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二十三章 爱治
2021-01-21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二十三章爱治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终于点出了他论战的“敌人”儒墨两家,同时也点出了他要反驳
的学说:君主如父般博爱治国,也点出了儒墨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就是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儒家、法家、墨家都是诸子百家中的显学,所谓显学是
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对于显学研究的成就根源于对发展变化和谐治理制衡的理解。
遵循宇宙发展创建的规律,无论曾经存在还是现存在,都应该得到发展,显学无疑应该成为未来创建的重要内容。儒家、法家、墨家三家对当时之乱
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都想从自身的学说与理论中找到治国的办法,儒墨两家找到“博爱”,而韩非子法家找到了“律法”。儒墨是从人性的
角度出发认为君主要像先王一样博爱天下,如同父母一样爱天下子民。而韩非子是从自然和群体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君主应该抛弃个人喜好用律法治
国,坚持为君之道,像“道”一样无形无相,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应该说,双方的说法都有自身的道理,主要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与解决社会问题
的实际价值。历史证明,不同的时代与社会现状,需要不同的治国之策,显然,在春秋战国时代更需要法家的思想。韩非子点明儒墨两家的论点与论
据后,开始逐一反驳。先从父子关系说起,他说“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意思是:如果认为君臣关系能像父子关系
一样,天下必能治理得好,由此推论开去,就不会存在父子之间发生纠纷的事了。这个“如果”直接击中了儒墨两家要害,实事是父子关系是先天关
系,先天存在的东西是没有好坏和对错之分,就象爱情。而且先天存在的东西人为后即会产生世俗分化,分化为好与坏,对与错。那么问题来了,既
然先天存在的东西人为世俗化后有好有错,你凭什么说君主博爱治国就能治理好呢?韩非子在这个“高高”的假设后,提出了反问“人之情性莫先于
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意思是:从人类本性上说,没有什么感情能超过父母疼爱子女的,然而大家都一样疼爱子女,家
庭却未必就和睦。君主即使深爱臣民,何以见得天下就不会发生动乱呢?韩非子辩论的技术高超呀,先按你的理论把你抬的高高的,再用实事来反驳
,让你无言以对。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父母疼爱儿女这是先天的亲情表现,但是这并不代表家庭就是和睦的,父子关系就是和谐的。韩非子接着又问
到“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意思是:何况先王的爱民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子女也不一定不背弃父母,
那么民众何以就能靠仁爱治理好呢?好了,韩非子直接说明了先王的爱不会超越父爱,子民也不一定会忠诚于君主,在这两种情况下国家怎么能靠君
主的仁爱而得到治理呢?显然不会。博爱治国的条件不充足,就不可能实现目标。博爱治国的必要条件一是君主绝对爱民如子,二是子民绝对忠于君
主,显然,现实情况不是这样。韩非子从条件入手,二个反问就击垮了儒墨两家的论据,论据不充分,论点当然站不住脚了。【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
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
,则民奚遽治哉?】办法并不能代表结果,结果是人为的结果。任何办法与学说都有自己推导出来的极致结果,但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已经脱离了社
会实际。博爱也罢,还是依法也罢,都是治国的办法,社会现状是办法的实施的对象,而对象的特质是办法无法解决的。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