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archivetemp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1-01-11 | 阅:  转:  |  分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礼记·学记》)。【注释】①庸∶归功于。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叫"节",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叫"目"。③说∶同"脱",脱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学习)效果加倍,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学习)效果减半,又从而埋怨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处理枝干交接和纹理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久了,各部分就相互脱离分解开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加学问的方法。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时∶(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3)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4)师逸而功倍逸∶(5)不善问者反此反∶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此皆进学之道也。
【参考答案】1.(1)按时(2)喜爱,爱好(3)好的方面,优点(4)轻松(5)相反2.(1)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2)这些都是增加学问的方法。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3.【甲】文中的"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这一问题,请说说二者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善学者"应该如何做。
【参考答案】3.前者强调"时习"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后者强调通过温习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即思考。4.①按时温习;②将"学"与"思"结合起来;③喜爱学习,以学习为快乐;④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发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②也。"(《尽心下》)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公孙丑下》)(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乙】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起来呢?"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人不知而不愠愠∶(2)可以为师矣可以∶(3)学而不思则罔罔∶(4)一日暴之暴∶(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5分)(1)生气,恼怒(2)可凭借(3)迷惑(4)晒(5)巩固2.(4分)(1)(2分)广泛学习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2)(2分)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3.【甲】文中的“”一句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乙】文中演化的成语“”,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4分)4.【甲】【乙】两文共同论述了什么内容?(2分)3.(4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曝十寒4.(2分)【甲】【乙】两文都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丁我哉?"(《述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乙】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是为什么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他的谥号是''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温故而知新故∶(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3)博学而笃志笃:(4)学而不厌厌:(5)不耻下问耻∶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参考答案】1.(5分)(1)学过的知识(2)喜爱,爱好(3)坚定(4)满足(5)以……为耻2.(4分)(1)(2分)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2)(2分)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你从【甲】【乙】两个文段中,找出三个成语。(3分)4.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3分)【参考答案】3.(3分)示例∶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不耻下问、不舍昼夜等。4.(3分)示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中的"知之""好之""乐之"可以理解为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是懂得如何学习,"好之"是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之"是享受学习的快乐。其中"乐之"是最高境界,我们应该以周总理为榜样,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为民族的复兴、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无论多么辛苦,都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乙】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①,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注释】①风管∶笙萧。【参考译文】竹不需要被做成用来吹奏的笙箫,也不需要截断做成钓鱼竿。只待冬天千花百草凋零后,在纷飞的大雪中去看那点点葱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人不堪其忧堪∶(2)曲肱而枕之肱:(3)乐亦在其中矣乐:(4)于我如浮云于:(5)不用裁为鸣凤管鸣∶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一箪食,一瓢饮。(2)饭疏食,饮水。【参考答案】1.(5分)(1)能忍受(2)胳膊(3)乐趣(4)对,对于(5)发出声响2.(4分)(1)(2分)一竹筐饭,一瓢水。(2)(2分)吃粗粮,喝冷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论语>十二章》3.《<论语)十二章(节选)》中最能体现君子安贫乐道的句子是∶;《题李次云窗竹》中""两句也体现了这一主题。(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论语)十二章(节选)》和《题李次云窗竹》中都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3.