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13巾部
2021-01-14 | 阅:  转:  |  分享 
  
三划

巾部

1.帀巿币2.布帅市3.师帆4.帏希帐帋帊5.帖帜帙帕帛帘帔帚帑6.帮带帧帥帠帝帡帣帤7.帱師帩帨席帬8.帻帾帶帳常帼帷帵9.幇幅帽幈幄幃10.幕幙蓆幌幎11.幘幣幖幔幗幚箒幛12.幞幝幠幡緜幩13.幭幪幟幢幧幨14.幫15.幮幬歸幰

巾(jīn今)

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战国策·魏策》:“儿女共沾巾。”《礼记·内则》:“盥卒授巾。”《仪礼·士冠礼》:“沐巾一。”《仪礼·士丧礼》:“布巾环幅不凿。”《说文》:“巾,佩巾也。”



一画

帀(zā匝)

古同“匝”。

巿(fú佛)

古同“韍”。

币(bì毕)幣

《书·召诰》:“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书·康王之诰》:“宾称奉圭兼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管子·幼官》:“以尔封内之财物,国之所有为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孟子·万章上》:“汤使人以币聘之。”《荀子·大略》:“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

古通“敝”。《左传·成公五年》:“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国语·鲁语上》:“不腆先君之币器。”这里用为破旧,弃、败坏之意。



二画

布(bù不)

《书·康王之诰》:“皆布乘黄朱。”《管子·君臣下》:“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其民也。”《左传·成公十三年》:“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荀子·成相》:“请布基,慎圣人。”《南史·陈伯之传》:“聊布往怀,君其详之。”这里用为陈述之意。

《诗·卫风·氓》:“抱布贸丝。”《孟子·滕文公》:“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易·说卦》:“坤为布。”《仪礼·既夕礼记》:“商祝免袒,执功布入。”这里用为布帛之意。

《管子·戒》:“出冬蔥与戎叔,布之天下。”《左传·昭公十六年》:“敢私布之。”《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孟子·公孙丑上》:“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国语·鲁语上》:“布币行礼。”《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这里用为分布、分散之意。

古代钱币的一种。《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出入。”《管子·山至数》:“鹿台之布,散诸济阴。”《庄子·山木》:“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

布衣: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称为“布衣”。《庄子·让王》:“其隐岩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有布衣毕昇。”

布谷:鸟名,又称为杜鹃。杜鹃属的一种鸟,体长约15厘米,体背尾部均黑色,体下面白色、杂有深色横条纹,脚黄色,常把卵下到别的莺鸟巢里。《列子·天瑞》:“鹞之为鹯,鹯之为布谷,布谷久复为鹞也。”

帅(shuài率)帥

《易·师·六五》:“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周礼·天官·九嫔》:“若有宾客,则从后。大丧,帅叙哭者亦如之。”郑玄注:“帅,犹道也。”《管子·小匡》:“乡有良人。五乡一帅。”《管子·问》:“上帅士以人之所戴,则上下和。”《论语·颜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用为引导、带领之意。

古同“率”。《管子·轻重甲》:“湩然击鼓,士愤怒;鎗然击金,士帅然。”《吕氏春秋·士容论·辩土》:“夬心中央,帅为泠风。”这里用为急速之意。

遵循。《国语·鲁语上》:“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礼记·王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风俗通义·愆礼》:“不愆不忘,帅由旧章。”

市(shì士)

《左传·昭公二十年》:“内宠之妾,肆夺于市。”《老子·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里用为众人合集的场所或公共场合之意。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韩非子·存韩》:“以与韩人为市,则韩可深割也。”《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欲疑己外市也。”《战国策·齐策》:“商品买卖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这里用为交易之意。



三画

师(shī诗)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书·益稷》:“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郑玄笺:“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说文·币部》:“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这里用指为较大的部队之意。

《易·泰·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易·师·辞》:“师,贞,丈人,吉,无咎。”《易·豫·辞》:“豫,利建侯,行师。”《书·皋陶谟》:“百僚师师。”孔传:“师师,相师法。”《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师干之试。”《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维师尚父。”《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滕文公上》:“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玉篇·币部》:“师,范也。”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书·尧典》:“师锡帝曰。”《左传·昭公七年》:“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用为老师之意。

《书·舜典》:“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书·大禹谟》:“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诗·大雅·韩奕》:“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尔雅》:“师,众也。”这里用为民众之意。

