痛性颈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亦陆续发现。肿大的淋巴结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丰满。一般于皮肤无粘连,在初期和中期互不融合,可活动。晚期淋巴结可很大或互相融合成一大块。侵犯皮肤,破溃后经常不愈。发生于纵膈、腹腔内的淋巴结,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全身症状可有不规则发热,盗汗,皮肤瘙痒,进行性贫血等。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损害或缺陷,长期慢性感染,某些物理化学物质的长期刺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恶性淋巴瘤可分为何杰金氏、副肉芽肿型、肉瘤型三类,以肉芽肿型占大多数;后者又可分为淋巴肉瘤(包括淋巴细胞型淋巴肉瘤、淋巴母细胞型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干细胞性网状细胞肉瘤、组织细胞性网状细胞肉瘤)。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如发现淋巴结无癌性进行性增大,经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无效者,须作淋巴结活检确诊。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主要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必要时须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石疽”、“恶核”、“痰核”、“失荣”及“瘰疬”等范畴。发病原因是寒痰凝滞,毒陷阴分或寒凝气结,气滞血瘀,或风热血燥,或肝郁气结,化痰生火等所致。临床常分为寒痰凝滞、气郁痰结、血燥风热、肝气郁结、肝肾阴虚、气血双亏等型辩证施治。
总方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加减四物消瘰汤化裁: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各10克,玄参、山慈菇、黄药子、海藻、昆布、夏枯草各15克,牡蛎、蚤休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服30剂后,如肿块缩小1/2以上者,继服上方1~2月。如肿块增大或变化不明显者,加化疗。
疗效:单服中药7例中,肿块消失3例,基本消失1例,缩小二分之一以上者2例,无变化者1例;配合化疗3例中,肿块消失2例,基本消失1例。
病例:张XX,女,59,因右颈部肿块进行性增大2月,于1978年12月28日入院。经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何杰金氏病。肿块大小约3.5X1.5CM,质中等,服上方6剂后,肿块变软,15剂后肿块缩小至2.5X2X0.5cm。1979年2月19日肿块穿刺复查,何杰金氏细胞有明显破坏,住院3月肿块消失出院。1981年9月5日随访时,情况良好,能从事轻劳动,肿块无复发。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1985;(5):22。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白花蛇舌草100克,夏枯60克,山楂50克,首乌,鳖甲,丹皮、党参、半边莲各30克,薏苡仁25克,生地,白术、白芍、女贞子20克。
加减:若伴消化道症状如进食后脘腹胀满、纳呆加谷芽、陈皮;腹泻加山药、莲子、马齿苋、黄芪;口燥咽干颊麦冬、黄精、白茅根、南北沙参;舌淡苔薄脉缓减丹皮。
用法:日1剂,水煎服。
病例:金XX,女,67岁。1984年4月6日诊。患者1个月前发现颈部有肿块,按之则痛,伴低烧。经X省立医院作右颈淋巴结活检为:滤泡型恶性淋巴瘤,以大裂细胞为主。查两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硬,轻压痛,纳差,乏力,消瘦,脸色萎黄,舌光红少苔,脉细数偏弦,症属阴虚血热,毒瘀互结,正气亏损。治以滋阴凉血,解毒散结,佐以益气。服前方60剂并配以化疗后,全身淋巴结缩小,低热及疼痛止。由于化疗副作用过大,故停止化疗,改单方服前方加减,连服120余剂,全身肿大之淋巴结全部消失。毛发渐长,纳食加味,面色转红,精神好转,体重增加。前方加减续服半年,善后调理。现生活自理,可操持一般家务。随访无复发。
来源:四川中医1988;(4):31。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白花蛇舌草30~90克,山慈菇、三棱、莪术、炒白术各15~30克,僵蚕、夏枯草各30克,昆布、煅牡蛎、煅瓦楞各30~60克,炮山甲、黄药子各9~15克,全蝎(研末冲服)6~12克,甘草6克。
加减:偏寒加干姜、附片、肉桂;偏热加狗舌草、天葵子;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紫河车;胃阴虚加石斛、麦冬;肺阴虚加北沙参、天冬;心阴虚加麦冬、玉竹;肝肾阴虚加龟板、鳖甲、生地、甘杞子;阳虚加附片、肉桂、补骨脂、棉花根;实热加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莲。另外葵树子,猫爪草均可选用。蜈蚣能加强全蝎疗效,但易致转氨酶升高,用时需加保肝药1~2味。
用法:水煎服,1剂3煎,1日3次。为巩固疗效,常用所服中药作丸,每次10克,1日3次。30剂为一疗程。肿块处可外敷独角莲或鲜蟾皮。
疗效:治疗11例。存活1年以内2例,存活1~2年4例,存活2~5年1例,存活5~10年2例,存活10年以上2例。