(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4.(4分)《〈论语)十二章(节选)》中将他人和颜回面对困苦环境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将孔子对待贫穷与"富且贵"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的高贵品质。《题李次云窗竹》中诗人以竹喻人,将大雪纷飞、百花凋零和竹子依然青翠屹立进行对比,突出了如雪中孤竹独立于世俗之中的君子品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诚子书》)【乙】欧阳修,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麓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麓(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参考译文】【乙】欧阳修,家境贫困,用荻杆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宇。(欧阳修)自幼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背诵。到成年时,(就)有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天,欧阳修在废纸篓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钦慕。(于是他)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欧阳修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里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问他(叹气的原因),则说∶''这是个死刑案啊,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不到。''我说∶''生路可以求吗?''(你父亲就)说;''(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我)经常想方设法为死刑犯求生机,仍不免错杀,而世间官吏常常想方设法处死犯人。''他平时教育其他子弟,常用这样的话,我都听熟了。"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静以修身以∶(2)淫慢则不能励精精∶(3)以获画地学书书∶(4)死狱也狱∶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险躁则不能治性。(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参考答案】1.(1)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2)精神(3)书写、写字(4)指诉讼案件2.(1)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3.【甲】文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的?4.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参考答案】3.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来说的。4.①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②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地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诚子书》)【乙】初,亮自表后主①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②于官,不别治生③,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节选自诸葛亮《言家事》)【注释】①后主∶刘禅,小名阿斗。继位之后由诸葛亮辅佐。②仰∶依赖。③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参考译文】【乙】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不需要另谋生计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静以修身静∶(2)非学无以广才才∶(3)险躁则不能治性躁∶(4)悉仰于官悉∶(5)如其所言如;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及卒,如其所言。【参考答案】1.(5分)(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才干(3)浮躁(4)全,都(5)像,如同2.(4分)(1)(2分)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2分)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3.【甲】文主要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劝诫儿子要宁静、勤俭;【乙】文则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品质。(3分)4.说说你想用《诚子书》中的哪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阐述理由。(3分)【参考答案】3.(3分)议论尽心为国不谋私4.(3分)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此句告诉我要想有明确的志向就要恬淡寡欲,要想达到深远的境界须寂寞清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诫子书》对比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诚子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乙】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①。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②。今之职位,谬恩之回③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④复不如吾。谘度弘伟⑤,恐汝兄弟未能致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⑥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⑦,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选自羊祜《诚子书》)【注释】
①典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②清异之名∶特别的才能。③谬恩之回∶误把恩惠赐给我。④汝等∶你们。⑤谘(zī)度弘伟∶见解高深,志向远大。⑥笃∶忠诚、厚道。⑦不经之谈∶没有根据的议论。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参考译文】【乙】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能说话的年龄,他就教我学那些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文籍。到了九岁,便教我学《诗经》《尚书》。但是还没有得到家乡人的称誉,还没有特别的才能。今天我所得到的官职地位,可以说是(皇帝)误把恩惠赐给我罢了,并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到的。我远不如我的父亲,你们又不如我。见解高深,志向远大,恐怕你们兄弟没有这个能力;才能非凡,智慧通达,看来你们也没有这样的天分。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谨慎是行事的基础。希望你们言语忠信,行为笃敬。不要随便许给别人财物,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议论,不要偏听诋毁或浮夸的一面之词。听说了别人的过错,耳朵可以听,而不要再去宣扬,三思之后再决定如何去做。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2)淫慢则不能励精慢∶(3)意与日去意∶(4)闻人之过闻∶(5)思而后动动: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参考答案】1.(5分)(1)内心恬淡,不慕名利(2)懈怠(3)意志(4)听到(5)行动,做