师命:师旅之命,指发生战争。《孟子·公孙丑下》:“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於齐,非我志也。”

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著名乐师。《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告子上》:“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韩非子·十过》:“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韩非子·奸劫弑臣》:“非耳若师旷乃为聪也。”

师尹:师是太师的简称,尹为氏族姓。这里实指周朝的贵族尹氏。《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帆(fān翻)

汉以后字。



四画

帏(wéi围)

佩带的香囊。《楚辞·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说文》:“帏,囊也。”

裙正面的一幅。《国语》:“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韦昭注:“裳正幅曰帏。”

希(xī西)

古通“稀”。《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老子·七十章》:“知我者希。”《论语·先进》:“鼓瑟希。”《尔雅》:“希,罕也。”《吕氏春秋·原乱》:“祸希不及身。”这里用为稀少、罕见之意。

《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业,上下相希,若望声表,则邪者可知也。”《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墨子·备梯》:“城希裾门而直桀。”《周髀算经下》:“希望北极中大星。”《广韵·微韵》:“希,望也。”《正字通·巾部》:“希,冀也。”这里用为仰望、冀求之意。

《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二十二章》:“希言自然。”《易·系辞上传》:“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广雅·释诂三》:“希,磨也。”《方言》卷七:“希,摩也。燕齐摩铝谓之希。”这里用为相摩相荡运动着的宇宙之道之意。

帐(zhàng丈)帳

一种张挂或支架起来作为遮蔽用的器物。通常用布帛毡革制成。《尔雅》:“帱谓之帐。”《说文》:“帐,帱也。”这里用为篷帐之意。

帋(zhǐ纸)

古同“纸”。

帊(pà帕)

古同“帕”。



五画

帖(tiē铁)

汉以后字。

帜(zhì志)幟

旗帜的通称《墨子》:“长丈五尺、广半幅曰帜。”《史记·淮阴侯列传》:“拔赵帜,立汉赤帜。”《通俗文》:“私记曰帜。”《说文新附》:“帜,旌旗之属。”

帙(zhì志)袟、袠

汉以后字。

帕(pà怕)

汉以后字。

帛(bó薄)

丝织品的总称。《易·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周礼·大宗伯》:“孤执皮帛。”《左传·闵公二年》:“大帛之冠。”《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淮南子·原道》:“执玉帛者万国。”

帘(lián连)簾

汉以后字。

帔(pèi佩)

汉以后字。

帚(zhǒu肘)箒

汉以后字。

帑(tǎng躺)

古同“孥”。指儿女。《诗·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左传·文公六年》:“贾季奔狄。宣子使臾骈送其帑。”

本意为裹金帛的囊。《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害鸟帑,周、楚恶之。”《旧唐书》:“行帑无寸金,卫兵不宿饱。”这里用指为南方朱雀七宿的囊之意。



六画

帮(bāng邦)幫

汉以后字。

带(dài代)帶

束衣的腰带。《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管子·五辅》:“是故博带梨,大袂列。”《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公望见晏子,下而急带曰。”《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这里用为佩带之意。

《孟子·尽心下》:“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墨子·兼爱中》:“肱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广雅·释诂三》:“带,束也。”这里用为束缚之意。

指蛇。《庄子·齐物论》:“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帧(zhēn真)幀

汉以后字。

帥(shuài率)

见“帅”。

帠(yì义)

意同“何为”,为什么之意。《庄子·应帝王》:“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

帝(dì弟)

《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上帝,吉。”《诗·小雅·菀柳》:“上帝甚蹈,无自暱焉。”《诗·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管子·幼官》:“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老子·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公羊传·宣公三年》:“市牲不吉。”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字汇·巾部》:“帝,上帝,天之神也。”在卜辞中,对上天的称呼,只称“帝”或称“上帝”。帝字在卜辞中形作“▋”,周代金文也和这差不多,都象花蒂的形状;故王国维曰:“帝者蒂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巳进展于农业种植以后。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巳由人身或动物性之扬而转化为植物。古人故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百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桦桦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神奇,更无过于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故宇宙主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人王乃天帝之替代,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据《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次印刷)所研究,在夏商周三朝,君王都没有称帝者,有帝字称呼的只有殷之帝乙、帝辛,但他们都称为王,他们以下的称为公、伯、侯、子、男。只有在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始称“始皇帝”;至秦汉以下,君王也都称帝了。因此,在周文王时,或在春秋时代,本“彖传”是不会对人间君王称“帝”的。“帝”是对“上天”的称呼。