病例:花XX,女,56岁。患者1971年颈部淋巴结肿大4X5cm,活检诊断为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放疗半月,白细胞降至3000,放疗中断,肿块未消。给予本方加天冬30克,鳖甲24克。随症加减曾用北沙参、龟板、生地、半枝莲、半边莲、狗舌草等,共服200余剂,肿块消失,以所服中药为丸续服。以后多年未治。1979年复发,又复中药1年余消失。一直正常上班。
备注:本方主治恶性淋巴瘤,对其他癌症(肿块型癌)亦有效。本方药性偏寒,药后如便稀次数多,可伍补骨脂、煨木香、煨葛根之类;平素脾虚便溏者,白花蛇舌草、煅瓦楞用量宜轻,可伍苍白术、陈皮。黄药子是治疗此病的主药,但有升高转氨酶副作用,可伍夏枯草;有少数患者服全蝎后全身无力,可伍芪参;山甲易引起呕吐,可伍代赭石;三棱、莪术破气血,贫血者长期服用可伍当归、黄芪等。以上配合可矫正副作用。
病程短,用本方治疗肿块消失就快,反之就慢。晚期病人服此方可延长生命。只要患者坚持服药,存活时间就可延长。
应嘱患者不吃腌制食物,吃新鲜食物。鸡、鸭(包括其蛋)、鱼、虾绝对不能吃,经观察,如吃上述食物,则肿瘤迅速增大。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8;(8):367。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抗癌二号丸:乳香100克,没药100克,朱砂、花粉各100克,轻粉2.1克,血竭,枯矾,雄黄,全虫,蜈蚣,生水蛭各50克,月石,白硇砂、白芨、硼砂、苏合香油各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泛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次2~10丸,每日3次。
疗效:据报道,治疗4例,3例效果较好。
备注:副作用稍有恶心。至少服药3个月才能开始产生效果。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25。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天葵子12克,蒟蒻24克,水红花子30克,七叶一枝花12克,煅牡蛎30克,炙甘草6克,煅瓦楞30克,土茯苓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来源:《肿瘤的辩证施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0。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制首乌15克,炒白术15克,象贝母9克,僵蚕12克,橘叶9克,姜半夏12克,制南星12克,夏枯草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来源:《肿瘤的辩证施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0。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炒白术12克,黄药子12克,水红花子30克,天龙3条,八月扎12克,玫瑰花6克,制苍术9克,橘皮叶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来源:《肿瘤的辩证施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1。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夏枯草24克,昆布24克,柴胡9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炙鳖甲24克,天龙2条,炒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备注;同时服小金片,1日3次,每次3~4片。
来源:《肿瘤的辩证施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1。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蛇六谷30克(先煮2小时),黄药子15克,天葵子15克,红木香15克,蚤休15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肿瘤的防治》,250。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
蛇六谷12克,黄药子30克,泽漆12克,蒲公英12克,蛇莓12克,蚤休12克,夏枯草30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牡蛎30克,地龙12克。
白花蛇舌草250克,龙葵120克,猪殃殃60克。
半枝莲30克,蒲公英30克。
用法:方(1)、方(2)水煎服,方(3)水煎代茶饮。
来源:《肿瘤的防治》,250。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牡蛎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15克,鳖甲15克,炙山甲15克,川贝母6克,海藻12克,海带12克,玄参12克,天花粉10克,沙参10克,丹参10克,淮山药15克,望江南12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肿瘤的防治》,251。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郁金10克,枳壳1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玄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红花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2克,白芍10克,丹参30克,木香6克,砂仁壳各6克,鳖甲15克,生牡蛎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肿瘤的防治》,251。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夏枯草30克,昆布12克,白蔹12克,寸冬30儿科,玄参24克,银花30克,射干12克,蚤休12克。