2.(4分)(1)(2分)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2)(2分)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谨慎是行事的基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3.【甲】文中作者认为影响"成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4.【甲】乙】两文从学习与做人两方面对子女进行劝诫,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4分)
【参考答案】3.(2分)作者认为立志是成学的关键,因为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定的志向,才能有动力和目标。
4.(4分)学习上∶明确志向,珍惜时间,刻苦努力。做人上∶要诚信忠厚,不以讹传讹,不妄议他人。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节选自《论语》)【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施加在他人身上。”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非宁静无以致远致∶(2)淫慢则不能励精淫∶(3)险躁则不能治性治∶(4)年与时驰驰∶(5)终身行之者乎行∶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答案】1.(5分)(1)达到(2)放纵(3)修养(4)疾行,指迅速逝去(5)奉行2.(4分)(1)(2分)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2)(2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施加在他人身上。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3.由【甲】文可知,诸葛亮的立德原则是什么?(用原文语句作答)(2分)4.【甲】【乙】两文都有告诫之意,【甲】文中诸葛亮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告诫儿子;【乙】文中(人名)告诫子贡要。(4分)
【参考答案】3.(2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4分)治学修身(做人)孔子推己及人(意思对即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阅读《诫子书》,完成文后问题(15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诚子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2)非学无以广才广:(3)淫慢则不能励精励∶(4)险躁则不能治性险∶(5)遂成枯落遂∶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参考答案】1.(5分)(1)明确、坚定(2)增长(3)振奋(4)轻薄(5)于是、就
2.(4分)(1)(2分)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2)(2分)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诫子书》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学习和三个条件。(2分)4.《诫子书》全文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流传至今。结合本文,请从"志"与"学"的关系方面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3.(2分)立志惜时
4.(4分)示例∶"志"与"学"是相互联系的,明确的志向可以激发学习的动力,勤奋学习能够促进志向的实现,有目的地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甲】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节选自蒲松龄《狼》)【乙】风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①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选自冯梦龙《笑府》)【注释】①倨(jù)傲∶骄傲自大。②生诞∶这里指诞辰。③与(y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参考译文】【乙】凤凰做寿,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到。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处在我的管辖之下,为什么这样骄傲自大?"蝙蝠说∶"我有脚,属于走兽,朝贺你有什么用?"一天,麒麟诞辰,蝙蝠也没有到。麒麟也责问它。蝙蝠说∶"我有翅膀,属于飞禽,凭什么向你祝贺?"后来麒麟和凤凰见了面,说到蝙蝠的事,相互感叹地说∶"现在世上风气恶劣浅薄,偏偏生出这种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拿它没办法!"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屠大窘窘∶(2)弛担持刀弛∶(3)意暇甚暇;(4)乃悟前狼假寐寐∶(5)凤责之曰责∶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汝居吾下,何倨傲乎?【参考答案】1.(5分)(1)处境困迫,为难(2)解除,卸下(3)从容,悠闲(4)睡觉(5)训斥2.(4分)(1)(2分)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2)(2分)你处在我的管辖之下,为什么这样骄傲自大?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3.【甲】文的故事情节是按照"遇狼————御狼——"展开的,屠户在与狼斗争的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害怕,心存侥幸;然后丢掉幻想,准备抵抗;最后。(3分)4.【甲】文中的狼和【乙】文中的蝙蝠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3.(3分)惧狼杀狼坚定决心,勇敢斗争4.(3分)【甲】文中的狼贪婪、狡猾,它们对屠户穷追不舍、贪婪凶残,并做出假象,采取诱敌包抄的方法意图进攻屠户;【乙】文中的蝙蝠圆滑、虚伪、世故,它以自己有脚为由拒绝朝贺凤凰,以自己有翅膀为由拒绝朝贺麒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泰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参考译文】【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里养的狗混在一起圈养,(一开始)狼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温顺。(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主人白天睡在住所的堂屋里,听到群犬鸣鸣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于是(他)便假睡来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的时候),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富人)就杀了狼取它们的皮。