这里用为动词,称帝,为帝。《战国策·秦策四》:“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汉贾谊《过秦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后汉书》:“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

帝乙:商代的一个帝王,是纣王的父亲。这里是指帝乙本人。《易·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易·归妹·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帝辛:指商纣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据《史记·殷本纪》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礼记·大学》:“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

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夏书》中的篇名。尧为中国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尧典》记叙的是禅让帝位,公开议定百官以及用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相配等问题。原文是:“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礼记·大学》:“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帡(píng屏)

汉以后字。

帣(juàn倦)

汉以后字。

帤(rú如)

古代用的抹布。



七画

帱(chóu酬)

覆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尔雅》:“帱,覆也。”《礼记·中庸》:“无不覆帱。”《礼记·丧大记》:“大夫殡以帱。”

《楚辞·招魂》:“蒻阿拂壁,罗帱张些。”《荀子·礼论》:“无帾丝歶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荀子·大略》:“三月五月,为帱菜,敝而不反其常。”《史记·礼书》:“大路之素帱也。”这里用为车帷之意。

師(shī诗)

见“师”。

帩(qiāo悄)

汉以后字。

帨(shui帅)

古同“帅”。《诗·召南·野有死麇》:“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所授。用以擦拭不洁。在家时挂在门右,外出时系在身左。后世遂称女子的生辰为帨辰。这里用为佩巾之意。

席(xí习)蓆

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后又曾写作“蓆”。《诗·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周礼·司几筵》:“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礼记·祭统》注:“设之曰筵,坐之曰席。”《说文》:“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

《左传·宣公十二年》:“赵旃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论语·乡党》:“必正席,先尝之。”《仪礼·特性馈食礼》:“席于门中。”《仪礼·乡饮酒礼》:“乃席宾。”这里用为铺席、登席就坐之意。

成桌的饭菜,酒筵。《仪礼·燕礼》:“所赐者兴,受爵,降席下,奠爵,再拜稽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优。”

帬(qún裙)

古同“裙”。



八画

帻(zé择)

包裹着头,中间露出头发,帻前高后低,然后加冠。《左传·定公九年》:“皙帻而衣狸制。”蔡邕《独断》:“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晋书·舆服志》:“文武官皆免冠著帻。”

帾(du堵)

古同“褚”。《荀子·礼论》:“无帾丝歶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广雅·释器》:“,幡也。”王念孙疏证:“帾之言题署也。《广韵》:‘帾,标记物之处也。’《说文》:‘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又云:‘褚,卒也。’《方言》:‘南楚东海之间卒谓之褚。’郭注云:‘言衣赤也。’衣赤谓之褚,以绛徽帛谓之帾,其义一也。《司常》注云:‘今城门仆射所被及亭长著绛衣,皆徽识之旧象。’是其证矣。”这里用为旗帜之意。

帶(dài代)

见“带”。

帳(zhàng丈)

见“帐”。

常(cháng肠)

《书·皋陶谟》:“彰厥有常,吉哉!”《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管子·君臣上》:“而相为常具以给之。”《老子·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易·坤·彖》:“先迷失道,后顺得常。”《易·坎·象》:“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韩非子·扬榷》:“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这里用为规则之意。

《书·立政》:“太史、尹伯、庶常吉士。”《诗·鲁颂·閟宫》:“鲁邦是常。”《管子·七臣七主》:“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墨子·尚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韩非子·解老》:“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国语·越语》:“日月以为常。”《易象下传》:“未变常也。”《广雅》:“常,质也。”这里用为恒久、长久不变之意。

《诗·唐风·鸨羽》:“其有常。”《诗·小雅·十月之交》:“则维其常。”《韩非子·解老》:“道之可道,非常道也。”唐韩愈《杂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里用为一般、普通、平常之意。

古通“尝”。曾经。《列子·力命》:“吾常无子,无子之时不忧。”《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主父常游于此。”《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史记·留侯世家》:“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常伯:治民官。《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常任:治事官。《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帼(guó国)

古代妇女的头巾、帕。

帷(wéi围)

《诗·卫风·氓》:“车帷裳。”《管子·事语》:“帷盖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荀子·礼论》:“无帾丝歶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急就篇》:“蒲蒻蔺席帐帷幢。”《史记·滑稽列传》:“即将女出帷中。”《说文》:“帷,在旁曰帷。”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在旁曰帷,在上曰幕。”这里用为布幕之意。菲帷:即草编的帐幕。