用法:水煎服,并同服犀黄丸,醒消丸。
来源:《肿瘤的防治》,251。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加味消瘰丸:川贝母、生牡蛎、玄参、僵蚕、海蛤壳、海浮石等量。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25。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党参12克,黄芪24克,当归9克,炙鳖甲24克,黄药子12克,桃仁9克,坎炁1条,浙贝母12克,木馒头24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来源:《肿瘤的辩证施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0。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
麻黄、桂枝、甘草各6克,白芷、川芎、当归、陈皮、法夏、赤芍、苍术各9克,茯苓15克,枳壳,桔梗、厚朴各12克,生姜3片。
苍术、厚朴、法夏、山慈菇各12克,陈皮、白芥子、天丁、川芎各9克,甘草、蔻仁、天南星6克,茯苓、薏米各15克。
银花、赤芍、蒲公英、玄参、海藻、昆布、丹皮、丹参、生牡蛎各15克,连翘、大贝各9克,地丁、蚤休、夏枯草、天葵子、山慈菇、郁金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孔XX,男,30岁。1963年2月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拇指,伴午后发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同年3月在南京市某医院作淋巴结活检,确诊为何杰金氏病。化疗后,白细胞急剧下降而中止治疗。10月求治中医,项背拘急,全身胀痛,腹满不思饮食,舌有瘀斑,苔白厚腻。症系痰结湿聚,经络阻塞,又复受风寒。故先用方(1)散寒祛湿,行气化痰。继以方(2)涤痰散结,燥湿健脾。约治疗6个月已能上班。1968年淋巴结再度肿,确诊为恶性淋巴细胞瘤复发,以方(3)消热解毒,化痰散结。4个月后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0;(6):20。
恶性淋巴肉瘤。
方药:山土合剂:山豆根30克,土茯苓30克,连翘30克,牛蒡根15克,柴胡9克,土贝母12克,露蜂房30克,板蓝根30克,花粉15克,玄参30克,鬼针草30克,家雀窝胆30克。
加减:气滞明显者加川楝子、香橼皮;痰多者加白芥子、白僵蚕、胆星、半夏;有虚热者加胡连,糯稻根。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陈XX,男,12岁,1970年2月初患感冒去医院治疗。当时检查患儿扁桃体有一枣核大小的质硬固定的肿块,怀疑为“恶性淋巴肉瘤”,随即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活体组织检查,病例报告为“网状细胞肉瘤”。作活检后,肿块进展很快,已达核桃大,喝水受碍,由于肿物在口腔,不能进行放疗,以中药治疗,拟山土合剂,另用硼麝散吹入,服4剂后肿物即见缩小,继服原方70余剂,肿物消失。病理检查,未找到癌细胞,随访8年,未再见复发。
备注:家雀窝胆,又名红线草、地锦草,为戟科一年生草本,茎柔细,叉状分枝,平卧地面,绿色或带紫红色。叶对生,极少互生,长矩圆形,叶缘微锯齿,折断有四色奶汁,夏秋间开黄褐色小花,结蒴果,三圆棱状锥形。
麝香散组成:硼砂3克,麝香0.3克,青黛0.9克,蟾酥0.6克,冰片0.9克,研末吹入。
来源:陕西中医1980;(1):46。
主治:恶性淋巴肉瘤。
青陈皮各9克,象贝母9克,茯苓24克,姜半夏12克,当归12克,枸橘李12克,全瓜蒌12克,炙甘草6克,水红花子24克,黄药子24克,苦桔梗6克,天龙6克(壁虎),八月扎12克,川厚朴9克。
炒白术24克,炒党参12克,生黄芪24克,炒扁豆12克,天葵子24克,仙灵脾12克,香附9克,橘皮叶各9克,天龙6克,夏枯草12克,枸橘李24克,青皮12克,柴胡6克,制南星12克,昆布24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二方辩证选用。
病例:男,43岁,全身淋巴结肿大半年左右,并伴有咳嗽和右侧胸痛等,于1973年4月经病理活检诊断为淋巴肉瘤,服用方(1)和归脾丸,并予环磷酰胺1个多月后,肿块略有缩小,惟神疲乏力,苔厚腻,脉濡缓。改服用方(2)及六味地黄丸、夏枯草膏、小金片,并用环磷酰胺,1年多后,肿块逐渐缩小至消失,为巩固疗效,又继服中药4个月月。复查无异常淋巴结肿大,追踪8年,一般情况良好,淋巴结不肿大。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1):44。
主治:恶性淋巴肉瘤。
方药:
四君子汤加味: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苡仁20克,浙贝母15克,延胡索10克,枳实10克,广木香5克。
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10克,茯苓2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党参20克,苡仁20克,广木香6克。
用法: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方(1)偏重补益脾胃;方(2)可与方(1)同用,增强攻邪力量。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7;(2):42。