这事(是)堂侄虞惇说的。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而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着罢了。表面上假装亲昵,而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野兽本性不用多说,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只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一狼得骨止止∶(2)意暇甚股∶意∶(3)屠自后断其股股:(4)再就枕将寐寐∶(5)乃伪睡以俟俟∶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参考答案】1.(5分)(1)停止(2)这里指神情、态度(3)大腿(4)睡觉(5)等待2.(4分)(1)(2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2)(2分)(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温顺,(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3.【甲】文中作者写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是想表现狼的本性,【乙】文中作者写"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想表现狼的特点。【甲】【乙】两文结尾都运用的表达方式,卒章显志,点明故事主旨。(3分)4.从【甲】【乙】两文中任选一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参考答案】3.(3分)贪婪凶恶阴险狡诈议论4.(3分)示例∶【甲】文∶①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乙】文;凶残者本性难移,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节选自蒲松龄《狼》)【乙】天津弋人①得一鸿②。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锭。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注释】①弋人∶捕鸟人。②鸿∶大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参考译文】【乙】天津一个捕鸟的人抓到了一只雌雁。(另一只)雄雁一直追随到捕鸟人的家里,哀鸣飞旋到傍晚才离去。第二天,捕鸟人早晨出屋,那只雄雁已经来了,边飞边叫跟着他走,随即又落到他脚下。捕鸟人想把它捉来凑成一对。见这只雄雁伸着脖子一仰一俯,吐出半锭黄金。捕鸟人顿时明白了它的心意,于是说∶"这是用来赎妻的啊。"于是便把雌雁放了。两只大雁徘徊盘旋,似喜似悲,然后双双飞去。捕鸟人称了称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一狼仍从从∶(2)场主积薪其中薪;(3)其雄者随至其家至∶(4)既而集其足下集:(5)若有悲喜若∶【参考答案】1.(5分)(1)跟从(2)柴草(3)到,到达(4)停留,停(5)好像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2)弋人早出,则鸿已至。3.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甲】文中从"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以看出狼的(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词语回答)(6分)【参考答案】2.(4分)(1)(2分)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2)(2分)捕鸟人早晨出屋,那只雄雁已经来了。3.(6分)狡猾钟情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节选自蒲松龄《狼》)【乙】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①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②。其意盖将死我于囊。是安可不咥③?"丈人④曰∶"是皆不足以信也。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信⑤足先生。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节选自马中锡《中山狼传》,有删改)【注释】①囊∶袋子。②鞠躬不敢息∶曲着身子不敢喘息。③咥∶咬。④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信∶同"伸"。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参考译文】【乙】狼说∶"当初,东郭先生救我的时侯,捆绑我的脚,把我关在袋子里,用诗书压我,我曲着身子不敢喘息。他的意愿是将我闷死在袋子里。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咬他?"老人说∶"这都不足以令人信服。试着再(把狼)装到袋子里,我看那情状果然是困苦不。"狼欣然听从这个建议,把脚伸给了东郭先生。先生又绑了狼放进袋子里。老人附在先生耳边问他:"有匕首吗?"先生说:"有。"于是拿出了匕首。老人用眼神示意先生拿匕首刺狼。先生说∶"这不是害狼吗?"老人笑道∶"禽兽背叛恩德如此,还不忍心杀它,您的确是仁者,然而也很愚蠢的啊!"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其一犬坐于前犬:(2)一狼洞其中洞∶(3)狼亦黠矣黠∶(4)狼欣然从之从∶(5)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引∶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其意盖将死我于囊。【参考答案】1.(1)像狗似的(2)挖洞(3)狡猾(4)顺从,听从工(5)抽取;执持2.(1)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2)他的意愿是将我闷死在袋子里。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狼》3.找出【甲】文中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两文的前半部分都称呼其为"狼",却在文末都称呼其为"禽兽"。这一称呼的变化,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3.语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道理∶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4."禽兽"本意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古代也专指兽类;现用来比喻卑鄙、无人性的人。两文的前半部分都称呼其为"狼",却在文末都称呼其为"禽兽",可见两文作者对狼一样的"禽兽"的憎恶和蔑视之情,在这里"禽兽"是个贬义词。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除恶务尽。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陈太丘与友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贫交行①【唐】杜甫翻手为云覆②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③如土。【注释】①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歌。②覆∶颠倒。③弃∶抛弃。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陈太丘与友期》【参考译文】【乙】富贵之交总是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反复无常,轻薄之辈却纷纷追随,无法计数。