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最新教育学课件:新课改下的教师教育行为
2021-01-29 | 阅:  转:  |  分享 
  
目录第六章第六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2一、本节学习要求21.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22.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重建2二、带着以上问题
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2三、愿意的同学可以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2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
,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2第七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2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观2(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2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3(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3(三)学科与学生的关系4(四)师生关系4(五)教学目标:转变课程的功
能4(六)教学环境4(七)教学组织形式4(八)教学评价5(九)教学效果5第六章第六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本节学
习要求1.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2.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重建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三、愿意的同学可以给同学们讲解答
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第七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观(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1)传统教学:重结论、轻
过程(重学会、轻会学),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
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2)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
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
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
出的代价。(3)强调几个基本观点:第一,要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具有手段性的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的价值
);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第三,要真正树立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
念。(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1、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强调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
进);第二,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三,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1、开放2、开放的目
的是为了生成3、显性生成与隐性生成4、学生生成与教师生成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教学与课程的关
系(二)教与学的关系(1)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
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
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2)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
、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
、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
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三)学科与学生的关系传
统课程:以学科为本位,是“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第一、重认知、轻情感。第二、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
它的特点是关注人: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具体的、独特的、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第二,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兴高采
烈或冷漠呆滞,其乐融融或愁眉苦脸)——学生在课堂过得快乐、幸福吗?第三,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自尊自
信的人)。——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四)师生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
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五)教学目标:转变课程的功能(六)教学环境1、人文环境2、物理环境(七)教学组织形式1、多样化2、综合化3、社会化(八)教学评价1、由甄别走向发展2、由单一走向多元3、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九)教学效果1、提高质量2、实现个性化
献花(0)
+1
(本文系糊涂涂芋芋...首藏)