主治:恶性淋巴结肉瘤。
方药:
天葵子、生牡蛎、玄参、生地各12克,黄柏、条芩,土茯苓各9克,广皮、银花、蒲公英各6克,甘草5克。
生山奈、生川乌、生草乌各等份。
用法:方(1)水煎服,日1剂。方(2)研粉末,烧酒外搽肿节处,日数次。
病例:胡X,男,53岁。1976年11月,左腋下淋巴结逐渐肿大如鸡蛋大,继之右腋淋巴结肿大,经抗菌消炎镇痛治疗无效。继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右侧腹部皮下可摸得一肿结乳鸭蛋大。经县医院作切片检查,诊断为恶性淋巴肉瘤。经住院治疗4个月,腹、腰部淋巴结已消失,而双腋及腹股沟淋巴结未消。颜面苍黄,肿结如杏核大,皮色不红,推以不动,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用方(1)内服,方(2)外治,1个月后精神、食欲好转。前方去广皮、黄柏,加赤芍、丹皮共服30剂。外治如前。并嘱以每5天食湖鸭(洋鸭)1只,生田七9克,研为细末以鸭汤吞服。同时,生食鸭胆。约1年后,各部淋巴结消失,精神、饮食如常。现已上班工作,随访至今仍健在。
来源:江西中医药1987;(5):35。
主治:恶性淋巴瘤(何杰金氏病)。
方药:海藻、昆布、土贝母、天葵子、夏枯草、炒白术、当归各9克、生牡蛎30克、海蛤壳、丹参各15克,淮山药、玄参各12克。
用法:日1剂,水煎服。
病例:潘XX,女,23岁。1966年8月26日初诊。患者于同年6月起,颈部、锁骨上、双腋下及腹股沟均出现肿大的淋巴结,大者如杨梅,质中,无疼痛,欠活动。经杭州肿瘤医院切片诊断为何杰金氏病,作放疗和化疗,住院43天(住院号:24818)。出院后双腋下肿块仍在,伴有乏力,咽干,肝区痛,纳差,思寐,晨起多痰,小便量多等症。症见腋下(双)各有一肿块如花生米大小,舌红苔薄黄,脉细弱,症属痰浊凝聚,气阴亏损。治以化痰软坚,补益气阴,跟上方28剂后两腋下肿块缩小变软,全身情况好转;再服21剂,腋下肿块消失。1986年10月13日经杭州肿瘤医院复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块。为巩固疗效,再坚持服药1年半。随访2年无复发。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2):23。
主治:何杰金氏病。
方药:化坚丸:牡蛎60克,海蛤壳60克,海藻60克,昆布20克,象贝30克,夏枯草30克,当归30克,川芎15克、桂枝15克,细辛15克,白芷15克,藿香30克,山慈菇15克。
用法:诸药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日服3次,每次9克。
病例:张xx,男,32岁。1958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身体日渐消瘦,右侧颈项部发现两枚硬核,形坚而硬,在xx医学院等作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何杰金氏病,放疗无效而求之于中医。服上方1个月后,病情显著好转,皮色转红润,疲劳感消失。再服1月,患者要求恢复工作。查体重由原55公斤增至60.5公斤,其他症状消失。
来源:江苏中医1959;(11):31。
主治:胸腺何杰金氏病。
方药:
杞子、鸡血藤各30克,首乌、党参、当归、半夏、茯苓、山楂、神曲、薤白、天冬个各10克,黄芪20克,丹参30克,陈皮6克,全瓜蒌60克。
全瓜蒌120克,薤白、天冬、莪术、地鳖虫、水蛭、山甲、半夏各10克,生苡仁60克,黄芪、茯苓各15克,丹参30克。
加减:方(2)如胸痛甚者加当归、元胡、胸闷加枳壳、郁金;痰多加贝母、杏仁;纳呆加焦三仙。
病例:陈xx,女,34岁。1980年1月患何杰金氏病行手术治疗中,因广泛粘连不能切除而关闭胸腔,术后第9天开始用化疗,3个月后,肿瘤未见缩小。于5月15日开始服用中药。患者先用方(1)治疗2个月后,胸闷显著好转,体质明显加强,血象恢复正常。继服方(2)14个月,未用抗肿瘤西药,胸痛基本消失,食欲,精神正常,体重由47公斤增至62公斤,摄片:肿瘤无转移。
备注:方(1)主要应用于患者正气虚衰,气滞,血瘀,痰结为患时。方(2)主要应用于患者正气恢复,邪盛,能以攻伐为主治疗时。对于患本病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配合其他方法综合治疗。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2;(10):451。
主治:恶性淋巴瘤、子宫颈癌、乳腺癌及其他肿瘤。
方药:
扶正二号:生黄芪30克,女贞子、当归、鸡血藤、枸杞子各15克,陈皮粉6克。
扶正四号:生黄芪30克,黄精,鸡血藤,菟丝子,女贞子各15克。
用法:方(1)扶正一号、方(2)扶正四号均制成浓缩糖衣片剂,每片0.5克(含生药3克),每日3次,扶正二号每次6~10片,扶正四号每次8~10片。一般患者服扶正二号,肾虚突出的患者服扶正四号,可配合化疗及放射疗法。
疗效:50例恢复期服药的患者中,目前生存44例(88%),死亡6例(12%)。配合化疗或放疗的87例患者中,目前生存56例(64.37%),死亡31例(35.63%)。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712)。
坏死性恶性肉芽肿。
方药:
白壁黄东汤:白英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壁虎3条,(瓦熔研末冲服),黄药子15克,东风菜30克,苍耳子12克,竹菌10克。
扶胃汤:生黄芪30克,潞党参30克,茯苓20克,大枣30克。
桃红薏苡败酱汤:桃仁10克,红花6克,苡仁20克,败酱草20克。
五味消毒饮:蒲公英30克,紫背天葵子10克,银花15克,白菊花10克紫花地丁10克。
用法:上四方据症选用,或四方合用;或方(1)、方(2)合用;或方(1)为主加味。水煎服,治疗早、中期时日1剂,调理善后时3天1剂。