君不见现在世人中像管仲、鲍叔牙那种贫富不移的深厚交情,已被视如粪土,抛弃净尽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陈太丘与友期》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2)太丘舍去去∶(3)去后乃至乃∶(4)下车引之引∶(5)纷纷轻薄何须数数: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元方入门不顾。【参考答案】1.(1)约定(2)离开(3)才(4)拉,牵拉(5)计数2.(1)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2)元方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一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陈太丘与友期》3.【甲】文""写出了元方驳斥客人产生的效果;【乙】文“”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所谓友人的表现。(可用原文语句回答)4.读了两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参考答案】3.友人惭,下车引之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4.【甲】∶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乙】∶交友要学习管鲍贫时之交。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穿井得一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穿井得一人》【乙】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②麦,被邻牛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③己,乃故言曰∶"早见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④诸理?(节选自江盈科《雪海小说》)【注释】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③讼∶诉讼,打官司。④揆∶度量,考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穿井得一人》【参考译文】乙】我的家乡延溪有一头石头刻的犀牛,它的来历已经很久了。近些年有人种麦子,(麦子)几乎被邻居家的牛吃完了。牛的主人害怕种麦子的人起诉自己,于是就说;"之前看到那头石犀牛满头大汗地喘气,还看到它嘴里有青沫。吃邻居地里麦子的,大概就是它吧?"大家都相信了这种说法,都说石犀牛因为时间久而成了神怪。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拿者石头去把石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唉,邻居家的牛偷吃地里的麦子,石犀牛却挨了打。石犀牛的外表打就坏了,而众人却都认为它成了神怪。无论什么事,为什么不考察其真正的道理呢?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穿井得一人》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得一人之使得∶(2)求闻之若此若∶(3)乃故言曰乃;(4)殆是乎殆∶(5)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持: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谓石犀岁久成怪。【参考答案】1.(1)得到(2)像(3)于是(4)大概(5)拿2.(1)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2)都说石犀牛因为时间久而成了神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穿井得一人》3.两段文字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闻而传之者"和"艺麦家"最终成为笑柄的原因?4.从【甲】【乙】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3.凡事何可不揆诸理?4.示例:对于传闻要以谨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杞人忧天》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开,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选自《杞人忧天》)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杞人忧天》【乙】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友拽之归,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②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③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家人为之请巫。巫曰∶"稽冥籍④,若来世当轮回作女人。所适⑤夫麻哈回也,貌甚陋。"沈忧病转剧。亲友来省者慰曰∶"善自宽,病乃愈耳。"沈曰∶"若欲吾宽,须杨文广围解,负竹者归家,麻哈回作休书见付乃得也。"(节选自刘元卿《贤奕编》)【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悒悒(yì)∶闷闷不乐。③纾∶解除。④冥籍∶阴间的书薄。⑤适∶侍奉,这里是"嫁"的意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杞人忧天》【参考译文】【乙】沈屯子来到集市上,听人说书,当听到杨文广被围困在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闷闷不乐,生了一场大病。家里人于是劝他到外面走走,来解除忧虑。(他在)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者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他心中暗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剐着的。"回到家后,他的病竟更加严重了。家人请来了巫师为他医治。巫师说∶"我查考了冥籍,你来世一定托生为一个女人,所嫁的丈夫是麻哈回,长得奇丑无比。"沈屯子(听了巫师的话),病情越来越重。(他的)亲朋好友来探望他,安慰他说∶"你要善于自我宽慰,病才会痊愈。"沈屯子却说∶"要想让我放下心来,一定要让杨文广解围,扛竹子的人回到家里,还有麻哈回给我写了休书,只有这样才行啊!"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杞人忧天》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因往晓之晓∶(2)其人舍然大喜舍∶(3)则又念曰念∶(4)归忧益重益∶(5)负竹者归家负∶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2)亲友来省者慰曰∶"善自宽,病乃愈耳。"【参考答案】1.(1)告知,开导(2)同"释",解除、消除(3)考虑,思考(4)更加(5)背负,扣2.(1)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空气的。(2)亲朋好友来探望他,安慰他说∶"你要善于自我宽慰,病才会痊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之《杞人忧天》3.你如何看待【甲】文中热心人的解释?4.【乙】文中沈屯子的"多忧",是不必要的担忧呢,还是居安思危?结合你对【甲】文"杞人忧天"寓意的理解进行阐述。【参考答案】3.示例∶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4.【乙】文中的沈屯子为过往的历史和虚妄的来世忧虑,和这位"杞人"的忧虑是极其相似的;惟有看到竹竿梢头尖锐怕不小心刺到行人,算是居安思危吧。再见
献花(0)
+1
(本文系tnj66063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