帷裳:上朝或祭祀仪式上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做成,不剪裁,多余的布打成褶子。《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

帵(wān弯)

汉以后字。



九画

幇(bāng帮)

古同“帮”。

幅(fú扶)

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声符“畐”训“满”,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布帛的宽度(广)与“满”有相通之处,故可以引申。这里引申指地面或书画面的广狭之意。《诗·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诗·小雅·采菽》:“邪幅在下。”《仪礼·士丧礼》:“半幅终幅。”《说文》:“幅,布帛广也。”《汉书·食货志》:“布帛二尺二寸为幅。”《列女传·母仪》:“幅者,所以正曲枉也。”

《诗·小雅·采菽》:“邪幅在下。”《仪礼·士丧礼》:“半幅终幅。”《说文》:“幅,布帛广也。”《汉书·食货志》:“布帛二尺二寸为幅。”《后汉书·符融传》:“幅巾。”本意为布匹的宽度之意。邪幅:指布匹斜着交叉绑在腿上之意。

古通“福”。古称富贵寿考为福。

帽(mào冒)

汉以后字。

幈(píng屏)

古同“屏”。

幄(wò卧)

形如房屋的大帐幕。《左传·哀公十四年》:“子我在幄。”《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小尔雅·广服》:“幄,幕也。”

幃(wéi围)

见“帏”。



十画

幕(mù木)

《易·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幕有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谷梁传·定公十年》:“舞于鲁君之幕下。”《战国策·齐策一》:“举袂成幕。”《说文》:“幕,帷在上曰幕。”《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雪幕其顶。”本意为帐篷的顶盖,这里用为覆盖、遮盖之意。

幙(mù木)

古同“幕”。

蓆(xí席)

古同“席”。

幌(huǎng晃)

汉以后字。

幎(mì密)

古同“幂”,覆盖物体的巾或幔;覆盖。《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乃为幎以冒而死。”



十一画

幘(zé择)

见“帻”。

幣(bì币)

见“币”。

幖(biāo标)

古同“标”。

幔(màn慢)

《墨子·非攻》:“幔幕帷盖,三军之用。”《国语·晋语》:“乘幔不举。”《说文》:“幔,幕也…蔽在上曰幔,在旁曰帷。”这里用为帐幕、帐幔之意。

幗(guó国)

见“帼”。

幚(bāng帮)

古同“帮”。

箒(zhǒu帚)

同“帚”。

幛(zhàng丈)

汉以后字。



十二画

幞(fú扶)

汉以后字。

幝(chan产)

《诗·小雅·杕杜》:“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这里用为破败之意。

幠(hu呼)

《诗·小雅·巧言》:“无罪无辜,乱如此幠。”《礼记·投壶》:“毋幠毋敖。”《仪礼·士丧礼》:“死于適室,幠用钦衾。”《说文·巾部》:“幠,覆也。”这里用为覆盖之意。

幡(fān翻)

古通“翻”。《诗·小雅·巷伯》:“捷捷幡幡,谋欲谮言。”《诗·小雅·宾之初筵》:“曰既醉止,威仪幡幡。”《孟子·万章上》:“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荀子·大略》:“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汉书》:“幡比翄回集,贰双飞常羊。”这里用为变动、反覆之意。

緜(mián绵)

古同“绵”。

幩(fén焚)

《诗·卫风·硕人》:“朱幩镳镳,翟茀以朝。”这里用为缠在马口两旁上的绸子之意。



十三画

幭(mie蔑)

古代车前横木上的覆盖物,类似围巾之类的丝织品。《诗·大雅·韩奕》:“鞹鞃浅幭,鞗革金厄。”《管子·小称》:“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绝。”

幪(méng猛)

《诗·大雅·生民》:“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广雅·释训》:“幪幪,茂也。”这里用为茂盛之意。

幟(zhì志)

见“帜”。

幢(chuáng床)(zhuàng状)

(chuáng床)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

幧(qiāo悄)

汉以后字。

幨(chān参)

古代妇女所乘设有车帷的车,车子四周的布幔。《管子·揆度》:“卿大夫豹饰,列大夫豹幨。”

幮(chú厨)

古代一种似橱形的帐子。



十四画

幫(bāng)

见“帮”。



十五画以上

幬(chóu酬)

见“帱”。

歸(guī龟)

见“归”。

幰(xiǎn宪)

汉以后字。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巾部









442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献花(0)
+1
(本文系先秦古文字...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