病例:杨XX,男,54岁。初诊日期1979年12月6日。患者初起自觉鼻阻,鼻周疼痛及反复发热,以夜间为甚,半年后因病情加剧,并出现剧烈头痛而就诊于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摄片,病理活检而确诊为“进行性坏死性恶性肉芽肿”。后至北京日坛医院,诊断结论为:“坏死性恶性肉芽肿,侵及双鼻腔、腭部、上颌窦”。并进行放疗、化疗,1979年11月12日结束治疗返滇。80天后病情复发。1979年12月5日病情加剧,次日来诊。患者鼻及鼻周丰满肿胀,不红。疼痛明显,不可触摸。鼻腔干裂痛,分泌物多,有浓腐尸样臭味,从鼻腔间断排出脓血性、肉丝样组织,伴发热,剧烈头痛,牙龈疼痛,烦躁不安,纳差,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黑黄腻滑,舌质胖,脉滑濡数。此属本虚标实,温热内壅,化腐成毒留瘀,酿成之“鼻痈”。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扶胃之法。用前四方合用,服药15剂后,病情开始缓解。鼻干和鼻周疼痛减轻,肿势减退,连续服药75剂后,诸症大减,食欲明显增加。复查:鼻腔清洁,中隔穿孔。硬腭骨质穿孔约2cm。5月30日再诊:诸症悉减,方(1)、方(2)合用加减连服20余剂,治疗过程中,曾从鼻腔中排出死骨3枚。自觉通气良好,食欲增进,并开始参加轻微体育锻炼。后改用方(1)加味治疗至1980年11月底。再经北京日坛医院复查,结论为:“鼻腔坏死性恶性肉芽肿,未发生转移,病灶稳定,新肉芽已形成,半年后可修复上颚”。患者自接受中药治疗之日起,停药其他一切治疗手段,共服用中药256剂,治疗1年零10个月。随访:全身情况良好,食欲精神俱佳,每天坚持慢跑3公里左右,并已恢复和坚持正常工作。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6;(3):35。
主治:淋巴肉芽肿
方药:加味解毒散结汤:板蓝根30克,马勃4.5克,薄荷10克,蒲公英30克,瓜蒌15克,玄参15克,苦桔梗1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草和车12克,郁金10克,蜂房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病例:阿X,男,4岁。患儿于半年前发现左下颌及颈部多个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质地较硬,活体组织检查报告为“淋巴肉芽肿”舌苔薄白,脉弦滑。症系湿热隐于血分,痰阻血络,结聚成块。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投以上方配合化疗治疗两月余,肿块平复。随访无复发。
来源:《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578。
主治:肠系膜恶性淋巴瘤。
方药:柴胡、赤芍、黄芩各12克,枳壳、滇芪、地龙各15克,大黄4克,水蛭3~6克(酥研末吞),蛴螬、土鳖各6克,半枝莲15~30克,黄药子10克,藤梨根15~30克,虻虫1~2克。
用法:日1剂,水煎服分3次空腹。
病例:左XX,男,43岁。1980年10月10日入院。患者上腹部隐痛不适、纳差、大便秘结、重坠已半年。此次腹痛、便秘十余天,右上腹可扪及7X6cm平方包块,质硬,边界清楚、压痛、移动性小。剖腹探查发现一6X8X8cm巨大包块,于肠系末广泛粘连,淋巴结转移,手术无法切除而关闭腹腔,病理诊断报告:“横结肠肠系末淋巴结恶性淋巴瘤”。转中医科(10月21日)。症见腹痛有包块,便秘,阵发性交通,脉弦大,苔黄腻,舌质红。诊断为癓积。治以和解少阳,疏通胃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破癓消积为法。服前方101剂后,腹痛及腹部包块消失,饮食、二便、舌脉恢复正常,健康如常人。随访7年,仍健在。
来源:四川中医1988;(7):42。
主治: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癌。
方药:夏枯草15克,牡蛎15克,天花粉12克,生地12克、川贝9克,玄参9克,麦冬9克,天龙2条(焙干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中医杂志1986;(3):62。
主治:颈部淋巴肉瘤
方药:鳖甲、连翘各15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皂角刺、夏枯草各13克,三棱,莪术、赤芍、升麻、水蛭各10克。
用法:水煎服,2日1剂,4次分服。
病例:顾XX,男,45岁,1979年右颈部肿物经穿刺细胞学检查,诊为淋巴肉瘤,用上方治疗两月余,1980年4年肿瘤完全消失,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1989;(2):50。
主治:胃淋巴肉瘤。
方药:
核桃树枝200~250克(鲜与干均可)鸡蛋3只(带壳)。
葵核注射液。
用法:方(1)将树枝与鸡蛋小火煮4小时,鸡蛋及部分汤汁,余下汤汁分次服完。方(2)肌注,每日2次。
病例:夏XX,女,68岁,1974年8月因胃部胀痛,消瘦,贫血明显,经常便血,上腹部可扪及拳头大包块,经南京医学院消化道钡餐及剖腹探查确诊为胃淋巴肉瘤,即予以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由于化疗副反应过重而被迫停用,于1974年12月改为中医治疗。依方(1)治疗2个半月,腹部肿块明显缩小,活动度增加,食欲好转,再改用方(2)包块扪不到,腹痛消失,已停用各种药物,体力恢复正常,食欲增加,每餐2~3两,能做一般家务。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0;(2):8。
主治:纵膈淋巴肉瘤。
方药:半枝莲120克,蒲公英30克。
用法:煎水当茶饮,日1剂,病情减轻后剂量可减半。并随症配合中药。
疗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共7例,其中纵膈肉瘤1例痊愈,4例明显疗效,2例死亡。
来源:湖南省卫生局编《中草药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1971:326。
主治:淋巴细胞性淋巴肉瘤。
方药:鲜土茯苓、生地榆各60克,鲜杏香、兔耳风根70克,土牛膝15克,全当归、威灵仙各12克。
加减:便秘时加制大黄9~12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治疗1例淋巴结细胞性淋巴肉瘤,共服药3个月,左腋下及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如鸡子大缩小明显,症状消失,随访2年余,身体基本上恢复健康。
来源:浙江中医1986;(11):490。
主治:网织细胞肉瘤。
方药:
沙参、玄参、生牡蛎、山慈菇、蒲公英、银花、山豆根、枸杞、赤芍、丹参、蚤休、天葵子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大贝、地丁、板蓝根、射干、夏枯草各12克。
胜利丹:雄黄9克,乳香、没药、甲珠、血竭各4.5克,石膏3克,蜈蚣3条,全蝎、大黄各9克、蜗牛、朱砂、冰片、蟾酥、硼砂各6克,轻粉1.5克,麝香0.3克。
鲜独角莲。
用法:方(1)水煎服,日1剂。方(2)共研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1次,每次5~8粒,饭后服。方(3)去粗皮捣成泥状敷于肿瘤部位,或用干品磨成细粉用温开水(忌开水)调成糊状敷贴肿瘤处。
病例:刘XX,男,34岁。1976年10月两耳下有2x2cm平方肿块,推之可移,经武汉一院细胞学检查,诊为网织细胞癌。10天后肿块胀大至4X5cm平方,遂行化疗,因咽喉、口腔重度糜烂溃疡,鼻衄量多而中止治疗。舌红无苔,脉细数,症属热毒痰浊互结。以上法治之,服药4个月,诸症减轻,1978年1月恢复正常工作,5月复查,肿块消失,一切正常。至今未复发。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0;(6):21。
主治:小肠网织细胞肉瘤。
方药:干姜15克,肉桂15克,附子15克,桃仁15克,莪术30克,三棱15克,海藻15克,牡蛎15克,党参15克,熟地30克,枸杞15克,槟榔30克,川军15克,蜈蚣5条,阿胶12克(冲),元明粉15克(冲)。
用法:水煎2次,早晚分服。
病例:张XX,女,38岁,北京x机床厂工人。于1969年12月,突然右腹部可触及如鸡蛋大小之肿块,质地硬,活动。消化道钡餐造影,发现小肠有充盈缺损之处。1970年2月10日剖腹探查,发现距蔡氏韧带20cm处有3x10cm平方的肿块,还有散在的其他肿瘤。行常规部分切除术,取活组织检查,病理报告为小肠网组织细胞肉瘤。两年后出现肠梗阻,行第2次剖腹探查,术中见广泛转移,无法切除而关闭腹腔,进行药物治疗。于1976年10月前来就诊。症属寒瘀毒结,用上方药并同时服用化毒片、新丹、1213液、争光霉素、5-氟尿嘧啶片。服药后,随大便排出许多烂肉状物,身体有力食增。3个月后血色素升至11.5克,白血球增至7400/mm立方,1年后xx医院复查,肿块消失,随访5年未复发。
来源:《癌症的治疗与预防》,春秋出版社,1988:143。
主治:胃淋巴母细胞肉瘤。
方药:牡蛎、夏枯草、海藻、海带、王不留行子、炒楂曲、炒麦芽、丹参、天花粉、玄参、白花蛇舌草、石见穿、蜀羊泉、野菊花。
用法:水煎,日1剂,分两次服。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15。
主治:颈淋巴结转移癌。
方药:炙天龙(又名壁虎、守宫)。
用法:炙天龙研末,日服两次,每次5克。
疗效:治疗1例,共服药600克,颈部及耳后淋巴结癌肿4枚均消失。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6;(1):4。
主治:淋巴癌。
方药:二花二蓟散:半枝莲500克,银花250克,野菊花250克,夏枯草250克,山甲15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丹皮6克。
用法:以上各药共研细末,制成内服散剂。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疗效:湖北襄阳县西尹卫生院用本方配合其他疗法,治淋巴癌4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75%。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6。
主治:淋巴癌。
方药:抗癌丸:天花粉60克,乳香60克,没药60克,朱砂60克,血竭30克,枯矾30克,雄黄30克,全蝎30克,蜈蚣30克,生水蛭30克,月石15克,硇砂15克,苏合油15克,硼砂15克,白芨15克,轻粉2克。
用法:以上各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口服,每次2~10丸,日3次。
疗效:天津市红桥区第一防治院用治淋巴结癌4例均有疗效。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6。
主治:淋巴癌。
方药:江南白花汤:望江南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30克,海藻30克,牡蛎30克,野菊花30克,白茅藤30克,紫丹参30克,全瓜蒌30克,昆布15克,淮山药15克,桃仁9克,南沙参12克,留行子12克,蜂房12克,小金片10片,天龙片15片。
用法:水煎服,日1剂。小金片分2次,天龙片分3次,随汤药吞服。
疗效:上海中医学院单用本方治疗淋巴癌4例,临床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75%。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6。
主治:淋巴癌
方药:抑癌片:半枝莲500克,夏枯草500克、玄参500克,连翘500克,山慈菇500克,金银花500克,生牡蛎500克,鹅不食草250克、儿茶250克,昆布250克,海藻250克,紫草250克。
用法:以上各药分别洗净后,加水煎煮,滤液浓缩成浸膏状,加入辅料适量,制粒,干燥,压片,每片重0.5克。
备注:个别病人服药后有恶心,食欲不振等现象。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8。
主治:淋巴癌。
方药:三味汤。
猫爪草15~30克,白蚤休18~245克,乌蔹莓30~60克。
水红花30~60克,苡仁30~60克,大黄9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二方选用。
疗效: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分别用上二方治疗淋巴癌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疗效尚不稳定。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7。
主治:林白癌。
方药:复方炉甘石糊:炉甘石250克,大黄250克,猫爪草250克,五倍子125克,黄丹125克,拉拉藤500克,硇砂37.5克,马钱子45克,蟾酥15克,白铅粉60克,冰片60克,丁香30克,黄莲30克,蜈蚣15条。
用法:以上各药共研细末,用香油适量调制成膏或以少许醋调成糊剂。外用,涂搽于癌灶局部,每日1~2次。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7。
主治:淋巴癌。
方药:两根莲花汤:藤梨根30克,抱石莲30克,小春花30克,岩珠12克,棉花根12克,黄芩12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7。
辩证分型方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
寒疾凝滞型用阳和汤合消瘰丸加减:熟地、白芥子、肉桂、麻黄、姜炭、鹿角胶、元参、土贝母、夏枯草、生牡蛎、南星。
气滞血瘀型用失笑散加减:蒲黄、五灵脂、赤芍、丹参、三七、莪术、露蜂房、忍冬藤、山慈菇、鳖甲、甘草、蛇蜕。
风热血燥型用防风通圣散合增液汤加减:防风、荆芥、连翘、当归、杭芍、黄芩、生地、元参、夏枯草、山慈菇。
肝郁脾虚型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当归、杭芍、柴胡、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夏枯草、山慈菇、蚤休、甘草。
肝肾阴虚型用加味杞菊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生地、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青蒿、鳖甲、地骨皮、元参、生牡蛎、夏枯草、焦三仙。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中级医刊1988;(10):15。
主治:痰瘀互结,热毒内蕴之恶性淋巴肉瘤。
方药:消瘰丸加味:川贝12克,元参15克,牡蛎25克,瓜蒌15克,穿山甲18克,地龙干15克,银花15克,虎杖15克,花粉30克,白芍15克,蛇舌草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同时服片仔癀每天1粒。禁食辛辣、油腻、腥味之品。
来源:福建中医药1989;20(4):12。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
内消瘰疬丸合三蛇汤化裁:生牡蛎(先煎1刻钟)30克,土贝母9克,元参9克,白花蛇舌草30克,蛇果草30克,蛇六谷(先煎1小时)30克,首乌藤3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山慈菇9克,本方适用于热痰蕴结型实证。痰多加竹沥、半夏各9克;发热加荆芥5克,薄荷(后下)3克。
小金丹合二陈汤化裁:小金丹1粒(打碎,用陈酒温化,临睡前服),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甘草5克,桂枝5克,土贝母9克,煅牡蛎(先煎)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芥子(炒研)5克,本方适用于寒痰凝结型实证。痰多加陈胆星6克;发热加荆芥防风各5克,生姜1片。
内消瘰疬丸合二陈汤化裁:生牡蛎(先煎)30克,土贝母9克,元参9克,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山慈菇9克,天葵子12克,本草适用于痰湿凝结型实证。肿瘤大者加服牛黄醒消丸9克;发热加荆芥、防风各5克,藿香、苏梗各9克。
叶天士补太阴泄少阳法合内消瘰疬丸化裁:孩儿参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5克,丹皮5克,栀皮5克,桑叶6克,元参9克,土贝母9克,牡蛎(先煎)30克,夏枯草15克,山慈菇9克,功劳叶9克,首乌藤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本方适用于热痰内蕴型兼阴虚证。肿瘤大者加服犀黄丸(临睡前白开水冲服)9克;热不退加鳖甲伴柴胡5克,白薇9克。
阳和汤合二陈汤化裁:熟地30克,肉桂3克,甘草3克,麻黄1.5克,炮姜1.5克,鹿角胶9克(陈酒炖化冲服),白芥子(炒研)5克,半夏9克,陈皮6克,本方适用于寒痰内蕴型兼阳虚症。肿瘤大者加服小金丹(服法同上)1粒;发热可加服新癀片2片,日服3次。
用法:各方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服。
疗效:观察12例,生存2年以上2例,3年以上2例,6年以上1例,8年以上3例,9年以上1例,10年以上2例。
病例:汪某、男、58岁、1975年4月起发现左颈淋巴结2个,1976年7月淋巴结穿刺涂片诊为恶性淋巴瘤(网状细胞肉瘤)。方拟内消瘰疬丸合三蛇汤化裁,并配合灸疗三个疗程,肿块逐渐消失,5年后复发,原方加炙疗二个疗程后,至今仍健在。
备注:本病中药治疗常配合灸疗。以艾绒、麝香为材料,每次取天井、光明、小海等穴单侧,将艾绒包麝香0.1克做成圆锥状共3壮,连灸3壮后用消毒纱布包扎,以出现炎症、化脓、吸收、结疤为一疗程(约2个月左右)。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9):7。
主治:恶性淋巴瘤。
方药:
四君子汤加味: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夏枯草、苡仁、川贝母、连翘、海藻、昆布、守宫、僵蚕、露蜂房、本方适用于皮湿痰凝者。
海藻玉壶汤合犀黄丸加减:海藻、昆布、贝母、连翘、陈皮、法半夏、当归、川芎、青皮、独活、甘草、牛黄、麝香、乳香、没药、大黄、生南星、生半夏、守宫、僵蚕、露蜂房、本方适用于痰结蓄瘀型。
人参营养汤合犀黄丸加减:人参、甘草、当归、白芍、熟地、肉桂、大枣、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远志、橘皮、生姜、犀角、麝香、乳香、没药、女贞子、桑椹子、枸杞子、菟丝子、守宫、僵蚕、露蜂房、土鳖、本方适用于痰毒虚损者。
用法:水煎,日1剂,分2次服。
病例:崔某,男,62岁,颈部肿块进行性增大年余,在外院诊为何杰金氏病因不愿接受化疗,于1977年4月就诊。症见项强,转颈有牵掣感,自觉痰多纳呆,疲乏短气,舌苔白腻,脉濡滑。颈左右侧及左腋下均有质硬肿块,肝大。诊为皮湿痰瘀,方(1)加减服药逾800剂,每天1剂或隔天1剂,犀黄丸每周服药5天,肿瘤明显缩小,存活7年半。
来源:新中医1987;19(10):25。
主治:恶性淋巴网状细胞瘤。
方药:黄芪、肉苁蓉、党参、淮山药、熟地各15克,枸杞子、杜仲各12克、山萸肉、熟附子各10克,陈皮、肉桂(焗)、炙甘草各6克,本方适用于皮阳不振,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格阳之淋巴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另以柿霜饼60克,嚼服,徐徐咽下。
来源:新中医1984;16(12):34。
主治:寒痰凝滞型恶性淋巴瘤。
方药:阳和汤加减:熟地20克,麻黄10克,白芥子10克,肉桂4克,炮姜5克,生甘草10克,鹿角胶10克,皂刺9克,天南星9克,夏枯草12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另加小金丹内服。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22。
主治:气郁痰结型恶性淋巴瘤。
方药:舒肝溃坚汤加减:夏枯草12克,僵蚕12克,香附12克,石决明9克,当归6克,白芍6克,青皮6克,柴胡6克,川芎6克,红花3克,姜黄3克,穿山甲6克,生甘草3克、灯芯为引。
加减:可酌情加海藻、贝母、黄药子、猫爪草。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23。
主治:血竭风热型恶性淋巴瘤。
方药:清肝芦荟丸加减: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黄莲5克,青皮6克,蛤粉15克,昆布10克,牙皂6克,芦荟10克,天花粉15克,沙参20克,女贞子15克,丹皮10克,牛蒡子10克,干蟾1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23。
主治:肝肾阴虚,气血双亏型恶性淋巴瘤。
方药:和荣散坚丸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香附、桔梗、陈皮各6克,人参、炙甘草、海蛤粉、昆布、贝母各30克,升麻、红花各9克。
加减:低热者加白薇、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盗汗者加煅龙骨、牡蛎、浮小麦、山萸肉、五味子、六味地黄丸等;贫血加何首乌、生黄芪、阿胶、鹿角胶、紫河车、枸杞子、大枣等。
用法:以夏枯草500克煎汤,加蜜1200克收膏,合上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克,白汤送下。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24。
放疗、化疗副反应方
主治:何杰金氏病化疗和放疗后。
方药:
养胃汤加减(肺胃阴虚型):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芦根、法夏、丹参、谷芽等。
天王补心丹加减(心阴虚型):生地、天麦冬、丹参、五味子、琥珀、川连、远志、大枣、生甘草等。
杞菊地黄丸加减(肝肾阴虚型):生熟地、枸杞子、玄参、山药、山萸肉、丹参、云苓、菊花、半枝莲等。
藿朴夏苓汤加减(湿热中阻型):鲜藿香、鲜佩兰、蔻仁、清半夏、云苓、鸡内金、扁豆、山药、川朴、香芽等。
增液承气汤加减(肠腑结实型):玄参、丹参、红花、大黄、川朴、玄明粉、生地、莱菔子等。
加减:以上各型,兼有气虚者加用党参、黄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治疗40例,1年生成率为80%,5年生存率为65.6%。
备注:所列各方均用于放疗或化疗后产生的副作用,对于本病临床仍应以放疗、化疗为主治疗。
来源:中医杂志1981;(7):41。
简易疗法
,明雄黄30克,研细末,每天分3次服下。
醒消丸,每日3次,每次1克。3天为一疗程。
当归芦荟丸,每日3次,每次2克,3月为一疗程。
光慈姑30克,猪肾及睾丸,煮熟,为副食常服。
猕猴桃适量,经常服用。
小金丹,每日早晚各服1丸,黄酒小半杯温服。
犀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开水或黄酒送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